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刘海峰温刚
来源:《南北桥·综合经济类理论学刊》2010年第05期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结合学校的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探讨和总结了保障与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新措施、新方法。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0.05.011
文章编号:1672-0407(2010)05-025-03收稿日期:2010—03—07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近年来,由于学生自主择业、提前就业等原因,普遍出现了学生投入不足、教学质量受到影响等问题。

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我校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工作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实施了多项改革与强化措施,逐步建立并形成了规范的、较有成效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证机制。

一、变刚性教学安排为柔性教学安排,提前开展选题工作
以往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一般都集中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即每年的3月到6月期间进行。

随着学生择业方式、时间以及用人单引进人才制度的变化,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获得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通过长期实践与总结我们认识到,学校应该及时了解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尊重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对学生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

同时,学校又不能因此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和降低教学质量标准,否则将会直接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为此,我校提出加强专业课与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适当提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的新措施。

1.优化课程设置,将专业实践、选修课程与毕业设计(论文)有机结合
在新一轮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工作中,我校适当增加了本科生第七学期的选修课程比例和选修力度,其中增设了4-8周的专业教学实践环节,以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开放实验、综合实验、参加各类培训及资格认证等教学活动为主要内容,为学生提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并将专业课学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就业实习等有机结合创造了良好的时间和空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提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
每年的九月份开学初,学校就统一布置下一年度毕业设计(论文)的动员、选题工作,明确要求期末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申报和审核、导师分配、调研开题等工作。

其中文科类专业根据学科特点需确定选题方向。

学生因此可以提前一学期进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状态,在毕业设计工作量、难度、质量标准不变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出更加灵活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空间,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择业等对教学的冲击,又增加了学生在学习时间和进度上的自主性,符合学生在此阶段的学习特征和需求。

二、建立三级质量监控机制,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是以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开展工作为主要方式的教学环节,学生在时间、场地等方面的自由度较大。

特别是此阶段学生因调研、实习、择业等,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与影响。

为了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管理,保证师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投入,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我校建立了院(系) 、督导组、学校三级质量监控机制。

1.强化以院(系)为主体的一线教学管理
各院(系)处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第一线,毕业设计(论文)各项工作要做到高质量有序进行,最终取决于各院(系)的直接有效管理。

为充分发挥各院(系)的管理职能,学校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学院、教研室、指导教师的责任与分工,严格制定了各自的定期检查制度,完善教学检查档案制度,并从上至下层层落实,为全面强化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过程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2.充分发挥校级督导组专业督导作用
为了充分、及时掌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了解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学校建立了督导组检查指导机制。

由学校聘请各个学科的资深专家组成校、院两级督导组,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就深入到教学一线,及时了解教学进展情况,反馈有关教学信息,并及时提出指导性建议。

各级督导组不仅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起到了督促、检查与监控
的作用,更主要的是较好地起到了管理部门与教学单位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桥梁作用,并能够对如何改进和完善各项工作及时提出专业性、建设性指导意见。

3.加强管理部门的监督与检查职能
为提高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视与投入,发挥学校职能部门的调控职能,学校在强化院(系)级管理、实行督导组检查指导的基础上,建立了校级教学检查机制。

分别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由学校相关领导、管理部门人员、督导组成员等成立校级检查小组,深入到各学院教学一线,按一定学生人数比例进行随机抽查,了解各单位毕业设计(论文)组织管理情况、了解教师指导情况、学生的任务完成进度和质量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实施校级二次答辩制度,严把出口关
针对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学习投入不足的问题,我校在各院(系)一次答辩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校级二次答辩制度。

即在各院(系)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结束后,由学校统一组织对部分学生进行校级二次答辩,并以校级二次答辩成绩作为其最终成绩。

参加校级二次答辩的学生主要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各学院答辩成绩排序在后5%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普遍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答辩成绩比较落后。

第二部分为参加争优答辩的学生。

即在学院一次答辩中没有获得优秀的学生,可根据自身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质量情况,经学院提出申请参加校级二次争优答辩。

学校成立毕业设计(论文)校级二次答辩委员会,下设校级二次答辩专家组,由学校聘请校内外相应学科的专家组成校级二次答辩成绩由答辩专家组评出,并经校级二次答辩委员会讨论后确定。

校级二次答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视,加大了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投入。

特别是一次答辩成绩不佳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修改与完善,以争取校级二次答辩获得通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同时,校级二次答辩机制进一步提高了答辩成绩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发挥了较好的激励与制约作用。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信息反馈,此项工作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认可与肯定,并成为我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管理的创新与特色之一。

四、建立长期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与激励机制
教学质量评价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起着引导、调节、激励的作用。

为此,学校建立了多个层面、比较完善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1.制定明确、可量化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标准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的新问题、新现象,学校进一步修订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制定了详细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标准》,为教学单位、教师和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提供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方向。

同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表》,各项评价内容做到量化、清晰,可操作性强,成为了校、院督导组和学校管理部门进行教学检查和效果评价的主要标准。

2.完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效果检查机制
在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积极组织开展各级教学检查外,学校还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组织专家组对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存档、规范化和完成质量、教师评阅准确性、学生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随机抽检,并及时就有关问题进行反馈与通报。

检查考核结果记入教师教学效果档案,作为职称聘任、教学表彰的重要依据。

3.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鼓励先进,加强交流与学习,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各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评优活动,包括优秀指导教师评选、优秀专业教研室评选、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等。

对于获得各级奖励的单位与个人,学校定期在校级教学表彰会上给予表彰和奖励。

不同层次、角度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工作中,从目标制定、过程监控、信息反馈、质量评价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质量监控与管理循环体系,为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学人员与管理部门各自不同的积极作用,全面保证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多年来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改革与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面对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以及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关键是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抓住主要问题和矛盾,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科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改革、创新与实践,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最终保证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霄鹏.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提升教学管理水平[J]. 中国高等教育.2005-11
[2]吴静. 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宏观调控实现方式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05-5
[3]肯·贝恩(KenBain).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老师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
(责任编辑:秦凤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