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验方|跟痛症处方之14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验方|跟痛症处方之14首
跟痛症多种慢性疾患所致的足跟跖面疼痛,步行或站立时疼痛加重,肥胖者多见,常见于中老年人,特别是45岁~60岁发病最多。
临床主要以单足或双足跟部在站立或行走时疼痛为主要特征,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处方1【组成】白芍30g 赤芍15g 防己30g 制乳香9g 制没药9g 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活血止痛。
【主治】足跟痛。
【方源】经验方
处方2
【组成】熟地10g 山茱萸3g 山药12g 泽泻3g 茯苓丹皮黄柏各6g 知母牛膝各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肾滋阴,清热利湿。
【主治】足跟痛。
【方源】经验方
处方3
【组成】透骨草鸡血藤各30g 荆芥威灵仙牛膝白芷各15g
【用法】水煎熏洗。
1日1次,1剂用3天。
【功效】温经通络,化瘀消散。
【主治】足跟骨刺,疼痛不耐久立,无红肿。
【方源】经验方
处方4
【组成】白芷白术防风各10g 醋100ml
【用法】水煎熏洗。
【功效】祛风活络止痛。
【主治】跟骨骨刺。
【方源】经验方
处方5
【组成】生白芍炒白芍生赤芍炒赤芍生甘草炒甘草各3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肾强筋,活血止痛。
【主治】足跟骨刺疼痛。
【方源】验方
处方6
【组成】补骨脂20g 杜仲15g 牛膝5g 胡桃肉30g 大蒜1头
【用法】水煎服,隔日1剂。
【功效】补肾养肝,强筋通络。
【主治】胼胝跟骨骨刺所致的足跟痛。
【方源】经验方
处方7
【组成】白芥子生草乌洋金花各40g 川芎白芷各 20g
【用法】共研细末,凡士林调膏,摊于敷料上,用足跟用力摩之,至发热痛解为度,1日2~3次。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跟痛症。
【方源】经验方
处方8
【组成】当归丹参川芎生乳香生没药炮甲珠各 10g
【用法】共研细末,食醋调敷患处,纱布包扎。
【功效】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跟骨骨刺。
【方源】经验方
处方9
【组成】威灵仙500g
【用法】洗干,好酒浸7g,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
以浸药之酒,每服20丸。
【功效】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脚痛。
【方源】《本草纲目》
处方10
【组成】制川乌15g 石楠藤白芷各30g 桃仁12g 川芎15g 全蝎10g(冲) 乌梢蛇20g 伸筋草30g 五加皮15g 巴戟天12g 仙茅1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经通络,除湿止痛。
【主治】跖痛症。
【方源】辽宁中医杂志,1990; (11) :44
处方11
【组成】当归熟地各15g 桂圆肉6g 白芍丹参各9g 鸡血藤1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血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足跟痛。
【方源】《中医伤科学》
处方12
【组成】威灵仙100g 川乌草乌各30g 红花20g 南星 30g 穿山甲10g 皂刺30g 细辛15g 苍耳子30g
【用法】上药加入老陈醋1500g,浸泡1周后使用。
先将醋倒入盆内,加温至60℃左右,将患足放入盆内浸泡1小时,1日2次。
用后仍将醋倒回盆内继续浸泡。
醋量减少,应予补充。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主治】寒湿痹阻之足跟痛。
【方源】《实用中医风湿病学》
处方13
【组成】制川乌制草乌木瓜红花各30g
【用法】水煎浸泡足跟,每日3次,每剂药用4天。
