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五官科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干眼症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眼睛作为人体的一个器官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身体各方面的疲劳都会表现为眼睛不舒服。
对于常用电脑的人来说,更容易出现干眼症。
干眼症主要表现为眼睛发干、刺痛,有烧灼感和异物感。
干眼症不是细菌感染造成的,所以消炎药无效,忽视正规治疗会导致角膜干燥,严重的还会引发角膜和结膜上皮角化,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
现在很多人眼药水不离手,眼睛一发干就点上几滴,但这并不能根本解决眼睛干涩、红肿、流泪、视力下降和头疼头晕等症状。
中医认为,人的泪液“由五脏六腑所生,由肝肾所主”,所以只要“肝肾精气充足,津液上荣,目得以滋润”。
因此,中医治疗干眼症需要综合调理,从调节全身阴阳入手,“滋补肝肾,气血流畅,津液敷布正常,阴平阳秘”,最终达到“目不干涩,诸症消失”的目的。
综合调理包括耳穴埋豆、中药内服和健康咨询等,1个月1个疗程,每周治疗3次,隔日治疗。
中药熏蒸将霜桑叶15~20克洗净,水煎去渣,放凉后用干纱布浸药液敷患眼。
一般每日3次,2~3天见效。
亦可用霜桑叶煎水温洗,有润眼明目之功。
牛奶敷眼将纱布折叠成小片,在牛奶中完全浸透,覆盖在眼皮上20~30分钟,能增强眼部肌肉活力,解除眼睛酸涩疲劳。
药物性角结膜干燥症
【辨证】肺热邪毒,灼伤阴液,精气不能上荣,目失所养。
【治法】滋阴润燥,益气生津。
【方名】增液润燥汤。
【组成】生地20克,元参20克,麦冬10克,乌梅15克,沙参15克,五味子12克,当归12克,知母15克,天冬12克,地骨皮15克,白芍15克,玉竹20克,党参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纪源方。
贴敷疗法治疗外麦粒肿
治疗方法:
鲜蒲公英20 g捣碎,直接外敷于患部(注意不要使药物进入眼中)。
2次/天,30分钟/次,5天一疗程。
引起麦粒肿的主要原因是脾胃蕴热或心火上炎,有外感风热,气阻血瘀,火热结聚引起眼睑红肿。
蒲公英具有祛风解毒、清热散瘀的功效。
用蒲公英直接敷患处,可宣通行表,消肿散淤,使患部增加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渗出尽快吸收而散瘀消肿。
在治疗的同时嘱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慢性结膜炎或睑缘炎者,应彻底医治。
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时也应该加以控制。
注意营养,适当运动增强身体素质,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对治疗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地魄汤
【来源】《血证论》卷八引黄坤载。
【组成】甘草3克半夏麦冬芍药玄参牡蛎各9克五味子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火降逆,养阴生津。
【主治】吐血、咯血、咳血日久,肺脏气阴两伤者。
灯火灸治疗麦粒肿
(一)取穴
主穴:肩胛间区。
(二)治法
令病人反坐在靠椅上,暴露背部,寻找反应点(寻找方法同上)。
待选好部位后,取灯芯草一段,蘸以香油或其他植物油适量,点燃后对准反应点迅速灸灼一下,此时可听到“啪”的一声,表明施灸成功此为1壮。
灸处可有小块灼伤,宜保持清洁。
灸处一般5天左右结痂脱落,不留斑痕。
每次只灸1壮。
耳尖放血治疗麦粒肿
治疗方法:
常规消毒耳轮外皮肤,捏紧耳轮与耳屏,用三棱针迅速刺破双侧耳尖,用手在其周围挤压,并用酒精棉球擦去血,约3~4滴血。
每日1次。
3次为1个疗程。
麦粒肿是指睑腺急性炎症,属中医“针眼”、“偷针”范畴。
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外有外感风热,内有脾胃积热,循经而上,攻于胞睑,蓄积成脓。
