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安市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6分)
1. (4分) (2019高一上·玉溪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
守望是一种角度。
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
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发号施令。
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
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
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赴汤蹈火指点江山安居乐业超世绝伦
B . 冲锋陷阵指点江山安身立命超凡脱俗
C . 赴汤蹈火高谈阔论安身立命超世绝伦
D . 冲锋陷阵高谈阔论安居乐业超凡脱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 . 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 . 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 . 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 .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 .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 .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2. (2分) (2018高一下·杭州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面对新一轮购房潮,我国近期出台了“认房又认贷”的楼市调控政策,旨在以有效抑制投机投资需求为目的,稳定市场预期,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B . 文艺批评者既应当秉持艺术良心,坚守基本原则,又应该与时俱进,继续发扬传播时代正能量的重要作用,发挥应有的时代影响力。
C . 因“霸坐”等非理性事件而被人们持续关注的“巨婴”们,虽已成年,可心理往往还滞留在婴儿期,他们缺乏道德规则意识,一旦遭遇超乎预期的情况,就容易情绪失控。
D . 专家指出,孟晚舟在被捕事件之前,加拿大一直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尤其希望加强中加经贸往来以减少对美国贸易的过度依赖,遗憾的是中加关系却因此事件而遭受严重破坏。
二、名著阅读 (共1题;共2分)
3. (2分) (2019高二上·深圳期末)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耄耋为八九十岁;期颐是一百岁;“花甲重开”为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是一百四十岁。
B . 古代所谓的“五礼”是五种礼的合称。
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凶礼,冠婚的事为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平礼。
C .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D . 古人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就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
4. (6分) (2017高三上·宜城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状态各异,就前者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等;就后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
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
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
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
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
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样的激情与热烈。
在她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秘的渴望已经被点燃。
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
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
如舒亶《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份敏感的心情。
她凌波微步地来,亦是行云流水地去,对于帘外的他来说,显得这转瞬间的相遇犹如一场迷离的梦。
还有一种特殊场景,即帘外人与帘内人二者之中有一个是不在场的,也就是说有一方是缺席的。
一种情境是帘外人的缺席。
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现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慵倦。
这一切都隐秘地传达出了对未出场的帘外人的渴望,也是她对一种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
还有一种场景是帘外人在场,而帘内人缺席。
也就是说,抒情主体仅看到了帘,而并未看到所想看到的对象,但仅是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他无限的联想。
由于帘内人的不在场,因此帘内的世界就不再具有吸引力,反而以它的空洞引起了抒情主体的反感。
但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
他对她的渴望因了她现时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沉重和痛苦,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帘作为一种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的意象在宋词中的大量出现,一方面有词作为一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方面与宋代士人心态也有较大关联,尤其是对这一意象的处理中,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情绪,
