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word教案 (公开课)2020年湘教版地理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一〕
课题日本〔一〕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等位置。

2、根据地图和资料,学习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多火山地震的特点
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的海洋性难点
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和多
火山地震的特点
教法及教具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

一、板书课题
日本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
学点1 东亚岛国课本66页
①位置:日本位于洲东部,洋西北部。

A 在课本66页3-1图中找出太平洋、日本海、俄罗斯、中国、
朝鲜、韩国,进一步了解日本的海陆位置
B 在课本66页3-1图中标出300N和450N两条纬线,了解日本
的纬度位置。

②领土:日本四大岛是、、、其
中面积最大的是岛。

在课本66页3-1图中找出四大岛、富士山、关东平原、东京湾、
濑户内海、津轻海峡、朝鲜海峡、日本海,进一步了解日本的
领土。

③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国家
根据2000年统计资料,计算中国和日本的人口密度。

人口
〔亿人〕
面积
〔万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日本127000000÷378000≈
中国960 1295000000÷9600000≈
学点2 多山的地形课本67页
①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国土的是山地丘陵
学生自学课
本66页,查
找日本的位
置,组成
比拟中国与
日本的人口
密度,总结
认识日本地
狭人稠的特
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

②日本河流的特点:短小湍急。

原因:短小是因为日本国土面
积,湍急是因为日本地形以为主。

③日本最顶峰是,它是一个活火山。

④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分析:日本处在板块和板块交界处,板块与板
块之间互相。

学点3 温湿的气候课本67页
①日本主要属于气候和气候。

②日本气候的性特征明显。

③大陆性气候的含义:冬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
〔大或小〕
海洋性气候的含义:冬季较,夏季较,气温日较
差和年较差都〔大或小〕
④由于日本国土狭窄并且南北方向延伸很长,所以日本南北气候
差异〔大或小〕。

四、合作探究
日本与我国东部沿海相比,气候有什么差异?
分析:日本气候属于带季风气候和带季风气候,我国东
部沿海也是温带季风气候,但二者相比,日本的气候性
特征明显,降水较,冬季较,夏季较。

五、课堂总结
六、当堂检测
做地理填充图册
学生自学67
页,分析日
本的地形特

学生自学67
页,分析日
本的气候特

学生分组讨

做作业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
成〕
教学札记
海陆变迁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球外表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阅读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熟鸡蛋、剪刀、透明纸、学生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简单PPT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利用实物展台,投影展示
海洋生物化石。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
吗?
那他们生活在哪?
可是,人们却在喜马拉
雅山脉海拔4800米处的
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
化石。

追问:这些海洋生物怎么
会“游上〞高山的呢?
学生观察,思考并答复以下问题。

鱼、海螺、海藻等。

生活在海洋。

产生疑问,并思考、试着答复:喜马
拉雅山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隆起成
为陆地。

产生疑问,有
利于激发学
生的兴趣和
好奇心,便于
组织和开展
进一步的教
学。

学案导学
教师要求学生以?地
理助学?上“学习过程〞
栏目为依据,先自学本课
知识,并对学生提出学习
要求。

〔1〕在书上标注知识点;
〔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
程〞;
〔3〕标记疑难问题。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学教材,在
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
〔1〕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在课
本上标出;
〔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
栏目;
〔3〕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
标记,以待解决。

通过自学从
总体上把握
本课的知识
脉络,对于比
拟抽象的两
种学说,那么
有了上课认
真听讲的心
理准备。

重难点一、海陆变迁
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
为山脉是海变陆的例子,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
海陆变迁的
实例很多,由
学生自己课
突破你还能举出其它由海洋
变成陆地的例子吗?
点拨:日本、香港均是人
多地少,寸土寸金,为扩
展生存空间进行填海造
陆。

荷兰那么由于地势低
洼,进行填海造陆。

追问:由陆地变成海洋的
例子有哪些呢?
这种海陆变迁现象可以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
道是哪个成语吗?——
沧海桑田。

播放视频:“沧海桑田〞
的故事。

追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引
起海陆的变迁呢?
补充:除上述原因外,某
些外力作用也会引起海
陆变迁。

比方:黄河三角
洲的“生长〞,是由黄河
填海造陆而形成的。

二、大陆漂移
本卷须知:
①描出大致轮廓
②相互合作,一起参与
③剪时注意平安。

教师进行评价。

例,如:香港填海造陆、荷兰围海
造田、日本填海造陆等。

学生倾听,了解。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森林的遗
迹;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水井。

少数同学会答复:“沧海桑田〞。

看视频,领会“沧海桑田〞的含义。

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
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活
动也能引起海陆的变化。

听讲。

活动1:体验魏格纳的发现
①在东西半球图上,找出非洲大陆
和南美洲大陆;
②用透明纸描出两个大陆的轮廓,
标上洲名;
③沿线剪下来,变换位置拼一拼,
说出你的发现。

各小组通过观察、拼合发现:非洲
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轮廓可以拼
合起来。

前查阅收集,
感悟“地球表
层海洋和陆
地处在不断
的运动和变
化之中。


知道海陆变
迁的另外一
种描述是“沧
海桑田〞。

了解海陆变
迁的原因是
多方面的。

一方面培养
学生的观察
能力和实践
能力;另一方
面让学生感
受发现的喜
悦。

承转正是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的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面纱。

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呢?
要求学生读课本第50页
文字和图,以导学问题为
索引,自主学习。

设置问题导学:
①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是谁,哪个国家的科学
家?
学生读书自主学习。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大陆轮
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习
惯和能力。

②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③大陆漂移学说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大陆漂移示意图〞。

④阅读与感悟:想一想: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受到哪些启示?
⑤魏格纳为个人的假说寻找哪些证据?
点拨提问:大西洋两岸有相同的动物,海牛会游泳吗?鸵鸟会飞吗?
教师指导学生先撕纸,然后拼合。

