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地:以牛精神作标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郑国地:以牛精神作标杆
文/戴晓青 图由受访者提供
去年5月,第十二届“艺鼎杯”中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正在福建莆田工艺美术城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离现场创作大赛结束还剩不足5个小时,空气中除了飘扬着的木屑外,似乎还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

参赛大师有来自甘肃、辽宁、海南、山东、湖南、湖北、福建和台湾等地的35名选手,
人物 | 达人
其中传统组17人,以传统题材为主题,表现技法不限;当代组18人,以“百年征程”为主题,献礼建党百年。

每位选手均以主办方统一提供的黄心楠对半开原木为材料,现场独立创作木雕作品一件,角逐年度中国木雕状元、榜眼、探花等荣誉。

此刻,来自永嘉县乌牛街道的木
雕大师郑国地坐在凳子上,眼睛专注于手中的黄杨木雕作品《兴讬春犁》,正在进行紧张的收尾。

雕“牛”是郑国地的强项,在参赛的前面7天半时间里,他不眠不休,终将一块看似普通的黄杨木,鬼斧神工般变成一件栩栩如生的作品——两头正在搏斗的牛。

作品构图动感和力量感十足,给
雕牛是郑国地的精神支撑
61 2022.04 |
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输赢在其次,但这是一次难得的比赛,与各路高手同台竞技,我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也碰撞出不少激情和灵感。

”郑国地暗暗对自己说。

这是他首次参加这样的一次木雕现场创作大赛,但是他雕的是自己最擅长的牛作品。

独特的构思,灵巧的刀功,运用传统手法结合现代雕塑语言,将勤恳劳作的牛以斗志昂扬的形态呈现,使得郑国地的这幅作品《兴讬春犁》力压群雄一举夺魁,荣获传统组金奖!
“自古以来,牛喻指中华民族任重道远、勤劳、忠诚、奋勇直前的优良品德。

我这件作品也喻指新时代的奋斗精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时代不会辜负劳动者。

”郑国地说,其实匠人也是如此,许多成就的取得往往是基于日复一日累积的“笨功夫”之上。

天赋异禀,少时了了
1980年出生的郑国地是永嘉乌牛人,17岁那年走出校门,面临着两种人生选择:要么跟村人去北京从事服
装批发生意,要么在家学一门手艺。

也许是受家族影响,外公与舅舅同为
木雕艺人,郑国地从小对雕刻并不陌
生,于是他跟家里人说自己想选择雕
刻行业。

“我们农村里都有这种行话:一
技在手,吃穿不愁。

”郑国地说,“当
时我二伯父郑祥池在永嘉雕刻厂当技
术员,于是就把我带进去当了学徒。


就这样,少年郑国地早早操起木
工的活计,沉下心从此成为一个手艺
人。

超人的勤奋加上过人的天资,使
他成为众多弟子中的佼佼者,因此深
受二伯父喜爱。

旋、锼、凿、铲、锉、
磨……木雕的每一道工序,郑国地都
已经谙熟于心。

不出两年,郑国地的
手艺就比同门师兄更高一筹。

“跟我伯伯学了两年后,1988年
我就离开他自创事业。

最开始,我是
在家代加工,基本上都是做宗教信仰
方面的一些木雕产品。

但总觉得这些
作品只是为了赚一口饭吃,上不了台
面。

”郑国地回忆道,“慢慢地,我就
想着怎么样去创新产品,而且最好是
自己独有的作品。


郑国地很清楚,身边出色的匠人
数不胜数,如何胜出,靠的不仅仅是
勤学苦练,更倚仗对每一道技艺不遗
余力的坚持,与对每一件器物精雕细
琢的用心。

作为匠人,就要不断创新,
寻找新的突破,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
更多新的元素,符合时代的审美观。

于是他想到了牛:“在中国文
化中,牛是吃苦的符号、高尚的象
征、任劳任怨的代名词。

牛以勤勤恳
恳、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精神为世
人所喜爱与赞赏。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
了不少咏牛的名篇佳句,特别是描写
农村风光的诗篇,牛成了不可缺少的
点缀。


