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患者的康复电子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病患者的康复电子教材
【学习目标】
1.掌握:颈椎病的定义;康复评定方法;康复治疗方案及实施。
2.熟悉:颈椎病的病因;颈椎病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3.了解:颈椎病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一、概述
(一)定义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又称为“颈椎综合症”,是由于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的颈椎组织病理改变刺激或(和)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和颈部交感神经等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于中老年人,高发年龄为30~50岁,其发病率为3.8%~18.6%。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如电视、电脑和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邪侵袭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呈逐渐上升,且患者发病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二)颈椎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
1.颈椎的解剖特点颈椎位于人体脊柱的上段,由7块颈椎骨借软组织、韧带和关节连结而成,包括一个椎体、一个椎弓及七个突起(一个棘突、一对横突、两对关节突)。
椎体较小,横断面呈椭圆形。
颈椎有其相应的特点。
第1颈椎又名寰椎,呈环形,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和侧块构成。
前弓较短,后面正中有齿突凹,与枢椎体的齿突相关节。
后弓较长,上面有横行的椎动脉沟,有同名动脉通过。
侧块连接前后两弓,上面各有一椭圆型的关节面,与枕髁相关节。
第2颈椎又名枢椎,椎体向上伸出齿突,与寰椎齿突凹相关联,形成寰枢关节。
寰枢关节允许寰椎连同头部围绕齿突作旋转运动。
因此,寰枕、寰枢关节的联合运动可使头部作三维运动,承担约50%的颈椎旋转度。
第3~7颈椎:①椎体:椎体中部略细,上、下两端膨大,上、下椎体之间形
成了马鞍状的对合,以便保持颈部脊柱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
椎体上面的后缘两侧有向上的脊状突起,称为钩突,与上位椎体下面的后缘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即Luschka关节,参与颈椎活动并限制椎体向侧方移动.可增加椎体间的稳定性,若过度增生肥大,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产生症状,为颈椎病的病因之一。
②椎弓:相邻两个椎骨上、下椎弓根之间合成椎间孔。
椎间孔的前内侧壁为椎间盘,上下为椎弓根,后外侧壁为关节突关节及其关节囊,脊神经也在此合成并由此孔穿出。
神经根的营养动脉也经此孔进入椎管。
椎弓根向后内扩展形成椎弓板,上下椎板之间有黄韧带连接。
③突起:棘突位于椎弓的正中,呈前后位,突向后下方。
横突呈额状位突向外方,略短而宽,上面有一深沟称为脊神经沟,有脊神经通过。
横突的末端分裂成前、后两个结节,围成横突孔。
关节突呈短柱状,位于横突之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称为峡部,颈椎关节突的排列便利前屈和后伸运动。
2.颈椎的生物力学特点
(1)椎间盘:位于人体脊柱两锥体之间,由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的密封体。
除寰椎和枢椎之间外,自第2颈椎起每两个相邻的椎体之间都有椎间盘。
颈椎间盘的总高度为颈段脊椎总高度的1/5~1/4,其主要生物力学功能是对抗压缩力,同时对颈椎的活动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椎间盘的抗压能力很大,但对扭曲力的耐受力较差,这与椎间盘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即其机械性能、结构和作用力的方向有密切关系。
因此,扭转暴力是造成椎间盘损伤的主要原因,尤其伴有屈曲应力和垂直压力情况下,易引起髓核后突。
(2)椎体:各节颈椎骨构成各自稳定、相互制约与不同活动的解剖结构,其骨质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椎体功能逐渐退变,表现为椎体前后缘和钩锥关节出现增生,即骨刺。
当骨质减少2%,强度则减少50%。
而椎体上下之软骨终板在承载中最易因外力而受损。
(3)后部结构:主要指后方小关节,是两侧关节运动轨迹中心的交叉点。
后方小关节少许活动,前方的椎体间关节就出现大幅度活动,因而易引起或加剧退变。
由于颈(1、2)小关节呈水平状态,故有利于旋转活动,但由于其不稳定,也易引起脱位。
其余椎节小关节之关节面与冠状面及横断面呈450角,从而允许其做屈伸、侧弯和旋转活动。
