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债违约频发投资者怎么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用债违约频发投资者怎么办
作者:刘明彦
来源:《理财·经论版》 2018年第7期
5 月21 日,沪华信公告称,公司当日到期的债券本金20 亿元及利息0.89 亿元因发行人
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化,未能按照约定筹措足额偿债资金,不能按期足额偿付,于是债券市场
上风声鹤唳的信用债违约潮再度加剧,应该如何看待本轮看起来将愈演愈烈的违约潮?
信用债违约潮来势汹汹
数据显示,从2014 年超日债违约打破债券刚兑的神话以来,信用债违约数量和金额上升
趋势明显,2014 年发生违约债券6 只涉及金额13.4 亿元,2015 年发生违约债券23 只涉及
金额126.1 亿元,2016 年发生违约债券78 只涉及金额403.24 亿元,2017 年发生违约债券
49 只涉及金额393.1 亿元。

进入2018 年以来,信用债违约的势头进一步加剧,截至5 月21 日,总计21 只债券涉及金额约184 亿元出现违约,而去年前5 个月发生违约的债券总计有18 只涉及金额142 亿元,违约债券数量和金额同比分别上升17% 和30%,从数据看,信用债风险
上升趋势明显。

具体来说,2018 年信用债违约主体有:富贵鸟(3 只,29 亿元)、凯迪生态(1 只,12 亿元)、中安清(1 只,5 亿元)、春和集团(2 只,10.8亿元)、亿阳集团(3 只,21.69
亿元)、神雾环保(2 只,9 亿元)、丹东港(4 只,44 亿元)、中城建(1 只,18 亿元)、大连机床(2 只,9亿元)、川煤炭(1 只,5 亿元)和沪华信(1 只,20.89 亿元),这些
违约主体以民企为主,信用评级较低。

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债券处于违约边缘。

资料显示,华信集团、盾安集团等先后因实控人
问题出现现金流危机,金立通信等则存在经营业绩严重恶化,相关债券信用风险大幅上升。


据还显示,2018 年以来已经有1434 只债券遭遇发行主体、担保方、债券评级被调低或被交易
商协会处分等负面事件,这意味着未来信用债违约风险仍将上升。

信用债违约潮出现的原因
2014 年以前中国债券市场保持刚性兑付的完美形象,投资者把债券视为无风险投资,但超日债的违约打破了这种平静,截至目前信用债违约金额超过千亿元,按收回率30% 计算,投资
者遭受近700 亿元的损失,今年以来信用债可能对投资者造成更大损失,投资者想知道,为什
么会出现令人不安的违约潮?我们简要分析如下。

一是去杠杆和严监管的货币监管政策使货币供给受到抑制,企业再融资难度上升。

金融去
杠杆政策尽管仍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但银行业同业规模、表外业务受到大幅挤压,使社会融
资规模增速下滑。

数据显示,今年前4 个月社会融资规模为7.14 万亿元,同比收缩1.17 万
亿元,下降14%,而2017 年则同比增加9480 亿元,同比增长13%,社会融资规模的下降使企
业再融资难度上升,流动性风险加大。

二是以去产能为目标的供给侧改革使民企产能受到压缩,经营业绩压力加大。

国有企业曾
经是产能过剩行业的重灾区,过剩产能使得钢铁、煤炭、石化和建材等价格疲软,国有企业盈
利状况恶化,利润水平大幅低于民营企业。

但去产能改革之后,工业品价格大幅上升,国有企
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盈利水平大幅提升。

而与此同时,由于民营企业产能是去产能压缩的重点,这使得民营企业利润增速大幅放缓,使其偿债能力下降。

三是偿还期高峰来临与金融强监管的双重压力加剧了信用债的违约。

数据显示,2017 年信用债到期总量约为5.5 万亿元,占17 万亿存量的32%,而当年信用债发行总量为5.08 万亿元,远低于2016 年的8.22 万亿元,与此同时,受严监管和MPA 考核的影响,银行同业和表外业
务受到压缩,信用等级较低的民企所依赖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首当其冲,于是偿债高峰遭遇
融资难,加大了信用债发行主体的违约风险。

今年预计信用债的到期总量约为5 万亿元,在资
管新规落地,严监管持续的背景下,债券融资一级市场发行整体呈现短期化、高等级化特征,
大量推迟或取消发行发债主体评级较低的信用债,减少了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这可能引发新
的信用债违约。

信用债违约潮的评价及应对策略
信用债违约率远低于银行贷款不良率,风险可控,投资者应提高对信用债违约的容忍度,
放弃刚性兑付幻想和预期。

自2014 年以来,信用债累计违约金额约1000 亿元,占当前17 万
亿信用债存量的0.6%,远低于当前银行贷款近2% 的不良率,因而,投资者和媒体应理性看待
信用债的违约,不用过度惊慌和放大,放弃债券刚性兑付的预期和幻想,也不应就此对信用债
违约主体(主要是民营企业)进行妖魔化,而应当有效甄别投资风险,实行组合投资,把债券
投资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而信用债发行企业则应当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看清当前货
币监管政策偏紧的现实,量力而行,谨慎扩张。

金融去杠杆和严监管的宏观政策或需微调,这将有助于守住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当前
实施的金融去杠杆和严监管的货币监管政策,在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以钱炒钱,引导资金流向
实体经济方面成效显著,但货币和监管政策应当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在中国经济以间
接融资为主,以长周期投资为增长主要驱动力,投资者厌恶风险的背景下,如果过度清理银行
的表外融资和同业业务,社会融资总量将不能保持正常的增长速度,甚至出现收缩,极可能加
剧信用债的违约风险,并出现风险传染,最终不利于系统性风险底线的防守,不利于新时代新
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