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BDNF表达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嗜酸性粒细胞(EOS)生长分化以及包括IgE在内的免疫球蛋白生成。
其中IFN-γ、IL-4分别是Th1和Th2细胞的特征性细胞因子,Th1和Th2细胞因子可促进本亚群和抑制另一亚群的生长分化。
哮喘患者体内IL-4过度产生,IFN-γ产生不足,使IFN-γ/IL-4失衡,是哮喘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IFN-γ、IL-4在体内对哮喘的发病发挥调节作用。
本试验结果表明,定喘止哮颗粒可以使INF-γ水平明显升高,IL-4、IL-5水平明显降低。
定喘止哮颗粒可能通过调节Th1/Th2细胞之间功能平衡,减轻EOS对气道的浸润,降低气道炎症,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 DonohueJF畅SafetyandefficacyofBetaagonists〔J〕.RespirCare,2008;
53(5):618-62畅
2 HumbertM,GarciaG,ChanezP畅Targetedimmunologictherapiesforse-vereasthma〔J〕.PressMed,2008;37(1Pt2):173畅
3 章晓初,姚婉贞,何其华畅哮喘豚鼠气道重塑与气道反应性的图像
分析〔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2001;24(2):87-9畅
4 柳 春,李 智,吕国军,等畅滨篙内醋对哮喘豚鼠IL-4和IFN-γ含
量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19(6):653-5畅
5 WildJS,SigounasA,SurN畅IFN-gamma-inducingfactor(IL-8)increases
allergicsensitization,serumIgE,Th2cytokines,andairwayeosinophiliainamousemodelofallergicasthma〔J〕.JImmunol,2000;164(5):2701-10畅
6 CohnL,HomerRJ,NiuN,etal畅THelperIcellsandinterferongamma
regulateallergicairwayinflammationandmucusproduction〔J〕.JExpMed,1999;190(9):1309-18畅
〔2012-06-13收稿 2012-10-10修回〕
(编辑 袁左鸣)
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BDNF表达的影响
赵 俊 李 昕1
孙玉华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开封 475000)
〔摘 要〕 目的 研究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脑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及丁苯酞对其的影响。
方法 14~15月龄的健康SD大鼠60只,根据Olsson方法结扎双侧颈总动脉。
假手术组分离但不结扎颈总动脉。
将造模成功的V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DG)、丁苯酞组(DBT)、假手术组(SOG),每组20只。
DBT组造模后第61天开始治疗,每天灌服丁苯酞12mg/100g;MDG和SOG以等量消毒花生油灌胃;各组均给药1次/d,连续给药30d后取各组大鼠脑组织,制电镜标本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电镜下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病理变化;模型组可见神经细胞高度水肿,海马CA1区细胞数减少,胞间距离增大;DBT组皮质偶见小的软化灶,细胞数和形态接近正常对照组;与SOG组相比,MDG组与DBT组大鼠脑中BDNF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畅05)。
结论 丁苯酞可明显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显著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减轻脑缺血后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具有确切的神经保护作用。
〔关键词〕 丁苯酞;血管性痴呆(VD);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2014)12-3395-02;doi:10畅3969/j畅issn畅1005-9202畅2014畅12畅085
1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通讯作者:孙玉华(1971-),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毒理学研究。
第一作者:赵 俊(1979-),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康复及神经毒
理学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重,老年痴呆的患者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而血管性痴呆(VD)主要由脑血管性病变引起,导致患者认知、学习和记忆障碍。
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及合理治疗,能够延缓病情的发展。
本实验旨在观察丁苯酞作用于VD大鼠后脑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变化的影响,探讨丁苯酞对VD的作用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畅1 实验动物及主要试剂 14~15月龄的健康SD大鼠60只,体重550~650g。
由河南省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丁苯酞:批号:050106;兔抗鼠BDNF多克隆抗体、SP免疫组化试剂盒、BDNF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博士德公司,NAB显色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畅2 动物模型、动物分组与给药
1畅2畅1 动物模型的建立:根据Olsson方法〔1〕
结扎双侧颈总
动脉。
假手术组分离但不结扎颈总动脉。
1畅2畅2 动物分组与给药方法 将造模成功的V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DG)、丁苯酞组(DBT)、假手术组(SOG),每组20只。
DBT组造模后第61天开始治疗,每灌服丁苯酞12mg/100g;MDG和SOG以等量消毒花生油灌胃;各组均给药1次/d,连续给药30d。
1畅3 痴呆标准 以SOG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的平均值作为参考,计算结扎大鼠逃避潜伏期的平均值与参考值之差占该鼠逃避潜伏期的比值,若该值>20%为痴呆鼠。
1畅4 认知功能测试及病理学检测
1畅4畅1 大鼠认知能力测试 采用Y型电迷宫法于模型制作60d后再三等分Y型电迷宫内进行大鼠学习能力测试。
先将大鼠放入迷宫内适应5min,使其对三臂均探索进入,然后从起步区臂出发,开始以随机次序变换测试。