【功效】散寒止痛。
【主治】老年性足跟痛。
【方源】经验方
处方14
【组成】川牛膝15g 鸡血藤25g 威灵仙3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活血通络。
【主治】跟痛症。
【方源】经验方
处方15
【组成】皂荚100g 血余100g(布包)
【用法】加水2000ml,煎至1500ml,烫洗浸泡患处,每日 1~2次,10日为1疗程。
【功效】除湿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足跟痛。
【方源】经验方
处方16
【组成】当归丹参牛膝威灵仙鹿角川断五加皮各15g 乳香没药木瓜各1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治】足跟痛。
【方源】经验方
处方17
【组成】诃子栀子决明子黄柏黑云香白云香川楝子苘麻子五灵脂文冠木各10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足跟痛。
【方源】经验方
处方18
【组成】白芍60g 甘草木瓜各30g
【用法】水煎服。
药渣加水煎外洗。
【功效】舒筋和络,缓急止痛。
【主治】跟骨骨刺。
【方源】经验方
处方19
【组成】独活桑寄生各15g 秦艽、当归熟地枸杞骨碎补防风木瓜元胡陈皮各10g 细辛3g 鸡血藤30g 肉桂甘草各6g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湿活络,养血止痛。
【主治】跟骨骨刺。
【方源】经验方
处方20
【组成】鸡血藤细辛各20g 白芍30g 川芎15g 防风麻黄各10g 生南星生半夏各10g 透骨草15g 元胡红花各10g
【用法】水煎外洗。
【功效】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跟骨骨刺。
【方源】经验方
处方21
【组成】当归20g 川芎乳香栀子各15g
【用法】共研末,撒入棉纱布间,缝制成鞋垫数只,1日1 换,交替使用,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活血止痛。
【主治】血瘀型足跟痛。
【方源】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8;(3) :22
处方22
【组成】威灵仙生桃仁生草乌生川乌三棱莪术羌活独活五加皮茜草牛膝透骨草凌霄花各30g 川芎血竭各10g 细辛15g 【用法】煎水熏洗,每次20分钟,1日1次,15次为1疗个程。
【功效】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主治】血瘀型足跟痛。
【方源】浙江中医杂志,1985; (1) :20
处方23
【组成】苍耳子急性子各2500g 木瓜透骨草白鲜皮穿山甲各1000g 苦参500g
【用法】共研细末,取适量凡士林、老陈醋调成糊状外敷患处,1日1~2次,15次为1个疗程。
【功效】利湿通络。
【主治】各型足跟骨刺。
【方源】中医杂志,1979; (8) :55
处方24
【组成】透骨草寻骨风老鹳草各30g 独活15g 乳香没药血竭各10g 青蒿20g
【用法】煎水洗足,1日2次,每次10~15分钟,7~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治】各型跟骨骨刺。
【方源】《中国民间疗法》
处方25
【组成】川乌草乌独活红花桃仁威灵仙樟脑各 30g 当归尾生大黄细辛各20g 白芥子50g
【用法】共研细末,取适量以醋调,摊于纱布上,用患足跟部踩擦压摩。
每次10分钟,1日数次,1个月为1疗程。
【功效】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主治】各型跟骨骨刺。
【方源】《常见病简易疗法手册》
处方26
【组成】米醋1000g
【用法】加热后溻渍患足,每次1小时,1日1次,15~20 次为
1个疗程。
【功效】散寒软坚。
【主治】足跟痛。
【方源】大众医学,1982; (5) :37
处方27
【组成】制草乌川芎各50g
【用法】共研细粉,每晚睡前用白酒调上药粉10g成糊状,均匀摊在纱布上贴痛处。
1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活血通络。