(4)韧带:颈椎的韧带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项韧带和棘突间
韧带。
①前纵韧带:前纵韧带起自枕骨的咽结节,向下经寰椎前弓及各椎体前面,止于第1或第2骶椎的前面,其作用是限制颈椎过度后伸。
②后纵韧带:位于椎管的前壁,起自于枢椎,向上移行为覆膜。
其作用是限制颈椎屈曲运动。
③黄韧带:富有弹性纤维,可使颈椎有较大范围的伸屈活动,较之胸腰段明显为大。
黄韧带伸展位时缩短,屈颈位时伸长,并保持恒定的张力。
黄韧带在长度变化时伴有厚度的改变:屈颈位时变薄,伸颈位时增厚并突向椎管。
④项韧带:由第7颈椎棘突向上,棘上韧带移行于项韧带。
项韧带为三角形弹力纤维膜,有助于协助颈部肌群支持头部的作用。
⑤棘突间韧带:位于相邻的两椎骨之间,向前与黄韧带吻合,向后移行于项韧带。
(5)肌肉:颈椎前后方的肌肉是维持脊柱稳定、保持姿势和提供活动的必需条件。
发达的肌肉可增加颈椎的稳定性,如长期固定制动则可使颈肌肌力减弱。
因此,如非病情十分必要,应让患者保持一定的功能活动。
总之,颈椎位于较为固定的胸椎和头颅之间,在承重的情况下既要做频繁的活动,又需要保持头部的平衡,颈椎椎体在脊柱中的体积最小,但活动度最大,
容易产生劳损。
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看,其中第C
4-5、C
5-6
和C
6-7
活动度最大,应力集
中,最容易发生退行性变,为颈椎病多发节段。
(三)常见病因
颈椎病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一般认为颈椎病的发生与椎间盘病变、骨质增生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椎动脉、椎管狭窄等因素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变性,弹性减弱,椎间隙变窄,椎间韧带松弛;椎体骨质增生,使颈椎椎管狭窄或椎间孔变小、变形,直接压迫或刺激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但这种单纯的骨性压迫并非唯一的发病原因,颈部长期经受风寒、劳损、反复落枕、坐姿不当、颈椎先天性畸形、不适当的治疗和锻炼、创伤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1.关节退变椎间盘、钩椎关节及关节突关节的退变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进行的长期病理过程。
首先发生在活动量最大的颈5~6椎间盘。
颈椎日常活动或过度劳累将使椎间关节产生损伤,加速退变过程,骨质增生、关节突关节退变性关节病也随之发生。
2.骨质增生从病理生物力学讲,骨质增生是增加骨承重的代偿措施,退变过程不是单纯的退化,而具有重建的性质。
当一个活动节段重建稳定之后,势
必将增加其相邻节段的活动范围与载荷,加速这些节段的退变进程。
椎体后缘增生及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可以压迫硬脊膜、脊髓前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椎动脉及其伴行的交感神经。
节段性不稳定容易因劳损使椎间关节产生创伤性关节炎,加重已存在的骨性压迫,并具有炎性刺激作用。
3.椎动脉受压椎体的增生压迫脊髓和脊神经根,节段性不稳定存在时,往往因头颈位置偶然变动而引起椎间错位,可能刺激交感神经或椎动脉。
(三)分型及临床表现
1.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症状最轻的一种类型,为颈椎病早期型,患者多较年轻。
该型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移位,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
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
30~40岁女性多见。
(1)症状:主要为某些颈部软组织的症状,如颈项强直、疼痛,个别人甚至影响至肩背疼痛发僵,约半数患者颈部活动受限或强迫体位。
有的人表现为反复“落枕”现象,颈部活动欠佳。
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颈部活动时可闻关节响声。
(2)体征:临床检查可见颈椎活动受限,颈椎旁肌、胸1~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
X线片正、侧位一般无异常,或可有轻微颈椎曲度变直。
(3)鉴别诊断此型需与落枕、颈部软组织损伤相鉴别。
2.神经根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最为多见,约占60%~70%。
多因椎间盘突出、关节突移位、骨质增生形成等刺激或受压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所致。
其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一般起病缓慢,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多见于30~50岁者,多数患者无明
显外伤史。
好发于C
4~5、C
5~6
和C
6~7
间隙。
(1)症状:主要症状以颈肩部疼痛或颈肩酸胀沉重感,受压神经支配的相应部位出现麻木、疼痛、乏力皮肤感觉异常,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严重时出现肌力及肌张力下降,或出现肌肉萎缩等。