多学多看,以牛为师
郑国地对牛的喜欢,有着当地农
民的朴素情感和历史渊源,他们的祖
祖辈辈都离不开牛。

他对牛的感情,
却还不止于此。

牛背上驮过他的童年,
郑国地木雕作品
62
大山脚下宽广的田野里,牛也是他的玩伴,让他的童年充满了快乐。

“田间地头上辛勤挥洒汗水的乡亲祖辈,吱呀的牛车与线条遒劲、埋头耕作的老牛……这一切勾勒成了我的童年。

”郑国地感慨地说道,直至今日,这些画面仍然是氤氲在他内心的一抹最深情的色彩。

但是光凭记忆不行,为深入了解牛之百态,精心领悟牛的运动规律、身体结构,他开始往农村跑,去田头观察各式各样牛的动态。

曾前往茗岙看斗牛、去东阳看勤牛耕春。

也经常坐在泰石的草坪地上看牛,而一坐就是一整天。

细心观察,捕捉细节,对牛的认识,他觉得永远都无法满足。

从斗牛中,他会发现一些细节,比如在两头牛身体未接触时,尾巴上翘。

冲向对方的时候,尾巴自由摆动。

而在两牛接触的一瞬间,这个时候尾巴也会上翘,给人一种强烈的力量感。

但过后,尾巴又回到自由摆动的放松状态。

只有在两牛相持时,尾巴夹在双腿之间。

雕牛,全因胸中有牛。

回家后,他坐下来开始雕刻时,便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常常为了雕牛废寝忘食,在脑海中反复仔细琢磨牛的动态和结构,让自己合上眼睛便能熟悉地刻画出牛的每一个细微的动态与神情。

对牛的兴趣催动了我对雕刻的热情,木头雕完了一块又一块,雕刀用钝了一把又一把,我却不知疲倦,难以从雕刻的痴迷中自拔。


说起牛的话题,郑国地便滔滔不绝,他希望通过这些“牛”作品讲述励志、担当、鼓励世人永葆昂扬的奋斗精神。

他还给自己的工作室取名孺子牛,就是寓意坚韧勤奋,激励自己
不断进取。

不拘泥于传统技艺,推陈出新,
二十多年一路走来,郑国地用自己精
湛的技艺和勤勉的态度设计了许多优
秀作品:2012年,木雕《犟》获第七
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品博览会金
奖;2013年,木雕《牛背的童年》获
第三届浙江工艺精品博览会“明清居
杯”金奖;2016年,木雕《会意》获
浙江省首届木雕技能现场赛金奖……
由此,他的牛雕作品不仅得到了诸多
业内人士的认可,也给他带来了许多
头衔:从永嘉县工艺美术优秀人才、
温州市工艺美术优秀中青年艺术家到
温州市高层次人才特殊计划传统工艺
领军人才……但在这些头衔中,郑国
地最中意的还是“木雕师傅”的称谓,
“不忘初心、勤恳奋勉,这是牛的精神,
也是我的标杆。

”郑国地说。

诗在远方,路在脚下
“在我的记忆里面,我常常是带着
浓厚的兴趣和激情来创作我的作品,
其实在我创作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情况
是边画边想,根据一个木头形体,或
者一些纹理,启发我的创造,不断地
充实画面和丰富画面。

对于一件作品
而言,其实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过
程是强调感受,没有感受,画面就打
动不了观者。


从业二十多年,郑国地“手上的
功夫”已经越来越娴熟,一刀一锉一
锤之下,他的作品已经超脱了它物化
的表象,而在精神层面上获得了新的
升华。

作品件件精致美奂,熠熠生辉,
越来越受市场欢迎。

而当被问及如何才能保持充沛的
灵感和创作思路的时候,郑国地的回
答是,唯有多看、多学习、多做、多
实践,才能让自己的设计作品充满生
命力。

他表示,虽然经过他手出去的
牛雕作品早已超过千余件,但是他还
常常觉得不够。

“我力求雕刻出的每
一件作品都不尽相同,都带有它自身
的特色,希望每件作品都能成为经典,
是不可复制的。


作为年轻一代的工艺美术大师代
表性人物,郑国地无时无刻不透露着
自己对木雕行业的热爱。

在他看来,
木雕是一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技
能,首先要具有一定的功底,这是基
础所在;另外要有一定的艺术水平,
除此之外,还要涉猎广泛,比如要有
动物学、古建筑学、花卉园艺学科的
知识,只有将各种美学吃透吃深,才
能融会贯通,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更
富内涵,和谐统一。

“我不是在单纯地刻画一个物体,
而是一种精神。

它的坚韧,它的自强,
它的执着、淡然与倔强,才是我最希
望表现的。

每每雕牛之际,我也常常
扪心自问:我能比得上这忠厚老实、
默默无闻的牛吗?”
“永嘉木雕技艺不仅要呈现刀工
美感,还要有木纹质感,没有扎实的
雕刻功底,难以达到艺术境界。

”不过,
郑国地也表示,近些年,随着木雕数
控技术引入,一些基础工序已经省时
省力许多,这也为永嘉木雕产业规模
扩张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契机。

“这些年,永嘉的木雕产业发展情
况还是不错的,但要有所突破,还需
要让传统工艺面向社会,带动更多的
传承人弘扬精益求精的工艺精神,我
始终相信诗在远方,路在脚下。

”郑
国地表示。

人物 | 达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