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期(0-3岁)口腔保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期(0-3岁)口腔保健
——郑树国(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科主任医师、科副主任)
口腔保健已成为全身保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如何为
0-3岁的孩子进行口腔保健,而且何时开始呢?其实,孩子的口腔保健应从母亲的孕期就开始了,更准确地说,是从孕前开始。

(一)婴幼儿期口腔保健的重要性
婴幼儿期口腔保健非常重要。

它不仅影响孩子的现在,还影响孩子的未来。

婴幼儿口腔保健包括了孩子,孩子的父母及看护人。

1 .婴幼儿期父母的口腔保健很重要
龋齿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口腔疾病。

而龋齿的主要致病菌为变形链球菌。

孩子的变形链球菌主要来源于母亲。

因此,在婴幼儿时期,母亲的口腔保健就变得十分必要:包括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积极治疗和预防龋齿等。

下面的一系列的变化,提示我们不要忽视母亲的口腔保健。

母亲口腔内变形链球菌→传染孩子→易患龋齿;
2 .婴幼儿期孩子的全身保健对孩子牙齿发育的重要性
因为婴幼儿期正是孩子乳牙(奶牙)和恒牙牙齿硬组织的形成和矿化时期,这时,孩子如果出现全身或局部健康紊乱,就会影响牙齿
的发育,出现牙齿发育缺陷,而发育缺陷的牙齿又易患龋齿:婴幼儿期全身保健不良→牙齿发育和矿化缺陷→易患龋齿;
3 .婴幼儿期孩子口腔保健的重要性
除了母亲的口腔保健、孩子全身的保健外,孩子的口腔保健更为重要。

婴幼儿期忽视口腔保健,常常导致严重的口腔疾病,影响孩子的口腔以及全身的正常发育;
1)婴幼儿早期龋齿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口腔发育
婴幼儿早期龋齿,严重破坏牙齿的结构,影响咀嚼和进食,影响孩子的营养吸收和全身发育,影响孩子的颌骨发育;严重的乳牙龋齿,还会影响下面继承恒牙的发育和萌出,导致牙齿发育缺陷和萌出异常,最后导致牙齿排列不齐;龋齿,还会影响美观,影响孩子的发音,对孩子的正常心理发育产生影响。

2)严重的婴幼儿早期龋齿将影响孩子的全身发育
严重的龋齿,变形链球菌会进入血液循环,影响心脏、肾脏等全身器官。

可见婴幼儿早期龋齿的危害是严重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积极治疗,更重要的是积极的预防。

4 .需要及时纠正的不良习惯
1)婴幼儿期不良的喂养和口腔卫生习惯--不认真清洁牙齿、高频率的进食甜饮料、高频率的进食零食和甜食、含着奶瓶入睡、长牙后夜间多次喂奶等这些不良习惯将导致婴幼儿龋齿;
2)不正确的喂养姿势将导致牙齿反咬合--牙齿反咬合,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影响上颌骨的发育,使其发育受限,影响面型,影响美观;二是会对关节产生不良影响,为成年的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可见,对于牙齿反咬合,在孩子牙齿完全萌出和能配合的前提下,要尽早进行治疗。

(二)婴幼儿期口腔发育特点--正常发育
1.婴幼儿时期是乳牙开始萌出至乳牙列形成的时期
孩子出生时,口腔内没有牙齿,出生后约6个月,下颌中切牙开始萌出,直到2岁半左右乳牙全部萌出。

因此,婴幼儿时期是乳牙开始萌出至乳牙列形成的时期。

即:无牙牙合→乳牙开始萌出(6个月左右)→乳牙列完成(2岁半左右)。

出生后一年内(1.5个月-11个月)所有乳牙釉质矿化完成,出生后两年内(6个月-24个月)所有乳牙萌出。

因此,出生后一年内,如果孩子出现全身或局部紊乱,将影响乳牙釉质的发育,导致发育缺陷,而发育缺陷的牙齿易患龋齿。

2.乳牙萌出具体时间--上颌:中切牙7.5个月,侧切牙9月,尖牙18月,第一乳磨牙14月,第二乳磨牙24月。

下颌:中切牙6
个月,侧切牙7月,尖牙16月,第一乳磨牙12月,第二乳磨牙20月。

3.乳牙萌出的最早到最迟萌出时间--乳牙萌出时间个体差异大,最早到最迟萌出时间如下:下中切牙(4-17个月),上中切牙(5-15个月),下侧切牙(6-27个月),上侧切牙(6-21个月),下尖牙(8-29个月),上尖牙(8-29个月),下第一乳磨牙(8-27个月),上第一乳磨牙(8-28个月),下第二乳磨牙(8-34个月)上第二乳磨牙(8-34个月)。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有的孩子牙齿萌出的偏早,而有的孩子牙齿萌出的偏晚,但只要在个体差异的范围内,就是正常的;
4.除第三恒磨牙外,所有恒牙釉质在婴幼儿期内均正在钙化形成--因此,全身和局部紊乱均可导致釉质发育缺陷,但其表现往往在恒牙萌出后(6-12岁),而釉质发育缺陷的牙齿易患龋齿,可见婴幼儿时期的全身保健是十分必要的,它对恒牙发育的影响往往是滞后的。