治宜疏风清热解毒。
《证治准绳?七窍门》云:“土疳症脾胃上生毒,俗称偷针是也。
……世传眼眦初生小包,视其背上即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眼时即瘥,名偷针。
实解太阳经结热也。
”
《灵枢?经脉》载有足太阳经支脉至耳上角“耳为宗脉之所聚”。
《内经》又云:“血实者宜决之”。
耳尖放血,实乃泻法,具有开导疏泻足太阳经之功,太阳经气疏通,气血得行,肿胀自消。
用此法治疗麦粒肿,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耳尖放血疗法简便、安全、效验、价廉,具有其他疗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中药外敷内服双效治麦粒肿
麦粒肿患者会出现眼睑痒、痛、胀等不适感觉,多见于青少年,治疗麦粒肿愈后无损于视力。
但是
一些反复或多发者,则会影响眼睑外观或功能。
中医治疗麦粒肿采用中药外敷和内服法,能有效的治疗麦粒肿。
中医药治疗麦粒肿:
(1)外治法:
在麦粒肿患者的眼睑上外涂玉枢丹或清火眼丸。
取药研磨成汁,涂于结肿部位。
(2)内治法:
①风热外侵:睑部肿物初起,局部微有红肿痒痛,伴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等,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金银花、连翘15克、桔梗12克、薄荷6克(后煎)、淡竹叶10克、甘草6克、防风,O克、天花粉12克、牛蒡子10克、芦根10克。
中成药:银翘解毒丸。
②热毒壅盛:眼睑红肿痛难睁。
兼有口干,头痛,发烧,尿黄,便秘,舌苔黄、舌质红,脉数有力。
治法:泻火解毒。
方药:穿山甲12克、栀子10克、连翘15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白芷10克、天花粉12克、皂角刺12.克、归尾12克,甘草6克、赤芍12克、金银花各15克、大黄5克、芒硝10克。
中成药:连翘败毒丸或牛黄解毒丸。
温馨提示:麦粒肿局部切忌挤压,以免炎症扩散,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海绵窦栓塞,危及生命。
睑弦赤烂的诊断要点
1.睑弦红赤溃烂,灼热刺痒,病程长,易复发。
局部潮红,分泌物多。
若睫毛根部有糠皮样白屑附着,睑弦潮红干燥,频喜揉擦者,为鳞屑性睑缘炎,若睫毛根部溃疡、出血,有黄色痂块堆积,羞明流泪,眵泪胶粘,痛痒并作,睫毛乱生或脱落者,为溃疡性睑缘炎;若病变位于两眦部睑缘,眦部白睛红赤,睑缘糜烂,灼热奇痒者,为眦角性睑缘炎。
2.本病须与风赤疮痍相鉴别。
二者均有胞睑部红赤溃烂、灼热刺痒,但本病发病部位仅局限于睑弦部,后者则为胞睑皮肤受累,不波及睑弦。
睑弦赤烂的辨证分析
本病多因脾胃湿热蕴积,外受风邪,风湿热三邪攻于睑弦,或耗伤津液而化燥,或心火素盛,风邪引动心火,灼伤睑眦。
此外,由于化学、物理刺激,不讲卫生,屈光不正,以及素体虚弱、营养不良等亦可诱发本病。
本病发病位于睑缘,在脏属脾,多为实证热证。
证见睑弦溃烂,眵泪胶粘属湿;睑弦赤痛属热,刺痒属风。
病变位于眦部,为风邪引动心火,故以风湿热三邪为主。
治疗总原则是祛风清热除湿。
睑弦赤烂的辨证论治
风热为犯型
【证见】自觉眼灼热刺痒,干涩不适。
睑弦红赤,睫毛根部有糠皮样白屑附着。
【治法】祛风止痒,凉血清热。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加减
处方:参见“针眼”之风热外袭型方药。
若睑弦红赤明显,加黄芩12克、栀子10克。
痒甚者,加地龙干10克、白花蛇10克。
病程日久,睑弦干燥结痂肥厚,睫毛稀疏者,加天花粉15克、玄参15克、玉竹15克。
兼头晕唇淡,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者,为气血不足,加何首乌30克、鸡血藤2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
2.中成药
(1)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
(2)银翘解毒丸,口服,每次5丸,每日2~3次。
