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医学课堂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医学课堂笔记
第⼀章、⾏为医学概述
⾏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s):运⽤科学⽅法研究⾃然和社会环境中⼈类⾏为规律的学科群。
Behavioral science:is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of human and animal behavior through controlled and naturalistic observation, and disciplined scientific experimentation. It attempts to accomplish legitimate, objective conclusions through rigorous formulations and observation.
⾏为医学(Behavioral Medicine):研究和发展关于⾏为科学中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和技术应⽤于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康复的⼀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
Behavioral Medicine: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medicine concern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biological, behavior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relevant to health and illness
西⽅⾏为医学的兴起与发展
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59):
1不同⽓质类型性格的⾏为特征;
2性格与健康的关系、语⾔治疗
Galen(公元130年):
多⾎质(⾎液):热⼼⽽活跃;
粘液质(粘液):冷静⽽善于算计;
抑郁质(⿊胆汁):做事有毅⼒,但容易悲观;
胆汁质(黄胆汁):容易激动、发怒
柏拉图(公元前429-347):第⼀个提出了⾏为学说:⼀个⼈的认识⽀配他的⾏为。
公元4世纪——12世纪: 宗教和神学思想扼制的各种科学思想的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各国⼼理学派:格式塔⼼理学派、⾏为主义⼼理学派、⾏为主义⼼理学派、⼼理⽣理学派(条件反射学说)、动物⼼理学……
第⼆章⾏为医学的基本理论
⼀、⾏为主义⼼理学理论
Watson :⾏为主义⼼理学创始⼈《⾏为主义者⼼⽬中的⼼理学》
Pavlov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Skinner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Bandura :社会学习理论
Wolpe:交互抑制理论
强化(reinforcement):某些环境刺激对⾏为反应产⽣促进作⽤的过程。
泛化(generalization):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除条件刺激物本⾝外,那些与条件刺激物相近似的刺激物也或多或少地引起条件刺激物的效应。
分化(discrimination):条件反射泛化形成后,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以强化⽽对其他相类似的刺激物不予强化,则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应,⽽其他类
似的刺激物不引起这种反应。
⼆、认知理论
主要代表⼈物:
1. 艾利斯理性情绪⾏为理论
2. 贝克认知疗法理论
3. 梅钦鲍姆⾃我指导训练
三、⼈本主义理论
强调⼼理学应研究⼈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被称之为⼼理学的第三种⼒量.
主要代表⼈物:
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与⾃我实现理论
2. 罗杰斯的以⼈为中⼼与⾃我理论
四、内脏学习理论
⽶勒的内脏学习实验证明,通过特殊的学习和训练,有机体可以控制由⾃主神经⽀配的内脏器官的活动。
五、⼼理⽣物学理论
⼼理⾏为变量与⽣物学指标之间的关系
六、健康⾏为改变理论
1健康信念理论:最早运⽤⼼理学⽅法解释和预测健康⾏为的重要理论模式。
以⼼理学为基础,由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成。
2 ⾏为分阶段转变理论:认为⾏为的变化是渐进、分阶段、螺旋式复杂发展的过
程;根据⾏为改变者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为⽀持技术。
3 知-信-⾏理论:认为知识和信息是建⽴正确的信息与态度,进⽽改变健康相关⾏为的基础,⽽信念和态度是⾏为改变的动⼒。
4合理⾏为/计划⾏为理论
七、⾏为医学的研究⽅法和研究步骤
1.⾏为医学的研究⽅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献法。
2.⾏为医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建⽴假设,调查与实验设计,数据收
集,数据的加⼯与分析,获得结论。
⼋、⾏为医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般来讲,知情同意主要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提供信息、
信息的理解、
做决定的能⼒
⾃愿参加。
第三章⼈类⾏为的⽣物学基础与社会化
第⼀节⼈类⾏为的⽣物学基础Biological Mechanism of Human Behavior
1. Heredity & Behavior
基因负载着蛋⽩质合成的密码,这些蛋⽩质调节着⾝体的⽣理过程并表达表征特征。
探讨⾏为的起源
Genotype基因型:遗传⽽来,变异性。
Phenotype外表型:个体的⾏为表现及⾏为模式,环境在中间起重要作⽤
基因型与特殊环境相互作⽤产⽣了⼈们的遗传表型
⼈类⾏为遗传学(human behavior genetics):在遗传学、⼼理学、⾏为学和医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门交叉学科,解释⼈类复杂⾏为现象的遗传机制。
传统⾏为遗传学(one
gene, one disorder, OGOD)
现代⾏为遗传学:⼈类复杂⾏为的遗传因素主要受多种基因(polygenic)影响,这种多基因系统⾥的基因被称为数量性状
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2.Brain& Behavior
Prefrontal cortex:Executive function Expression of personality
Appropriate social behavior.