【主治】足跟痛。
【方源】陕西中医,1987; (4) :171
处方28
【组成】川芎15g 当归20g 乳香15g 栀子15g
【用法】以上4味研为细末,然后用消毒薄棉纱布做成鞋垫,将药末撒在消毒棉纱布之间,让患者每日使用鞋垫,一般3~7天后即可见效。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主治】跟骨骨刺。
【方源】验方
处方29
【组成】川芎45g
【用法】研为细末,然后用消毒薄棉纱布做成3个鞋垫,将药末撒在棉纱布之间,让患者每日使用1只鞋垫,3个鞋垫交替使用,一般7天后即可收效,20天后疼痛消失。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主治】跟骨骨刺。
【方源】验方
处方30
【组成】透骨草10g 寻骨风10g
【用法】共研细末,然后做成药鞋,让患者白天穿药鞋,晚上脱
下,30天为一疗程。
【功效】祛风除湿,活络止痛。
【主治】足跟痛。
【方源】验方
处方31
【组成】马钱子川乌草乌穿山甲细辛各3g 地鳖虫姜黄威灵仙各6g
【用法】上药混匀拌醋炒,晾干后,共研细末,装入纱布袋内(纱布袋面积以足跟大小为准),摊平放置鞋内跟部以备踩用。
【功效】活血化瘀,温经通络。
【主治】足跟痛。
【疗效】治疗4周 (1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100例足跟痛患者中,优(疼痛消失,且在半年内无复发)57例;可(疼痛消失,但半年内复发) 28例,差(疼痛暂改善) 15例。
【方源】中国骨伤,1992; (4) :33
处方32
【组成】川芎15~20g 乳香没药各20g 透骨草15g 血竭10g 醋白酒适量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以醋酒(3:1)调和成膏状,涂敷于患处,外用敷料包扎。
5~7日换药1次。
【功效】活血蠲痹止痛。
【主治】足跟痛。
【疗效】治疗足跟痛325例,其中跟骨骨质增生215例,无骨质增生(临床诊断为跟骨结节下滑囊炎)110例,一般换药1~ 3次即愈。
【方源】中医正骨,1993; (2) :42
处方33
【组成】大黄黄柏威灵仙独活牛膝透骨草各30g 芒硝50g 山西陈醋或保宁醋250g
【用法】将上方前六味药用纱布包好,加冷水约3000ml,煎开约半小时后取出药包,把药液倒入盆内,加入芒硝、醋,搅匀。
熏洗
时先以热气熏蒸,并用毛巾蘸药液交替热敷痛处,待水温降至50℃~60℃,将患足浸入盆内浸洗。
若水温下降可加温再洗,每次1小时,每日1~2次。
次日熏洗仍用原药液加热。
冬季1剂药可熏洗5~6次,春秋季3~4天,夏季2天。
一般洗1~2剂即可见效,6~10剂可愈。
【功效】活血去瘀,软坚散结,除湿通络。
【主治】跟痛症。
【疗效】治疗跟痛症83例,痊愈67例,占80.7%;显效12 例,占14.5%; 好转4例,占4.8%。
【方源】中国骨伤,1991; (2) :36
处方34
【组成】生白芍炒白芍生赤芍炒赤芍生甘草炙甘草各30g
【加减】病情重者加玄胡30g;舌质有瘀者加川牛膝30g;舌苔白腻有湿者加木瓜30g;年龄大、体弱者加生熟地各15g。
【用法】水煎,日1剂,分2~4次温服。
【功效】养血祛瘀,缓急止痛。
【主治】跟痛症。
【疗效】运用本方加减治疗跟痛症106例,其中一侧足跟痛者76例,两侧者30例。
结果106例均达到临床痊愈(足跟痛消失,活动正常,2年内未复发)。
其中服药2剂见效,4剂痊愈者 28例;服药3剂见效,6剂痊愈者24例;服药5剂见效,8剂痊愈者54例。
总有效率100%。
【方源】河南中医,1992; (2) :30
处方35
【组成】地鳖虫40g 五灵脂白芥子制川乌三棱各 30g 威灵仙楮实子马鞭草苏木海带皂角刺蒲公英延胡索汉防己各60g 食醋100ml 鲜葱100g
【用法】先将中药加水2倍,用旺火煮沸后,再煮3~5分钟即可。
鲜葱连根须洗净,折断放入脚盆内,然后倒进食醋100ml (约150g左右),再将煎好的药汁连药渣一起倒进有醋葱的脚盆内。
趁药
温热时,把患足脚跟放进药液内浸泡半小时至1小时以上,浸后揩干。
1日浸泡2次。
继续浸用时,可将药液再煎煮后用,每包药浸2天,更换新药时,按上法浸泡。
药液不宜太热,除跟骨部位外的骨质增生,可用多层纱布或毛巾浸湿热敷,1日2次。
【功效】软坚散瘀,消炎止痛。
