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中药疗法 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课件
13
八法之吐法
是用涌吐药为主组成,具有涌吐作用的方剂,用做涌 吐痰涎、宿食、毒物的方法。
ppt课件
14
吐法的注意事项
凡病情危笃,老弱气衰者,诸失血者,诸喘息不安者, 妊娠或产后,原则上均为禁忌。 吐法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
吐后应稍休息再进食。宜先进糜粥,禁食生冷硬物, 且要慎风寒。
ppt课件
33
中药外治原则
辨证论治 三因制宜 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标本缓急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ppt课件
34
中药外治原则
合理选穴
治疗上半身的疾病:心俞、肺俞、劳宫、内关等; 治疗腹部脾胃的疾病:神阙、涌泉、中脘等; 治疗下半身的疾病:丹田、关元; 补益五脏气血,宜选背俞穴;倾泻五脏的毒邪,也可以取 背俞穴;要救急,宜选关元、气海穴等。
ppt课件
21
八法之清法
是以寒凉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生 津的作用,用以治疗温热、温疫、热毒等里热证的方 法。
ppt课件
22
清法的注意事项
热邪在表,尚未入里者,宜发汗以解热;热邪入里, 大便已结者,宜通便以泻热,均非清法所宜。 凡使用清法方药,应根据病人的热势轻重、体质强弱, 投以适当的药量。因热邪虽易伤津,但寒凉之品,用 之过早或过量,亦可产生邪恋不解,或损伤脾胃之弊。 清法中甘寒清热方药多滋腻,易碍消化,宜配健脾化 湿药同用;苦寒清热方药多性燥,易伤耗阴液,宜配 养阴药同用。 如用清法热仍不退者,应考虑改用滋阴壮水之剂,使 阴复而热退。
ppt课件
27
补法的注意事项
凡实证表现为虚证假象者禁补。
在运用补剂时,为了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
应在补药中少佐理气药。
ppt课件
28
内治中药的煎服方法
煎药法与服药法是方剂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药 物配伍与剂型选择虽皆严密,若煎法与服法不当,则 药亦无功。
ppt课件
29
煎药法
煎药用具:一般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器具或铝
ppt课件
6
中药疗法主要内容和特点
中药内治的原则 中药内治疗法
中 药 疗 法
中药内治的治法
中药外治的原则 中药外治疗法
中药外治的优点
ppt课件 7
中药内治疗法
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应用中药方剂,针对病伤残者 病情进行调治,促使身心康复的一种疗法。 《内经》非常重视生命质量,有大量养生康复的记载, 尤以针灸、按摩、导引等外治法为多。 汉代之后,则突出药物内服疗法,极大丰富了中医药康复学 的内容。
服药方法:服用汤剂,一般一日1剂,分2~3次温服。
根据病情需要,有的一日只服1次,有的可以一日数服, 有的又可煎汤代茶服,甚至一日连服2剂。另外,尚有 热服、冷服。
药后调护:十枣汤服后则小便很多,需喝粥以养元
气。一般服解表药,应取微汗,不可大汗,然亦不能 汗出不彻底。服泻下剂后,应注意饮食,不宜进生冷 难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的健运。
实践证明,病伤残疾患者,大多诸虚不足、气机郁滞, 应用药物内服,固本复元、补养气血、调畅气机、平调阴阳, 配合外治有良好的康复作用。
ppt课件 8
中药内治的原则
补虚疏郁,因证施宜
形神并重,重视体质
守法守方,丸散尤宜
ppt课件
9
中药内治的治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特点之一,它是通过理、法、 方、药来实现的,而方剂与治法均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两者关系极为密切,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治法,是在治病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而拟定的。治法是运用成方或创 制新方的依据。 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将药 物合理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是体现和验证治法的主要手段之一。
传统康复方法学
ppt课件
1
第七章
中药疗法
ppt课件
2
掌握中药外治法的优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本章 导学
掌握中药外治法的分类及治疗原理
熟悉中药内治法的原则 熟悉中药外治法的原则
了解康复科常用外治方药及适应证
ppt课件 3
本章内容大纲
一、中药疗法简介
概述 中药疗法主要内容和特点