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性疼痛。
疼痛或麻木可呈发作性,也可以
呈持续性。
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及姿势有明显关系。
颈部活动、咳嗽、打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2)体征:查体可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病变部位颈椎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明显压痛,压痛可向远端放射。
压头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受累神经支配的腱反射异常(活跃、减退或消失)。
颈4神经根受累时,上颈部和头枕部感觉减退,颈项肌肌力减弱,肱二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
颈5神经根受累时,上臂外侧和前臂桡侧痛觉减退,三角肌肌力减弱。
颈6神经根受累时前臂桡背侧和拇指、食指感觉减退,肱二头肌、桡侧腕伸肌、旋后肌、旋前圆肌肌力减弱,肱二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
颈7或颈8神经根受累则中、小指痛觉减退,肱三头肌肌力减弱,握力差,手内在肌萎缩,肱三头肌和桡骨膜反射消失。
X线片可出现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变浅、变直、反张),椎间孔变形、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韧带钙化等变化。
(3)鉴别诊断:此型应注意与肩周炎、网球肘、外周神经损伤等疾病相鉴别。
3.脊髓型该型较少见,但症状严重,多以隐形侵袭的形式发展,极易被误诊而延误治疗时机。
主要由于脊髓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出现脊神经根的感觉、运动、反射与排便功能等障碍,特别是出现双下肢的肌力减弱为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依据。
由于可造成单瘫、截瘫或四肢瘫痪,因而致残率高。
本型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多见,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1)症状:①锥体束征:为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特征。
临床上表现从下肢无力、双腿发紧及抬步沉重感,渐而出现抬腿打漂、足踏棉花、易跪倒(或跌倒)、跛行、足尖不能离地、步态拙笨等症状。
②肢体麻木: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痛觉、温觉感觉障碍,而触觉功能可能正常,即分离感觉障碍。
同时,下肢可有烧灼感、冰凉感。
③自主神经症状:临床上有时可出现,甚则涉及全身系统,多以胃肠道、心血管及泌尿系统为常见。
④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
(2)体征:颈部多无体征。
患者出现肌力下降,双手握力下降。
四肢肌张
力增高,可有折刀感(抵抗随牵张力量的增加而加强,最后抵抗消失)。
反射障碍:生理反射异常,如:上肢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和桡骨骨膜反射以及下肢的膝跳反射和跟腱反射亢进或活跃,后期减弱和消失。
出现病理反射:Hoffmann征多为阳性,后期可出现踝阵挛、髌阵挛及Babinski征等。
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屈颈试验阳性。
X线可见椎管有效矢状径减小、椎体后缘明显骨赘形成、后纵韧带骨化等征象。
造影、CT或MRI检查课件椎间隙后方脊髓有受压的凹陷征。
(3)鉴别诊断:本型症状和体征与脊髓侧索硬化症相似,但脊髓侧索硬化症无本型的棘突征,CT和MRI可以明确鉴别诊断。
4.椎动脉型该型是由于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候群的一类疾病。
正常人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椎动脉受压、椎动脉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
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横突孔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1)症状:①颈椎病的一般症状:如颈痛、后枕部痛、颈部活动受限等。
如病变波及脊髓或神经根,则出现相应症状。
②前庭症状: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
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
这些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
③迷路症状: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及耳聋症状,多由于内耳动脉供血不全所致。
