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油菜生产的问题和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油菜生产的问题和措施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石有明
一、存在问题
1、单产低。
我市虽然处于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优势产区中,但由于相对特殊的生态条件,全市的油菜单产水平在优势区中是最低的地区之一。
全市2004、2005、2006三年油菜平均单产116.4kg/亩,比全国同期平均单产121.1kg/亩低4.7kg;2005年全市油菜单产113.2kg/亩,比长江流域12省市油菜平均单产122.3kg低8.8kg。
近年全市油菜单产仍在110-120kg/亩间徘徊,差距仍然存在。
2、品质差。
一是含油率低。
受生态、品种、栽培等多种因素影响,重庆地产油菜籽的平均含油率36-38%,明显低于长江流域39-40%的平均水平。
二是双低率低。
油菜三峡试验站2009、2010两年在全市5个区县90户油菜生产调查显示,双低品种所占面积比例86.1%,结合市农科院对生产用种的监测结果(2009、2010两年种子品质未达标率38%),全市油菜籽实际双低率估计在50%以下。
三是加工品质差。
生产上品种多、乱、杂,生产出来的油菜籽一致性差,难以适应大型油脂加工的要求。
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使重庆地产油菜籽的品质大大低于全国水平,更难以与加拿大等国进口油菜籽竞争。
3、效益差。
油菜种植基本上是人工进行农事操作,生产成本高(特别是人工成本高,所占比重大),经济效益差。
据市物价局成本调查队调查,2010年全市平均油菜籽亩均生产成本378.17元, 其中人工成本287.55元,物质与服务费用90.62元,亩均主产品产值468.46元,亩平均现金收益353.06
元,亩均纯收入90.29元。
4、生产方式落后。
一是种植规模小。
市物价局成本调查队调查,2007年全市户均油菜种植面积0.40亩,种植目的基本上是满足自我消费;三峡试验站2010年调查,产油大县户均油菜种植面积2.82亩。
二是产业化程度低。
生产油菜籽的主要目的是自产自用,种植户户均每年消费菜籽油57.1kg,占油菜籽的40%左右,60%的油菜籽就近销售给小油坊或小商贩。
全市难见定单规模种植油菜的事例,已有的也运作不成功(如云阳县定单种植工业专用高芥酸油菜,目前企业兑现收购困难)。
三是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普及推广不够。
全市油菜生产以育苗移栽为主,用工费时,人工成本高(约占生产成本的3/4),免耕直播、油蔬两用等高效栽培技术使用面积小。
四是机械化水平低。
调查户平均田块面积仅为0.27亩,不适宜大型机械的普及利用,机械化水平很低,目前在油菜生产中唯一实现了机械化的环节是小型旋耕机耕地,但也仅占被调查农户油菜种植面积的46.4%。
二、措施
1、用好用足国家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
国务院在2007年9月发布了六条扶持油料生产的政策措施,目前油菜良种补贴、产油大县奖励资金等已在我市实施了2-3年,对促进我市油菜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良好作用。
我们应在巩固已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积极争取开展油料作物保险试点,将油菜生产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并给予保费补贴;在实施油菜生产基地建设过程中争取中央企业到我市建立油菜籽基地,通过产业化生产提升我市油菜生产水平;争取国家提升油菜科研创新能力的有关项目落户我市,从新品种、新技术和生产机械化等方面增强科技支撑能力;争取
建设国家级食用植物油储备库;积极探索对油菜籽生产农户实行反周期补贴的方法,稳定农户生产的积极性。
2、严格落实双低品种市场准入制度。
一是严格主推品种的双低标准,做到不优不审,不优不推。
目前我市在油菜品种审定上已从2010年度开始从严品质要求(双低+含油量≥38%),近年审定的一些非双低品种仍将在生产上应用,这将对我市油菜品质提升行动带来严重影响,建议设定全市油菜优质化时间表,到期非双低品种退出市场,生产上彻底淘汰非双低甘蓝型品种。
二是加强油菜生产用种品质监管,对品质未达标的种子不能销售和作种。
3、推动优质油菜的产业化进程。
我市培育有“红蜻蜓”食用油知名品牌,加工能力突出,但其原料主要来自市外,对本地油菜生产没有带动力。
建议以农业招商形式吸引市内外龙头企业在我市建立油菜籽生产基地,引导油菜用地向种植大户短期流转,推广“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推动我市油菜生产走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现代农业道路。
4、加强科技支撑力度。
一是要充分发挥重庆现有油菜科技团队的作用。
要以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在渝的科学家岗位团队和综合试验站为技术核心,形成支撑全市油菜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二是要尽快启动市级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积极调动市农科院、西南大学、三峡农科院、市农技总站、市种子站、市粮食集团油脂公司等单位的油菜科技骨干和广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形成一支稳定的面向全市油菜生产的服务队伍,开展油菜高产创建和品质提升两大科技行动,通过提高全市油菜单产水平和品质水平,提升全市油菜籽市场竞争力,稳步增加油菜种植效益。
三是要提高全市油
菜生产的信息化水平,及时准确把握全球植物油料生产动态和深刻影响植物油料油脂贸易的突发事件,快速提出应对措施,并传达到全市种植户,以尽力降低全市油菜生产的市场风险。
5、因地制宜重点发展早熟优质油菜。
我市以丘陵山地为主,雨养农业比重较大,水稻、玉米生育期间高温伏旱天气突出,为保两大作物高产需适时早插(栽),从全年土地综合高产高效考虑,我市在油菜品种区划上应重点发展早熟优质油菜,以解决前作油菜与后作水稻或玉米茬口紧张的问题。
6、加大双低菜籽油宣传。
增强全市居民对双低菜籽油营养及相关知识的了解,突出双低菜籽油的保健功能和非转基因品质,拓展双低菜籽油市场,减弱进口转基因大豆价格对菜籽油的影响,提升菜籽油对进口转基因大豆油的竞争力。
7、发掘油菜附加值增收。
利用油菜花的观赏功能,搞好潼南、垫江等地油菜花节建设,打造渝遂、渝宜、渝湘高速公路沿线油菜花观光长廊,将油菜生产与休闲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增加油菜种植效益。
与蔬菜产业结合,在潼南、万州、黔江等地发展10万亩双低油菜油蔬两用高效技术,以提高油菜种植效益。
加强油菜籽精、深加工研究,延长产业链,提高油菜产业整体效益。
8、增强油菜生产抗御灾害的能力。
建立油菜灾害性天气(气候)应急预警机制,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耕地培肥,实现油菜与大春作物全年稳定增产增收。
20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