Parietal Cortex:Producing planned movements logical reasoning. Temporal cortex:Retention of visual memories. Processing sensory input.
Comprehending language.
Storing new memories.
3. Neurotransmitters & Behavior
(1).⼄酰胆碱Ach.
(2).单胺类(DA、NE、5-HT):
Dopamine & behavior:
冲动⾏为Impulsivity ;
赌博⾏为Gambling ;
奖赏⾏为Reward ;
成瘾⾏为Addiction ;
爱情Love.
DA异常:帕⾦森⽒病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
5-HT & behavior:参与痛觉、睡眠、体温等⽣理功能n 产⽣愉悦情绪.
(3)氨基酸类(⾕氨酸、⽢氨酸、γ-氨基丁酸)肽类:内啡肽、下丘脑释放的激素
等
第⼆节⼈类⾏为的发展Development of Human Behavior
艾瑞克森的⼼理社会发展理论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婴⼉期(infancy)0~18个⽉母亲信任
幼⼉期(early childhood)18个⽉~3岁⽗母独⽴⾃主
学龄前期(late childhood)3~6岁家庭成员主动
学龄期(school age )6~12岁⽗母⽼师同学勤奋
青春期(adolescence)12~18岁家庭社会⾃我认同
青年期(young adulthood)18~35岁朋友、同龄异性亲密
中年期(adulthood)35~65岁同事和配偶成就
⽼年期(old age)65岁以上智慧
早期⾏为发展是⾏为发展最快的时期.
⾏为发展存在关键期(key period ):
1.印刻imprinting:⼀种特殊的学习⽅式不需强化和练习婴幼期对环境刺激所表现的⼀种原始⽽快速的学习⽅式
2.依恋attachment:为孩⼦建⽴安全的依恋是保障⼼理健康发展的基础n 触摸、运动、玩耍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很重要
3.语⾔的习得Language
4.双眼视觉:0-6⽉视神经元发育
第三节⼈类⾏为的社会学基础Sociology of Human Behavior 影响的两种⽅式:
1.学习社会⾏为及知识.
2.社会控制:适应⾏为被⿎励、提倡;不良⾏为被约束、控制社会化的⼼理机制.
1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我强化:通过将⾃⼰对⾏为的计划和预期与⾏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和评价来调节⾃⼰⾏为.
⾃我效能:个体对⾃⼰能否在⼀定⽔平上完成某⼀活动所具有的能⼒判断、信念或主体⾃我把握与感受.
2社会⽐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我评价都倾向于是社会性的
某些社会情境缺乏客观的⽐较标准,⼈们必须通过将⾃⼰的
状态与他⼈的状态进⾏对⽐,才能够对⾃⼰的状态形成明确的⾃我评价
社会⽐较:将⾃⼰的状态与他⼈的状态进⾏对⽐以获得明确⾃我评价的过程,向上⽐较、向下⽐较.
3 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
提供合乎社会⽬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为模式.
调适⼈际关系.
制约、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为.