④视力障碍:主要由于大脑枕叶视觉中枢及第III、IV、VI脑神经核和内侧束缺血所致,表现为视力减退、视力模糊、复视及短暂失明等。
⑤猝倒:多因椎动脉痉挛而引起椎体交叉处突然缺血所致,表现为下肢突然无力猝倒,但是意识清醒,多在头颈处于某一位置时发生。
⑥偏头痛:为多发症,常因头颈部突然旋转而诱发,以颞部为剧,多呈跳痛或刺痛,一般为单侧。
⑦偶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
可出现一过性瘫痪,发作性昏迷。
(2)体征:查体可见枢椎棘突有向一侧偏歪改变,有些患者头部转向健侧或改变体位时可出现头晕或耳鸣加重,严重者可猝倒。
X线片可见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小(斜位片)或颈椎节段性不稳。
(3)鉴别诊断:本病需要与心、脑疾患引起的眩晕,耳源性眩晕,外伤、眼、耳等器官本身疾患相鉴别。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该型是由于椎间盘退变或外力作用导致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从而对颈部的交感神经节以及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引发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该型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常常伴有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1)症状:①头部症状: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
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
②眼部症状:眼花、眼胀、干涩、视力变化、视物不清、视野内冒金星等。
③耳鼻喉症状:耳鸣、听力下降、鼻塞、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
④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⑤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升高或降低)等。
⑥神经症状:面部或某一肢体出汗异常(多汗或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
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
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如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
(2)体征:颈部活动多正常,有棘突位移征、颈椎棘突间或椎旁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压痛,膝反射活跃等。
有时还可伴有心率、心律、血压等的变化。
(3)鉴别诊断:本型症状较多且复杂,对于一些如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患,检查不典型,治疗欠佳时,应考虑本型颈椎病。
6.混合型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具有两型或两型以上的混合型颈椎病比较常见。
临床表现常以某一类型为主,其他类型不同程度地合并出现。
(四)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排除其它疾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3.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和体征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
二、康复评定
(一)一般检查
1.症状和体征患者多有颈、肩、臂、背部疼痛,一侧或双侧手、臂麻木,头痛、头晕、头昏、心慌、胸闷、多汗、上下肢无力、行走不便及大小便异常等症状。
体格检查可有颈、肩、背部压痛,肌肉紧张,活动受限;上下肢腱反射亢进或减弱,病理反射阳性;皮肤感觉异常;大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上下肢肌力减弱,肌张力增高。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颈椎损伤及某些疾患的重要手段,也是颈部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技术,即使在影像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1)X线平片检查:X线平片表现为颈椎生理曲线变直、反张、发育畸形等改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钙化,椎体前后缘增生,椎间隙狭窄,椎体移位,钩椎关节增生,椎管狭窄,椎间孔变小,小关节骨质增生等。
(2)CT检查:可见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椎管狭窄,神经根管狭窄,横突孔变小等。
