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资料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岳资料介绍
东岳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东临大海,西靠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

纵观东部沿海广大地区的地理形势,泰山踞高临下,但凌于齐鲁丘陵之上,相对高度达1300多米,与周围的平原丘陵形成高低,大小的强烈对比,在视觉效果上显得格外高大,成为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

明太祖朱元璋御制《岱山高》中说:“岱山高兮,不知其几千万仞;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几千百里,影照东海兮,巍然而柱天。

”整体结构有些象金字塔的特点,上高下稳,所以有“稳如泰山”之说。

泰山远古时始称大山,太山。

《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

”“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

泰山也叫岱宗,杜甫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何谓“岱”?《说文》释:“岱,大山也,宗长也。

万物之始,阴阳交替,故为五岳长。

何谓“岳”?《诗经·大雅》“崧高维岳,峻极于天。

”《说文》:“岳,古文作囚,象大山之形。

”“岳”,即是高大的山,又是山之尊者,古人便传为群神所居之处。

在道教典籍《洞天记》中云:“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

”其实泰山在五岳之中并不算高,它仅次于恒山和华山占第三位。

在全国大山中也算不上什么高山。

如果说华山是险峻第一,而泰山的第一则是综合性的,“天地人合一”的统一体。

号称“五岳独尊”。

西汉文学家东方朔认为: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群山之最。

六朝任昉《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氏死后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

盘古尸体的头向着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

东方是太阳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认为是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

按“五行”东方属于木,按“五常”为仁,按“四时”为春,在《周易》八卦中属震,在“二十八星宿”中为苍龙。

“东”字繁体为“东”属会意字。

此字从木,日在其中。

“木”字在甲骨文中与“桑”字通用,故有日出扶桑之说。

“仁”是天地大德,“春”是万物更生“震”与“苍龙”则是帝王出生的腾飞之地。

于是,泰山一变而为吉祥之山,神灵之宅,紫气之源,万物之所,甚至一草,一木一石都能灵应昭昭。

齐鲁大地上至今流传着“吃了泰山灵芝草,返老还童人不老”的谚语。

先秦帝王封泰山时,怕恶伤山石,触怒神灵,便用蒲草裹住銮驾车轮上山。

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

泰山山体高大,形像雄伟。

尤其是南坡,山势陡峻,主峰突兀,山峦叠起,气势非凡。

泰山布局重点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形成“地府”、“人间”、“天堂”三重空间。

岱庙是山下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前连通天街,后接盘道,形成山城一体。

由此步步登高,渐入佳境,而由“人间”进入“天庭仙界”。

登山路线分东西两路至中天门会合后直达极顶,总路程达9公里,台阶6293级,号称七千。

在这约10公里的登山盘道两侧,把整座泰山作为完整的自然空间,进行了巨大的整体构思。

李白在《游泰山》诗中说:“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泰山最险处,当推十八盘”。

从对松山谷底至岱顶南天门的一段盘路,叫摩天云梯,俗称十八盘。

泰山有3个十八盘之说。

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全共计1630余
台阶,垂直高度400米。

磴道全用泰山片麻岩修砌,只通南天门。

南天门又名“三天门”,为三个“十八盘”的尽处,海拔1460米。

南天门,是对北座“北天门”说的;“三天门”则是对山下的一天门和中麓的中天门(二天门)说的。

步行者一般从岱宗坊出发,历经万仙楼、斗母宫、中天门、朝阳洞、南天门、碧霞祠直上玉皇顶。

玉皇顶为泰山的极顶。

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属此地。

泰山不仅景观雄伟壮丽而且有其相当的神蕴在。

历代帝王对泰山都非常尊崇。

相传古时候有七十二代君主的兴起,都是在泰山上会诸候封禅祭祀。

传说无怀氏、神农氏、炎帝、黄帝、尧、舜……都曾到泰山封禅,以表达对天神佑护的谢意。

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九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西汉武帝刘彻,东汉光武帝刘秀、章帝刘达、安帝刘户、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等都曾登上泰山进行过封禅。

其中汉武帝登山七次,清高宗弘历登山六次。

但有趣的是有几大明君未能到泰山封禅,如唐太宗、康熙等。

唐太宗有三次想去泰山封禅,但皆因突变事故而中止。

其中贞观十五年春,唐太宗李世民正式从长安起身去泰山封禅,在车驾到达洛阳时,天上慧星之变,于是李世民立即下令,停止去泰山封禅。

泰山不但为历代的封建帝王所尊重,也为历代的文人所敬仰。

周朝的孔子,魏时的曹植,汉时司马迁,晋朝陆机,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辙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赞颂泰山的诗文。