二、中药疗法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ppt课件
40
热敷疗法治疗原理
通过热力与药力联合作用于肌表,内传经络脏腑,达 到祛邪扶正,疏畅气机,调理脏腑之目的。
局部及腧穴刺激作用 调节经络系统平衡的作用 药物的自身作用
ppt课件
41
热敷疗法分类
普通热敷:热水袋敷、水湿热敷、沙热敷、铁末热
敷、泥热敷、蜡热敷、盐热敷、姜热敷、醋热敷。
热敷 疗法 熏蒸 疗法
膏药 疗法
熏洗 疗法
脐疗 法
ppt课件
敷贴 疗法
38
热敷疗法
治疗原理
疗法分类 注意事项
ppt课件
39
热敷疗法
采用药物和适当的辅料经过加热处理后,敷于患部或 腧穴的一种方法。 借助温热之力,将药性由表达里,通过皮肤毛孔,循 经运行,内达脏腑,温中散寒,畅通气机,镇痛消肿, 调整脏腑阴阳,从而达到治病目的。
ppt课件 31
中药外治疗法
指利用中药的各种外治方法介入疾病康复治疗,以促 进病人更快恢复各种功能的疗法。
特点:作用迅速、简便廉验、易学易用、容易推广、
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
ppt课件
32
中药外治原则
运用中药外治法,必须根据疾病特点,进行辨证立法、选 方用药。临证时,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结 合八纲辨证,对病情进行分析、归纳,探明病因、病机, 按轻重、缓急立法选方,并选择适当的剂型和制法以适应 病情需要。
ppt课件 43
熏蒸疗法
治疗原理
疗法分类 注意事项
ppt课件
44
熏蒸疗法
利用药物加水煮沸后产生的蒸气熏蒸患处,以治疗疾 病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脑卒中患者关节痉挛僵硬、运动系统疾病、慢 性风湿性疾病、周围血循环障碍等疾病。
ppt课件
45
熏蒸疗法最早见于汉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 十二病方》已载有用薤和酒煮沸,以其热气熏蒸治疗 伤科疾病。 《黄帝内经》记录了用椒、姜、桂和酒煮熏治关节肿 胀、疼痛、伸屈不利等痹证。其后历代相传习用,治 疗范围不断扩大。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许胤宗治柳太后中风不 语,用大剂量黄芪防风汤熏蒸而苏醒。 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已记载熏蒸方药20余首,涉 及多种疾病的治疗。
是用辛热或甘温药物组成,具有温中祛寒、温经散寒、 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以治疗脾胃虚寒、寒凝经脉及肾 阳虚衰等里寒证的方法,又称温里法。
ppt课件
20
温法的注意事项
温法方剂多是辛温燥热之品,在临床运用时,首先应 辨清寒热之真假,对真热假寒的热厥证忌用。
注意不同季节等用药。夏季天气炎热,或患者平素火 旺者,用量不宜过大,中病即止。 若阴寒大盛,阳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寒凉之品,或 热药冷服。
ppt课件
10
中药内治的治法
《内经》明确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根本治 则。 唐代陈藏器发展为“十剂”——宣、通、补、泄、轻、 重、涩、滑、燥、湿。 程国彭《医学心悟》 内治八法——“汗、吐、下、和、 温、清、消、补” 。
ppt课件
11
八法之汗法
又称解表法,是根据“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原则立 法。此法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表作用,以 祛在表之邪。
ppt课件
25
消法的注意事项
剂量方面
1.消法方剂虽较泻下剂作用缓和,但总属克削之品,故 一般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克伐太过,应中病即止。 2.消法汤剂效力较强,丸剂效力较缓。应根据病情需要 而定。病急而重者用汤剂且量大;病缓而轻者,用丸 剂而量小。
ppt课件
26
八法之补法
是以补养、强壮类药物为主组成,治疗各种虚证的方 法。
药物热敷:药包热敷、药饼热敷、药末热敷、药液
热敷、药渣热敷。
ppt课件
42
热敷疗法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热熨的温度和熨引手法力量的大小。热熨温 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熨剂温度过高易烫伤皮肤, 过低则影响药效的渗透。熨引手法有推、揉、擦、按 等,力度应恰当,温度高时手法宜轻快;温度稍降, 手法可稍重一些。 操作过程中要经常检查熨剂的温度,询问患者的反应。 如果出现头晕、头痛、心悸、呕恶等不适及皮肤烫伤、 擦伤、过敏等现象,应及时停止治疗。 皮肤感染、破损处,不得施以本法,以防感染。 由于治疗时要充分暴露患处或治疗部位,寒冷季节应 有取暖设备,以免着凉感冒。热熨后宜避风保暖,静 卧休息。
ppt课件
12
汗法注意事项