对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MRI检查:了解椎间盘突出类型(膨出、突出、叠脱出)、硬膜囊和脊髓受压情况,髓内有无缺血和水肿的病灶,脑脊液是否中断,有无神经根受压、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等。
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4)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可探查基底动脉血流、椎动脉颅内血流,推测椎动脉缺血情况,是检查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手段,也是临床诊断颈椎病,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检查手段。
椎动脉造影和椎动脉B超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二)特征性检查
1.椎间孔挤压试验患者取坐位,头偏斜患侧。
检查者双手叠放在患者头顶,向下加压,出现颈肩臂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者为阳性。
2.臂丛牵拉试验患者取坐位,检查者一手将患者头推向健侧,另一手握住患者手腕向相反方向牵拉,出现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者为阳性。
3.椎间孔分离试验患者端坐,检查者站立于患者身后或身侧,双手分别托住患者枕颌,向上牵拉颈椎,出现麻痛减轻者为阳性。
4.前屈旋颈试验令患者头部前屈,同时左右旋颈,如颈椎处出现疼痛为
阳性。
提示颈椎小关节可能有退行性改变。
5.低头试验患者直立双手自然下垂,双足并拢,低头看自己脚尖1分钟。
如出现头痛、手麻、头晕、耳鸣、下肢无力、手出汗等症状为阳性。
6.仰头试验姿势与低头试验相同,改低头为仰头看屋顶1分钟。
出现低头试验的各种症状者为阳性。
7.椎动脉扭曲试验患者坐位,检查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抱住患者头枕两侧,将患者头向后仰,同时转向一侧,出现眩晕者为阳性。
8.屈颈试验患者仰卧,上肢放于躯干两侧,下肢伸直,让患者抬头屈颈,若患者上下肢出现放射性麻木者为阳性。
(三)特殊检查
颈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特征性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但在条件许可时,借用一些特殊检查方法,可对确定病变的性质、部位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如奎根氏试验、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颈椎静脉造影等。
(四)关节活动度评定
颈椎的屈曲与伸展的活动度,枕寰关节占50%,旋转度寰枢关节占50%。
1.前屈以肩峰为轴心,额面中心线为固定臂,头顶与耳的连线为移动臂。
正常值为60º。
2.后伸以肩峰为轴心,额面中心线为固定臂,头顶与耳的连线为移动臂。
正常值为50º。
3.旋转以枕部中央为轴心,矢状面中心为固定臂,鼻梁与枕骨结节的连线为移动臂。
正常值为70º。
4.侧屈以C
1棘突为轴心,C
7
与L
5
棘突的连线为固定臂,头顶正中与C
1
棘突
的连线为移动臂。
正常值为50º。
(五)肌力评定
1.以徒手肌力评定法对易受累的肌肉进行肌力评定,常评定的肌肉有:(1)冈上肌(冈上神经C
3
):作用为外展、外旋肩关节。
(2)三角肌(腋神经C
5、6
):作用为屈曲、外展、后伸、外旋、内旋肩关节。
(3)胸大肌(胸内、外神经C
5~T
1
):作用为肩关节屈曲、内收、内旋。
(4)肱二头肌(肌皮神经损伤C
5、6
):作用为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
(5)肱三头肌(桡神经C
5、6
):作用为肘关节伸展。
(6)伸腕肌(桡神经C
6、7
):作用为腕关节伸展。
(7)骨间肌(尺神经C
8~T
1
):作用为手指内收、外展。
2.握力测定反映屈指肌肌力。
使用握力计进行测定,姿势为上肢在体侧下垂,用力握2~3次,取最大值。
正常值为体重的50%。
(六)JOA颈椎病判定标准(100分法)
表3-4 JOA颈椎病判定标准(100分法)
指标评分运动功能(左右独立评价)
肩、肘功能(三角肌、肱二头肌测定):
MMT≤2(排除肘部疾病所致)
MMT=3
MMT=4
MMT=5(耐久力不足,有脱力感)
MMT=5
手指功能
吃饭时不能用匙、叉,不能系扣子
吃饭时能用匙、叉,能系大扣子
吃饭时能用匙、叉,不能用力,勉强可用筷子,能系扣子,但不能解
吃饭时可勉强用力,能用筷子,能系大扣子,但系T恤衫的扣子困难
吃饭时能自由泳刀叉,能用筷子,但不灵活,能解或系大扣子,能解或系T恤衫的扣子,但稍有不灵活
下肢功能:(下肢功能没有明显的左右差别,左右同分)
能站立,不能行走
能扶着东西站立,能用步行器行走
可用拐杖(单拐)行走,可上楼梯,不能单腿跳
平地可不用拐杖行走,可上、下楼梯(下楼时需有扶手),单腿可站立
平地可快速行走,对跑步没有信心,下楼梯不灵活,可单腿跳
正常,可单腿跳,步行、上下楼梯很自由
感觉功能(左右独立评价)
上肢、躯干、下肢% 左右
感觉消失 0 0:
难以忍受的麻木,知道自己接触了东西、但不能识别 3 3:其形状、质地,麻木的难以入睡
2
3
4
5
2
4
6
8
2
4
6
8
10
(0~10%)(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