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检测试题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语文二轮专题限时检测:文言文阅读之人物传记类83
限时训练时间:4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仲甫传
辛仲甫,字之翰,汾州孝义人。
仲甫少好学,及长,能吏事,伟姿仪,器局沉厚。
周广顺中,郭崇掌亲军,署仲甫掌书记。
显德初,出镇澶渊,仍署旧职。
崇所亲吏为厢虞候,部民有被劫者,诉阴识贼魁,即捕盗吏也,官不敢诘。
仲甫请自捕逮,鞫之,吏故稽其狱。
仲甫曰:“民被寇害而使自诬服②,蠹政甚矣,焉用僚佐为?”请易吏以雪冤愤。
崇悟,移鞫之,乃得实状。
太祖受命,以崇为监军。
陈思诲密奏崇有奸状,上怒且疑,遣中使驰往验之。
未至,崇忧懑失据,谓宾佐日:“苟主人不察,为之奈何?”皆愕相视。
仲甫曰:“皇帝膺运,公首效节,军民处置,率循常度,且何以加辞?第远侦使者,率僚属尽郊迎礼,听彼伺察,久当自辨矣。
”崇如其言。
使者至,视崇无他意,还奏,上大喜,归罪于思诲。
乾德五年,入拜右补阙,出知光州。
州有横河与城直,会霖潦暴疾,水溢溃庐舍。
仲甫集船数百艘,军资民储,皆赖以济。
六年,移知彭州。
州卒诱营兵及诸屯戍,谋以长春节宴集日为乱。
属春初,仲甫出城巡视,见壕中草深,意可藏伏,命烧薙①之。
凶党疑谋泄,有自首者。
禽百余人,尽斩之。
先是州少种树,暑无所休。
仲甫课民栽柳荫行路,郡人德之,名为“补阙柳”。
太平兴国初,迁起居舍人,奉使契丹。
辽主问:“党进③何如人?如进之比有几?”仲甫曰:“国家名将辈出,如进鹰犬材耳,何足道哉!”辽主欲留之,仲甫曰:“信以成命,义不可留,有死而已。
”辽主竟不能屈。
使还,以刑部郎中知成都府。
既至,奏免岁输铜钱,罢榷酤,政尚宽简,蜀人安之。
八年,加右谏议大夫。
时彭州盗贼连结为害,诏捕未获。
仲甫诱令自缚诣吏者凡百余人,余因散去。
淳化二年,出知陈州。
代归,会蜀有寇,以仲甫素著恩信,将令舆疾招抚,以疾未行。
咸平三年卒,年七十四。
(节选自《宋史·卷二六六》)
注:①薙:剃,除去。
②使自诬服:让百姓无辜服罪。
③党进(927年~977年)北宋初年军事将领。
朔州马邑 (今山西朔县)人。
后周时为铁骑都虞侯。
宋太祖乾德五年,领彰信军节度兼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开宝中,从征太原有功。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出为忠武军节度使。
1.对下列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吏故稽其狱稽:拖延
B.军资民储,皆赖以济济:渡河
C.党进何如人?如进之比有几?比:比较
D.既至,奏免岁输铜钱输:上交,缴纳
2.下列句子中最能表现辛仲甫“能吏事”的一项是
①请易吏以雪冤愤
②使者至,视崇无他意,还奏,上大喜
③仲甫集船数百艘,军资民储,皆赖以济
④既至,奏免岁输铜钱,罢榷酤
⑤仲甫诱令自缚诣吏者凡百余人
⑥以仲甫素著恩信,将令舆疾招抚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辛仲甫在后周广顺年中,跟随郭崇做军中书记。
后来郭崇外出镇守澶渊,辛仲甫仍旧担任此职。
B.宋太祖登基后,陈思诲举报监军郭崇有不轨之为,太祖对此很是重视,派遣陈思诲前往调查核实。
C.辛仲甫出任光州知府,妥善应对洪水灾害,使百姓度过难关。
又在春初将州内差役与驻军士兵的叛逆之举扼杀在筹划之中。
D.淳化二年,辛仲甫在陈州知府任期结束回往朝廷之际,朝廷又有意让他抱病前往蜀中招抚乱寇,可惜病情严重未能前往。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请易吏以雪冤愤。
崇悟,移鞫之,乃得实状。
(5分)
(2)信以成命,义不可留,有死而已。
(5分)
【答案】
1.C
2.B
3.A
4.(1)请求更换官吏来洗刷冤愤。
郭崇醒悟,异地审查讯问,才查出实情。
(5分。
)
(2)从守信用上说我要完成使命,从道义上说我不可以留下,(如果一定要留我,)我只有一死了。
(5分。
)
【解析】
1.比:类,辈
2.②为郭崇所出的计谋;⑥未能前行
3.B中使不是陈思诲;C第二件事是在彭州知府任上发生的;D错在时间“二年”4.(1)“易”“移”“鞫”各1分,句意2分(2)“信”“义”“有死”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辛仲甫,字之翰,汾州孝义人。
仲甫自幼好学,长大后,擅长吏事,姿态丰伟,仪表堂堂,有才能器量,见识深远。
后周广顺年间,郭崇掌管亲军,让仲甫担任掌书记一职。
显德初年,郭崇外出镇守澶渊,仍让辛仲甫担任旧职。
郭崇一个亲信官吏任厢虞候,有被抢劫的所辖百姓,说自己暗中认出贼寇的首领,就是捕盗的官吏,官府不敢追究。
仲甫请求亲自去逮捕此人,并对他进行审讯,吏人故意拖延这个案子,仲甫说:“百姓被贼寇侵害却让他们无辜服罪,是政事腐败到了极点,还要政府官员做什么呢?”请求更换官吏以洗刷冤愤。
郭崇终于醒悟,异地审查讯问,才查出实情。
太祖登基,任命郭崇为监军。
陈思诲密奏郭崇有不轨行为,太祖大怒但又心存疑虑,于是派遣使者前去查验此事。
使者还没有到,郭崇担心烦闷得无所适从,对宾客和随从说:“如果主上不能了解实情,我该怎么做呢?”众人都愕然相视,不知所措。
辛仲甫说:“皇帝受天命而称帝,您首先效忠,军队百姓的治理安排,全都依照寻常法度,(朝廷)将凭什么给您加罪名呢?您只要远远地探知使者的情况,率领下属尽郊迎的礼节,任使者去探访调查,时间长
了事情自然会明白。
”郭崇就按照辛仲甫说的去做。
使者到了以后,(经过探查)看郭崇并没有不轨之意,于是回去把情况报告给皇上,皇上大喜,反过来治了陈思诲的罪。
乾德五年,仲甫入朝,被授予右补阙之职,离开京都担任光州知州。