湿热偏重型
【证见】睑弦红赤溃烂,痛痒并作,眵泪胶粘,或睫毛成束。
舌苔黄腻,脉缓。
【治法】祛风清热除湿。
【方药】
1.主方除湿汤(黄岩《眼科纂要》)加减
处方:连翘10克,滑石15克,车前子12克,黄芩10克,黄连8克,木通10克,枳壳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茯苓15克,赤芍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金菊五花茶,口服,每次1包,每日2~3次。
(2)甘和茶,泡服或煎服,每次1~2包,每日2-3次。
心火上炎型
【证见】眦部睑弦红赤糜烂,灼热奇痒,伴眦部白睛红赤,舌尖红,苔黄。
【治法】清心泻火祛风。
【方药】
1.主方导赤散(孙思邈《银海精微》)加减
处方:生地黄15克,木通12克,甘草6克,竹叶9克,栀子9克,黄连9克,知母9克,灯心草9克,蝉蜕6克,防风9克,赤芍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
若眦部红赤不显,干裂涩痛,伴有心烦失眠者,为心阴不足,虚火上炎,宜滋阴降火,去栀子、黄连、竹叶,加麦冬15克、天冬15克、玉竹15克。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片剂每次3-4片,每日2~3次。
适用于实火证。
(2)天王补心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
适用于虚火证。
3.单方验方祛风除湿汤(赖锦端验方)
处方:荆芥9克,防风9克,蝉蜕9克,黄芩12克,连翘9克,滑石15克,木通9克,赤芍12克,牡丹皮12克,土茯苓2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本方适用于各证型。
若睑弦刺痒甚,酌加僵蚕9克、蚕砂9克、乌梢蛇9克。
睑弦溃疡,红赤刺痛甚者,酌加黄连6克、金银花12克、蒲公英15克。
睑弦湿烂,分泌物胶粘者,酌加苍术12克、苦参15克、萆薜15克。
病变位于眦部者,加栀子9克、.黄连6克。
白睛红赤者,加桑白皮15克。
食欲不振,大便烂溏,舌苔白者,去黄芩、滑石,加厚朴9克、白术9克。
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神疲纳呆,舌淡脉弱者,去黄芩、滑石,加党参15克、白术12克、鸡血藤20克。
睑弦红赤,痂皮干结者,去黄芩、滑石,酌加天花粉15克、麦冬15克、生地黄15克。
兼大便秘结者,加大黄9克(后下)、玄明粉9克。
兼头晕心悸,或妇女月经不调者,去黄芩、滑石、木通,合四物汤。
睑弦赤烂的外治法
1.用以下药物煎水外洗:防风、千里光、蛇床子、野菊花、秦皮各等量。
也可用内服中药复渣再煎熏洗。
2.用上药液洗净睑弦后,用万金膏或鸡蛋黄油膏外擦。
3.地肤子15克,自矾3克,清水适量。
煎汤过滤外洗,每日2-3次。
4.复方千里光洗剂(黄淑仁《眼病的辨证论法》)
千里光60克(鲜者加倍量),秦皮15克,水500毫升,煎沸后加入硫酸锌5克,去渣取汁。
待温后用棉球洗敷局部,每日3~4次,每次半小时许。
此药液加温后可反复应用数次。
睑弦赤烂的其他疗法
1.睑弦赤烂的饮食疗法
(1)银花薏苡仁粥:金银花15克,净薏苡仁30克。
将金银花水煎3次,去渣取汁;另将薏苡仁加水煮粥,待薏苡仁粥七八成熟时,入药汁共煮熟至成粥,入冰糖适量调味。
每日服2次,连服3日。
(2)绿豆老鸭汤:绿豆120克,老鸭1只,土茯苓24克,油盐酌量。
将老鸭剖开洗净去内脏,将绿豆、土茯苓同老鸭一起放入锅内,用清水5碗,约煮4小时,调味服食。
2.睑弦赤烂的预防调护
(1)本病有一定传染性,必须注意眼部卫生,节制饮食,少吃辛辣肥腻之品。
(2)素有屈光不正,应及时配戴合适眼镜。
排除诱因,增强身体素质,治疗全身伴随疾病。
(3)已患病者,避免因眼痒而揉擦,应及早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葶苈丸5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四。
【组成】甜葶苈15克(炒令香) 郁李仁(浸,去皮、尖,熬紫色,称)22克(与葶苈二味别研如膏,令极匀) 白术15克牵牛子15克(一半生用,一半熟用) 赤茯苓(去皮) 桑白皮(蜜炙,锉) 羌活(洗去土) 汉防己陈橘皮(去白) 泽泻各22克