【主治】跟骨骨刺。
【注意】孕妇禁用。
【疗效】治疗跟骨刺33例,诊治1次不痛者13例,诊治2 ~4次不痛者5例。
诊治1~6次后复查有进步者10例,诊治无进步者5例。
诊治前后X线照片对照,原为跟骨致密质骨刺,或跟后结节上骨质增生,先行密度降低,呈软化疏松网状结构,使范围缩小到吸收。
跟骨后结节上毛刺,可直接吸收消失。
跟后间皮质,原为较深的分离阴影,能直接吸收变为致密质影象。
【方源】新中医,1984; (10) :5
处方36
【组成】伸筋草50g 透骨草40g 卷柏40g 当归30g 木瓜30g 乳香30g 没药20g 生地30g 熟地30g 川黄柏15g 苍术10g 鸡血藤30g 川乌15g 草乌15g 食醋500ml
【用法】上药加水3000ml,待煎至2000ml后,将食醋倒入锅内同煎。
煎数分钟后,把药液滤入盆内。
先将患足跟放在盆上热熏,待药液稍凉不至烫伤皮肤时,即可把足跟放在盆内浸洗。
每次熏洗时间约40分钟,每日熏洗2~3次,每剂药熏洗2天。
【功效】健骨强筋,活血化瘀,搜风透骨,除湿消肿。
【主治】跟骨刺。
【方源】辽宁中医杂志,1990; (8) :14
处方37
【组成】麻黄制川乌制草乌制乳香制没药地龙赤芍白芍各10g 红藤30g 延胡索10g 桂枝15g 紫丹参 15g
【加减】跟骨骨刺所致跟痛者,加寻骨风、透骨草各15g。
外伤
所致足跟痛者,在损伤2周后局部无红、肿、热,而仅有疼痛则加桃仁10g,红花6g,忍冬藤15g。
寒湿所致足跟痛者,加附子、干姜、细辛各10g、苡仁15g。
【用法】加水3000ml,浓煎至1500ml左右,先把一半药液倒入面盆内。
待药液温度稍降,即将患足浸入面盆中,同时用药渣擦洗患部。
浸数分钟后,再把剩下的药液分次倒入面盆继续浸泡。
使药液保持一定温度,在药液尚有余热时结束浸洗。
用毛巾擦干患足后,立即穿上鞋袜。
每天浸洗2次,1剂药用2天(夏季每天1剂)。
10天为1疗程,疗程长短因患者而异。
【功效】温经通络,活血行气,祛痹止痛。
【主治】足跟痛,如跟骨骨质增生症,足跟部外伤等所致足跟痛。
【疗效】治足跟痛78例,有效率为94.8%,显效率为 76.92%。
其中有跟骨骨刺者46例,治愈10例,显效23例,好转10例,有效率为93.48%。
【方源】江苏中医,1988; (9) :12
处方38
【组成】透骨草路路通鸡血藤寻骨风各30g 三棱苍术独活各20g 细辛生川乌生草乌各15g
【用法】将上药装入纱布袋内,置水中煮沸30分钟后倒入盆中。
患足置入药液蒸气上,上遮布巾。
以蒸气熏患部。
待药液温度约50℃时,患足置于盆中浸洗,并用手不停地搓揉约30分钟。
每日熏洗2次,每剂药用2天。
【功效】温经活血止痛。
【主治】足跟痛症。
【疗效】治疗跟痛症67例,痊愈31例,显效12例,无效 3例,总有效率为93.48%。
【方源】江苏中医,1988; (10):8
处方39
【组成】大黄黄柏威灵仙独活牛膝透骨草各30g 芒硝50g 山西陈醋或保宁醋250g
【用法】将上述前6味药物用纱布包好,加冷水药3000ml,煎开30分钟后取出药包,把药液倒入盆内,加入芒硝、醋搅匀。
熏洗时先以热气熏蒸,并用毛巾蘸药水交替热敷痛处,待水温降至50℃~60℃时,将患足浸入盆内浸洗,水温下降可加温再洗。
每次洗约1小时,每日1~2次。
次日熏洗仍用原药液加热,冬天1 剂药可熏洗5~6天,春秋可熏洗3~4天,夏天则熏洗2天。
【功效】活血祛瘀,软坚散结,除湿通络,消炎退肿。
【主治】跟骨骨质增生等所致跟痛症。
【疗效】治疗跟痛症83例,治愈67例,占80.7%,显效12 例,占14.5%,好转4例,占4.8%。
【方源】中国骨伤,1991; (2) :5
处方40
【组成】西红花 (或杜红花) 1份蕲艾叶2份伽南香 (或山奈) 2份生川乌2份生草乌2份乳香4份冰片(或樟脑) 1份
【用法】上药制成酊剂备用。
取药酊20ml加冲开水约 2000ml,盛脸盆中,趁热先熏后洗。
浸泡时水温以足能浸下为度。
另取1个500ml的盐水瓶,内装开水,塞好皮塞,地上放1块毛巾。
将盐水瓶横倒在毛巾上,患足用药汁浸泡4~5分钟后,踩在盐水瓶上来回滚1~2分钟。
再浸热水3~4分钟,然后再踩热水瓶滚动1~2分钟。
这样反复来回约30分钟,每天进行2次。
【功效】温经通络止痛。
【主治】跟骨骨质增生症。
【疗效】治疗37例,痊愈35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 100%。