说一说,在游戏中,你依据什么把报纸拼合完整的?
点拨:其实陆地如同一本书,这本书的文字就是它的古老地层。

观察课本插图3—2—4,你有什么发现?
讲述:随着现代科学的开展,人造卫星测量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着,平均每年移动1—2cm。

廓线惊人的吻合,甚至能拼合在一
起。

大约2亿年前,大陆只有一块;后
来,大陆分裂并缓慢漂移;经过漫
长岁月,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格局;
至今,还在及其缓慢地进行着。

感悟大陆漂移学说的根本观点。

发现问题——思考假设——寻找证
据——科学论证。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相似;古老地层
相似。

海牛不会游泳、鸵鸟不会飞,合理
的解释是非洲和南美洲原来是一个
整体。

活动2:撕纸游戏,为大陆漂移学说
寻找证据。

过程:①把两张大小相同,内容不
同的报纸重叠在一起,撕两下;
②同桌互换撕碎了的小块报纸;
③把撕坏了的两张报纸拼合完整。

学生讨论后答复:不仅要根据他们
的轮廓相吻合,还有纸上的文字也
要一一对应。

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相似。

从总体上把握地球外表海洋和陆地
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交给学生科
学探究的方
法,培养学生
热爱科学,大
胆质疑,勇于
探索的科学
精神。

培养学生的
推理能力。

活动2的设
置是为了让
学生理解大
陆漂移学说
的证据,加强
科学观念的
教育。

树立“宇宙是
物质的,物质
是运动的〞
的科学观念。

设疑过渡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魏格纳未能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因此一段时间后,大陆漂移学说便销声匿迹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陆漂移呢?——板块运动是大陆漂移的重要原因。

三、板块运动
展示熟鸡蛋,用鸡蛋表示
地球。

讲述:蛋壳就是岩石组成
的地球表层,不同的是地学生听讲,思考,想象。

用鸡蛋类比
地球,用鸡蛋
壳类比地壳,
想象、生动,
便于学生理
球表层不像蛋壳一样是一个整体。

此时,教师敲碎蛋壳。

有裂纹的蛋壳表示大大
小小的板块。

如果把一个蛋壳有裂纹的鸡蛋放到锅里煮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你遇到过吗?
提问: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要求学生读课本第52页3—2—5,思考问题:
①说出七大板块的名称并观察各板块的大致范围。

②中国位于哪一板块?观察七大板块中哪个板块以海洋为主,它被哪些板块包围着。


③图中A、B两地,哪地方的地壳比拟稳定,哪个地方的地壳比拟活泼,主要原因是什么?
指导学生演示。

蛋壳破裂的地方什么也没有,好比
板块内部比拟稳定,而沿着有裂纹
的地方挤出很多白白的蛋清,这些
裂缝好比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拟
活泼。

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七
大板块和假设干小板块拼合而成。

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

当板块
运动时,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
现漂移现象。

一般地说,板块内部
地壳比拟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
带的地壳比拟活泼。

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
太平洋板块。

欧亚板块
太平洋板块,周围被欧亚板块、北
美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包围。

A地活泼,因为位于欧亚板块、北美
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B地稳定,因为位于南美板块内部。

活动3:演示板块运动形式
第一步:用两本书表示两大板块,
将两本书作相对运动,书本会相互
碰撞,一本书会升高,学生得出结
论:碰撞运动会形成地球上的高大
山脉。

第二步:将黑板表示海洋,两本书
表示两大板块,一个学生在讲台上
演示,其余学生在下面观察,得出
结论:张裂运动会形成新的海洋与
裂谷。

解板块构造
学说。

联系生活现
象,将抽象的
理论直观形
象的向学生
展示,加深学
生理解,培养
学生能力。

了解板块构
造学说的根
本观点。

通过让学生
读图,到达反
复练图和记
图的目的。

学以致用,深
刻理解板块
构造学说的
根本观点。

把抽象的运
动概念转化
为具体的动
手操作,加深
学生理解,培
养学生通过
亲身实践来
解决问题的
能力。

承转运用板块运动学说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读课本53页图3—2—7,
出示问题:用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解释:
①喜马拉雅山的成因学生读图答复以下问题。

①喜马拉雅山:欧亚板块和印度洋
学以致用,反
复练习,让学
生不仅掌握
了七大板块
②阿尔卑斯山脉的成因
③落基山的成因 ④地中海不断缩小
⑤红海不断扩张
⑥全球有哪两大山系,分布在哪?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如何?
板块碰撞挤压;
②阿尔卑斯山脉: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③落基山: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④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作挤压运动;
⑤非洲板块和小板块〔阿拉伯板块〕张裂运动;
⑥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的名称和分布,还让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表达了地理知识的价值。

承转
板块运动在地球外表不仅形成了高大的山脉,还会引发火山和地震。

学生对照阅读“世界板块的分布〞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图, 提问: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
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是什么? 稳固练习: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读图。

板块交界地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沿岸地带。

完成课本第54页活动第2题。

教会学生运用地图叠置的方法进行学习,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

课堂小结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

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

知 识 建 构
【当堂达标】
1、海陆变迁的原因有 、 、 。

2、在大陆漂移学说的根底上,形成了 学说。

3、一般地说,板块内陆地壳比拟 。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的地壳比拟 。

4、七大板块中,以海洋为主的是 。

5、世界上有两条著名的山系,一条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的 ,另一条是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组成的 。

6、世界上火山和地震的集中分布区,大都位于地带。

据统计,全球90%以上的火山和地震分布在 和 地带。

7、用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解释:红海不断扩张、地中海不断缩小。

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 板块运动 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世界高大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