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5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人民版2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5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21·承德市高三联考]某西方学者在评价鸦片战争时说道:“鸦片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包括英国和印度,都是合法的,单单在中国不合法。
结果在中国,不但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与黑帮疯狂地走私鸦片,就连最上层的高官也染指其中。
”这一评价( )
A.掩盖了战争的实质B.完全脱离了历史事实
C.揭示了战争的根源D.肯定了战争的正义性
2.[2021·烟台市高三模拟]1841年,英军对广州发动进攻,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三元里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击退来犯英军。
周边百余村的团练手持戈矛犁锄,“将方、圆两炮台四面围住,各处设伏”,使得英军“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
三元里抗英说明( )
3.[2021·合肥市高三模拟]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提高商品关税税率;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
这主要反映了( )
4.[2021·亳州市高三模拟]下表所示为清末至民国时期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
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5.[2021·芜湖市高三模拟]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联军发现清军将英法使节多人虐待至死,遂决定报复中国之野蛮行为,教训中国以后不得蔑视英国及法国,联军洗劫烧毁了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两天两夜,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
这表明( )
6.[2021·厦门市高三统考]京津地区官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曾大办团练武装,“天津道府县,均举团练,而藩司又募‘得胜勇’统计二千余名,均迁海口及咸水沽听调”,清政府
却说他们中的大多数“可以保卫乡闾,未必即能打仗”。
这表明清政府( )
A.骄傲轻敌,无视民间力量B.无力动员民众反抗侵略
C.内耗严重,难以协调作战D.防范民间武装势力发展
7.[2021·焦作市高三模拟]1860年,额尔金向外交大臣陈述了火烧圆明园的经过,他写道,“焚毁圆明园和要求赔款,名义上是补偿那些受难者,实际上是谈判前的一个步骤”,他因此相信,“中国人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记住我们给他们的教训”。
由此可判断,焚毁圆明园的主要目的是( )
8.[2021·邯郸市高三模拟]《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与欧美各国应该互派使节。
但此后多年,派遣常驻使节一直是欧美国家单方面的行动,清廷没有任何动静,直到1876年郭嵩焘被清政府任命为第一任驻英法公使。
这反映出( )
A.欧美急于打开中国市场B.欧美列强拒绝交往中国
C.清廷近代外交意识淡薄D.清廷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9.[2021·银川市高三联考]严复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即撰写《救亡决论》一文,喊出救亡图存的时代最强音。
梁启超也对国家前途忧心忡忡,认为“敌无日不可以来,国无日不可以亡。
数年之后,乡井不知谁氏之藩,眷属不知谁氏之奴,血肉不知谁氏之俎,魂魄不知谁氏之鬼”。
这反映甲午战败( )
10.[2021·长沙市高三模拟]1896年,清政府利用李鸿章出使俄国并往德、法、英、美各国访问的机会,交涉增加进口洋税事宜,得到的回答却是必须先废厘金,“内地推广通途”,然后“增税之议”,“始可照办”。
1902年中英续行通商行船条约最终对“裁厘加税”作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定。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11.[2021·衡阳市高三模拟]1893年,日本海军军令部成立,后又将常备舰队和警备舰队合并,组成联合舰队。
而清朝中央并无统一的海军统帅机构和专门掌管海军事务的大臣,海军建设基本上是地方政府的事务,即“华船分隶数省,畛域各判,号令不一”。
这表明当时( )
A.清政府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C.日本海军装备精良战力强
12.[2021·厦门市高三模拟]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
“门户开放”只是一项原则宣言,美国既不打、也没有力量强制推行。
但奇怪的是,在宣布这项政策后,其他各国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13.[2021·池州市高三联考]孙中山说:“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
”在议和过程中,美国就有人认为“切勿加中国以不公平导致产生新的仇视”。
材料意在说明义和团运动( )
14.[2021·福州市高三模拟]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
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互保的区域实际包括了十三省。
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
这表明( )
15.[2021·南昌市高三模拟]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和北京后,以一批江南绅商为主体的社会力量组织和动员社会资源,在战争状态尚未结束的时候,就自行设法深入到华北战区,以救
助战争难民,特别是流落在当地的南方人士。
这表明(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8分,第17题12分,共40分)
16.[2021·青岛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清王朝所面临的对外交往事务,完全不同于以前的中原王朝,北临强大的俄国,南邻从海上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
客观情况的变化,决定了国家机构也必须随之调整,对外交往的事务分别由理藩院和礼部承担。
理藩院掌管西南、西北地区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并负责与俄国的交涉。
礼部则负责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国家事务,以及从东南海路、陆路而来的原中国藩属国事务。
在西方殖民势力的强攻之下,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派遣钦差大臣与之议和,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
奕、文祥、桂良等人奏请设立总理衙门。
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
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皆归其管理。
1875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近代中国外交制度中的使节制度出现。
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摘编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外交机构的演变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清王朝外交机构的演变。