历代文人称赞泰山的诗词歌赋约一千余篇,题字刻石,到处可以见到。

为什么泰山这么吸引人呢?
整座泰山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神”。

故民间有"济南府的人多,泰安州的神全"之说,泰山脚下即是泰安。

古代帝王叫“天子”,认为权力来源于天授君权,所以敬天敬地。

《史记·封禅书》正义篇中写到“此泰山顶上筑坛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何以非到泰山封禅,“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汉书》张晏注)。

其实泰山本身就是神灵具全的。

泰山香火鼎盛,寺庙居多,佛道仙并存。

佛教的寺院有很多:灵岩寺、普照寺、光化寺、四禅寺、双泉庵、衔草寺。

其中著名的灵岩寺位于泰山主峰西北20公里处灵岩山南坡。

唐李吉甫在《十道图》中将它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江苏南京栖霞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称“域中四绝”。

寺内外主要古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千佛殿、大雄宝殿、御书阁、五花殿、积翠证明龛等。

大雄宝殿西有摩顶松,相传唐玄奘去西天取经前曾来此摩抚:“吾西去求佛,教汝枝西长,归时向东,使吾门弟子知之。

”后果然东指而取经者归。

后人为记其事,又在树下植一柿树,意为“百(柏)事(柿)如意”,今双株并立,根深叶茂,每至深秋,柿红柏绿。

除了佛家的寺院之外,还有道家的道观:岱庙、老君堂、斗母宫(龙泉观)、碧霞祠、后石坞庙、元始天尊庙、玉皇庙等。

岱庙旧称“东岳庙”俗称“泰庙”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

碧霞祠供奉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

此外还有“泰山神”又称东岳大帝、东岳泰山之神,是道教中的重要山神。

晋·张华《博物志》:“泰山一曰天孙,
言为天帝之孙也。

主召人魂,东方万物之始,故知人生命之长短。

道教认为,泰山神“主管人间贵贱尊卑之数,生死修短之权”。

泰山有许多神话故事与神迹。

《泰山纪事》载,“傲徕峰下潭中,白龙最为灵异。

古传龙化美丈夫,为岱南田家佣,复赘为婿。

善灌园,每夜浇田,蔬畦皆满,不闻辘轳声。

邻人异之,从园隙窥视,乃见白龙长数丈,银鳞万点,寒光夺目。

半身入井吸水,吐盈数畦。

其人惊仆,遂宣传之。

龙知事泄,乃辞去,语其室人曰:‘家在傲徕峰百丈崖下’。

今日白龙池是也。


魏曹植曾写《飞龙篇》“晨游泰山,云雾窈窕,忽逢二童,颜色鲜好。

乘彼白鹿,手翳芝草。

我知真人,长跪问道。

丁登玉堂金楼复道。

授我仙药,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还精补脑。

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明代文学家于慎行看到“海市蜃楼”景象:山中云气从涧壑吐出,如一缕烟,稍上而大,东西聚散,车驰马奔悠然往来,顷刻灭没。

于是可大大呼:以为平生未有,从者尽欢东方作矣。

回而东望,有山数峰,如卧牛车盖之状,而又渐没,赤霞半天,光色媚丽,间以碧绿,熠耀五色,直射衣袂。

顷之,平地涌出赤盘,状如莲花,荡漾波面而烨炜不可名状,以为日耶!又一赤盘大倍于先所见,侧立其上,若两长绳左右汲挽,食顷乃定。

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曾炼丹于东岩吕祖洞,食虬成仙的故事。

吕洞宾曾在虬在湾东崖题诗,虬常对诗顶礼膜拜,吕祖挥笔点其额,虬兴雷化龙飞去。

洞东有飞虬岭;洞内有宋人于绍圣及政和年间委托《吕祖诗二首》方碣:“昔日曾游此,如今九十春。

红尘多少客,谁是识予人?”“昔年留字识曾来,事满华夷遍九垓。

无赖蛟虬知我字,故留踪迹不沉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泰山充满了神秘的力量。

泰山因“神”而得名,故而吸引十方来客仰慕,历届帝王朝拜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了泰山的内涵极为丰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西岳华山
“华山”以其险峻而名列“五岳”之首,号称西岳华山。

它座落于陕西华阴境内,南接秦岭,北临黄河与渭水。

其山素有“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之称,这可以说是对其态势的描写。

《史记》中载有黄帝、尧、舜都曾到华山巡游。

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十数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

为什么都选在华山举行祭祀活动?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人们用“华山自古一条路”来描写华山的险峻。