第五章⾏为与健康
亚健康状态(sub-health):是指⼈们在⾝⼼/情感⽅⾯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
可有或⽆临床症状。
健康期望寿命(health adjusted life expectancy, HALE):指具有良好健康状态的⽣命寿期或某年龄⼈群尚能以良好健康状态存活的平均年数。
健康⾏为建⽴的途径:
(1)树⽴健康信念是健康⾏为建⽴的前提
(2)运⽤⾏为理论建⽴健康⾏为
(3)⾏为⼲预是实现⾏为转变的重要⼿段
(4)健康宣教是指导建⽴健康⾏为的有效形式
(5)健康教育是健康⾏为建⽴的重要途径
健康⽣活⽅式的内容:
(⼀)合理膳⾷
(⼆)适量运动
(三)消除疲劳
(四)戒烟限酒
(五)⼼理健康
(六)⾃我保健
习惯的养成:三个阶段
第⼀阶段:开始的1~7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然”。
第⼆阶段:7~21天左右,这⼀阶段的特征是“刻意,⾃然”。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然”。
坚持三个⽉,习惯养成。
第六章进⾷障碍
神经性厌⾷(anorexia nervosa,NA)是⼀种为减肥或维持体重强迫⾃⼰进⾏节⾷或禁⾷的⾏为。
暴⾷症(overeating disease)是发作性不可抗拒的摄⾷欲望和⾏为,⼀次可进⼤量⾷物,且不分时间地点,也不在乎⾷物本⾝,只要能吃就往嘴⾥塞,⼀直到吃撑为⽌。
第七章常见的⾏为障碍
⽹络成瘾的原因:
1、⽹络本⾝的致瘾特性
2、易成瘾者的⼼⾥特点
3、社会因素特点
⽹络成瘾的临床类型:
1、⽹络游戏成瘾
2、⽹络⾊情成瘾
3、⽹络交际成瘾
4、⽹上信息收集成瘾
5、⽹络技术成瘾
暴⼒⾏为的⾼危因素:
1、既往暴⼒⾏为史
2、性别
3、年龄
4、早年家庭环境不良
5、社会经济情况
6、个⼈资源匮乏
7、酒精和药物滥⽤
8、罹患某种精神障碍
9、其他
常见的⾃杀征兆:
1、向周围⼈表达⾃杀的想法
2、明显的焦虑烦躁、哭泣,情绪与以往明显不同。
3、处于抑郁状态中
4、独处,不与⼈见⾯,回避与⼈接触
5、性格⾏为的改变。
第⼋章⾏为评估
⾏为评估:Behavioral Assessments provide a thorough assessment of an identified behavior, including analysis of the interrelatedness of antecedent “triggers”, components of the behavior itself,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behavior. Reinforcing factors are identified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for behavior change.
⾏为矫正Behavior modification:
理论基础:斯⾦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和消退为基础。
(S--R的模式)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纳认为,⼈类⾏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为,其形成过程称为学习,其中的关键则是强化作⽤。
缺陷:斯⾦纳认为:⼈是没有尊严和⾃由的,⼈们做出某种⾏为、不做出某种⾏为,只取决于⼀个影响因素,那就是⾏为的后果——由此导致了⾏为矫正⽅法的机械化。
功能性⾏为评估:功能性⾏为评估就是确认影响个⼈特定⾏为的那些重要的、具有因果性和⽬的功能性的相关因素的过程,从⽽有助于提升教育和⼲预的效果。
ABC Contingency ⾏为⼼理学ABC模式:
A.前提:
1.辨别刺激:特定刺激因素(1、促使⾏为发⽣2、对已发⽣的⾏为进⾏强化)
2.临时事件(1、增强刺激瞬时显著性作⽤2、增强刺激与⾏为的联系)
B.⾏为:
1.适应性⾏为
2.问题⾏为
C.结果:
1.外部环境变化
2.内部条件变化
关于结果:问题⾏为功能.