汗法组方用药多属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 性挥发,作用减弱。 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保暖取汗, 并应以全身微汗为佳,不宜过汗。若汗出过多,易耗 气伤津,严重的可导致损伤元气。 如表证未解,里证又现,一般先解表,而后治里;表 证里证俱急,应表里双解。邪已入里、麻疹已透、疮 疡已溃、盗汗自汗、吐泻失水、虚证水肿、热病后期 津液亏损者等,均不宜使用汗法。 因时因地制宜。南方地区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 疏松,易于出汗,使用汗法的方剂,用量不宜过重, 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冬季或北方寒冷地区,使 用汗法的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 以免汗出不彻。
ppt课件
35
中药外治的优点
治法多样,多途给药 哮喘:背部腧穴贴敷法、发泡疗法、脐疗、割治、中
药雾化吸入等;
腮腺炎:紫金锭涂敷、仙人掌和冰片捣敷,或吴茱萸、
胡黄连、大黄、胆南星研末醋调敷足底;
直达病所,定位用药
用气雾剂平喘,用锡类散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关 节疼痛用外敷止痛;
适应症广,禁忌症少
ppt课件
15
八法之下法
又称泻下法,是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荡 涤肠道积滞等作用,以治疗胃肠积滞、大便不通或腹 水等证的方法。
ppt课件
16
下法的注意事项
表证未解,里未成实者,不宜用下法;表证虽未解, 而里实已成,宜先解表,后治里;若是表里皆急,就 应表里双解。 有兼证者,应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如兼有瘀血者,应 配合活血祛瘀药;兼虫积者,应配伍驱虫药。 下法除润下剂较为缓和外,其余均为峻烈之剂,故孕 妇、产后、月经期、年老体弱、病后津伤及亡血者, 均应慎用;必要时,可考虑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 或先补后攻。 在服药期间,忌用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 下法易伤胃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ppt课件 36
二、中药疗法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 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吴师机)。中药外 治疗法也体现了中医整体与局部、辨证与辨病的辩证 统一关系。中药外治疗法可和现代物理疗法相结合, 综合多种理化作用,以增强疗效。
ppt课件
37
常用中药外治疗法
制品亦可,忌用铁器、铜器。
煎药用水:以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
馏水均可。
煎药火候:一般先用武火,沸腾后改用文火。同时,
要根据药物性味及所需时间的要求,酌定火候。
煎药方法:先煎、后下、包煎、单煎、溶化、冲服。
ppt课件
30
服药法
服药时间:补益药与泻下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
临卧服;对胃肠有刺激的,应饭后服。
ppt课件
17
八法之和法
具有疏泄调和作用,可以疏泄气机、调和脏腑,用来 治疗伤寒少阳病或肝脾、肠胃不和等病证的方法。
ppt课件
18
和法的注意事项
凡邪气在表而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而阳明热甚者, 不宜使用和法。 凡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气血虚弱而见寒热者,亦非 和法所宜。
ppt课件
19
八法之温法
常用中药外治疗法 康复科常用外治方药及适应证 康复科常用内治方药及适应证
ppt课件
4
一、中药疗法简介
概述
一、定义
中药疗法是以辨证康复观为指导,运用中药方剂以减
轻和消除病人身体及精神情志的功能障碍,促进其身 心康复的方法。
ppt课件
5
二、分类
中药疗法的治疗途径包括内治和外治两方面,无论内 治、外治,均要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做到 辨证施药。
ppt课件
23
八法之消法
是以消导、化积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导滞、化积 的作用。
ppt课件
24
消法的注意事项
配伍方面 1.食积、痞积之证,每多影响气机不利,故消法方剂宜 配伍行气之品,如枳实、木香等。 2.若积滞郁而化热,宜配清热药,以达消积清热之功, 如连翘、黄芩、黄连等。 3.若积滞成实,宜配泻下药,以达泻实消积之功,如大 黄、芒硝等。 4.若积聚日久,癥瘕不去者,宜配三棱、莪术、鳖甲之 类以达消癥破结之功。 5.若脾胃气虚者,当配伍补益药,如党参、白术等以达 消不伤正之目的。