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结果只能在忧郁、感伤、惆怅中自语自慰,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小小的柔弱的艺术世界,“一重帘外即天涯”,词人在狭小的情感空间里默默咀嚼孤独与寂寞。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1期,有删改)
(1)关于“帘”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帘有遮蔽和阻隔的功能,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似海”,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
B . 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状态各异,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C . 帘的妙处在于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
这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
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和悲剧性双重内涵。
D . 宋词中的帘意象,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一个原因是词这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个原因是与宋代士人的心态有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当帘内的女子与帘外的男子相对时,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而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B . 帘内人在场却不出场,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对帘内人来说,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会给他带来何种影响。
C . 帘内人缺席,但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帘外人的无限的联想,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而这些联想又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
D . 帘外人缺席时,帘内女子常常表现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忧思,寂寞、无聊、慵倦。
这都是一些对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的表现或感情流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隔帘相看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这与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相关,乐观的视角产生幸福和慰藉感,悲观的视角则产生痛苦和折磨感。
B . 帘外世界对帘内人而言,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样的激情与热烈。
不管她接受与否,都会有一种隐秘的渴望被点燃。
C . 在帘外人看来,帘不仅隔开了帘内外两人的身,也隔开了两人的心,帘内人对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D . 宋代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既定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这种忧郁、感伤、惆怅,也传递到了对帘意象的运用处理上。
5. (18分)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凝视西域
大地上的贝叶① ,纹理中蕴含着无限的奥秘。
在万米高空中俯视,祁连天山是这般模样:一条山脉在左侧绵延,峰峦之上,一种白色如巾似絮,终年积雪的峰巅如囚禁的白云。
山坡长长地倾斜,向着北方延伸,一种没有节制的伸展,没有目的、没有构想,像高处的水流一味奔泻。
如此任性的倾斜,却有着精美的纹理,任意的局部都是完美的图案。
纹理如贝多罗树叶般交织,大的山脉是又长又大的叶;飞机渐次下降,细小的纹理再分出清晰的连缀的叶片。
我知道,任何微小的一笔,都是一个巨幅空间的起伏山岭,是天地间的大耸立。
但它不过是那么小的一片叶子中的一个肌理。
无数生命的奥秘就写在这样的肌理间。
是谁给了我这样一双眼睛?我看到的是神的世界。
在蝼蚁的世界,人所俯瞰的自然,亦如神的视角。
世界无限之大,世界也无限之小,大与小的世界并无多少区别:在一片树叶上的微生物,在形如贝叶的山脉上的人类,无限细分与无限放大,世界呈现出了同样的纹理与辽阔。
这是一次僭越② ,人的眼睛看到了神的世界,读出了人之渺小;世界苍茫浩大,却可以如一片树叶,小小的纹理,一个人可以终其一生栖居于斯。
随着飞机的移动,僭越之眼慢慢地审视着河西走廊。
那是一个寸草不生的世界,似乎没有任何生命的痕迹。
但是奇迹却出现,足以证明人类生存的勇敢,也证明生存的脆弱,恰如一个词:命悬一线。
荒凉、绝望、茫茫一片的祁连山,一面形如沙滩的巨大斜坡,有水流过的一条条痕迹,如一道道划痕。
似乎是神画出的图案。
这些连绵的雪峰融化的雪水冲刷而成的季节河,流到沟底就消失了,在它消失的地方竟然出现一小块绿洲,那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城市:敦煌、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它们彼此被浩大的沙漠、戈壁隔绝,相距遥远。
这些在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岁月中不断出现的名字,与战争联系最紧密的城市。
它们是中国文学边塞诗中的一个个意象,在这样荒僻、没有人间气息的地方,像另一个世界的事物存在着。
飞机掠过一座城池,在高原海拔下降的一条山沟里,腾起烟雾,一片迷蒙。
氤氲之气升腾到了神所见的高度,像一场大火刚被水扑灭,烟与气直上天空。
在这样荒凉、清澈的高原,工业污染如此惊心。
僭越的眼中几许悲愤,
更多无奈。
当飞机划过敦煌上空时,眼中叶脉般的地貌渐渐地幻化成一幅画卷:在阔大的荒漠上,一个孤独地身影踽踽地走着。
天地愈大,人的渺小感愈趋强烈。
在越过三危山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出现了。
一股水流直泻而来,两岸生长了高且直的树木。
乐僔和尚冲到河边把水泼到自己的脸上,捧进嘴里,他的精神有如枯木逢春。
抬头东望,看到三危山异样的面目:夕阳中的山,金光万道,辉煌如灼,嶙峻的山头变成了一尊尊佛像。
乐僔不由得惊呼起来。
他以为这是佛祖的灵光,以为这个遥远之地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清澈的雪水、晃眼的白杨与这无边无际寸草不生的荒漠形成了残酷的对比,这就是神迹!