1.满⾜个体欲望--正强化:社会关注和从事喜爱的活动
2.逃避令个体感到厌恶的刺激--负强化:厌恶性任务或活动以及感官的不良刺激)
A和C共同决定了B
功能性⾏为评估的五⼤要素:
1.描述问题⾏为:问题⾏为经常出现的频率、持续的时间、质量的好坏、强度的⼤⼩。
2.明确前提事件:包括出现的时间、地点、⼈物和事件等情境条件,以了解问题⾏为经常发⽣的范围。
3.明确维持问题⾏为的所有强化后果,以便有的放⽮地加以控制和彻底改变。
4.提出⼀种以上的陈述,来描述问题⾏为、情境条件及维持⾏为的强化结果之间的关系。
5.通过调查、观察和实验等⼿段,收集⽀持某⼀假设的数据资料。
功能性⾏为评估的步骤:
1.功能性⾏为评估的五⼤要素:
(1)、描述问题⾏为
(2)、明确前提事件
(3)、确定⾏为后果
(4)、提出明确假设
(5)、收集科学数据
2.描述
3.假设
4.验证
5.⼲预
功能性⾏为评估的基本⽅法:
1.描述性功能评估:
(1)访谈法:间接性的⾏为访谈:A.描述法B.清单法--ABC时间观察法优点:信息准确度⾼
缺点:费时费⼒.
关于访谈法:⽬的:其⽬的在于获得问题⾏为前提、后果以及其他变量的信息,以便形成关于控制变量的假说。
以访谈的⽅式确定、具体描述事件和⾏为,直接、真实并尽可能减少推测。
焦点集中于前提和后果。
(2)直接观察法:直接性的⾏为观察:访谈法
优点:易于操作,省时、省⼒。
缺点:信息不够准确。
2.实验性功能评估:⼜称为功能分析,在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的基础上验证假说的⼀种⽅法。
采取控制条件,观察前提和后果的影响及作⽤。
优点:确切知晓变量和问题⾏为之间的关系。
缺点:费时费⼒,并且要求有⼀定的实验技能。
常⽤⾏为评估量表:
1.神经⾏为功能综合评定:
A.鲁利亚-内布拉斯加神经⼼理成套检测——LNNB
B.霍尔斯泰德-瑞坦神经⼼理成套测验——HRB
2.⼉童⾏为评定:
A.Achenbach⼉童⾏为量表
B.⼉童⾏为评价系统
3.⾏为类型评定
A型⾏为(TABP):雄⼼勃勃、争强好胜、醉⼼于⼯作但是缺乏耐⼼、容易产⽣敌意情绪,常有时间紧迫感等等。
A型性格被认为是⼀种冠⼼病的易患⾏为模式:冠⼼病⼈中有更多的⼈是属于A型性格,⽽且A型性格的冠⼼病⼈复发率⾼,愈后较差。
B型⾏为(TBBP):相对缺乏以上⾏为特点。
C型⾏为:
1、童年形成压抑、内⼼痛苦不向外表达、克制的性格。
2、过分合作、协调;谦虚、姑息、不⾃信、过分忍耐;回避⽭盾,调
和⾏为,压抑愤怒;屈服外界权势,压抑情绪,焦虑应激反应较强。
3、伴有⽣理、免疫⽅⾯的改变。
D型⾏为类型评定量表:负性情感(NA)和社交抑制(SI)是D型⼈格2个稳定的⼈
格特质。
D型⼈格对冠⼼病的预测作⽤:D型⼈格是冠⼼病独⽴的预测因⼦。
第九章保健⾏为
保健⾏为:Behaviors include medical service usage (e.g., physician visits, vaccination, screening), compliance with medical regimens (e.g., dietary, diabetic, antihypertensive regimens), and self-directed health behaviors (e.g., diet, exercise, smoking, alcohol consumption).
