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县三小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大拇指汤姆说课稿语文S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拇指汤姆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 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一篇精读课文——《大拇指汤姆》.课文以大拇指汤姆的经历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汤姆的神奇经历为描写的主要内容:汤姆的出世、汤姆神奇、惊险的经历和成为国王的玩偶。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善良能给人带来幸福,同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为在实践中开展童话故事的写作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剖【pou】、宠、款等7 个生字,会写姆、褴、褛、婚等16 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童话故事的学习,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刻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导入--汇报预习情况——整体把握、理清线索—总结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叫大拇指汤姆?他都有哪些经历?他给他的父母带来了什么?”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板书:幸运——神奇-—幸运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汤姆为什么叫大拇指汤姆。
他的身世虽离奇,但也为故事的推进设置的合乎情理.正因为有了奇特的赐予,才有了汤姆父母的幸运,才使得他们显得“喜出望外”。
而幸运的同时,汤姆的父母也无时无刻不被汤姆的所作所为惊异着:他总是能有着神奇的经历,并且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更加离奇的一次经历改变了汤姆的命运,做了国王的玩偶赢得了赏赐。
汤姆在经历有趣、神奇的经历后,还懂得回报爱的道理,所以他的父母就是幸运的。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继板书,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最后一个自然段,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结尾的这句话来进行引导: “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幸福”中的“幸福”指什么?总结全文。
古诗二首
一、比一比,再组词。
浦()赧()
铺()报()
粟( )犹()
栗( )扰()
二、查字典填空.
1.“赧”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画,组词
2.“犹”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画。
“犹饿死”一词中,“犹"选种解释。
①相似,如同. ②尚且. ③仍然,还。
三、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1.赧郎明月夜赧
2.歌曲动寒川动
3.一粒粟粟
4.悯农悯
5.炉火照天地照天地
6.秋收万颗子万颗子
四、默写古诗.
秋浦歌
悯农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秋浦歌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①愁似个长②。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③。
【注释】①缘:因为。
②个长:这么长。
③指代白发。
1.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说明了 .
参考答案:
一、黄浦江铺盖羞赧报酬粟米栗子犹豫打扰
二、1。
N nán 赤 4 羞赧 2。
反犬旁 4 ①
三、1.指被炉火映红脸庞的冶炼者。
2.荡漾 3.种子 4。
怜悯 5。
照红了天地
6.很多粮食
四、提示:熟读古诗后默写即可。
五、1。
照着清亮的铜镜,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白发苍苍,简直不知道自己的头发
是从何时变得这样苍白。
2。
夸张诗人的愁苦的心情
18。
威尼斯的小艇
1。
认识“尼、艄”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尼、斯"等15个字,会写“纵横、船艄”等12个词语。
2.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能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1.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2。
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相关课件和视频。
2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尼、艄"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尼、斯”等15个字,会写“纵横、船艄”等12个词语.
2。
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3。
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两处表达的好处。
4。
理解课文第2~4自然段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关系,体会小艇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习第1自然段
1.简介“水上城市”威尼斯。
(课件出示威尼斯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1)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威尼斯有什么特点.
预设:威尼斯是一座水城。
(2)教师简介: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它是意大利著名的旅游城市,意大利就像只长筒靴,而威尼斯就是这只长筒靴腰上的一颗明珠。
2.简介小艇。
这种小艇一般长为10。
75米,宽为1。
75米,是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
小艇的平底呈不对称型,可以较好地保持只靠一侧单桨划的船的平衡。
这样设计,能够使它适应威尼斯纵横交错、并不宽阔的环境。
3.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注意“艇”的写法。
“"中的横右边不出头,右部“廷”的第二笔横写
得长,下面一横写得短。
4。
简介作者: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代表作有《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他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
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表达了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5.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预设: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6。
小结: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有许许多多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人们出行就要靠小艇。
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因此,小艇的作用与“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密不可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学生自学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1)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教师指导易错字,如“艄”读shāo,不要读成xiāo;多音字“哗”在“哗笑"中读hu á,拟声词“哗”读huā。
(2)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翘"和“祷"字。
提醒学生“翘”字中“尧”上面不要多写一点;“祷”字左部是“礻”,与祭祀有关,不要写成“衤”。
2.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
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课文写了小艇独特的外形特点、坐上小艇游览水城的情趣、船夫高超的驾驶技
术、小艇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本环节围绕“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这一问题展开,通过对每一自然段内容的初步概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围绕小艇写了什么,为下文理解这些内容与作者要表达的中心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三、学习第2~4自然段,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1。
让学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并思考:小艇有哪些特点?
2.交流概括。
特点一:长、窄、深;特点二:两头翘起;特点三:行动轻快灵活.
3.指导学生朗读句子,重点读好“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并说说课文
这样写的好处。
预设: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见过威尼斯的小艇,作者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能拉近小艇与读者的距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小艇的特点。
4。
课件再次出示小艇的图片,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或加上自己的联想介绍小艇的外形,介绍时要说清它的特点。
5.让学生读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
具”之间的联系.
(1)播放小艇“沿着蜿蜒河道前行”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景致的独特,体会“说不完的情趣”。
(2)让学生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学生交流,教师梳理。
预设:①即使河道中船只拥挤,船夫也能左拐右拐地驶过,从容不迫。
②船夫能快速穿过极窄的地方,还能急转弯.