【方源】中医骨伤科杂志,1987; (3) :9
处方41
【组成】葛根川牛膝川椒川羌活透骨草苍术丹参细辛生川乌生草乌艾叶各30g 米醋250g
【用法】将上药除米醋外用纱布包裹,放锅内凉水浸泡20~30分钟后,煮沸约30分钟。
然后将药液倒入盆内加醋,先用两块小方巾蘸药液交替热敷痛处。
待水温降至40℃时,将患足浸入盆内或用药水
洗患膝,并不停揉搓患处。
如水温下降可加温再浸洗。
每次行1小时左右。
每天1次,每剂药洗3天。
要注意,在热敷时,不要烫伤皮肤。
【功效】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主治】增生性膝关节炎、跟骨疼痛。
【疗效】治疗跟骨痛与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79例,随访63 例,其中治愈52例,显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4%。
【方源】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8; (1) :15
处方42
【组成】生南星生半夏生草乌各等分
【用法】上3味药碾碎过筛,制成粉剂装瓶备用。
将凡士林摊在敷料上一薄层,用三生散15~18g均匀撒在上面贴患处。
或将三生散撒在黑膏药上贴患处,3天换药1次。
【功效】散结祛寒,燥湿消痰,畅气血,止疼痛。
【主治】跟骨痛。
【疗效】治疗足跟疼痛656例,痊愈492例,良好144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96.9%。
治疗后随访时间最长5年,最短 3年。
随访病例中有13例复发,再用三生散外敷,仍获痊愈。
【方源】新中医,1987; (4) :4
处方43
【组成】威灵仙30g 血竭花15g 生马钱子240g 生草乌 60g 生川乌60g 五加皮30g 姜黄30g 木瓜12g 牛膝15g 红花9g 生桃仁60g 生香附60g 三棱30g 皂刺15g 蒺藜15g 羌活30g 独活30g 乳香15g 没药15g 三七6g 茜覃15g 川芎12g 穿山甲30g 灵脂9g 防己9g 辽细辛30g 透骨草15g 秦艽30g 紫威30g 白芥子9g 赤芍15g 木鳖子60g 文术30g 路路通9g 冰片60g 麝香1g 广丹750g (夏天加10g,冬天减10g) 香油1500g
【用法】先将麝香、血竭花、冰片、三七研细末,密封备用。
再将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山甲、生香附入油锅内浸泡1周。
然后慢火熬煎,待药液呈灰黑色后将药渣捞出,把余下的药(除黄丹外)入油锅内改用小火煎焦后捞出,将油过滤。
再慢火熬至滴水成珠,入
黄丹,这时要不断地搅拌,待油由红色变为绛色,锅内烟弥漫,速将锅撤离火炉,继续快速搅拌,以防接近铁锅部分热极老化失效。
待油的温度冷至60℃左右,将麝香、血竭花、冰片、三七药末倒入,继续搅拌至油完全冷却凝固即成。
把膏药摊于较密的布上(约0.2cm厚度),临用时烊化,撒入少许冰片粉末,帖于患处。
每张膏药可贴5~7天,贴5~6贴为1疗程。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通络,活血散瘀。
【主治】跟骨骨质增生。
【方源】河南中医,1982; (5):6
处方44
【组成】当归20g 川芎15g 乳香15g 没药15g 栀子 15g
【用法】上药共研成细末备用。
将药粉放在白纸上,药粉面积按足跟大小,厚约0.5cm,然后放在热水杯上加温加压后药粉呈片状再放在患足跟,或将药粉装入布袋内放于患处,穿好袜子。
【功效】活血通络。
【主治】跟骨骨刺。
【疗效】治跟骨刺37例,全部痊愈。
【方源】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8;(3):10
处方45
【组成】川芎30g 川乌10g 全蝎蜈蚣各5g 麝香2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取上药末少量,用食醋调成稠糊状,按足跟面积大小,将膏药涂在白布上,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患处,隔日换药1次。