5.乳牙列的生理间隙--乳牙间大多存在生理间隙,有些宝宝乳牙萌出时出现间隙,也有些宝宝乳牙初建牙合时无牙间隙,以后逐渐出现间隙。

临床可见随着增龄变化,生理间隙变大。

生理间隙有利于恒牙替换时排列整齐。

因继承同名恒牙往往大于同名乳牙。

但生理间隙的存在,使食物残渣易于存留生理间隙处,不易清洁,易导致龋齿,
这也是生理间隙存在的不利之处,但更需我们作好孩子的口腔清洁,避免龋齿的发生。

(三)婴幼儿口腔发育的认识误区
1. "乳牙患了龋齿不需要治疗"的认识是错误的--乳牙龋齿需尽早及时进行治疗。

有的家长怕孩子小,不能配合,往往使龋齿进一步发展,危害更大。

从几个月到3岁,孩子的乳牙龋齿都可以到儿童口腔科医生处得到完善的治疗。

乳牙龋齿需要治疗,主要是因为乳牙龋齿不治疗,有严重的危害。

2 ."小孩自己刷牙就可以了,不需要大人帮助"的观点是错误的--一般从孩子萌出第一颗牙齿开始,就应该为孩子进行口腔清洁;一周岁以后,开始为孩子进行刷牙;3周岁以后,开始使用牙膏。

因婴幼儿时期,孩子行为能力有限,而刷牙又是一个精细的动作,所以,婴幼儿时期家长都要为孩子清洁牙齿。

其实,整个学龄前期,主要也是家长为孩子清洁牙齿。

3 ."乳牙反咬合不必马上矫正,等12岁牙齿都换完再治疗"的观点是错误的--乳牙反咬合,在乳牙完全萌出和孩子能配合的前提下应尽早而及时治疗。

牙齿反咬合,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影响上颌骨的发育,使其发育受限,影响面型,影响美观;二是会对关节产生不良影响,为成年的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4. "用含着奶瓶睡觉对孩子进行催眠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含着奶瓶入睡,奶瓶内的液体会成为口腔内致龋细菌的极佳养料。

另外,奶瓶液体中的碳水化合物(糖)会被细菌分解产酸,侵蚀牙齿,使牙齿脱矿溶解,形成龋齿,临床上许多严重的婴幼儿龋的病例均有含奶瓶睡觉的情况。

可见,含奶瓶睡觉是一种不良的喂养习惯。

5. "因为母乳喂养是最好的喂养方式,就可以延长喂养时间"的观点是错误的--6个月内母乳喂养是最佳的,但6个月后,母乳中的营养成分不能完全满足孩子的生长需要。

而延长母乳喂养,尤其是牙齿开始萌出后夜间多次母乳喂养往往是导致婴幼儿龋齿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临床上许多严重的婴幼儿龋的病例均有延长母乳喂养的病史。

有的病例延长到2岁、3岁,且均有夜间多次喂奶的习惯。

6 ."奶瓶喂养可以一直喂到3岁"是错误的--奶瓶喂养最迟可到1岁半,其实,在孩子10个月的时候,可以锻炼孩子开始使用杯子。

如果延长奶瓶喂养,甚至延长到3岁,往往会可能导致严重的婴幼儿龋齿。

7 . "随着孩子,喜欢吃零食就吃吧"是错误的--孩子喜欢吃零食就随他吃吧,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零食往往富含蔗糖,增加进食的频率,也就增加了患龋齿的风险。

许多孩子因为过度的吃零食,导致严重的乳牙龋齿。

零食最好在饭后吃,睡前千万不要吃零食。

饭前吃零食会影响孩子的正常进餐,也不提倡。

如果在间食时间进食零食,应在进食之后,注意口腔清洁。

8 . "孩子到了牙齿该萌出的时间,牙齿就一定萌出"的认识是错误的--孩子牙齿萌出的时间个体差异很大。

因此,孩子之间的牙齿萌出的时间会有所不同。

但只要在正常的萌出时间范围内,就是正常的。

9 . "婴幼儿不需要口腔检查"的观点是错误的--婴幼儿第一次口腔检查应在第一颗牙齿萌出后,最迟在12个月之前。

因为,通过口腔检查,可以了解是否存在不良的喂养习惯,是否存在早期的口腔病损,防患于未然。

(四)婴幼儿常见口腔疾病以及对口腔疾病的防治
1)不良母乳喂养习惯导致婴幼儿龋齿--单纯延长母乳喂养习惯,有的甚至延长至两岁、三岁,并伴有夜间多次喂奶,将导致婴幼儿的早期龋齿。