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谈论华山自古一条路是如何的艰难与险阻。

可很少有人研究为什么华山自古一条路?那么这里不妨探讨一下“华山自古一条路”对世人的启示在那里?
其实“华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迷。

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也就是说它是一整块大石。

《山海经》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
五千仞,其广十里。

”大家知道山体的形成大多数是由于地壳的运动挤压隆起产生的。

这么大的一块“华山巨石”很显然不是挤压而成,那么是谁“削成”的呢?
关于华山的神话故事有很多,象“巨灵擘山”、“吹箫引凤”、“黄雀衔环”、“破镜重圆”等等,其中之一的“巨灵擘山”讲述了很久很久以前,华山与今山西境内的首阳山是一条山脉。

由于老寿星因孙大圣在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的一句玩笑,手一抖倾倒了半盏玉浆,酿成了人间洪祸。

河水自西而东受华山与首阳山阻拦不成东泻,顿时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玉帝派大力士巨灵神开导河水。

巨灵神左手托着华山的石壁,右脚蹬着首阳山的山根,使尽全身力气,大吼一声,两山开裂,百丈高的一般黄浪汹涌澎湃地从两山之间奔腾东流。

如今,首阳山根留有巨灵神开山时的脚印;华山东峰崖壁上有五指分明的巨灵仙掌。

华岳仙掌被世人公认为关中八景之首。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还写诗赞美“巨灵擘山”的功绩:“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

右足踏方止,左和推削成。

天地忽开坼,大河注东溟。

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


古代中国一直是个半神的文化,中国的山山水水绝大多数都与对佛道神的信仰有关。

绝大多数山水都有道观或寺庙,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也只有这样的山才孕育着丰富的内涵,向人们展示引人入胜的神蕴。

而道观或寺庙与修炼是紧密相连的。

那时的人们相信只有通过修炼的方式才能修成道或佛。

“华山”是个道场,整座山都被“道”覆盖着。

而修道的最高境界莫过于“真人”,即“全真”。

整个华山的结构也颇有讲究,远看如“莲花”。

“花”与“华”同音,此为华山的来历,有此一说。

而“莲”是修炼界中的圣品。

另外山体分为五峰,东西南北中五座山峰。

中国古代有“五行”宇宙观之说,认为这个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

而方位与五行有一个对应关系,西方属金,北方属水,南方属火,东方属木,中央属土。

所以山体与五行相配可谓独具匠心,这样看来华山还是个小世界呢。

华山山路奇险,景色秀丽,从山下玉泉院到南峰的最远处“全真崖”中间有许多景点与关隘。

大体上有:青坷坪、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峡、擦耳崖、苍龙岭、老君犁沟、猢狲愁、金锁关、仙掌崖、镇岳宫、长空栈道、鹞子翻身、南天门、全真崖。

所经关隘由平而险而奇而玄。

从山脚玉泉院到青坷坪一路上风光幽静,山谷青翠,鸟语花香。

青柯坪以东才是真正爬山的开始,这里有一巨大的回心石,站在石上往上一看是危崖峭壁、突兀凌空的“千尺幢”。

胆小者开始往回走,勇者才敢于向上攀登。

千尺幢为华山第一道险要,两壁徒立,裂隙其间,石阶若登天云梯,铁索垂直生寒,抬头仰视,则天开一线,实在是练胆磨志的胜地;苍龙岭长约百余米,宽不足三尺,中突旁收,两侧绝壁千尺,仿佛在考验人们的意志。

据说,唐代文学家韩愈在此畏险大哭投书求助,留下了苍龙岭上“韩退之投书”的胜迹。

也难怪,那时登山都是施勾搭梯,骑岭而上。

至于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更是奇险无比。

而在南峰远处,有一倒坎绝崖,上刻“全真崖”三字,每字三米见方,其字古朴刚劲,刻工精湛。

此崖上不
着天,下不着地,悬空向里,是谁又如何把这样的大字镌刻在崖壁上呢?古民间曾有“不是神仙谁能凿”之说,让人不得不信。

华山有许多“神仙”,在历代修炼人中尤以陈抟、郝大通、贺元希最为著名。

宋朝《梅花诗》作者大名鼎鼎的易学大师邵康节是陈抟第四代传人。

可见陈抟功力实不一般,他精于易学,不但有飞升功能,而且还有宿命通功能。

他曾说:“华山高处是吾宫,出即凌空跨晓风;台榭不将金锁开,来时自有白云封。

”历史记载:天下初扰,宋太祖之母肩挑太祖、太宗以避难。

先生遇之,吟曰:“莫道当今无天子,却将天子上担挑。

”;郝大通乃北七真之一,创立华山派。

贺元希设长空栈道,悬空镌刻“全真崖”,当属其人。

修炼人要想达到“真人”的境界,一定要经过许多关隘。

即便是“回心石”也是挡不住,树立正念,意志坚决,经“千尺幢”,越“苍龙岭”,过“金锁关”,走“长空栈道”,最后达到“全真崖”,成就道家的最高境界修成“真人”,就是这样一条路。