13
八法之吐法
是用涌吐药为主组成,具有涌吐作用的方剂,用做涌 吐痰涎、宿食、毒物的方法。
ppt课件
14
吐法的注意事项
凡病情危笃,老弱气衰者,诸失血者,诸喘息不安者, 妊娠或产后,原则上均为禁忌。 吐法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
吐后应稍休息再进食。宜先进糜粥,禁食生冷硬物, 且要慎风寒。
ppt课件
33
中药外治原则
辨证论治 三因制宜 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标本缓急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ppt课件
34
中药外治原则
合理选穴
治疗上半身的疾病:心俞、肺俞、劳宫、内关等; 治疗腹部脾胃的疾病:神阙、涌泉、中脘等; 治疗下半身的疾病:丹田、关元; 补益五脏气血,宜选背俞穴;倾泻五脏的毒邪,也可以取 背俞穴;要救急,宜选关元、气海穴等。
ppt课件
21
八法之清法
是以寒凉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生 津的作用,用以治疗温热、温疫、热毒等里热证的方 法。
ppt课件
22
清法的注意事项
热邪在表,尚未入里者,宜发汗以解热;热邪入里, 大便已结者,宜通便以泻热,均非清法所宜。 凡使用清法方药,应根据病人的热势轻重、体质强弱, 投以适当的药量。因热邪虽易伤津,但寒凉之品,用 之过早或过量,亦可产生邪恋不解,或损伤脾胃之弊。 清法中甘寒清热方药多滋腻,易碍消化,宜配健脾化 湿药同用;苦寒清热方药多性燥,易伤耗阴液,宜配 养阴药同用。 如用清法热仍不退者,应考虑改用滋阴壮水之剂,使 阴复而热退。
ppt课件
27
补法的注意事项
凡实证表现为虚证假象者禁补。
在运用补剂时,为了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
应在补药中少佐理气药。
ppt课件
28
内治中药的煎服方法
煎药法与服药法是方剂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药 物配伍与剂型选择虽皆严密,若煎法与服法不当,则 药亦无功。
ppt课件
29
煎药法
煎药用具:一般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器具或铝
ppt课件
6
中药疗法主要内容和特点
中药内治的原则 中药内治疗法
中 药 疗 法
中药内治的治法
中药外治的原则 中药外治疗法
中药外治的优点
ppt课件 7
中药内治疗法
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应用中药方剂,针对病伤残者 病情进行调治,促使身心康复的一种疗法。 《内经》非常重视生命质量,有大量养生康复的记载, 尤以针灸、按摩、导引等外治法为多。 汉代之后,则突出药物内服疗法,极大丰富了中医药康复学 的内容。
服药方法:服用汤剂,一般一日1剂,分2~3次温服。
根据病情需要,有的一日只服1次,有的可以一日数服, 有的又可煎汤代茶服,甚至一日连服2剂。另外,尚有 热服、冷服。
药后调护:十枣汤服后则小便很多,需喝粥以养元
气。一般服解表药,应取微汗,不可大汗,然亦不能 汗出不彻底。服泻下剂后,应注意饮食,不宜进生冷 难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的健运。
实践证明,病伤残疾患者,大多诸虚不足、气机郁滞, 应用药物内服,固本复元、补养气血、调畅气机、平调阴阳, 配合外治有良好的康复作用。
ppt课件 8
中药内治的原则
补虚疏郁,因证施宜
形神并重,重视体质
守法守方,丸散尤宜
ppt课件
9
中药内治的治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特点之一,它是通过理、法、 方、药来实现的,而方剂与治法均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两者关系极为密切,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治法,是在治病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而拟定的。治法是运用成方或创 制新方的依据。 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将药 物合理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是体现和验证治法的主要手段之一。
传统康复方法学
ppt课件
1
第七章
中药疗法
ppt课件
2
掌握中药外治法的优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本章 导学
掌握中药外治法的分类及治疗原理
熟悉中药内治法的原则 熟悉中药外治法的原则
了解康复科常用外治方药及适应证
ppt课件 3
本章内容大纲
一、中药疗法简介
概述 中药疗法主要内容和特点
二、中药疗法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ppt课件
40
热敷疗法治疗原理