(3)提问:写船夫驾驶技术的这部分内容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动感,这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关系?
预设:因为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船夫日久天长地驾驶小艇,熟能生巧,练就了这身好本领,所以驾驶时技术非常娴熟,也充满自信。
四、教师小结
作者通过对小艇独特的外形特点、坐上小艇游览水城的情趣和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等的描写,让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威尼斯的动、静之美。
◎板书设计
◎课时目标
1.学习第5~6自然段,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理解这部分内容与“小艇
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关系。
2.能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让学生回忆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5~6自然段
1。
让学生读课文第5~6自然段,体会哪些地方让人感受到动态美或静态美.
2.组织学生交流第5自然段。
(1)让学生梳理: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及其活动.
(2)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梳理信息。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文在写每个人物、每种活动的时候都提到了小艇?
预设:因为威尼斯是水上城市,人们的这些活动都离不开小艇。
(4)继续启发学生思考:这里的动态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这里的动态描写表现出众多小艇灵活穿梭在河道中的样子,生趣盎然,让我们感受到小艇带给威尼斯的活力。
3.组织学生交流第6自然段。
(1)让学生试着将第6自然段划分成两层。
预设:第一层从第6自然段开头到“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第二层从“水面上渐渐沉寂”到第6自然段结尾.
追问:为什么这样划分?
预设:前半部分写的是戏院散场后小艇散去的场面,属于动态描写;后半部分写的是小艇消失后水城沉沉睡去的画面,属于静态描写.
(2)让学生读第一部分,思考:这里的动态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感受到了戏院散场后,小艇散去时水面的热闹。
(3)让学生读第二部分,思考:这里的静态描写让你有种怎样的感受?
预设:感受到小艇停泊后夜晚的威尼斯十分安宁、静谧。
(4)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写出了威尼斯从喧闹到寂静的过程,体现了威尼斯“人动则艇动,人歇则艇歇”的特点。
4。
让学生再次朗读第5-6自然段,读出动、静之美。
5。
教师小结:从白天到夜晚,威尼斯人的工作与休闲都与小艇密不可分,突出了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
三、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让学生说说小艇为什么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预设:坐在小艇里,有说不完的情趣,船夫的驾驶技术也十分高超。
在威尼斯,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的活动都离不开小艇,所以小艇成了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2.威尼斯很神奇,但凡去过的人都像着了魔似的,对它念念不忘。
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
想想在介绍威尼斯时,三位作家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1)让学生边读边把片段和课文共同写到的内容圈画出来。
(2)完成下面的表格.
文章
游览途
经地静态描写和
动态描写
作者的
感受
《威尼斯的
小艇》
《威尼斯》
《威尼斯之
夜》
(3)组织学生交流.
预设: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两个片段都是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写的,都写了小艇,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都表达了对威尼斯的独特感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参考1)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是一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本文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使得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上课伊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通过“找、划、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比如:“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伫立"“凝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
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尽管我认为,只要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诗”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
坚定的锡兵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铸、殿、缎、涡、狭”5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坚定的锡兵》。
(二)新课:
1.链接安徒生:
你读过哪些安徒生的童话?对他有什么了解?
2.新课:
①检查预习情况:
抽读卡片:铸成、宫殿、弱不禁风、旋涡、狭小
②围绕“坚定”,品读课文。
A整体把握,提出问题:
题目是《坚定的锡兵》,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的是谁?突出写他的什么?(坚定)
坚定什么意思?[(立场、主张、意志)稳定坚强,不动摇。
]
“坚定”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词,你能根据这个中心词对全篇文章提出学习的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从哪看出这是一个坚定的锡兵?他为什么这么坚定)
抓住文章的中心词也是一种整体把握课文的方法。
B围绕“坚定”全文探究。
默读课文,
默读课文,划出文中让你感受到锡兵非常坚定的语句.
a第四自然段:
出示:
“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他心里想,“可是她也只有一条腿。
我们倒可以做朋友,我一定会好好保护她的,因为我是一个锡兵。
”他真怕这位弱不禁风的小姑娘被风吹倒了,被小男孩儿碰倒了,或是被别的玩具撞倒了。
他直直地望着她——她一直是用一条腿站着,丝毫没有失去平衡。
默读,你读懂了什么?
锡兵非常同情、怜悯跳舞的小姑娘,他打定主意要保护她。
读出他态度的坚决。
过渡:锡兵下定决心要保护这个一条腿站立的跳舞的小姑娘,他忠于职守,整天直直地望着她,保护着她.有一天,小男孩在玩玩具时,不小心锡兵掉到大街上。
开始了危险的旅程。
你还从哪感受到锡兵的坚定?
b.5—12
你从哪些自然段中感受到了他的坚定?6、9、10、12
指名读,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在不同的危险面前,他始终直直地站立,心里想着保护小姑娘,就是没有想自己。
)
角色换位:你们就是锡兵,在危险面前,你怕不怕?你为什么心里还想着保护哪个小姑娘,而不担心自己?
把6、9、10、12自然段的“锡兵"换成“我"读一读。
表达出自己不怕危险,坚定的决心.
C.13-14
当你历尽艰辛,回到小男孩家,你又见到了小姑娘,你为什么不把自己为小姑娘做的事告诉她呢?
D.拓展延伸: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小姑娘有健全的两条腿,你还会保护她吗?为什么?总结:通过你的话,我感受到你是一个多么善良、坚定执著、有责任心的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