【用法】上为细末,与前二味同研,炼蜜和入臼内杵之,丸如梧桐子大。
初服10丸,空腹
时用生姜、橘皮汤送下,每日二次。
不知,加至20~30丸,以知为度。
【主治】腹中湿热,目下作肿,如新卧起蚕之状,两足胫微肿;中满气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卧则右胁有气上冲,肩腋与缺盆牵引不快,少思饮食。
古方八阵1-10
编号 1 (仲景大承气汤一)
方剂组成大黄, 四两. 厚朴, 半斤. 枳实, 五枚. 芒硝, 三合
主治功效治阳明太阴伤寒, 谵语, 五六日不大便, 腹满烦渴, 并少阴舌干口燥, 潮热脉实者. 刘河间加甘草,名三一承气汤
作者见解右以水一斗, 先煮厚, 枳二物取五升, 去滓, 内大黄, 煮取二升, 去滓, 内芒硝, 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 余勿服
编号 2 (仲景小承气汤二)
方剂组成即前大承气汤减去芒硝
主治功效治病在太阴, 无表证, 汗后潮热狂言, 腹胀脉实, 六七日不大便, 喘满者
作者见解水煎服
编号 3 (仲景调胃承气汤三)
方剂组成大黄, 芒硝, 甘草, 各五钱
主治功效治太阳, 阳明不恶寒, 反恶热, 大便秘结, 日晡潮热者. 凡阳明病有一证在经者, 当解肌; 入腑者,当攻下
作者见解此从近法. 每服三, 五钱, 水一大盏, 煎七分. 温服
编号 4 (仲景桃仁承气汤四)
方剂组成桃仁, 十二枚, 去皮尖. 官桂, 甘草, 各一钱. 芒硝, 三钱. 大黄, 半两或一两
主治功效治伤寒畜血, 小腹急, 大便黑而不通
作者见解此从近法. 右B3咀, 作一服或分二服. 水一大盏, 煎七分. 温服
编号 5 (<良方>桃仁承气汤五)
方剂组成桃仁, 半两, 去皮尖. 大黄炒, 一两. 甘草, 二钱. 肉桂, 一钱
主治功效治瘀血小腹作痛, 大便不利, 或谵语口软, 漱水不咽, 遍身黄色, 小便自利, 或血结胸中硬满, 心下手不可近, 或寒热昏迷, 其人如狂
作者见解右姜, 水煎, 发日五更服
编号 6 (当归承气汤六)
方剂组成当归, 大黄, 各四钱. 甘草, 芒硝, 各二钱
主治功效治燥热里热, 火郁为病, 或皮肤枯橾, 或咽干鼻干, 或便溺结閟, 通宜此方
作者见解右B3咀. 入姜煎服
编号7 (仲景大柴胡汤七)
方剂组成柴胡, 半斤. 半夏, 半升. 黄芩, 芍药, 各三两. 生姜, 五两, 切. 枳实, 四枚. 大黄, 二两. 大枣, 十二枚
主治功效表证未除, 里证又急, 汗下兼行用此
作者见解擘.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温服一升, 日三服
编号8 (陶氏六一顺气汤八)
方剂组成大黄, 枳实, 黄芩, 厚朴, 柴胡, 甘草, 芍药, 芒硝
主治功效以代大小承气, 大柴胡, 大陷肫等汤之神药也. 此汤治伤寒热邪传里, 大便结实, 口燥咽干, 怕热谵语, 揭衣狂走, 斑黄阳厥, 潮热自汗, 胸胁满硬, 脐腹疼痛等证, 效不尽述
作者见解水煎服. 欲峻者, 大黄后入. 凡伤寒过经, 及老弱或血气两虚之人, 或妇人产后, 有下证, 或有下后不解, 或表证尚未除而里证又急, 不得不下者, 用此汤去芒硝下之则吉. 盖恐硝性峻急, 故有此戒. 经云:转药孰紧? 有芒硝者紧也. 今之庸医, 不分当急下, 可少与, 宜微和胃气之论, 一概用大黄, 芒硝乱投汤剂下之, 因兹枉死者多矣. 仲景云: 荡涤伤寒热积皆用汤液, 切禁丸药, 不可不知也
编号9 (仲景大陷胸汤九)
方剂组成大黄, 四钱. 芒硝, 三钱. 甘遂末, 二分
主治功效治大结胸手不可按
作者见解此从近数. 用水一钟半, 先煎大黄至一钟, 内芒硝, 煎一二沸去柤, 内甘遂末和匀服, 得利则止. 此药极峻, 必不得已而用之. 原方用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末一钱, 水六升, 如前法煮二升, 分二服. 得快利, 止后服
编号10 (小陷胸汤十)
方剂组成方在寒阵十六
主治功效方在寒阵十六. 治小结胸, 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 脉浮滑者
作者见解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