常见保健⾏为分类:
1.预防性健康⾏为(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 ):个体从事的⾃认为健康的、以预防或早期发现⽆症状疾病为⽬的的任何活动。
即病因保健:针对某些疾病的发病特点、易罹患因素所采取的⾏为保健措施。
Suchman's Model:
1、出现症状阶段
2、成为病⼈阶段
3、就医阶段
4、依赖性病⼈阶段
5、复原阶段
临床中常见的四种情况:
1.病⼈⾓⾊(⾃觉有病+诊断有病)
2.健康状态(⾃觉⽆病+诊断⽆病)
3.延迟状态(诊断有病+⾃觉⽆病)
4.疑病(诊断⽆病+⾃觉有病)
2.疾病保健⾏为(illness behavior):个⼈察觉疼痛,不适,或其他机能失调时,对这些症状予以体验、评估,并对此采取的⾏动。
(1)临床前保健⾏为:对已经出现临床疾病的症状或体征,尚未进⾏临床疾病治疗阶段所采取的保健⾏为措施。
(2)临床中保健⾏为:诊断后所从事的以康复为⽬的的任何活动。
影响疾病⾏为的因素:1.疾病2.个⼈评估3.社会界定
疾病⾏为分类:
1.主动疾病⾏为:个体⽆论是否患有疾病,或稍有病感时即表现出明显区别于健康⼈的⾏为。
(包括:特别关注、疑病性神经症个体、药物依赖个体、过度就医)
2.被动疾病⾏为:个体尚未对⾃⼰所患疾病产⽣病感,或有病感对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认识不⾜,或出于其他原因不愿意表现病感的⾏为。
(延迟就医)
3.医源性疾病⾏为:在医疗机构为患者诊治或预防疾病过程中,由于医务⼈员的⾔⾏、措施⽽造成不利于患者⾝⼼健康的疾病⾏为。
3.康复保健⾏为:为出院治疗后康复期间病⼈恢复⾝体健康以及⼼理健康所采取的⾏为。
(例如伤残或丧失劳动⼒者)
患者的⼼理⾏为反应:
1、认知功能的变化
2、情绪的变化
3、意志⾏为的变化
4、⼈格变化
⾏为改变的理论和模式:
1.个体⽔平:健康信念模式、⾃我效能理论、阶段变化理论
2.⼈际⽔平:社会认知理论
3.群组⽔平:社区组织、创新扩散理论
4.综合应⽤模式:⽣态学模式、格林模式
阶段变化理论Stages of Change:
1.理论背景:1982, Prochaska和Diclimente在从事戒烟的相关研究中,以其他的理论构念(个⼈⾏为改变意愿、⾏为改变阶段)为基础提出来的。
2.理论假设:⾏为改变是⼀个过程⽽不是⼀个结果,⽽且每个⼈在⾏为改变的动机、准备⽅⾯,处于不同⽔平(有程度的差别)
群体保健⾏为:
群体⼲预(colonyprevention):包括健康⼈在内的整个⼈群的疾病预防,主要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消除潜在危险因素等⽅式,达到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标。
保健⾏为分类:
1.个⼈保健⾏为
2.群体保健⾏为(包括学校保健⾏为、职业保健⾏为、家庭保健⾏为、社区保健⾏为)
影响保健⾏为的因素:
1.倾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是为⾏为改变提供理由或动机的先⾏因素。
通常先于⾏为,是产⽣某种⾏为的动机或愿望,或是诱发产⽣某⾏为的因素。
2.促成因素(enabling factors):是指允许⾏为动机或愿意得以实现的现实因素,即实现或达到某⾏为所必需的技术和资源。
3.强化因素(reinforcing factors):指对象实施某⾏为后所得到的加强或减弱该⾏为的因素,这类因素来⾃⾏为者近旁的⼈,也包括⾏为者⾃⼰对⾏为后果的感受。
保健⾏为的⽣态学模式:
1.个体内部因素
2.物质环境因素
3.社会⽂化因素
4.公共政策因素
群体动⼒学(group dynamics):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的相互作⽤会影响⽬标的转变。
这个转变可以通过外来的⼒量引发,向着好的⽅向转化,由于群体的⼒量,⽐个体的⼲预往往更有效。
群体的特点:
1.成员具有共同的⽬标,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存在消极的、不利于正常健康维护的因素。
群体⼲预模式的步骤:
组建群体——设⽴群体⽬标——个体责任——成长变化——原则步骤
第⼗章⾏为医学的治疗技术1
⼀、⾏为医学治疗技术的发展
the 1920s, Pavlov 动物实验性神经症模型
Watson ⼉童条件性恐怖症模型,精神分析占统治地位,导致应⽤受限
the 1950s, Skinner 操作性条件反射应⽤医疗实践
Wolpe实验性神经症(猫)—系统脱敏疗法,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厌恶疗法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范学习疗法
the 1960s, Miller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物反馈
the 1970s, 新的发展⽅向—认知⾏为治疗
⾏为医学的治疗观点:
⼈的⾏为,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功能性的,正常的还是病态的,都经学习⽽获得,⽽且能通过学习⽽更改、增加或消除。
掌握操作这些奖赏或处罚的条件,就可控制⾏为的增减或改变其⽅向。
Advantage
1.以学习理论和相关实验所建⽴的依据为基础,科学性、系统性更强;
2. 可进⾏客观科学检验、演⽰、量化,具有可重复性;
3.有程序化的治疗⽅案与形式,可操作性强.
