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7-06T11:28:52.24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7期作者:蒲宏学[导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蒲宏学湖南省中方县花桥镇中学 418004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道德性、人文性、法治性和实践性特征。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养成和三观确立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生活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在真情实感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情感,通过走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培育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发
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引言
近年来,受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经济高速发展等社会大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基础教育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受教育工作者重视。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目的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科学的法治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进而以所学知识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更好地为社会建设奉献一分力量。
这就意味着,从该教育目标出发,结合道德与法治本身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势必要以生活化的方法讲授知识。
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
经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很多初中阶段的道德法治教师依然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无论是在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模式层面几乎没有做出多大的改变,课堂依旧是那么的单一、枯燥、乏味。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状态和学习效率也并不太高。
甚至这种低效的教学模式会一直扩延到学生的课外学习阶段。
部分教师甚至不会考虑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具体的理解和吸收情况,从而制定一些并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课后教学任务。
使学生顾此失彼,根本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高效的吸收和有效的利用。
除此之外,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也完全没有顾及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没有任何的自主学习意识。
因此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不仅会对学生的学科成绩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而且对培养和提高其整体素质也会存在不利影响。
二、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生活化为基础,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是在学生的接受义务教育的阶段,在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法治观念的形成、良好品德的养成、建立正确的独立型人格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校的课程,有系统的教学内容和十分严谨的教学框架,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以贴合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以“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案例,以生活化为基础,提出路人在遇到红灯强行过马路时,汽车没有礼让行人的现象,让学生分析路人的做法和车主的做法违背了哪些法律,学生在本节课程需要掌握哪些法律知识,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的能力,引导学生能够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并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二)通过生活化的引导,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初中生的认知还处于由浅及深的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产生熟悉感和亲近感,这样学生才不会产生排斥的情绪。
教师应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深入研究,才能获取更好的、适用于学生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讲述自身经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关于“情绪情感”的话题讨论,让学生讲出自己的遭遇和感受,通过同学之间的倾诉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不当的情绪情感对自身的不利影响,当然好的情绪情感也能促进自身的进步,教师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这种类似生活化的聊天式学习,能够让学生消除学习的枯燥感,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如鱼得水,也能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三)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学生认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
学生只有对课程有了探究的意愿,才能主动地参与其中,与教师和同学一起进行互动。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喜好,判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这些特点,可以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合作探究活动,也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信息,丰富学生的认知。
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青春萌动”为例,我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进初中以来,我于异性同学交往中遇到过的苦恼?”在这一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兴致很高,发言积极,还即兴编出了精彩的课中情景剧“我与他”。
同时,我在课堂中也用课件展示了网络上“他与她”交往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的把握网络交友的问题,学生学得非常专心和开心。
本堂课真可谓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学生不知不觉的对青春萌动和异性交往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所以,教师只有走近学生、了解学生,通过生成更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其积极配合教师,跟随教师的引导,达到提升综合素养的效果。
(四)组织一些实际的课外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水平教师除了可以通过上面的形式实现教材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以外,还可以彻底地走出课堂,将学生引领到具体的生活实际场景当中,让其真切地感受到具备一定的道德素质、遵守公共规章秩序的重要性。
当然具体的教学安排需要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可以借助课上教学时间,也可以利用周末的课余时间组织该项活动。
除此之外,可供设计的具体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去一些公共场所捡垃圾,践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准则。
让学生在捡垃圾的过程中理解清洁工作人员的辛苦和不容易,间接引导其树立今后在任何一种公共场所都不能够随意丢放垃圾,要将垃圾摆放到指定回收位置的意识。
换位思考,并非每个人都能够自发意识到的,所以这个时候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其身处于他人的情境,对相同的问题进行思考和体会,不失为一种绝佳的被动且有效的教学模式,这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品德修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十分有益,一方面在于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性,能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完整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框架,另一方面,当今社会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把道德与法治课程于核心素养结合起来,能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玲.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智力,2020(28):139-140.
[2]胡婷婷.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法制博览,2020(24):221-222.
[3]刘渠蓉.生活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9(34):89.
[4]《陶行知全集》第2卷/方明主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4,第7页生活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