2)不良奶瓶喂养习惯导致婴幼儿龋齿--延长奶瓶喂养超过1岁半、不规律奶瓶喂养、含奶瓶睡觉等不良习惯将导致婴幼儿龋齿。

3)不良奶瓶喂养习惯导致乳牙反咬合--喂养姿势不正确促使孩子下颌前伸够奶瓶,同时压迫上颌,如:孩子躺着,奶瓶与水平面角度过大易导致乳牙反咬合。

4)婴幼儿时期口腔清洁不良导致婴幼儿龋齿。

5)零食、甜食、甜饮料的不良使用导致婴幼儿龋齿--高频率食用,睡前食用,饭前食用,间食时食用零食、甜食及甜饮料,但使用后没有进行口腔清洁均可导致婴幼儿早期龋齿。

6)吮指、舌习惯(吐舌)、异常唇习惯(咬上下唇)等习惯要及早纠正--吮指、舌习惯(吐舌)、异常唇习惯(咬上下唇)多是婴幼儿时期,由于吸吮动作的本能的反射、或喂养不足、或某种惧怕及不愉快等心理因素,婴幼儿自发地产生所致。

3岁以后仍不能改正则称为不良习惯,对其治疗一方面采取心理诱导,使儿童尽早地放弃不良习惯,否则应用矫正器,帮助患儿克服不良习惯。

2.婴幼儿常见的口腔疾病的表现与防治
1)婴幼儿龋--表现:因不良的喂养习惯可导致较早的、猖獗的龋患,这类龋齿被称为婴幼儿早期龋。

较早的龋患涉及上前牙、之后是上下第一乳磨牙、下尖牙,而下切牙常常不受影响。

向孩子的父母询问病史,可见常见的致病因素:孩子在午睡或晚上睡觉时嘴里含着奶瓶,奶瓶内是牛奶或含糖饮料。

预防和处理:改正不良喂养习惯/积极和尽早治疗/口腔清洁/定期复查。

2)反咬合--表现:下牙咬在上牙的外面,称地包天;预防和处理:一般3岁以后,当乳牙完全萌出后,在孩子能配合的前提下,尽早治疗。

(五)分年龄段的婴幼儿期口腔保健
婴幼儿时期,因年龄段的不同,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牙齿萌出发育也存在不同。

所以针对每个年龄段,采取相应的口腔保健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1.婴儿期(0-1岁)的口腔保健
--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为孩子开始一些基本的口腔保健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1)在乳牙萌出之前清洁和按摩牙龈将有助于建立一个健康的口腔生态环境且有助于牙齿萌出。

2)清除菌斑应从第一颗乳牙萌出开始
这一早期的清洁工作完全靠孩子的父母来完成。

即父母手指缠上湿润的纱布或戴上湿润后的指套牙刷轻轻按摩孩子的牙齿和牙龈组织。

完成这一过程有多种方式,但下面这种方式最简洁且给孩子强烈的安全感:即一只手固定孩子,同时用另一只手按摩牙龈和清洁牙齿,这一过程应每日一次。

除此之外,其它菌斑的去除方法就不必了。

3)选择一个软毛且适宜孩子大小尺寸的牙刷经湿润后进行口腔的清洁与按摩使用也是可以的。

但不必使用牙膏,也不提倡使用--因为牙膏的泡沫会引起孩子反感。

而且存在对氟化物的吞咽。

然而,使用新型的、不含氟的、可吞咽的、婴儿专用的牙齿和牙龈清洁剂是有益的。

4)孩子第一次进行口腔检查最好在0-1岁之间。

建议孩子第一次牙科检查时间应在大约第一颗牙齿萌出的时间或最迟在孩子的12个月之前。

不过,万一孩子有特殊的牙科需要,例如创伤等,应立即就诊。

5)在检查中需要完成的目标--在这次检查中需要完成这几个目标:首先,通知父母使用上述口腔保健措施是必要的;此外,对孩子进行牙科检查,是否存在发育异常,是否存在不良的喂养习惯,提出有关的饮食建议,并完成其它的健康状况咨询。

第一次牙科检查也是孩子开始熟悉口腔科环境,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将来的口腔治疗恐惧。

2.幼儿期(1-3岁)的口腔保健
--如果以前孩子没进行刷牙,在这个阶段,则提倡开始用牙刷(婴幼儿牙刷)刷牙去除菌斑。

1)约在3岁左右,孩子能正常漱口后,可以开始使用牙膏--建议使用儿童含氟牙膏,因为这一年龄组的孩子不能咳出且有潜在的氟化物吞咽,所以每次刷牙只用小豌豆大小的牙膏就足够了。

2)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学习刷牙,但是仍需父母来主要完成--大部分孩子喜欢模仿他们的父母,然后自己刷牙。

需注意的是,单靠孩子自己是不能清除菌斑的。

当孩子受到鼓励能进行简单的刷牙时,刷牙这一过程主要还是靠父母来完成。

3)建议可以使用牙线--虽然通常不需要使用其它的措施控制菌斑,但当牙齿邻面有接触时,建议可以使用牙线,不过使用牙线需由父母来进行。

4)孩子及父母所采取的姿势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推荐给父母的是膝对膝的姿势,即一个家长固定住孩子的身体,另一个家长相对而坐进行刷牙。

注意为防止孩子身体活动需用手和肘来固定孩子的胳膊和腿。

建议父母最好确定在一个专门时间一起进行这项工作,且在刷牙过程中尽可能对孩子进行赞扬和鼓励。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11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