Disadvantage
1.长于治标,失于治本;
2.易复发,不易达到根除的效果。
⼆、⾏为医学治疗基本原则与特征
核⼼内容:
聚焦问题(⾏为)
强调学习
治疗形式:
治疗联盟
结构化初期:⾏为评估、近期事件回顾、协作制定特征性的新⽬标及计划中期:复习家庭作业、讨论问题⾏为、总结结束:患者反馈
技术⽅法:
认知重建
⾏为技术
个案化
三、⾏为医学治疗的步骤
提出核⼼问题
评估问题⾏为
建⽴治疗同盟
制定症状分级
探讨不合理信念
个性化治疗
布置家庭作业
案列:
核⼼问题——⼝吃
评估⾏为——症状、程度
治疗同盟——信任合作咨询关系建⽴
症状分级——评分
不合理信念——原因分析、认知评估
个性化⽅案——放松、发⾳训练等
四、放松训练法relaxation training
深呼吸放松
渐进肌⾁放松
想象放松
放松原理:
⾝⼼的交互作⽤,⾝体肌⾁放松:⼼情轻松平静;肌⾁紧张:恐惧、焦虑,⼀种对抗过程,交互抑制。
五、强化疗法reinforcement method
阳性强化法(正强化)
四步骤法:
1.确定要改变的⾏为
2.确定该⾏为的直接后果
3.设计新的结果取代原来的(新强化物)
4.强化的实施
代币法、奖券法:主要适应症:慢性精神分裂症、⼉童孤独症、神经性厌⾷及贪⾷症等
强化疗法的注意事项:
强化物要适宜、具有针对性
强化物的兑现要及时,意义要明确(奖惩分明)
强化⽬标要逐渐提⾼,强化次数要逐渐减少,不定期,甚⾄由实物逐渐向⾔语、表扬等⾮物质转化。
六、模仿法Modeling therapy
⼜称⽰范法、观摩法
基本原理:模仿学习
操作⽅法:
设计⽰范⾏为—强化适当⾏为,选择适宜强化物
1.尽可能真实
2.循序渐进
主要⽅法类型:
⽣活⽰范: 实际⽣活直接观察、模仿
象征性⽰范:借助相应媒介,如图像、游戏
⾓⾊扮演role play:扮演相关⼈物,重演/ 预演
参与⽰范: 咨询师⽰范
内隐⽰范:想象模仿
第⼗⼀章⾏为医学的治疗技术2
⼀、Definition of BF
BF is a process that enables an individual to learn how to change physiological activity for the purposes of improving health and performance.
