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装置气密性检查的一般方法步骤和原理,掌握答题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不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进一步理解检查气密性的原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建立科学思维方法,根据原理来分析问题,通过实践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加热看气泡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应试过程中学生语言的规范性。
难点:液面高度差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三、教学媒介:
多媒体,实验仪器。
四、教学过程:
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时都必须检查装置是否漏气,只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才能使用。
实验装置不同,所采取的方法可能不同,但是原理相同。
活动一(演示实验):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用澄清石灰水检查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试管中为什么没有气泡?(找一位学生进行实验,其他同学找原因。
)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
1.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在教学中作用:
检查装置气密性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装置气密性的检查,作为实验的基本技能之一。
无论采用哪种装置制取气体,在成套装置组装完毕装入反应物之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确保实验的顺利完成。
2.学生如何理解检查装置气密性?(了解气密性的检查方法的原理:)
原理是:整个体系只留一开口,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升温·降温·加压·降压等),使之产生一定的压强差,出现对应的现象(如气泡的产生·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再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从而判断仪器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
活动二:(设计思路)提出问题-------分组实验------方法阐述。
问题1:下图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实验装置,最简单的制气装置,请是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的?
(学生动手操作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具体方法为:把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用酒精灯对试管底部微微加热,如果观察到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冷却后,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教师分析总结):
1·单孔塞(或只有一个出口) 的气密性检查
该装置与外界相通的都只有右侧的导管,所以在检查他们的气密性时只需将右侧导管浸入水中,需用手握住容器的外壁.使容器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松开手后,水会进入导管形成一段水柱,装置气密性良好。
问题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的?
(教师对装置分析讲解):
2、双孔塞(或有俩个出口)的气密性检查
(1)检查带长颈漏斗的装置
该装置可通过弹簧夹夹住右侧导管,然后通过向长颈漏斗中加入一定量水,如果装置不漏气,装置内的空气有一定的压强.因此水无法进入锥形瓶在长颈漏斗形成一段水柱。
通过水柱高度是否变化来判断装置是否漏气,如高度不变则不漏气,反之则漏气。
(学生动手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并说出具体方法):夹紧弹簧夹,向长颈漏斗加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中的液面高于锥形瓶中的液面,停止加水后,漏斗中与锥形瓶中液面差(即水柱高度)保持不变,说明该装置不漏气。
问题3:想一想用下图装置作为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分析装置特点入手)
2. 带有分液漏斗的装置:
分析:该装置可先关闭分液漏斗上的活塞,再把把导气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双手紧握锥形瓶底部,如果观察到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而且在松开手后,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装置气密性好。
补充:手捂的现象不明显还会出现没有气泡的现象,原因是仪器容积太大或瓶壁太厚,使热量散失太多使气压变化不明显。
(酒精灯微热的方法)(学生演示实验并说一说方法):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把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用酒精灯对试管底部微微加热,如果观察到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移走酒精灯后,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活动三:(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
化学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很多,但基本原理都一样.我们遇到不同实验装置应仔细观察分析装置结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气密性检查。
方法总结如下:
①对容积较大的容器微热(用手、热毛巾、或微火)容器内受热气体膨胀,压强变大,现象是从导管出口(应浸没在水下)排出气泡,冷却时气体收缩,液体回流填补被排出的气体原来的位置,从而形成一段液柱;
②通过漏斗向密闭容器内加水,水占领一定空间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变大。
现象是使加水的漏斗颈中的水被下方的气体“托住”,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
当然文字表达上也要注意:
1.将导管末端浸入水中(或是加水或是插入)。
2.要注意关闭或者开启某些气体通道的活塞或弹簧夹。
3.关闭分液漏斗活塞,或加水至“将长颈漏斗下口浸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