《西游记》中的取经之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后修成正果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在登山过程之中,也有许多使人产生正念的现象,从而增强修炼的决心。

华山有四大迷。

第一谜叫作“洞里瓮”;第二谜是说“仰天池”;第三谜是说“升表台”;第四谜在“全真崖”。

“洞里瓮”,洞中有一口巨大的瓮,这口瓮比洞口大得多,而又完整无缺,从未损坏过。

那么,这口瓮是怎样放进来的泥?是先有瓮还是先有洞?
“仰天池”位于华山最高峰南峰的峰顶上,不过一米见方,深不盈尺。

此池被道家称作太乙池。

别看这池子不大,“神通”可大着哩。

它久旱不涸,雨涝不溢,春夏秋冬,池水始终如一。

在海拔2000余米的峰顶上,而且峰顶主要是坚硬无比的花岗石,池水是从何而来的呢?
“升表台”每到暮春三月,前来朝山的善男信女都到这里将表(指敬神用的黄色薄纸)撕成碎片扔下山去。

在别处扔下的碎纸片会落下山去,可这里却恰恰相反,投下的纸片纷纷扬扬,不曾下落,却直向天空飘去,仿佛鬼使神差的一般,由此,人们才将这里叫作升表台。

更为奇怪的是,当纸片漫天舞之时,总会有成群的燕子不知从何处飞来啄食纸屑,纸片越多,燕子也就越多,纸片越来越少,燕子也越来越少,直到纸片啄完,燕子也消失了。

为什么在这里纸片不往下落,为什么会有燕子来啄食纸片,在如此之高的山上,燕子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些迷都是摸得着,看得到的现实,并非虚幻。

只有对神的正信才能破解开来,因为它们都超出了普通常人中的理论。

所以登山寻道之人,见此就能增强他们修炼的信心。

其实“华山自古一条路”是给人指明了一条应该走的路,就是修炼的路。

这条路从起点“青坷坪”到终点“全真崖”,它是对生命归真的一种暗示,只有通过修炼的方式才能修成“真人”的一种暗示。

这条路虽然艰难曲折,但乐趣与希望同在。

北岳恒山
恒山为五岳之一,主体部份雄踞山西省的北部。

相传远在4000年以前,舜帝北巡到浑源,见此山气势雄伟,若北天之门,遂封为“北岳”,成为北方万山之宗。

它西衔雁门关,东跨太行山,绵延五百余里,有“恒山如行”之说。

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海拔2017米。

恒山被誉为“入天北柱”、“绝塞名山”。

古称恒山有十八景。

至明、清时,已有“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之盛。

现在尚存悬空寺、北岳庙、飞石窟、会仙府、九天宫等多处。

恒山曾名常山、恒宗、玄岳、紫岳。

汉、宋时,曾改名常山。

唐、宋又名大茂山,神尖山。

北岳恒山很早就被载入史册,历史渊源很深。

《尚书·禹贡》中说:“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周礼·职方氏》中又言:“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

”《山海经》中称恒山为“北岳之山”。

汉朝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北岳,恒山也。

”因为它位居北方,为万物所伏,系恒常之所,故称之为恒山。

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对恒山都有过动人的描绘,汉代历史学家班固有“望常山之嵯峨,登北岳之高游”的描绘。

唐代贾岛《北岳庙》诗中有“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

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

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

”的赞叹。

唐代大诗人李白则在恒山留下墨迹“壮观”二字。

金著名诗人元好问写有《登恒山》:大茂维岳古帝孙,太朴未散真巧存。

乾坤自有灵境在,奠位岂合他山尊。

椒原旌旗白日跃,山界楼观苍烟屯。

谁能借我两黄鹄,长袖一拂元都门。

道教视恒山为神仙所居,是道士修行的理想地区,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五洞天,名总玄洞天。

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曰:“第五北岳常山洞,周回三千里,号曰总玄洞天。

在恒州常山曲阳县,真人郑子真治之。


唐朝道士张果,也就大家所熟悉的张果老,曾隐于恒山修炼。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云:“张果者,不知何许人也。

