拜访社区艺术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拜訪社區藝術家
臺北市建安國小管淑華
前言
為了邁向「跨越學校藩籬的藝術教育」的理想,建構學生真實的「藝術體驗」,筆者帶領學校課程領域研究小組從社區資源的運用開始,規劃讓學生能親近藝術的活動,期望達到暫行綱要的涵養人文覺知基本理念。

各校所在的學區環境不同,社區條件差異甚大,所能得到的資源與支援必定有許多落差,因此資源整合將是最大的挑戰。

台北市做為首善之區,擁有最多藝術資源。

各校家長、校友、社區或多或少均有藝術工作人員。

本教學示例所發展的學習活動,係運用學校的家長藝術資源,讓教師學生跨出小小的第一步,由點出發,發展成整合式的學習脈落。

至於教學內容強調學生所見所聽的真實經驗,在情境脈落中呈現意義與關聯。

單元設計係依據活動主題所需涉及的概念,來建構發展學習活動,是強調真實生活經驗的超學科(transdisciplinary)統整課程。

課程規劃中,課程構想如下圖(引自Beane,1997):
壹、內容
一、設計理念說明
我們相信:「透過藝術來超越眼前利害,培養具高遠性、理想性的人文素質的藝術教育。

這種素質可能是一種無壓力的神往,一種真實的感動、一種優雅的涵養,一種脫俗的品味…..」這樣高遠的目標,其實可以從很小很淺的地方做起,那就是讓孩子實際接觸藝術,或接觸藝術家,不論是民俗藝術、商業藝術或是學院藝術,透過課程的轉化與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值得讓學生與之親近、對談。

這樣的活動也促使藝術教育跨出學校的藩籬,和社會、文化接軌,是真正落實培養人文素養的學習經驗。

同時,由於現代社會是高度科技的資訊化社會,帶給人類的改變計有資訊化、影像
化、視覺化、綜合化、環境化、非物質化、事件化、虛構化、複製化、符號化、控制化等。

後現代主義藝術開發了異於傳統的傳達與表現手法,如攝影、錄影、電腦繪圖、多媒體、超媒體等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促進創作技法的革新(註2),因此教學活動設計要讓兒童有更廣泛的學習機會與資源,嘗試各種創作及探索、批評,結合個人自主性的美感經驗及喜好,建構成個人獨特的美感體系與價值體系。

要讓師生或同學間有更多的對話,建構個人美學觀。

並運用多樣化的媒材,賦予學生更大的揮灑空間。

因此本單元除了實際拜訪社區藝術家讓學生獲得第一次接觸之外,也結合學校資訊教育運用電腦進行藝術創作,開展另一種多元價值的美學經驗。

二、教學活動設計
結語
學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創新的、變化的課程活動,能符合學生的天性;體驗性、參與性的學習內容,當然能得到學生喜愛;而一個班級之內學生興趣多樣化、能力多元化,如何規劃多元化、適性化、個別化的課程是藝術教師重要挑戰。

本教學示例係運用社區、家長藝術資源,發展拜訪社區藝術家的課程單元,希望提供學生親近藝術的機會,以落實參與、體驗、分享的藝術教育理念,與傳統的教室內的藝能科相較,自然是一種突破,然而和筆者心目中廣泛的藝術教育理想仍有一段距離。

因為新世紀的藝術教育將是學校和博物館、音樂館、文化中心、社教館等藝文單位,以及藝術家、展演工作者互動合作的年代。

此點依據筆者身在小學第一現場的經驗,實在是在主動跨越學校藩籬,嚐試運用社會藝文單位、藝術展演團體的資源上,由教師層級來結合資源的確有一些困難。

期待教育主管、學校行政人員協助,有效整合相關資源,建構學校與社會文化機構資源共享、人力互助的機制;補助藝術工作者,鼓勵走入校園,提供學校藝術教育專業支援;獎勵教師發展跨越學校的藝術課程方案,提供學生更廣泛的藝術學習。

欣見教育部今年度(九十一年)推出「藝術與人文學習列車」專案,台北市教育局也正推廣「駐校藝術家」計畫,正確的第一步已然跨出,期待全面資源整合,真正落實藝術教育改革的理想。

參考資料
註1. 管淑華(2002)。

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註2. 張繼文(民82)。

從資訊時代的藝術趨向探討國小美術教育。

輯於嘉義師院編,八十一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