州境有横河与城相对,适逢久雨不停河水暴涨,大水冲毁了房屋田舍。
仲甫调集了几百艘船只,使得军用物资和民用储备都因此得以流通补给。
六年,调任彭州知州。
彭州士兵引诱营兵和各屯守军,谋划在长春节宴会之日进行叛乱。
时值初春,仲甫出城巡视,见到护城河的草长得很深,想到可以隐藏埋伏人,便命人将草烧光、拔除。
叛乱者因此怀疑是自己的阴谋泄露,便有人前来自首。
仲甫捕获了一百多人,将他们全部斩杀。
在此之前彭州种树很少,夏天没有休息乘凉的地方。
仲甫督促百姓栽种柳树遮蔽道路,老百姓都非常感激他,因此将柳树命名为“补阙柳”。
太平兴国初年,升为起居舍人,奉命出使契丹。
契丹皇帝问他:“党进是什么样的人?宋国像党进这样的人有多少?”仲甫说:“国家名将相继涌现而出,像党进这样的不过是供驱使之辈,哪里值得一提!”契丹皇帝想将他留在辽国,仲甫说:“从守信用上说我要完成使命,从道义上说我不可以留下,(如果一定要留我,)我只有一死了。
”契丹皇帝最终也没能使他屈服。
出使回国后,以刑部郎中的身份任成都知府。
到成都后,上奏免除成都府每年上交朝廷的铜钱,废除官府对酒的专卖,为政崇尚宽厚简便,蜀地百姓因此得以安居乐业。
八年,被加封为右谏议大夫,彭州盗贼不断为害作乱,朝廷下诏缉捕却未能抓获。
经过仲甫的诱导劝说,这些人中将自己捆绑起来到官吏处自首的达到一百多人,剩下的也因此解散。
淳化二年,出任陈州知府。
任期结束要返回,适逢蜀中有贼寇,因辛仲甫平素恩德信誉被人称道,想要他带病前去招抚,因病没有成行。
咸平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
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
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
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
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
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
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
与此戾矣。
”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
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
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或曰:“‘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
”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
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曾巩《书魏郑公传后》)
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夫以谏诤为当掩掩:掩饰
B. 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恨:遗憾
C. 而其事至迫迫:逼迫
D. 然则焚稿者非欤非:不对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作者曾巩对“谏诤”所持态度一组是(3分)()①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②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③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④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⑤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⑥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立论明确,见解独到。
作者盛赞魏郑公,并明确提出了应该公开谏诤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肯定了谏书存在的重要意义。
B. 文章叙议结合,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将谏诤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C.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阐述论题。
唐太宗因为善于纳谏而成为一代明君,晚年却因拒绝纳谏导致“辽东之败”,而生追思郑公之忆。
D. 文章结构圆和,章法严谨。
全文以述唐太宗从谏、郑公善谏始,以颂郑公之贤结;中间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层层推进。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5分)
(2)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5分)
【答案】
5.C
6.B
7.C
8.(1)假使当时删减毁弃谏书,成就小小的谦让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
(2)用真心诚信约束自己,侍奉君主,而且对后世不欺瞒的人,就是郑公啊!