17.[2021·临沂市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学者对于把16世纪还是19世纪看作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这个问题上颇有分歧。
即使把鸦片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我们也仍需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因为这些形态制约了中国对19世纪外来挑战所作的反应。
西方的入侵可以被视为一种催化剂,促使传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
确实,从历史回顾的角度来看,16、17世纪欧洲人和俄罗斯人的来临,为19世纪西方的强烈活动铺平了道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对于近代中国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围绕材料观点提出看法(可赞成、否定或修改),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要求:看法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课时作业5
1.解析:根据材料,西方学者认为,鸦片贸易应该是合法的正当贸易,但是在中国单单不合法,这就使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与黑帮疯狂地走私鸦片,就连最上层的高官也染指其中,所以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就是维护正当贸易而形成的,这就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A正确;B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鸦片战争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材料信息无法体现,C错误;材料是在掩盖战争的本质,不是肯定战争的正义性,D 错误。
答案:A
2.解析: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中国民众自行组织,将英军“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说明民众团结抗争,勇于反击侵略,D正确;《南京条约》签订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中国民众面对侵略时的抗争而非局限性,排除B;题干信息未显示战争结果,而且影响战争成败的因素是多样的,而非取决于战斗意志,排除C。
答案:D
3.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到南京国民政府提高关税税率,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
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这勾画出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政府为实现海关关税自主化所做出的努力和结果,B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只关注到了材料中的一个历史阶段,以偏概全,并且根据所学知识,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改订新约运动,只是在1930年形式上收回关税自主权,但海关管理权仍掌握在外国人手里。
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A选项错误;C 选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仅体现关税自主化,不能体现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了完全自主,故D选项错误。
答案:B
4.解析:材料“鸦片战争是中外交往中的一个普通事件”“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体现的是人们对鸦片战争的危害认识不断深入,D正确;历史评价有一定的标准,A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答案:D
5.解析:根据“联军发现清军将英法使节多人虐待至死,遂决定报复中国之野蛮行为,教训中国以后不得蔑视英国及法国,联军洗劫烧毁了圆明园”,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材料反映了列强找借口来掩盖其侵略的本性,故选C;A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殖民地,排除B;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排除D。
答案:C
6.解析:清政府认为“民间武装团体可以保卫乡间,未必即能打仗”,这主要是因为清政府担心民间武装团体发展会威胁其统治,想要严控民间武装团体发展,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清政府对外“骄傲轻敌”,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无心动员民众反抗侵略”,而不是“无力动员”,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民间武装团体的态度,并不能表明其内耗严重,排除C。
答案:D
7.解析: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据材料中“焚毁圆明园……实际是谈判前的一个步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额尔金下令焚毁圆明园的主要意图是在谈判中给清政府施加压力以迫使清政府同意英国提出的苛刻条件,攫取在中国更多的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掩盖罪行的意图,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名义上是补偿那些受难者”可以判断,主要目的并非为了报复清政府非法扣押英国外交人员,故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答案:C
8.解析:根据材料“派遣常驻使节一直是欧美国家单方面的行动,清廷没有任何动静”可见清廷对近代外交的意识淡薄,故选C项;“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与欧美各国应该互派使节”这是国际惯例,不能反映欧美急于打开中国市场,排除A项;“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与欧美各国应该互派使节”可见欧美列强希望与中国交往,排除B 项;从鸦片战争后开始,闭关锁国政策逐渐破产,排除D项。
答案:C
9.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由甲午战败而起的民族危机意识,是对民族生存、发展、声誉、安危、荣辱等整体利益的感知和维护,成为近代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突出表现,故选C项;AB两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两大矛盾趋于汇流,排除D项。
答案:C
10.解析:清政府接受外国要求,最终实现“裁厘加税”,说明中国商业政策与国际通行规则逐步一致,表明当时的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故答案为C项。
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A项;B项中的“有力抵制”说法绝对,中国仍然遭受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排除;清政府“裁厘加税”是应外国的要求,不是为国内民间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排除D
项。
答案:C
11.解析:从材料中的“清朝中央并无统一的海军统帅机构和专门掌管海军事务的大臣,海军建设基本上是地方政府的事务,即‘华船分隶数省,畛域各判,号令不一’”来看,说明当时清政府海防体制混乱滞后。
故答案为B项。
材料只是反映清政府海军系统的状况,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削弱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日本海军的体制系统,没有涉及海军装备,排除C项;中国海军近代化在洋务运动中起步,排除D项。
