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名伟人事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中外名伟人事迹
篇一:古今中外名人例子
古今中外名人例子古今中外名人事例
1、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明朝人,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李时珍家世代行医,他的父亲医术很高,给病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就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再当医生:因为那时候行医是让人看不起的职业。

李时珍可不这样想,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向父亲那样为病人治病。

李时珍22岁开始给人看病,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

他发现很多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于是下定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

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盛产药材的名山。

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

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他回到老家,花了整整27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这部书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每一种都有图,是中药书籍中一部伟大的著作,已经被译成几国文字,在全世界流传。

2、.身残志坚张海迪
张海迪5 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

张海迪15 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

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
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张海迪身残志坚,抱着“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坚定信念,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痛,自学了英,德,日语。

还翻译了十三万字的英文小说,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3、炸药之父———诺贝尔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

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

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方面。

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

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

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

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

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

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

但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

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发现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

当他满脸鲜血从爆炸成功的硝烟钻出时,却兴奋的大叫“我成功了”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就在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
4、居里夫人的故事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

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

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

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故事之一:简朴生活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

她就是居里夫人。

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

比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

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从191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吝啬”。

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

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赤足坐在门口石板上的一位妇女打听居里夫人的住处,当这位妇女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

.淡泊名利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

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却全不在意。

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
无成。


5、.宇宙之王霍金是谁
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奇,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上的巨人。

霍金小时候学习能力并不是很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里的成绩从来没超过前十名,而且往往因为作业很不整洁,老师觉得是无药可救的孩子,同学们也把他当作嘲弄的对象,霍金十二岁的时候,班里的两个孩子曾用一袋糖果来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才,带有讽刺意味的给他取了个爱因斯坦的绰号,谁知二十多年后,
从童年时代起,运动从来就不是霍金的长项,几乎所有的球类活动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变得更笨拙了,有一两回没有任何原因地跌倒。

一次,他不知何故从楼梯上突然跌下
来,当即昏迷,差一点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剑桥读研究生后,他的母亲才注意到儿子的异常状况。

刚过完21岁生日的霍金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星期,经过各种各样的检查,他被确诊患上了“卢伽雷氏症”,即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

大夫对他说,他的身体会越来越不听使唤,只有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到最后,心和肺也会失效。

霍金被“宣判”只剩两年的生命。

那是在1963年。

起初,这种病恶化得相当迅速。

这对霍金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他几乎放弃了一切学习和研究,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硕士论文的那一天。

霍金的病情渐渐加重。

1970年,在学术上声誉日隆的霍金已无法自己走动,他开始使用轮椅。

直到今天,他再也没离开它。

永远坐进轮椅的霍金,极其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48小时后,他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乡间别墅,上坡时拐弯过急,轮椅
向后倾倒,不料这位引力大师却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丛中。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

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

6、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一八八二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长大。

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苏利文老师。

苏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

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於学会说话了。

苏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

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
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一九三六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

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

於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一九六八年,海伦八十七岁去世,她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

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

苏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
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7、.高尔基宁肯挨打也要读书
高尔基是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

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

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

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

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

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

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

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

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

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

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

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

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由于高尔基一生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努力,他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海燕》、《鹰之歌》、《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间》、《我的大学》。

除此之外,还写了剧本和大量的政论、特写、文
8、发明家爱迪生
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因“愚钝糊涂”被勒令退学了)。

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决定自己教儿子读书识字,并教育他要诚实、爱
篇二:十位名人的职业生涯故事
十位名人的职业规划故事
一、施瓦辛格的职业规划
四十多年前,一个十多岁的穷小子,身体非常瘦弱,却在日
记里立志长大后做美国总统。

如何能实现这样宏伟的抱负呢?经过思索,他拟定了一系列目标。

做美国总统首先要做美国州长--要竞选州长必须得到雄厚的财力后盾的支持--要获得财团的支持就一定得融入财团--要融入财团最好娶一位豪门千金--要娶一位豪门千金必须成为名人--成为名人的快速方法就是做电影明星--做电影明星前得练好身体,练出阳刚之气。

按照这样的思路,他开始行动。

某日,当他看到着名的体操运动主席库尔后,他相信练健美是强身健体的好点子。

他开始刻苦而持之以恒地练习健美,他渴望成为世界上最结实的壮汉。

三年后,借着发达的肌肉,一身似雕塑的体魄,在以后的几年中,他囊括了各种世界级的"健美先生"称号。

22岁时,他踏入了美国好莱坞。

在好莱坞,他花费了十年时间,利用自身优势,刻意打造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

终于,他在演艺界声名鹊起。

当他的电影事业如日中天时,女友的家庭在他们相恋九年后,也终于接纳了这位"黑脸庄稼人"。

他的女友就是赫赫有名的肯尼迪总统的侄女。

2003年,年逾五十七岁的他,告老退出影坛,转而从政,成功竞选为美国加州州长。

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美国总统。

他就是阿诺德·施瓦辛格。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科学规划,行动有力,就能成功。

从这个职业规划案例可以看出:职业规划制定的越早、步骤越详细,越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管这个目标多么艰难、自己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相差多远,只要自己有恒心、有切实可行细致的计划,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完成,就一定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二、方文山的职业规划
方文山?周杰伦的最佳拍档!周杰伦说,"没有方文山,我的歌不会这么成功"。

