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济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济慈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济慈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后父母先后去世,由保护人安排学医,当过医生的学徒、助手。

1816年始发表诗歌,继之放弃学医,决心从事文学创作。

他一生穷困,不满于英国现状,曾加入以亨特为首的激进民主集团。

1821年2月23日因肺结核病在罗马去世。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诗作大都是赞美大自然的和谐,向往古代希腊的艺术美,其精华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是英国诗歌中的不朽之作。

济慈在创作中形成了许多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这些见解散见于他的《书信集》和《赫坡里昂》等诗作中。

其中著名的是“消极能力”(原文为negative capacity,又译“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济慈的艺术思想的主要倾向是偏重直觉而轻视理性。

他说:“我宁要充满感受的生活,而不要充满思索的生活”。

所谓的“消极能力”是他为表述自己的思想见解而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

他认为,一位大诗人应该具备“压倒其它一切的考虑”,或“取消一切的考虑”的“美感”能力,“能够处于含糊不定、神秘疑问之中”,而不急于去“追寻事实和道理”。

这种“消极能力”实际就是凭借直觉感受的审美想象力。

济慈把这种能力看成是取得文学上的成就的品质,并认为莎士比亚就具有这种品质。

在他看来,纯粹的理性和道义感“只欣赏真理和德性”,而“想象力喜欢威力和强烈的兴奋,同时也喜欢真理、德性和正义”,因此想象“能创造本质的美”,“想象所攫取的美必然是真实的”,想象就是“真实”。

诗人就是要靠想象实现对“永恒世界”之美的观照,亦即实现对真美合一的“纯美”的创造。

藉此,他提出自己的诗歌创作原则:以美妙的夸张夺人;诗美的创造应如日出日落、树叶发芽一样自然;诗的创作“不能依靠法则和公式,只能依靠感受和敏感本身”。

并认为诗给人的*** 同作品的强烈的悲剧性效果成正比,而不同它所提出的德行或从道德观点出发的好处成正比。

与上述这些
思想相关,他还提出了似乎与浪漫主义一般主张相悖的独特见解,认为诗人“没有性格”,或“没有本性”,他应该“淋漓尽致地生活”,对一切“同样有兴致”,对道德哲学家所惊骇的,正是他所“心喜”的。

其意在于主张充分发挥诗人的直觉能力。

济慈的诗论是很独特的,意图以“纯美”、“纯诗”对抗贵族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庸俗丑恶,在充满美感的梦幻生活中寄托自己对未来世界的理想。

但其中含有唯美主义倾向,对后来的唯美主义思潮有很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