【功效】活血通络散瘀,驱风逐湿,通痹镇痛。
【主治】跟骨骨刺所致跟痛症。
亦治跟下脂肪垫炎、跟下滑囊炎、跖腱膜起点筋膜炎等跟痛症。
【疗效】治跟骨刺患者31例,痊愈29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100%。
【方源】四川中医,1989; (11):9
处方46
【组成】生白芍炒白芍各30g 生赤芍炒赤芍各30g 生甘草炙甘草各30g
【加减】症重者,加玄胡30g。
舌暗有瘀者,加川牛膝30g。
舌苔白腻有湿者,加木瓜30g。
年大体弱者,加生、熟地各15g。
【用法】水煎熬3次,共取药液1000ml,兑匀后分4次昼夜温服完。
【功效】养血柔肝,活血止痛。
【主治】跟骨刺所致跟骨疼痛症。
【疗效】治疗跟骨疼痛症106例,均达临床痊愈。
【方源】河南中医,1990; (2) :15
处方47
【组成】熟地30g 当归12g 木瓜18g 苡仁15g 木通 10g 穿山甲10g 牛膝15g 川芎12g 五加皮12g
【加减】肾虚型者,加山萸肉、肉桂。
血虚型者(素有肝肾亏虚或气血不足,复受外伤或长期劳损致足跟痛,脉弦细或弦紧,舌质暗红,或阿胶、丹参。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周为1疗程。
【功效】补血益肾,强筋壮骨,通络止痛。
【主治】跟骨刺。
【疗效】治疗跟骨刺患者59例,治愈35例,显效16例,好转8例。
【方源】山东中医杂志,1988; (5) :10
处方48
【组成】熟地30g 黑杜仲12g 牛膝白芍黄芪各15g 淫羊藿9g 当归12g 红花9g 鸡血藤30g 肉苁蓉20g 毛姜9g 木香3g 【用法】每剂水煎2次,共滤得药液700ml。
每次服350ml, 1日服2次。
【功效】滋阴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跟骨骨刺。
【疗效】治疗跟骨刺20例,治愈16例,好转3例,无效1 例。
【方源】河南医药,1982; (6) :10
处方49
【组成】熟地制首乌各20g 鹿角胶枣皮杜仲续断当归灵仙独活牛膝各10g 丹参18g 白芍30g 炙甘草30g
【加减】阴虚甚者加知母、旱莲草、女贞子、龟板等。
阳虚甚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等。
【用法】每天服1剂,水煎服。
【功效】补肾益髓,散寒除湿,和血止痛。
【主治】跟骨骨刺、跟骨结节滑囊炎、跟部脂肪垫炎、跖腱膜炎等所致跟痛症。
【疗效】服用本方,配合中药外洗,治疗跟痛症67例,痊愈31例,显效12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3.48%。
【方源】江苏中医,1988; (10) :19
处方50
【组成】桑椹子45g 熟地30g 菟丝子24g 女贞子24g 桑寄生30g 木瓜15g 牛膝21g 磁石15g 独活12g 刘寄奴 15g 路路通30g 桃仁9g 红花12g 莪术9g 川芎9g 甘草 6g
【用法】水煎服,1日服1剂,服6天药后停服1天,12天为1疗程。
【功效】补养肝肾,祛瘀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肾虚邪恋之跟骨骨刺。
【方源】山东中医杂志,1984; (1) :7
处方51
【组成】熟地30g 盐杜仲12g 白芍15g 牛膝15g 黄芪 15g 淫羊藿9g 当归12g 红花9g 鸡血藤30g 肉苁蓉20g 金毛狗脊9g 木香3g
【用法】每剂水煎2次,共滤得药液约700ml。
每次即 350ml,1日服2次。
【功效】壮阳补肾,养血化瘀,软坚止疼。
【主治】跟骨、颈椎、腰椎以及四肢关节的骨质增生症。
【疗效】治疗骨质增生症32例,显效23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
【方源】河南中医,1985; (5) :23
处方52
【组成】熟地9g 鹿角胶6g 狗脊9g 牛膝9g 赤芍9g 丝瓜络15g 威灵仙9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
【功效】补肾健骨,舒筋通络。
【主治】跟骨骨刺。
【方源】《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