通过热力与药力联合作用于肌表,内传经络脏腑,达 到祛邪扶正,疏畅气机,调理脏腑之目的。
局部及腧穴刺激作用 调节经络系统平衡的作用 药物的自身作用
ppt课件
41
热敷疗法分类
普通热敷:热水袋敷、水湿热敷、沙热敷、铁末热
敷、泥热敷、蜡热敷、盐热敷、姜热敷、醋热敷。
热敷 疗法 熏蒸 疗法
膏药 疗法
熏洗 疗法
脐疗 法
ppt课件
敷贴 疗法
38
热敷疗法
治疗原理
疗法分类 注意事项
ppt课件
39
热敷疗法
采用药物和适当的辅料经过加热处理后,敷于患部或 腧穴的一种方法。 借助温热之力,将药性由表达里,通过皮肤毛孔,循 经运行,内达脏腑,温中散寒,畅通气机,镇痛消肿, 调整脏腑阴阳,从而达到治病目的。
ppt课件 31
中药外治疗法
指利用中药的各种外治方法介入疾病康复治疗,以促 进病人更快恢复各种功能的疗法。
特点:作用迅速、简便廉验、易学易用、容易推广、
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
ppt课件
32
中药外治原则
运用中药外治法,必须根据疾病特点,进行辨证立法、选 方用药。临证时,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结 合八纲辨证,对病情进行分析、归纳,探明病因、病机, 按轻重、缓急立法选方,并选择适当的剂型和制法以适应 病情需要。
ppt课件 43
熏蒸疗法
治疗原理
疗法分类 注意事项
ppt课件
44
熏蒸疗法
利用药物加水煮沸后产生的蒸气熏蒸患处,以治疗疾 病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脑卒中患者关节痉挛僵硬、运动系统疾病、慢 性风湿性疾病、周围血循环障碍等疾病。
ppt课件
45
熏蒸疗法最早见于汉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 十二病方》已载有用薤和酒煮沸,以其热气熏蒸治疗 伤科疾病。 《黄帝内经》记录了用椒、姜、桂和酒煮熏治关节肿 胀、疼痛、伸屈不利等痹证。其后历代相传习用,治 疗范围不断扩大。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许胤宗治柳太后中风不 语,用大剂量黄芪防风汤熏蒸而苏醒。 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已记载熏蒸方药20余首,涉 及多种疾病的治疗。
是用辛热或甘温药物组成,具有温中祛寒、温经散寒、 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以治疗脾胃虚寒、寒凝经脉及肾 阳虚衰等里寒证的方法,又称温里法。
ppt课件
20
温法的注意事项
温法方剂多是辛温燥热之品,在临床运用时,首先应 辨清寒热之真假,对真热假寒的热厥证忌用。
注意不同季节等用药。夏季天气炎热,或患者平素火 旺者,用量不宜过大,中病即止。 若阴寒大盛,阳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寒凉之品,或 热药冷服。
ppt课件
10
中药内治的治法
《内经》明确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根本治 则。 唐代陈藏器发展为“十剂”——宣、通、补、泄、轻、 重、涩、滑、燥、湿。 程国彭《医学心悟》 内治八法——“汗、吐、下、和、 温、清、消、补” 。
ppt课件
11
八法之汗法
又称解表法,是根据“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原则立 法。此法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表作用,以 祛在表之邪。
ppt课件
25
消法的注意事项
剂量方面
1.消法方剂虽较泻下剂作用缓和,但总属克削之品,故 一般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克伐太过,应中病即止。 2.消法汤剂效力较强,丸剂效力较缓。应根据病情需要 而定。病急而重者用汤剂且量大;病缓而轻者,用丸 剂而量小。
ppt课件
26
八法之补法
是以补养、强壮类药物为主组成,治疗各种虚证的方 法。
药物热敷:药包热敷、药饼热敷、药末热敷、药液
热敷、药渣热敷。
ppt课件
42
热敷疗法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热熨的温度和熨引手法力量的大小。热熨温 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熨剂温度过高易烫伤皮肤, 过低则影响药效的渗透。熨引手法有推、揉、擦、按 等,力度应恰当,温度高时手法宜轻快;温度稍降, 手法可稍重一些。 操作过程中要经常检查熨剂的温度,询问患者的反应。 如果出现头晕、头痛、心悸、呕恶等不适及皮肤烫伤、 擦伤、过敏等现象,应及时停止治疗。 皮肤感染、破损处,不得施以本法,以防感染。 由于治疗时要充分暴露患处或治疗部位,寒冷季节应 有取暖设备,以免着凉感冒。热熨后宜避风保暖,静 卧休息。
ppt课件
12
汗法注意事项
