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解读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叶洁梅
摘要: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策略,常忽略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教学质量降低,难以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的深入影响下,初中数学教学应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故本文则主要探究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策略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与知识掌握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有效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将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数学意识,继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故初中数学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并结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让学生在融洽、良好的数学课堂上勇于发现问题并善于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与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增强学生的信心通过对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数学教学课堂的设计都是老师问,学生进行回答,学生向老师提出疑问的情况比较少,并且对于问题不敢产生质疑和提出疑问。

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局限于老师权威的发挥,欢迎学生向自己提出疑问;不要摆老师的架子,而是以学生喜爱数学为目标,和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首先克服对老师的畏惧,从心理上让学生对老师建立起信任。

同时,不仅在学习上对学生进行帮助,对于学生的生活也要给予适当的关心,气氛融洽的时候,还可以跟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让课堂的气氛变得轻松活跃,使学生爱学数学。

比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老师进行提问,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在回答学生的问题之前,要先对该学生进行口头鼓励,对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做出肯定,在解答学生之后,可以让学生从其他的角度去对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学生正能量的引导,积极引导学生解决困难,同时,不给学生施加过多的压力,适时地给予提示和指导,让其自主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合理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老师去进行引导,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数学科目的学习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可以在特定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去发现更多的东西,学生汲取知识的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起决定作用,更多的是进行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因此,在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保证其内容的合理科学性,其形式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把重点放在学生对问题发现和解决的求知欲上,使学生可以形成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比如: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时,可以巧妙地将生活中拉面的制作结合进去,让学生思考“当对拉面面团进行拉
伸的次数达到五六次之后的数量进行分析”。

在这一操作过程中,使学生对数量的变化进行思考,并且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规律,进而引入有理数乘方的教学,使学生对其概念有一定的画面感和联想。

之后,教师又提出将面团进行数十次百次拉伸之后的条数变化,让学生进行问题分析,以此进一步加强新知应用的能力。

三、增设问题探究空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及探究空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平台。

就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例,教师便可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操作工具:3条长度分别为4厘米、6厘米与9厘米的铁丝,让学生课堂进行操作。

先让学生将这三条铁丝进行收尾连接,看是否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并让学生尝试着将4厘米的铁丝裁去2厘米后,探讨“经过裁剪后,这3条铁丝还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等问题。

学生经过重新将这3条铁丝进行组合,便可发现最终的结果。

但学生对于这样的现象还未能完全理解,这时教师就应展开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强化学生的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对于学生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且不断增强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强化学生的课堂实践,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借助这种方法,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自身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可以设较小的奇数为x ,那么另外一个就是(x +2),解方程可得两个奇数为17、19,或者是-17、-19。

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别的解法,这时部分学生已经想到可设x 是任意数,那么这两个连续奇数分别为(2x -1)、(2x +1)最终求得结果。

由此可见,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强化课堂实践并且引导学生思考一题多解的方法,能够明显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学习与工作的发展。

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故教师应在实际教学应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并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1]温爱琴.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01).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城郊中学)
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