【解析】
5.迫:紧迫。
6.①曾巩看到的事实;③曾巩提出的议题;⑤并非直接指出。
7.“因拒绝纳谏”不合文意,从文本“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来看,是无人进谏。
8.(1)“令”、前一个“之”、“区区”、“让”、“何所据依”各1分(2)“诚”、“持”、“事”、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各1分。
参考译文: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世,感激太宗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
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天下太平,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之事,是因为他的奏章还存在。
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原则是什么呢?只是极其公正罢了。
极其公正,不是不许别人讲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也不是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是不可以做的事。
还有更不可以做的事,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失掉一时的公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认为前代没有谏诤的情况,这是开始了引导惰怠和忌讳进谏的做法。
唐太
宗晚年,许多大臣明知这层意思但不谏言,致使他越来越不明白治理天下的失误,后来出现辽东之败的情况,才遗憾魏征不在了,未曾知道他后悔的念头是因无人进谏而引发的。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是恳切率直地规劝君王的人,他们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紧迫,他们的谏辞保存在《尚书》中,不曾被湮没。
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见得到。
假使当时删减毁弃谏书,成就小小的谦让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来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呢?桀、纣、幽、厉、始皇这些国君的灭亡,原来是他们的臣下的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不是史官的遗漏,而是当时的大臣不敢进谏才这样的。
那么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是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更加昭然后世的原因。
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
与此正好相反。
”《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不良行为,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不良行为呢?又说:“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博取小信的人干的,那事情又不对。
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作替君主掩饰过错的美德,而让后世去传颂这件事。
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而必然(让后世人)认定过错通常在君主,把美德常常归结到焚稿者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他们的君主呢?”
又有人说:“到君主面前说的话,出来不把实话告诉别人。
这也与此不同。
”我说,这不是圣人说过的话,即使万一有这样的理论,也是说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想对当时的人泄漏他们的话语罢了,哪里是想杜绝告诉万世的人呢!
唉!用真心诚信约束自己,侍奉君主,而且对后世不欺瞒的人,就是郑公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
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
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
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
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
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
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
”概不答。
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
加直集贤院。
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
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
概闻,请郡①,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
逾岁,概始代之。
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②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
”不报。
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
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
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擢枢密使、参知政事。
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
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
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
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
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
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
”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
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和平,与人无怨怒。
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比刘宽、娄师德。
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
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③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
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
②觖:因不满意而怨恨。
③抗章:向皇上上奏章。
9.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虞:忧虑,忧患
B.斩之以徇徇:谋求
C.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典:主持,主管
D.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省阅:审视阅览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赵概为官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④自左丞转吏部尚书⑤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⑥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州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并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
后来陶、奭二人斩杀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赵概借此趁机查办了陶、奭二人。
B.苏舜钦等人因聚众饮酒被放逐贬谪,赵概认为如把这些参与群饮的名士贬谪不用,会让士大夫们因不满而心生怨恨,于国不利,最终苏舜钦等人没被上报朝廷。
C.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一般都是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但赵概即使退居在家,却依然能够忠耿尽职,用编书的方式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D.赵概秉性平和,与人无怨怒。
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做了不少,连一向对赵概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5分)
(2)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5分)
【答案】
9.B
10.A
11.A
12.(1)陛下当初还当面训示郭申锡不要表面顺从,现在要罢免他,(这样的话,陛下)拿什么来向天下人解释呢?
