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观】鲍贤伦:我写隶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观】鲍贤伦:我写隶书
作者简介鲍贤伦鲍贤伦,1955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鄞县。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隶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出版有《鲍贤伦书法集》等。
鲍贤伦:我写隶书
“你写的这是什么字体?”经常有人这样问我。
问我的人,大都是不搞书法却又喜欢书法的人。
我很诚恳地回答:“我写隶书。
”然而这样的回答却时常遭遇不信任的目光、甚至直截了当的质疑,因为这与他们已有的认知背景形不成对接。
于是有好事者出来解围,说这是竹简体,说这是篆隶体,等等。
这就陷我于更为尴尬的境地——要是强辩呢?似乎有自诩正统羞为旁支之嫌;要是不吭声呢?仍脱不了卖关子的干系。
横竖都是难。
于是,我首先要交代我写隶书的简单经历。
孩提时曾经做了很多描红的家庭作业,但与隶书无关。
第一次接触隶书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家父的字帖中找到两本朵云轩印刷的隶书选字帖,一本是《汉人隶书选字帖》,一本是《唐人隶书选字帖》。
两相比较,
唐人隶书点画规整且波磔分明,比较容易把握,也比较符合装饰美化的要求,因此就选定了它。
可见,我的学隶之途是由实用主义导航启程的,与取法乎上失之交臂。
1974年,我由韩天衡先生介绍,敲开了徐伯清先生的皋兰路27号的家门,开始了正式拜师学艺之路。
徐先生教学生先从隶书入手以正手脚骨架,次教草书以明笔势连贯,再教楷书奠实点画基础。
学书不过一月,徐先生即允我跳过学隶阶段,直接学草学楷。
我一边对付着完成每天的楷书作业,一边仍然钟情于隶书。
我花大力气找到了各种汉碑字帖,先后临写了《曹全》《礼器》《乙瑛》《张迁》、《史晨》《石门铭》《鲜于璜》,等等。
可能是由于跟唐人隶书的对照,汉碑中笔画、形态、意象的变化多姿处总是令我激动不已。
或许是矫枉过正的缘故,厌恶格律化、美术化倾向,成为我隶书审美追求的主要取向。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更为流便也更为生动的汉代竹木简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来楚生、钱君匋等前辈大家的成功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当代“译本”。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我读遍了所能找到的简帛书资料,包括敦煌、居延、武威、马王堆、银雀山、凤凰山、尹湾村、张家山等出土简帛书,并以碑简相参的方法摸索着前进。
到了1997年前后,我对自己的隶书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我试着由汉而秦而战国,于是睡虎地、天水、郝家坪、里耶等出土简牍成为我新的关注重点,楚墓出土文字也顺带着作为参考。
到了近两年,我终于对秦汉隶书读出了一点真正属于我个人的体会,并为这份体会找到了表达的初步形式。
仿佛登上了一个小山包,一边舒坦地俯视周边田野风光,一边又开始寻索继续攀登的路径。
由于用力偏颇,我的楷书和草书始终没有与我的隶书左右贯通,齐头并进,它们太被当作另一类字体而滞留在山脚之下。
所有的正式任务不得不由隶书一体承担,纵横驰骋、左右逢源的全能模式也就成了我未圆的梦。
接下来我要为我写隶书做一点必要的辩护。
第一,我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到底有什么意义?在对合理性的反省后发现,最根本性的理由仅仅是我愿意我需要——我的生命方式应该有这样一种补充。
在现实世界里经常会充满着计划、服从、协调、应酬,运作社会机器
所必须的集体原则时常蔑视个性到忽略不计的地步。
只有到了书法世界,才出现了真正的空间转换。
你个人成为这个世界的真正主体。
你磨炼你自己的技法,你宣泄你自己的情感,你追寻你自己的审美理想;你要战胜的只是你自己,你所服务的也只是你自己;你的目光由此从喧嚣的万象中转向内心,助成自己在根本上满足从生命的繁琐中挣脱出来的自由向往。
既然我就是自己的主人,为什么我还要自远于“为所欲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隶书是自我救助的工具。
第二,我有没有可能写成别样?这是对必然性的审核。
答案是否定的,我做不到。
面对秦汉人的墨迹,其中自然、纯朴、健康的气息使我抑制不住地激动。
秦汉帝国是隶书的天堂,任何一位最普通的秦汉书手都堪称我们的老师。
只是两千年的时间隔阻使我们解读古人极度困难,随着语境的变化,本来自然而然的事情变得不再自然了。
古人的话语一到我们嘴里就成了拿腔拿调的台词。
以至于每有一点小小的发现总令我们欣喜若狂,只是这一点小小的发现或许仍是对古人的曲解。
就拿我目前着意追求的稚拙、浑然、厚重来看,谁能说不是对生活现实的缺什么补什么?时间与空间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叠压,文本整体性与个体承载的极度不相称,等等,误就了我“这一个”隶书,要往好里说,也可美其名曰“特色”。
所谓“特色”其实就是不得不如此而已。
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都是一样的。
至于说到我的隶书,我不仅关注它在当代书法实践中的差别性,我将更在意它可能达到的艺术标高。
只是现在就说这样的话是不是太奢侈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