乐僔决定就此修行。
他在断崖上开凿石窟,几年时间里不停息地凿着,终于凿成了一个窟龛。
他在龛内塑佛像,绘壁画。
这是敦煌莫高窟第一个开凿的石窟。
时光在这些佛像与壁画上掠过了1600多年。
后来,世界各地怀着各种不同宗教信仰的信徒,竟然在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地区走到了一起。
他们比任何地方都能和平共处、相互兼容。
是什么使得敦煌成了世界的宗教中心,使得无数宗教信徒冒死前来,创造出灿烂的宗教艺术?我想,是丝绸吧。
这神奇稀有的物品使东西方通过一条世上最艰险最遥远的路彼此相连,商旅的滋养,让它盛开于荒漠,如沙漠玫瑰?这一条在荒漠中走通的路,成了一条世界级的艺术之廊!前人的创作埋进地下,藏到了洞窟,他们无意于个人名声,无意于传世,却在无心之中抵达了不朽。
莫高窟的雕塑与壁画,藏经洞中50000件文物,所有这些,形成了当今一门显学——敦煌学。
这条古道,行走得最多的是商人。
漫漫长途中,他们忍住饥渴,战胜自然,闯过一道道鬼门关。
面对着荒凉,也就是面对着心灵、面对着生命。
商旅与僧侣之间一定有着一种隐秘却又直接的关联。
我想,世界各地不同宗教信仰的商人,他们在这险恶之地跋涉,渴望着神灵的抚慰、保佑。
于是,丝路之上,宗教开始繁盛。
我曾沿着丝路向西,直到丝路西方的终点——罗马,另一个繁华世界。
与它的起点西安相比,石头的艺术登峰造极。
而东方木构的艺术在随时间不断朽去。
两极的繁荣,让沙漠与戈壁中的路冰与火一样难耐。
然而,它在最深的寂寞里却呈现了世间的繁丽,在繁丽的凋谢中生出梦幻,在最荒凉中孕育了绚烂的文明,在文明的寂寞里呈现天地宿命……天底下极致的事物在向着它的反面转换。
神奇的丝路啊!贯穿西域,犹如贝叶上的主脉络,源源不断地为绝境一般的荒漠输送养分,汇聚出有如此绚丽的文化景象!在人迹罕见之地,却有世界各地的人前往。
分隔于世界各地的四大文明破天荒唯一一次循着叶脉汇流到了这条路上。
使得一片贝叶经以深邃的光芒闪亮在在浩瀚宇宙中。
僭越了神的视界,望向西域,看到的不只是荒凉,更是一种奢华,人类精神的奢华。
(节选自熊育群《西域两则》)
注:①贝叶,即贝多罗树叶,古时西域僧人常用来书写经文。
后常被赋予宗教含义。
②僭越[jiàn yuè],超越本分,冒用在上的人的名义或物品。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河西走廊上的城市在历史上战争不断,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因此作者认为这些城市“命悬一线”。
B . 河西走廊城市上空中的“氤氲之气”,烟雾蒙蒙,作者好像进入了神话世界一般,感到迷茫而震撼。
C . 1600多年前乐僔和尚开凿的石窟及雕塑壁画慢慢地发展成现代学术领域里的一个显学——敦煌学。
D . 行走在丝路上的商旅僧侣,为丝绸之路的经济与宗教的发展以及敦煌文化的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2)作者在开篇写“贝叶”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语言富于表现力,请对文中画线语句加以赏析。
它在最深的寂寞里却呈现了世间的繁丽,在繁丽的凋谢中生出梦幻;在最荒凉中孕育了绚烂的文明,在文明的寂寞里呈现天地宿命……
(4)“僭越之眼”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它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僭越之眼”的作用的理解。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
6. (15分) (2019高一上·淮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犀首立五王
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
齐谓赵、魏曰:“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
”中山闻之,大恐,召张登而告之,曰:“寡人且王,齐谓赵、魏曰,羞与寡人并为王,而欲伐寡人。
恐亡其国,不在索王,非子莫能吾救。
”
登对曰:“君为臣多车重币,臣请见田婴。
”中山之君遣之齐,见婴子曰:“臣闻君欲废中山之王,将与赵、魏伐之,过矣。
以中山之小而三国伐之,中山虽益废王,犹且听也。
且中山恐,必为赵、魏废其王而务附焉。
是君为赵、魏驱羊也,非齐之利也。
岂若中山废其王而事齐哉?”