(2)等欧阳修有了讼案(官司),只有赵概一个人向皇帝上奏章表明欧阳修无罪,说他是被仇人诬陷,不能让天下法律(因判罚不当而)被人报怨。
【解析】
9.徇:巡行示众
10.②是他能够发扬风格;⑥表现他重情意
11.“陶、奭二人斩杀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概括不正确,应是“赵概借斩杀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趁机查办了陶、奭二人”
12.(1)“谕”1分,“面从”1分,“黜”1分,“何以示天下”宾语前置句1分
(2)“狱”1分,“明”1分,“为”表被动1分,“可以”1分
附古文翻译: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
年少时勤奋学习能自力,器量见识宏远。
中进士,任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
在殿中奏事,(因才干突出)仁宗当面奖赐他金银锦帛。
赵概从京城到洪州任职,洪州西南近章江,有河水泛滥的忧患,赵概筑河堤长二百丈,高五丈,用来阻挡河水的冲击,章江水患得以解除。
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行不法之事,前任郡守都不能制住他们。
洪州归顺的士兵,都是以前的强盗。
饶奭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的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士兵有怨言,(如果)不给更换好米,士兵将要生变。
”赵概没有搭理。
有从容州驻地逃回而违禁夜行的士卒,赵概杀了这些士兵示众,并趁机抓捕了陶、奭二人进行抵罪,(这样)整个洪州府都为之惊惧。
升任直集贤院。
(赵概)因举荐渑池县令
张诰之失而被免职,很长时间后才被重新起用。
朝廷召赵概编修起居注。
欧阳修是后来(被召编修起居注)的,朝廷想破格使用欧阳修,(但)难在不好超越次序(进行提拔)。
赵概知道后,主动请求外放任郡官,被任命为章阁待制,欧阳修于是任知制诰。
一年多,赵概才取代欧阳修。
苏舜钦等人聚众宴饮被罢逐,赵概说:“参加宴饮的都是馆、阁的名士,(如果)全都把他们罢免,会让士大夫们因不满而生怨恨,这非国家之福。
”(最终苏舜钦等人)没被上报朝廷。
谏官郭申锡因议论有关事情违犯了皇上意旨,皇上要治罪于他,赵概说:“陛下当初还当面训示郭申锡不要表面顺从,现在要罢免他,(这样的话,陛下)拿什么来向天下人解释呢?”皇上因此没有对郭申锡治罪。
任职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任御史中丞。
韩绛因奏议张茂实不应主持宿卫一职被罢职,赵概上任后,首先奏议这件事,张茂实最终没能任宿卫一职。
赵概被提拔为枢密使、参知政事。
几次借年老要求辞职。
熙宁初年,赵概任观文殿学士、知徐州。
自左丞转任吏部尚书,这以前,由左丞升任吏部尚书,从来没有(先例)。
(后来赵概)以太子少师这一身份(或:职务)辞官回家,退居十五年,曾收集古今谏争之事,编写《谏林》一百二十卷呈给皇上。
神宗赐诏说:“因年老辞官回家的官员,一般都是以不让自己的说辞、议论等传至朝廷为高。
唯卿有志爱君,即使退处山林,也未曾一日忘君啊。
我当把这本书放在座右(指拿起来方便),不时地用来审视阅览。
”元丰六年去世,年八十八。
赠太子太师,谥康靖。
赵概秉性和平,与人没有怨仇。
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做了不少,人们把他比作刘宽、娄师德。
(赵概)因张诰被贬职六年,(但)他对张诰念念不忘,张诰死后,赵概对他的家人照顾非常周到。
欧阳修对待赵概一向冷淡,(但)等欧阳修有了讼案,只有赵概一个人向皇帝上奏章认为他无罪,说欧阳修是被仇人诬陷,不能让天下法律(因判罚不当而)被人报怨。
欧阳修由此才得以解困,才开始叹服赵概是一个长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灐,字源洁,武进人。
生而发白,弥月乃黑。
建文二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
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
(永乐)五年遣灐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灐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
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
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
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
帝已就寝,闻灐至,急起召入。
灐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仁宗即位,召为行在礼部侍郎。
灐陈十事,力言建都北京非便,请还南都,省南北转运供亿之烦。
帝皆嘉纳。
宣宗即位,仍迁礼部左侍郎。
明年来朝,乃留行在礼部,寻进尚书。
汉王反,与杨荣等赞亲征。
事平,赉予甚厚。
明年赐第长安右门外,给阍者二人,赐银章四。
生辰,赐宴其第。
四年命兼理詹事府事。
六年,张本卒,又兼领行在户部。
时国用渐广,灐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
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
尝曲宴灐及杨士奇、夏原吉、蹇义,曰:“海内无虞,卿等四人力也。
”
英宗即位,诏节冗费。
灐因奏减上供物,及汰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浮费大省。
正统五年,山西灾,诏行宽恤,既而有采买物料之命。
灐上疏言诏旨宜信。
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
皆报可。
行在礼部印失,诏弗问,命改铸。
已,又失,被劾下狱。
未几,印获,复职。
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
灐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
”与侍郎于谦合,中外始有固志。
灐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及归有三弟年皆七十余须眉皓白,燕聚一堂,因名之曰寿恺。
又七年始卒,年八十九。
赠太保,谥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