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导读: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群体。

还有些贫困大学生为了抗拒自卑心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不足。

关键词:和谐校园,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基本条件。

校园奏响和谐旋律,将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注人活力。

和谐校园最为关键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

而高校贫困生,作为学生当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特有的心理特征。

在高校实行招生并轨、收费制度改革后,我国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费用大幅度增加,这使得一部份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们经济压力增大,这也使得他们的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群体。

当前如何解决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问题、做好贫困生健康心理辅导,是事关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保证学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

一、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经济贫困导致贫困生在个性和心理上产生一些负性的情绪,引发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个对自己不满,鄙视等否定情感,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1]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之间的强烈差别,会造成学生的自卑。

其表现为对自己能力评价过低,怀疑自己,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得不到别人尊重的心理状态。

贫困生多数来自贫穷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偏僻封闭,经济落后,信息不畅。

这些贫困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思维差异,与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相差太远,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感到极度不适。

比如说是在进入大学生活,学校的社团等文化文艺活动使得有接受过艺术教育城市孩子特长突出,与之相比之下,贫困生就校对比较不能在这方面展示自己。

与强烈的自卑感相应的是,贫困生有过于强烈的自尊感。

相关资料调查发现,很多贫困生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他们认为人情债难还。

这样极易导致贫困生产生自卑、自轻、自贱等自我意识偏离。

还有些贫困大学生为了抗拒自卑心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不足,他们往往不切实际的吹嘘或炫耀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给人一种明显的“矫饰”感觉。

有些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轻视、贬低同学和老师的倾向,表现出表里不一的自大傲慢,这也是自卑的特殊表现,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另一种形式,以达到某种心理平衡。

2、焦虑心理
焦虑是个体在预期面临原因不明的危险处境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或局促不安的复杂情绪。

这一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个体对自己的某个方面而不是对具体事物的焦虑;其二是对未来期待的反应和不安,而不是对针对目前的事物[2]。

贫困生思想和经济上的负担都较重,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的心态:一方面,他们承受着家人、亲人的巨大期望,他们想通过读大学改变家庭贫穷的命运,所以他们背负着普通学生更多的精神压力,有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

另一方面,因为经济上的困难,他们不得不半工半学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这又使得他们的学习的时间又大大的缩小。

有可能造成在学业成绩与普通学生拉开差距。

这样,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使得他们处于焦虑状态。

当然,大部份贫困学生又比较早熟懂事,所以他们又还要担心家人的操劳、担心将来的就业前景等等,在这样多重压力下,更使得贫困生的焦虑心理更加突出。

3、嫉妒及仇恨心理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怨恨或不满的情绪体验。

贫困生的嫉妒心理主要是针对同班、同级乃至同校的家庭富裕的同学。

作为贫困生,看到其他的同学穿名牌、吃美味、受追捧,心理既不满又嫉妒。

再加上个别物质条件较好的同学,他们在生活作风上比较奢靡,这让贫困生造成对这部份富有的学生的仇恨心理。

贫困生认为在学习、智力和能力等方面并不比那些富有的同学差,但来自农
村又贫穷的自己,处处显得低人一等,于是心理抛锚,失衡不满。

他们仇恨社会,认为是社会的不公平造成自己的困苦境遇,因此对社会的消极面极力夸大,深恶痛绝;对老师、同学的热心帮助更是冷漠排斥;对父母产生怨恨,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是他们无能力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这样偏激的心理,往往衍生歇斯底里的发泄,轻则使贫困生旷课、出走、偷窃,重则导致不应有的悲剧发生。

如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四年级学生马加爵在宿舍锤杀四名同学的事件,就是让人痛心,又使人深思的个案。

4、自闭心理
有些贫困生因贫困而自闭,他们把学习当作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一门心思读书,不参加集体活动,虽然成绩优秀,但人际交往能力差。

由于贫困,他们疏远集体活动,因为许多活动需要交点钱;由于贫困,他们不愿参加同学的聚会,因为怕欠下人情。

他们往往将同学、学校或社会对他们的资助看作是对自己的施舍和怜悯,心理上敏感而多疑,缺乏自信心,做事畏手畏脚。

遂有自惭形秽之感,自我评价偏低。

这样长期脱离群体,并且又拒绝群体的帮助与关怀,这样使得贫困生在人际交往问题上与班级体越走越远。

5、抑郁
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表情苦闷、行动迟缓、思维迟钝、
注意力不集中,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语音低沉或整日沉默不语,伴有失眠厌食等不良反应,喜欢独处,生活缺乏激情。

抑郁具有很强的弥散性,易使贫困生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症状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探讨
1、传统教育体制下带来的高校学生评价机制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