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对应学生用书P9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刘邦建立汉朝后,认为“海内新定,同姓寡少,(应)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推行了( )
A.郡国并行制B.“推恩令”
C.刺史制度D.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建汉之后,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了郡国并行制。
故选A项。
2.《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
A.恩泽贵族B.加强中央集权
C.增加税收D.实现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
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
3.《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冲击
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
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地方藩镇自行任命官吏,不向朝廷交纳贡赋,这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故选C项。
4.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三项:一是兵权收归中央;二是派文官管理地方政务,另设通判作为牵制;
三是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故①②③正确。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针对的就是唐末以来节度使权力过大的问题,④错误.故选A项。
5.元朝时,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创立了()
A.中书省B.节度使
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是我国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举,故选C项。
6.忽必烈在位时期,曾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
元朝此措施()
A.导致了国家贫弱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结束了郡县体制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元朝行省制的实行,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行省制与国家贫弱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行省制的创立,是中国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变革,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对郡县体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
7.汉武帝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传统。
他的做
法中不可能包括()
A.频繁换相
B.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
C.设立中朝
D.设立三省六部,分割相权
答案D
解析汉武帝为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采取种种措施削弱丞相的权力和影响力,A、B、C三项皆属于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代,汉朝时不可能出现,故选D项.
8.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中央集权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减少决策失误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B
解析材料“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体现出唐代通过分割相权来强化皇权,故选B项。
9.以下有关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文臣出任,受通判监督
B.权力分割,削弱君主专制权力
C.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D.置使以总国计……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
答案C
解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即“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故C项正确。
“文臣出任,受通判监督"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唐朝通过对宰相权力的分割,加强君主专制,B项错误;D项是指宋代设立的三司使,排除。
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将中枢机构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
11.元朝时,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
A.行中书省B.中书省
C.尚书省D.宣政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元代的最高行政机关,故选B项.
12.《通志》载:“汉郡国每岁贡士,皆拜为郎。
分居三署,储才待诏,无有常职。
”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
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
答案B
解析“汉郡国每岁贡士”反映的是察举制的选官制度,故B项正确。
A项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C项是隋唐开始实行,以后各朝沿用的选官制度;D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13.《通典·选举》中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道义亏阙,则降下之……”由此可知,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 )
A.选拔有才德者为官
B.选拔有较多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的人为官
C.选拔豪门望族子弟为官
D.优先选拔官宦子弟为官
答案A
解析根据“……有德充才盛者为之……言行修著,则升进之……道义亏阙,则降下之”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选拔有才德者为官,故选A项。
随着豪门望族把持朝政,品级评定和人才选拔任用实际上由豪门望族把控,这与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相违背,故C项错误;B、D两项皆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4.隋唐时期对于选拔官吏的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比较两汉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后者的进步之处主要是( )
A.更加注重官员的道德品质
B.更加注重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
C.突破官僚世家对官职的控制
D.中央政府参与到选官的过程中
答案C
解析两汉时期选官方式主要为察举制和征辟制,注重品德和声望,但到了后来声望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高低成为主要依据。
科举制的创立,突破了官僚世家对官职的控制。
故选C项。
15.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以下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B项反映的是科举制,C项反映的是宗法制,D项反映的是察举制。
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这
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主要变化。
答案(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设中书省。
解析第(1)问,根据“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知矛盾的内容与趋势。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至元中枢权力机构的主要变化涉及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和中书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