田婴曰:“奈何?”张登曰:“今君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中山必喜而绝赵、魏,赵、魏怒而攻中山,中山急而为君难其王,则中山必恐,为君废王事齐。
彼患亡其国,是君废其王而立其国,贤于为赵、魏驱羊也。
”田婴曰:“诺。
”
张丑曰:“不可。
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
致中山而塞四国,四国寒心。
必先与之王而故亲之,是君临中山而失四国也。
且张登之为人也,善以微计荐中山之君久矣,难信以为利。
”
田婴不听,果召中山君而许之王。
张登因谓赵、魏曰:“齐欲伐河东。
何以知之?齐羞与中山并为王甚矣,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欲用其兵也,岂若令大国先与之王,以止其遇哉?”
赵、魏许诺,果与中山王而亲之。
中山果绝齐而从赵、魏。
(选自《战国策·中山策》,有删改)
[注]①犀首:即公孙衍,曾因佩五国相印而声名显赫。
②句:公孙衍拥立五国国君为王,中山国君最后被推立。
③田婴:齐威王之子,战国时齐国大臣。
④句:中山国即使遭到比废除王号还大的祸患。
⑤张丑:田婴属下。
负海:《战国策·齐策一》中“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
”这里指齐国。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确的一项是()
A . 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B . 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C . 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D . 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张登认为齐国与赵、魏两国攻打中山国,这无异于为赵、魏两国赶羊,对齐国没有什么好处。
B . 在张登看来,齐王现在应该召见中山君,并允许他称王,中山君就会与赵、魏两国断交,并会与齐结交。
C . 张丑认为,张登长期以来善于把一些小计谋进献给中山君,很难相信张登会给齐国带来好处。
D . 田婴按张登所说的做了,但张登又去游说赵、魏两国,并且赵、魏两国也同意了张登的建议,最终中山与齐绝交。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②③④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
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12分)
7. (12分)(2020·辽阳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田叟
李商隐
荷筱衰翁似有情,相逢携手绕村行。
烧畬①晓映远山色,伐树暝传深谷声。
鸥鸟忘机②翻浃洽,交亲得路③昧平生。
抚躬道地诚感激,在野无贤④心自惊。
【注释】①烧畲:烧荒耕种。
将砍伐的荆棘等烧成灰作肥料叫烧畲。
②鸥鸟忘机:《列子》记载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
③得路:指得志开官。
④在野无贤;天宝六年,皇帝诏令天下通一艺者诣京应试,在李林甫等人的操控下,竟无一人被录取,说是野无遗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相逢携手”紧承上句“似有情”,写出了田叟的热情好客。
B . 颔联用烧畲、伐树这些农家特有的劳作展现诗人笔下的农村风光。
C . “抚躬”意为反躬自问,“诚感激”意思是诗人对世道感到无比激愤。
D . 最后一句对当权者说乡野没有贤良的说法感到心惊,以此来讽刺现实。
(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8. (5分) (2020高一下·绍兴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今两虎共斗,________。
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________,则尽其天年,________。
(张溥《五人墓碑记》)
(3)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
________,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李白《蜀道难》)
(4) 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
________,恐年岁之不吾与。
(屈原《离骚》)
(5)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
此去经年,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七、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9. (5分) (2018高二上·深圳月考) 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10. (1分) (2019高三下·天津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依据语境,结合自己的联想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生活就是这样,最好的路是上坡路,最难走的也是上坡路。
说最好的路是上坡路,因为①________。
说最难走的也是上坡路,是因为②________。
唯有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才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我们正迈向高质量发展之程,走的正是这样一条上坡路。
八、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2020·广西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问马克·吐温,小错误与大错误有什么区别。
马克·吐温说:“如果你从餐厅里出来,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而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这叫小错。
但如果你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而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这就叫大错。
”
要求:整体把握材料,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注意卷面整洁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