答案:B
12.解析:美国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之时,列强并没有反对,相反瓜分中国的趋势得到缓和,说明帝国主义国家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的确存在着矛盾,故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义和团运动的信息,故A错误;美国此时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故B错误;C中改革显然不符合列强的主要目的。
答案:D
13.解析:根据“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
”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使西方列强看到了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使西方列强不得不改变侵华策略,实行以华制华,故A正确;B不符合史实,排除;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并没有粉碎列强侵略中国的企图,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排除D。
答案:A
1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东南互保中,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是中央集权削弱的体现,故D项正确;地方与中央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排除A;B项是在武昌起义
后,排除;材料强调地方的政策,并没有体现反对朝廷的政策,排除C。
答案:D
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期间对战争难民的救助。
根据材料“以江南绅商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就自行设法深入到华北战区”体现的是地方精英跨区域救济的自发性,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间自发救助,而非政府行为,故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救济制度,选项C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答案:B
16.解析:(1)特征:根据“清王朝所面临的对外交往事务……北临强大的俄国,南邻从海上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得出受客观形势的影响;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决定了国家机构也必须随之调整”得出被动调整;根据“在西方殖民势力的强攻之下,……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得出具有半殖民地化倾向;根据“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皆归其管理”得出逐步专业化;根据“近代中国外交制度中的使节制度出现”得出逐步近代化;根据“清政府下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得出地位不断提高。
(2)评析:根据“在西方殖民势力的强攻之下,……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得出是西方列强侵略、影响的产物;根据“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得出体现了华夷观念、秩序的打破;根据“总理衙门”“外务部”,结合所学得出使晚清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清政府逐步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根据“总理衙门”“使节制度”“外务部”得出推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型;还可从推动中国融入世界、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其他领域的近代化等角度分析总结。
答案:(1)特征:受客观形势的影响;被动调整;具有半殖民地化倾向;逐步专业化;逐步近代化;地位不断提高。
(2)评析:是西方列强侵略、影响的产物;体现了华夷观念、秩序的打破;使晚清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清政府逐步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推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型;推动中国融入世界,参与国际合作;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其他领域的近代化。
17.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中的两种观点,一个观点是以16世纪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点。
另一个观点是以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
可以任选一个,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如,选择以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这一观点论述的话,可从鸦片战争的影响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概括。
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
看法:赞成以16世纪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
理由:从内部看,16世纪为明朝中后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出现了顺应时代趋势的新思想,且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将西学传入中国。
总之,16世纪中国具备了社会转型的某些特征,因此可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
示例二
看法:赞成以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
理由:鸦片战争的爆发,打破了清王朝闭关锁国局面,中国被迫开放,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
总之,鸦片战争促使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因此可把鸦片战争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
示例三
看法:赞成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开端,否定以16世纪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
理由:如明朝时期的传教士虽传入了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西方科学,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小撮士大夫。
他们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中国仍然是传教士到来之前的那种模样。
而鸦片战争以后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总之,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比16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因此把鸦片战争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更为合理。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