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宁市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拓展阅读
晴①
杜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

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卖炭翁》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古诗阅读
上元夜①
(唐)崔液
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________的心理。

4.愉悦闲适(悠闲、自在等)
(2)【示例1】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微风吹动倒映楼台的池塘比作微风吹动水晶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亭环境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示例2】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写,写了作者看到眼前微风吹动的池塘,闻到了风吹满院的蔷薇香,生动细腻地写出了山亭小院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
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诗人感情有什么作用?
(2)“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加以概括。

(2)同样是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分别解释加点的“涵虚”和“端居”的意思。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①望月
(南宋)杨万里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②不黏天独自行。

【注】①诚斋:作者的书斋名。

②元:即“原”。

(1)“鸦青幕挂一团冰”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________的特点。

(2)此诗后两句富有情趣,请简要赏析。

9.古诗词欣赏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这两首诗都注重炼字。

甲诗首联中的“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景象雄伟;乙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________”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共同构成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甲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乙诗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各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解释词语“一任”“零落”的意思。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解释词语“一任”“零落”的意思。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卖炭翁》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古诗鉴赏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龃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龊: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请结合具体字词品析本句所蕴含的情思。

14.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2)“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描绘出“伊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15.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頂,一览众山小。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破山寺后禅院的环境特点是“________”,作者的心境是“________”。

(各用诗中一字概括)
(2)诗的颔联现已化为哪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1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光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中的“漏断”“幽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18.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列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人用“________”三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个人无所依附的凄苦命运。

(2)下列对诗歌的解读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解途经零丁洋时所作。

B.首联“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比喻贴切,形象鲜明,对仗工整。

D.颈联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表达诗人在个人前途无望时的失落与悔恨。

(3)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经问世,立即被人称道,并成为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19.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对恶劣天气的描写非常精彩,“怒号”二字写出秋风威力之大,“卷”“飞”“渡”也呼应风之猛烈。

B.“忍”“欺”写出了作者面对群童抱茅而去的愤懑和无奈。

C.“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中的“铁”字,既写出天气的寒冷难耐,又写出被子的陈旧,表现作者生活极其贫苦。

D.“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写出诗人只是因为屋破漏雨,长夜难熬,才睡不着觉的愁苦情绪。

(2)班级要举办杜甫诗歌朗诵会,你想朗诵这首诗。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体会杜甫的处境或情怀,你打算选一幅图作为朗诵背景。

你会选择下面两幅图中的哪一幅?请结合这首诗的相关内容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甲乙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小题。

行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第一,二两句的画面。

(2)结合诗句,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示例]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

(2)[示例]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之情。

2.(1)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

(2)示例:“千余斤”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价值悬殊,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3)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

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分析,“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2)阅读诗歌内容可知,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宫使掠夺的残酷;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以及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3)诗中最能表现主旨的诗句是: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诗歌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表达
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故答案为:(1)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

(2)示例:“千余斤”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价值悬殊,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3)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

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这是一道炼字题,古诗中“炼字”,是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

解答此类题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

对比,它属于衬托中的一种,是利用事物间的相反或相对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诗歌内容,理解大意。

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3.(1)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

(意思相近即可)
(2)希望尽兴游玩
【解析】【分析】(1)后两句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

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

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

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据此理解与分析描述即可,注意语言不要准确、生动、形象。

(2)“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

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

(意思相近即可)
⑵希望尽兴游玩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绘诗句的画面,切忌翻译诗句的意思。

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准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然后给意象加上合适的修饰语,最后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连词成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4.无
5.(1)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分析】(1)“红叶黄花秋意晚”:叶子红了,菊花开了,无不提醒我已到晚秋,我思念的千里之外的人儿还没有消息。

“红叶黄花”指秋天,秋天给人一种悲凉,凄切的情感,用秋意来衬托诗人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故答案为:⑴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⑵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重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6.(1)山林晴夜、雨后流急
(2)本诗通过雨后湍急的溪流侧面写出山雨的猛烈;《茅屋》除了“床头屋漏无干处”的侧面描写,还有通过描摹“雨脚如麻”的景象对雨的猛烈进行正面描写。