则天时,隐于中条山,往来汾、晋间。

时人传其有长年秘术,自云年数百岁矣。

尝着《阴符经玄解》,尽其玄理。

则天遣使召之,果佯死不赴。

后人复见之,往来恒州山中。

开元二十一年(733),恒州刺史韦济以状奏闻,又遣中书舍人徐峤赍玺书以邀迎之,果乃随峤至东都。

……后恳辞归山,……(赐)银青光禄大夫,号曰通玄先生。

……乃入恒山,不知所之。


现在,在果老岭,还可以看到那一行行三寸深的小圆石坑。

传说八仙之一张果老在恒山炼丹修道,他骑驴上山下山印下了这些印记,所以后人称之为“果老仙迹”。

上山的人们喜欢踩着这些石窝走,据说这样可以“沾上一些仙气”。

除了果老岭,还有许多自然景观中的奇迹。

比如苦甜井在恒山半腰,两井相隔一米,水质却截然不同。

一井水甜美清凉,被称为甜井;另一井水却苦涩难饮。

甜水井井深数尺,却取之不竭,可供万人饮用。

唐代时,玄宗李隆基曾赐匾甜井为“龙泉观”。

北岳庙,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是恒山庙中最为宏伟的一座。

它位于恒山主峰天峰岭南面的石壁之下。

北岳庙门有“贞元之殿”四个大字。

门侧有长联,上联
为:“恒岳万古障中原惟我圣朝归马牧羊教化已隆三百载”;下联是:“文昌六星联北斗是真人才雕龙绣虎光芒雄射九重天”。

北岳庙内,有北岳大帝塑像大殿不仅有壮观的外表,殿内东西两墙均绘满艺术价值很高的巨幅壁画,长18米、高8米。

传说为唐吴道子手笔。

壁画内容东壁为“云行雨施”,众天神兴师动众,施云布雨,普降甘霖的具体情节。

其中的苍莽巨龙,体态蜿蜒,腾云驾雾,几欲离墙而去。

西壁内容为“万国咸宁”。

画的是众天神为民降福弥祸后得胜回宫的场面。

说到恒山,不能不说的是悬空寺。

悬空寺是恒山最主要的景观之一。

始建于北魏后期,距今约1400多年,奇迹般地历经沧桑而主体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整座寺庙构思奇巧无比,在绝壁上建庙的构想非常人所能为之。

结构曲廊慢回,高低错落,该实的实该虚的虚,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凿石为基,就岩起屋。

横木为根、立木相辅也是其特有的建筑风格。

有趣的是在三祖殿内,供奉释迦牟尼、老子、孔子。

也许这是一种象征,佛代表的是“善”,道代表的“真”,而儒家的“忍”哲学又是普遍被世人所接受的。

如果说三教同修,那纯属乱来,因为修炼讲究不二法门。

从道教七真之一的孙不二的起名来看,可见他们对不二法门的重视。

这座“悬庙”有许多未解之迷,有待人们去探索。

南岳衡山
衡山又名南岳、寿岳、南山,为我国五岳名山之一,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中国交通中心、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南岳区。

衡山七十二群峰,层峦叠嶂,气势磅礴,素以「五岳独秀」、「宗教圣地」、「文明奥区」、「中华寿岳」著称于世。

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衡山是南中国的宗教文化中心,中国南禅、北禅、曹洞宗和禅宗南岳、青原两系之发源地;中国南方最著名的道教圣地,有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天——朱陵洞天,道教七十二福地之青玉坛福地、光天坛福地、洞灵源福地。

1982年,衡山作为我国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2000年成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2001年获得全国顶级、湖南唯一的“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殊荣;2006年02月入选首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2006年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07年3月成为全国首批5A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8月1日,衡山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被评为最受群众喜爱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

衡山南起“雁阵惊寒,声断之浦”的衡阳市回雁峰(南岳七十二峰首峰),北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长沙岳麓山(衡山尾衡阳南岳衡山旅游区峰),由巍然耸立着的72座山峰组成,亦被称作“青天七十二芙蓉”。

衡山横跨湖南省十八个市区县,逶迤八百里,共72峰,其中南岳区境内有43峰,群峰巍峨。

衡山七十二峰首峰回雁峰位于衡阳市中心,东临湘江,南接衡州大道,西邻蒸阳南路,北对中山南路。

从“天下南岳第一峰”向北出发,沿蒸湘北路乘汽车行驶一个小时,从眼前闪过几十座像芙蓉般婀娜多姿的山峰,就进入了南岳衡山核心风景名胜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