方文山的歌词充满画面感,文字剪接宛如
电影场景般跳跃,在传统歌词创作的领域中独树一帜。

方文山如今已经俨然是继林夕之后华语乐坛最优秀的词作人,但从媒体上看,如果不说话,你会把他当做送外卖的,实际上他曾经就是个送外卖的。

方文山是电子专业毕业,为了圆梦而在台北苦苦打拼。

他做过防盗器材的推销员,还曾帮别人送过外卖,送过报纸,做过中介、安装管线工。

他原来的理想是做一位优秀的电影编剧,进而成为合格的电影导演,但当时台湾地区电影的整体滑坡让他望而却步,只好退而求其次地拼命创作歌词。

方文山当时最喜欢的是电影,只是觉得可以通过写歌词这个渠道,可能能帮助他迂回进入电影圈。

方文山在做一名还算称职的管线工之余,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创作歌词上,直到可以选出100多首,集成词册。

这时候,方文山开始了他的求职之路。

他翻了半年内所有的CD内页,找最红的歌手和制作人,把集成册子的歌词邮寄给他们,一次寄100份。

为什么要寄这么多份?方文山是做了计算的,他估计经过前台小姐、企宣、制作人层层碾转,大概只有五六份被目标人物收到。

实际上他估算的太乐观了,这样持续的求
职行为持续了一年多,结果都是石沉大海,直到有一天接到吴宗宪的电话,同时吴宗宪还签下了一位会弹钢琴的小伙子,他就是周杰伦。

被吴宗宪发掘并赏识,方文山进入华语流行音乐界,和周杰伦结成黄金搭档,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真正的成为了"华语乐坛回避不掉的人物"。

看到以上方文山的成功之路,每个有梦想的人可能都会兴奋不已,好似都找到了可以成功的捷径。

实际上成功之路远没有那么简单,也不是所有的途径可以被复制的。

别人能用这条路走通,你则未必。

方文山的求职之路有否可以借鉴的地方呢?那当然是
有的。

(一)路径无法复制,但可以复制精神
你如果能像方文山一样,在卑微乏味的工作中,喜欢自己,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在一年多无果的情况下仍然有拥抱梦想的力量,你即使成不了方文山,也能成方文海。

(二)求职是需要结果的
如果方文山寄出去的不是100多首的歌词集子而是一份求职简历,简历上面仅仅是自我评价,如"将音乐视作生命、团结同事、刻苦耐劳",你觉得他会有机会吗?仅仅有梦想是永远不够的,关键你为梦想做了什么,坚持了什么,有什么样的结果?
(三)结果是要交换的
方文山那本歌词集的第一页是这样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这是我去芜存菁后的作品已经预埋了音乐韵脚,而且充分考虑了流行音乐承转的节奏要求"求职信是给人看的,不是自我梦呓和陶醉,要充分考虑对方的需求,提供他人认可的价值。

(四)有些途径可以更好
方文山说,进入圈子以后我才知道这个寄歌词的渠道有问题,实际上这个圈子基本上是通过圈内的编曲老师推荐,艺人的同学朋友推荐。

而我比较走运,刚好赶上吴宗宪想组建音乐工作室。

方文山被吴宗宪相中有它的偶然性。

但如果方文山在作出求职行为之前更好的了解音乐圈的规则、采用词曲的渠道,而不是自我想象的话,一定可以加速求职成功的路径。

求职之前要先尽量接触圈子,尽量的获取信息,尽量的认识人脉。

三、郭晶晶:做己所爱,爱己所做
2008年8月17日,2008北京奥运会女子3米跳板跳水决赛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进行。

"跳水皇后"郭晶晶以总分415.35分的高分成功卫冕。

作为国内现役运动员的代表,郭晶晶是跳水"梦之队"的领军人物,曾多次获得世界冠军。

然而,辉煌的背后是她一步步走
过的荆棘之路。

5岁练跳水,15岁首次参加奥运会一无所获,1998年参加世锦赛,仅获女子3米跳板亚军,在之后的几年赛事中,她始终与奥运会冠军宝座失之交臂,其中包括悉尼奥运会3米跳板单人、双人亚军。