汗法组方用药多属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 性挥发,作用减弱。 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保暖取汗, 并应以全身微汗为佳,不宜过汗。若汗出过多,易耗 气伤津,严重的可导致损伤元气。 如表证未解,里证又现,一般先解表,而后治里;表 证里证俱急,应表里双解。邪已入里、麻疹已透、疮 疡已溃、盗汗自汗、吐泻失水、虚证水肿、热病后期 津液亏损者等,均不宜使用汗法。 因时因地制宜。南方地区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 疏松,易于出汗,使用汗法的方剂,用量不宜过重, 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冬季或北方寒冷地区,使 用汗法的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 以免汗出不彻。
ppt课件
35
中药外治的优点
治法多样,多途给药 哮喘:背部腧穴贴敷法、发泡疗法、脐疗、割治、中
药雾化吸入等;
腮腺炎:紫金锭涂敷、仙人掌和冰片捣敷,或吴茱萸、
胡黄连、大黄、胆南星研末醋调敷足底;
直达病所,定位用药
用气雾剂平喘,用锡类散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关 节疼痛用外敷止痛;
适应症广,禁忌症少
ppt课件
15
八法之下法
又称泻下法,是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荡 涤肠道积滞等作用,以治疗胃肠积滞、大便不通或腹 水等证的方法。
ppt课件
16
下法的注意事项
表证未解,里未成实者,不宜用下法;表证虽未解, 而里实已成,宜先解表,后治里;若是表里皆急,就 应表里双解。 有兼证者,应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如兼有瘀血者,应 配合活血祛瘀药;兼虫积者,应配伍驱虫药。 下法除润下剂较为缓和外,其余均为峻烈之剂,故孕 妇、产后、月经期、年老体弱、病后津伤及亡血者, 均应慎用;必要时,可考虑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 或先补后攻。 在服药期间,忌用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 下法易伤胃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ppt课件 36
二、中药疗法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 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吴师机)。中药外 治疗法也体现了中医整体与局部、辨证与辨病的辩证 统一关系。中药外治疗法可和现代物理疗法相结合, 综合多种理化作用,以增强疗效。
ppt课件
37
常用中药外治疗法
制品亦可,忌用铁器、铜器。
煎药用水:以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
馏水均可。
煎药火候:一般先用武火,沸腾后改用文火。同时,
要根据药物性味及所需时间的要求,酌定火候。
煎药方法:先煎、后下、包煎、单煎、溶化、冲服。
ppt课件
30
服药法
服药时间:补益药与泻下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
临卧服;对胃肠有刺激的,应饭后服。
ppt课件
17
八法之和法
具有疏泄调和作用,可以疏泄气机、调和脏腑,用来 治疗伤寒少阳病或肝脾、肠胃不和等病证的方法。
ppt课件
18
和法的注意事项
凡邪气在表而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而阳明热甚者, 不宜使用和法。 凡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气血虚弱而见寒热者,亦非 和法所宜。
ppt课件
19
八法之温法
常用中药外治疗法 康复科常用外治方药及适应证 康复科常用内治方药及适应证
ppt课件
4
一、中药疗法简介
概述
一、定义
中药疗法是以辨证康复观为指导,运用中药方剂以减
轻和消除病人身体及精神情志的功能障碍,促进其身 心康复的方法。
ppt课件
5
二、分类
中药疗法的治疗途径包括内治和外治两方面,无论内 治、外治,均要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做到 辨证施药。
ppt课件
23
八法之消法
是以消导、化积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导滞、化积 的作用。
ppt课件
24
消法的注意事项
配伍方面 1.食积、痞积之证,每多影响气机不利,故消法方剂宜 配伍行气之品,如枳实、木香等。 2.若积滞郁而化热,宜配清热药,以达消积清热之功, 如连翘、黄芩、黄连等。 3.若积滞成实,宜配泻下药,以达泻实消积之功,如大 黄、芒硝等。 4.若积聚日久,癥瘕不去者,宜配三棱、莪术、鳖甲之 类以达消癥破结之功。 5.若脾胃气虚者,当配伍补益药,如党参、白术等以达 消不伤正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