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师说》课内文言文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
(一)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才能不及中人
..
C.自以为
..关中之固
D.以致
..天下之士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内.立法度,务耕织③处连衡而斗.诸候④会盟而谋弱.秦
⑤履.至尊而制六合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却.匈奴七百余里
⑧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A、①②⑤/③④/⑥⑧/⑦
B、①②⑧/③⑦/④/⑤⑥
C、①③⑥/②⑦/④⑤⑧
D、①⑧/②③/④⑥/⑤⑦
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D.铸以为金人十二
4、翻译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业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策:马鞭子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愚昧
C.收天下之兵.兵:兵器
D.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坚固的地势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蒙故业,因.遗策
C.吞二周而.亡诸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D.百越之.君,俯首系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外.连衡而斗诸候②囊.括四海之意③吞二周而亡.诸侯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却.匈奴七百余里⑥以愚.黔首
A、①②/③⑥⑤/④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②/③⑥/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4.翻译
(1)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参考答案
(一)
1、C(A、山东:古义,崤山之东;B、中人:古义,平常的人;D、以致:古义,用来招纳)
2、B(①②⑧名词作状语,③⑦动词使动用法,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⑤⑥名词用作动词)
3、C(例句和C项都是状语后置,A、判断句,B、被动句,D、定语后置。
)
(二)
1—3 BDA
4、(1)登上了帝位控制着整个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2)然后凭借华山做城墙,凭借黄河做护城河。
(3)优良的将领以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陈列着坚利的兵器,盘问来往行人。
《师说》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爱.其子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虽不及师.旷之聪
D.圣人无常.师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生乎吾前
3.列句中的“师"字按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惑而不从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吾师道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而耻学于师⑥则耻师焉⑦不耻相师⑧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⑤/②/③④⑥⑦⑧
B.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C.①⑥⑧/②/③④/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4。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以为圣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古之学者必有师
5.指出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②作《师说》以贻之.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⑥彼童子之.师
⑦郯子之.徒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⑨句读之.不知⑩惑之.不解
A.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⑩
B.①②/③⑥/④⑦/⑤⑧/⑨⑩
C.①③/②⑤/④⑦/⑥⑩/⑧⑨
D.①⑤/②④/③⑥/⑦⑩/⑧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7。
翻译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参考答案
1. 答案 C 解析 A.疼爱|吝惜;B。
流传|传授;C。
均为乐师;D.固定的|一般的。
2。
答案A 解析例句为宾语前置句,B、定语后置句C、判断句D、状语后置句
3.答案B 【解析】①⑤是名词,老师;②是意动用法;③⑦是动词,学习;④⑥⑧解释为“从师”。
4.答案B 【解析】A项,所以:古,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C项,小学: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对儿童少年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D项,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
5、答案B 解析①②代词,他;③⑥助词,的;④⑦代词,这一类;⑤⑧助词,用于主谓间;
⑨⑩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
答案A 解析:A、也:语气词,用于句中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舒缓,同时兼有提示作用,以待下文对所提示的对象进行解释或叙述。
根据文义可灵活译为“呀"“么”等,或不译出。
B、则:前一个表示意思有转折,“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后一个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等。
C、之:前一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一个为结构助词,的。
D、乃:前一个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发生、出现是出乎意料的,可译为“竟”“竟然"“居然”等;后一个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前后相承的关系,有的是时间上的前后相承,有的是事理上的相承,可译为“便"“就”“于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