巨大的压力,残酷和现实,并没有让她意志消沉、打退堂鼓。

相反,基于对跳水运动的喜爱,她以坚韧的毅力和不服输的信心,加之更为艰苦的训练坚持着。

2004年,她终于从雅典奥运会拿回2枚金牌。

如今,早可以光荣引退的她,仍在向2008奥运冠军冲刺,本届奥运会上她获得了2枚沉甸甸的金牌,演绎了一出完美的落幕。

作为一名老运动员,郭晶晶承受着长年伤痛的困扰,在一次次大型比赛中取得了如此辉煌的骄人战绩,是什么让她征战赛场多年却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业绩?她成功的背后又有什么经历和特质?是什么动力在一路支撑着自己?
郭晶晶说:"因为喜欢,才会投入,才会愿意付出。


成功的背后是一路走过的荆棘之路,我们寻找她动力的源泉,可以看到,对跳水的热爱是支持着她战胜种种艰辛、勇往直前的中流砥柱。

郭晶晶在跳板上的成功,是职业与兴趣结合的最佳体现。

她喜欢跳水这项运动,为了实现那完美一跳而不停的去修正肢体、动作,不断地在重复练习中改进不足,缔造完美。

用她的话说,"正因为喜欢,才会投入、才会愿意付出。


由此可见,兴趣是成功的奠基石,兴趣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是职业是否能走向真正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

对职业的兴趣能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不计较得失,更能忍受成功前的寂寞,加快职业生涯发展的步伐。

四、张艺谋的职业生涯规划
经过奥运开闭幕式的洗礼,张艺谋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

张艺谋导演拍摄的电影不仅好看,他的职业发展历程也值得同学们借鉴。

解剖:张艺谋的发展历程
"前半生"--从农民到摄影师和演员
1968年初中毕业后,张艺谋在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劳动,后在陕西咸阳国棉八厂当工人。

1978年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

1982年毕业后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影师。

1984年作为摄影师拍摄了影片《黄土地》,崭露头角。

1987年主演影片《老井》,颇受好评。

"后半生"--从《红高粱》到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广获赞誉。

正是这部电影,让张艺谋成功地实现了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型,并以一个成功导演的角色进入公众视野,奠定了张艺谋成功导演的地位。

从此,张导便一发不可收拾,在经过一段艺术片的成功后,他又转向了商业大片,《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一部部商业大片的红火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并最终带他走到了中国电影旗帜的位置。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艺谋又以其独特的大手笔,面向全世界展示了一部绝对中国的完美"大片",也使得张艺谋站上了生涯的巅峰。

揭秘:张艺谋导演成功轨迹
插队劳动的农民-工人-学生-摄影师-演员-导演,一次次巨大的职业跳跃和转型才最终造就了一个
成功的导演。

让我们共同来探析张艺谋导演的职业规划过程。

o职业准备期
特殊的历史环境,使得年轻时的张艺谋未能上高中就插队当了农民和当工人,很多人像他一样没有选择,但能像他一样坚持自己梦想的却不多。

终于,在1978年。

张艺谋以27岁的高龄去
学习自己钟爱的摄影,为自己未来的转型进行积累。

o职业转型期
重新进入课堂学习后,张艺谋老老实实的做起了摄影,虽然他的志向是导演,但他显然十分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这个时候的他仍在学习,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实践中学习。

o职业冲刺期
在《黄土地》获奖后,张艺谋有两个选择:继续作为一个已经很成功的摄影师或者转型开始做导演。

然而,意料之外,他却做了另外的选择--做一名演员!并且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不过也可以说,这实在是最明智的选择。

要做导演,特别是要想成为较有建树的导演的话,当然最好能亲身体验过做演员的感受,才能在拍片的时候和演员们够契合。

o职业发展期
《红高粱》成功以后,张艺谋拍了一段时间的文艺片,在全国大众都熟悉了他的名字后,张艺谋敏锐地捕捉到了商业片的市场价值,并与中国电影市场的需求相契合,他开始转向了商业大片,开始了自己的大片之旅,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尤其是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无形宣传,使得张艺谋导演蜚声海内外,风头无人能及。

思考:如何进行自我职业规划?
张艺谋导演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清晰的职业规划是成功的保障。

同学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也有更好的成才条件,应该抓住机遇,合理规划职业发展,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五、比尔·拉福的故事
背景:一个美国小伙子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商人。

中学毕业后考入麻省理工学院,没有去读贸易专业,而是选择了工科中最普通最基础的专业---机械专业。

大学毕业后,这位小伙子没有马上投入商海,而是考入芝加哥大学,攻读为期三年的经济学硕士学位。

出人意料的是,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