设定电压40V,延迟时间5s。
电击后大鼠直接逃避至安全区为正确反应,否则为错误反应。
每测1次休息30s,测10次休息5min。
大鼠学习成绩以连续10次测试中有9次(9/10)正确反应时所需的电击次数(尝试次数)表示。
每次测试均在安静和光线稍暗的条件下进行。
6h后进行记忆能力测试,对于上述达到9/10
・
5933・赵 俊等 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BDNF表达的影响 第12期
标准的大鼠再次测试10次,记录其中正确反应的次数。
1畅4畅2 电镜标本的制备 大鼠断头处死后,参照大鼠脑图谱,迅速切取右侧海马区组织块,迅速放入预冷4e的4%的戊二醛中固定,常规脱水、Epon812环氧树脂包埋,LKB超薄切片,醋酸双氧铀和柠檬酸铅双重染色,日立H-7500型透射电镜观察。
1畅4畅3 免疫组化染色 采用SP法及定量分析计数方法。
在海马CA1区,分别选择3个相邻视野,在400倍光镜下随机查100个神经元计数阳性细胞数,结果取3个视野的平均值。
1畅5 BDNF含量测定 90d后快速处死动物后,取左侧大脑半球,匀浆,离心后取上清,采用BDNF的ELISA试剂盒,按说明书逐步操作,最后在酶标仪450nm处读出A值,依照标准含量与A值建立一元回归方程以及标准曲线,取在标准曲线范围内的测量值作方差分析。
1畅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使用SPSS11畅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异(LSD)t检验。
2 结 果
2畅1 病理学电镜结果 SOG组未见明显病理变化;MDG可见神经细胞高度水肿,皮质下和海马区有结构较松散的软化灶,胞体缩小,胞核固缩,胞浆致密,海马CA1区细胞数减少,胞间距离增大;DBT组皮质偶见小的软化灶,细胞数和形态接近正常对照组。
见图1。
2畅2 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测试 见表1。
2畅3 各组海马内BDNF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 MDG组、DBT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77畅875±2畅031,92畅750±4畅713)显著高于SOG组(64畅250±3畅772)(P<0畅05)。
2畅4 各组动物大脑内BDNF的含量 MDG组、DBT组大鼠脑中BDNF含量〔(28畅69±2畅484)ng/g,(37畅174±3畅878)ng/g〕显著高于SOG组〔(18畅875±3畅903)ng/g〕(P<0畅
05)。
MDG组
DBT组SOG组
图1 各组病理学电镜观察
表1 各组大鼠学习和记忆成绩(x±s)
组别尝试次数10次正确数SOG组
44畅1±2畅2
8畅75±1畅06
MDG组79畅9±2畅11)5畅12±1畅131)DBT组55畅7±2畅61)2)
7畅51±1畅071)2) 与假手术组比较:1)P<0畅05,与MDG组比较:2)P<0畅05
3 讨 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重,VD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缺血性损害已成为公认的造成VD的主要病因。
丁苯酞作为一种线粒体保护剂,其左旋体存在于芹菜籽中〔2〕。
其主要作用是
维护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达到改善缺血区微循环的目
的
〔3,4〕。
有动物实验表明
〔5〕
,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丁苯酞具
有很好的作用。
近年来,一类种类较多的特殊蛋白质分子———神经营养因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而BDNF作为其中的一种,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本实验结果发现丁苯酞能够明显提高缺血后大鼠的记忆和学习能力,并逐步改善认知功能。
作为大脑边缘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海马在学习和记忆等一系列高级神经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海马结构的损害可能是引发VD的重点之一。
本实验也表明丁苯酞确实能减少海马神经元在缺血状态下的坏死程度,从而减轻脑组织不可逆的损害,与近年来国内外专家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6〕。
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特异性的蛋白质。
BDNF是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随着进一步的研究,人们发现BDNF具有明确的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分化和存活作用;有研究表明
〔7〕
,
外源性BDNF的注入,可造成脑梗死体积缩小,同侧大脑新皮质神经元细胞核中广泛分布BDNF样免疫反应产物,说明BD-NF可以对抗缺血性脑病。
综上,丁苯酞通过内源性BDNF的表达实现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但是关于丁苯酞如何启动了内源性BDNF表达,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阐明。
4 参考文献
1 OlssonY,BrunA,EngiuundE.Fundamentalpathologicalinvasculardementia〔J〕1ActaNeurolSuppl,1996;168(1):31-8.
2 崔丽英,李舜伟,吕传真,等.恩必普软胶囊治疗中度急性缺血性卒
中的多中心开放临床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3):112-5.
3 熊 杰,冯亦璞畅丁基苯酞对局灶性脑缺血过程中线粒体损伤的保
护作用〔J〕畅药学学报,2000;35(6):408-12畅
4 董高翔,冯亦璞畅丁基苯酞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线粒体AT-
Pase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畅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1):93-7畅
5 FiorellaD,HeisermanJ,PrengerE,etal.Assessmentofthereprodu
cibilityofpostprocessingdynamicCTperfusiondata〔J〕.AMJN,2004;
25(1):97-107
6 沈瑞乐,王兴萍,滕军放,等.丁基苯酞对慢性脑缺血老龄大鼠海马
胆碱乙酰基转移酶mRNA表达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3(2):306-8.
7 HallJ,ThomasKL,EverittBJ畅RapidandselectiveinductionofBDNF
expressioninthehippocampusduringcontextuallearning〔J〕畅NatNeu-rosci,2000;3(6):533-5畅
〔2013-01-10收稿 2013-02-13修回〕
(编辑 徐 杰)
・6933・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年6月第3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