Precise instruments measure physiological activity such as brainwaves, heart function, breathing, muscle activity, and skin temperature.These instruments rapidly and accurately 'feed back'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物反馈疗法,⼜称⾃主神经学习法,是在⾏为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种新型⼼理治疗技术和⽅法。
它利⽤现代⽣理科学仪器,通过⼈体内⽣理或病理信息的⾃⾝反馈,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消除病理过程、促进患者⾝⼼健康。
⼆、The principle of BF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患者能够借助⽣物反馈信号主动、有意识地调整植物神经⽀配的各种内脏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的。
借助现代电⼦仪器将来访者体内⽣理功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为声、光等反馈信号,使来访者能根据这些反馈信号,有意识地学习调控⾃⼰的内脏功能和⾝体功能,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的⽬的。
三、The Types of BF
肌电反馈仪:肌⾁紧张程度与肌电⾼低呈正⽐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电反馈仪:汗腺分泌增加导致⽪肤导电性增加Galvanic Skin Biofeedback
脑电反馈仪:α波Electroencephalogram Biofeedback
⽪温反馈仪:交感神经兴奋—⽪肤温度下降Thermal Biofeedback
⼼率与⾎压反馈仪:HRV or BP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Biofeedback
四、Procedure of BF
①准备阶段:实验室、患者
②测定基线值baseline : 1st治疗
每次治疗前5min
③应激状态下的⼼理⽣理轮廓
④确定训练⽬标
⑤测定暗⽰性
⑥放松训练:呼吸调节、排除杂念
⑦反馈调节:反馈信号、强化阈值
⑧布置家庭作业
五、应激状态下的⼼理⽣理轮廓
适应期3min 【仪器学习】
休息期4min 【放松练习】
⼀般应激期3min 【连续⼼算】确定最敏感指标
应激后恢复期5-10min
特殊应激期1-5min 【特殊事件】
特殊应激后的恢复期10-20min
反馈调节
调节阳性强化的阈值,阈值上下的两种信息⽤红、绿灯光或不同频率的⾳调反馈。
家庭作业
1. 要重视家庭训练;
2. 每次10~30分钟,每⽇1~2次,持之以恒
BF的临床应⽤
偏头痛:⼀般采⽤⽪温,⽽且仅在头痛以前的预防,头痛以后不起作⽤
原发性⾼⾎压:⾎压特异性反馈信息
雷诺病:最常⽤⽪温反馈
⽀⽓管哮喘:可采⽤肌电、⽪温等
消化性溃疡:采⽤肌电、⽪温等
不同类型的失眠:脑电、⽪温、肌电等
神经症:⽪温、肌电、脑电α波等
⼉童多动症:多采⽤脑电
训练效果的评定
放松能⼒的评定
升温能⼒
=实际升⾼的温度/ 可能升⾼的温度×100%
肌电下降能⼒
=(基线值-训练后达到的最低值)/ 基线值×100%
治疗效果的评定
因疾病有不同评价标准
Self-Instructional Training Therapy(了解)
训练者按照认知⾏为治疗技术,教会患者在解决⾃⾝所⾯临问题时学会使⽤内部⾔语,进⽽起到⾃我指导的⽅法。
基本原理:
个体异常⾏为的出现,与个体⽆法将外控转变为充分的内控有关,通过将外部⾔语转化为内部⾔语,可达到改善个体⾏为或⼼理障碍的⽬的。
简⽽⾔之,即是提⾼个体的⾃控能⼒。
Case Study: Eating disorder(这个案例很重要)Symptoms
Evaluation
Affected factors: 风险因素、维持变量Treatment
Behavioral plan
1. 问题⾏为—Symptoms
厌⾷——体重减轻
贪⾷——清除、呕吐
具体量化问题⾏为:频率、强度、持续时间问题⾏为发⽣前后的⽴即性事件有哪些?
2.⾏为评估—Evaluation
3.Affected factors
风险因素?——⾃杀、⼼⼒衰竭
死亡率20%
维持因素?——想要好⾝材的强烈愿望
得到男⽣的喜爱
低⾃尊
家庭互动关系
“瘦为美”的社会⽂化标准
4. Treatment
认知⾏为疗法
修正不合理的信念
必要时药物⼲预
5. Behavioral plan ⾏为矫正计划
合理饮⾷和营养习惯的重建
制定⽇常饮⾷计划
讨论假定体重减少或增加的可能后果
社交活动安排
及时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