【解析】【分析】(1)本诗前两句描绘的是山间静夜图;后两句描绘的是清晨雨后图。

前者描绘了星月清辉、无云无雷的情形,后者描绘了溪流湍急的情形。

(2)两首诗都运用了侧面描写。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正面描写;而本诗没有。

这是两首诗歌在写法上最大的不同。

作答时要结合诗歌的具体诗句和所描绘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⑴山林晴夜、雨后流急
⑵本诗通过雨后湍急的溪流侧面写出山雨的猛烈;《茅屋》除了“床头屋漏无干处”的侧面描写,还有通过描摹“雨脚如麻”的景象对雨的猛烈进行正面描写。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赏析。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

考生要读懂诗歌,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点。

7.(1)水映天空;闲居
(2)诗人想渡湖却找不到船只,在圣明时代又觉得愧对明君,委婉含蓄地表示想做官却无人推荐,希望得到引荐的心情。

【解析】【分析】(1)“涵虚混太清”的意思是谁映天空,与天混同,形容湖水与天空混然一体。

“涵虚”的意思是“水映天空”。

“端居耻圣明”的意思是: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端居”是安居,喻指闲居不仕。

(2)“欲济无舟楫”是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
引荐,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示自己想出仕做官却无人推荐,希望得到张丞相引荐自己的心情。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水映天空;闲居
⑵诗人想渡湖却找不到船只,在圣明时代又觉得愧对明君,委婉含蓄地表示想做官却无人推荐,希望得到引荐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诗句的理解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首先明确诗句意思,然后结合背景理解感情。

8.(1)比喻;清凉皎洁
(2)后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想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亮不是黏在天空,而是独自行走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赋予月亮灵动的特色,想象新奇,意境富有情趣。

【解析】【分析】(1)“鸦青幕挂一团冰”意思是似是在鸦青色的幕布上挂着一团冰盘。

作者把“一轮明月”比作“一团冰”,而冰的内涵首先是凉其次是亮,再次是白,生动形象地写出“一轮月”清凉和皎洁的特点。

创造出一个既优美又冷清,既光明而又优雅的境界。

(2)“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中的“独自行”,运用拟人的手法,夜空片云全无,一轮明月高悬,似乎无所附着,独自运行,生动形象地写出月亮灵动的特色。

设想新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月夜晴空的境界全出。

故答案为:⑴比喻;清凉皎洁;
⑵后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想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亮不是黏在天空,而是独自行走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赋予月亮灵动的特色,想象新奇,意境富有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

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判断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意象的特征。

词题难度不大,只要考生稍加分析理解就能完成。

⑵本题考查诗歌诗句的赏析。

考生要掌握诗句赏析的方法和入手点。

要抓住诗句所运用的修辞、内容、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概括。

9.(1)横;绕
(2)甲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乙诗:表达与友人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1)乙诗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未见“送别”二字,但细细品味,那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2)甲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乙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

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横;绕;
⑵甲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乙诗:表达与友人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0.(1)一任:任凭。

零落:凋谢。

(2)诗人虽遭遇不幸(怀才不遇),历尽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独立不倚)的高尚情操。

【解析】【分析】(1)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

“一任群芳妒”: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所以“一任”为“任凭”之意。

“零落成泥碾作尘”: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

所以“零落”为“凋谢”之意。

(2)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

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

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所以诗人通过托物言志(咏物寓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历尽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孤高雅洁的志趣。

故答案为:⑴一任:任凭。

零落:凋谢。

⑵诗人虽遭遇不幸(怀才不遇),历尽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独立不倚)的高尚情操。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根据原诗的译文可知,“一任”的意思是:全任,完全听凭。

“零落”的意思是:凋谢。

⑵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1.(1)一任:任凭。

零落:凋谢。

(2)诗人虽遭遇不幸(怀才不遇),历尽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独立不倚)的高尚情操。

12.(1)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

(2)示例:“千余斤”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价值悬殊,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3)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

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13.“疾”字是“飞快”的意思,既是指马蹄飞奔,也写出孟郊得到登科的消息之后的快乐心情;“春风得意”的拟人手法酣畅淋漓地写出诗人此时登科后的无限快意。

14.(1)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色的霜。

(2)描绘出“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而不可得的无限惆怅、苦闷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