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日》原文附赏析(优秀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春日》原文附赏析〔优秀6篇〕
春日古诗赏析篇一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代·朱熹《春日》
译文
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河边。
无边:无边无际。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赏析
此诗外表上看似一首写追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追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首句“胜日寻芳泗无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无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
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无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追一时新〞,描写欣赏春追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无边光
追〞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追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追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的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阔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追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
“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识别的。
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追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
“东风面〞,把春气、春追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追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到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追〞,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
诗以“总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似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无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无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的“泗无〞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无边光追〞所示空间极其广阔,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
“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春日古诗赏析篇二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古诗注释]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
轻易便能识得东风
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注释]
1、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
2、寻芳:游春,踏青。
3、泗水:河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
4、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东风面:以“东风〞代表春天,指春天的面貌。
[古诗翻译]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
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赏析]
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欣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识别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似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
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介绍]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
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汉族。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
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
荣登进士榜。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
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
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拟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缺乏,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春日古诗赏析篇三
朱熹赞美春天的古诗:春日
胜日②寻芳③泗水④滨⑤,
无边光景⑥一时新。
等闲⑦识得东风⑧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题、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诗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河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轻易就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欣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识别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万紫千红总是春。
〞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
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
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
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那么是一个“新〞字。
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
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
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
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
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春日古诗赏析篇四
《春日》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被金人侵占,作者也未曾北上到达泗水之地。
那么其中又富含哪些哲理呢?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欣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识别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似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扩展阅读:朱熹介绍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今武夷山市〕。
晚年定居建阳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学派〞之称,其游历甚广。
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朱熹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绍兴二十一年授任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二年到任。
〔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5年,经常往来于泉属各地访友求贤,
寻幽揽胜。
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海地处泉同之间,为必经之地,因此,朱熹往返两地,常在安海歇息过夜。
每次路过安海,那么访问朱松遗迹遗事,招集镇中耆儒名士讲论经学,对安海文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任满后,请求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春日古诗赏析篇五
原文: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译文:
吕逸人隐居之地方,与尘俗世事隔绝。
我专程来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
来访未遇主人,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何必询问主人。
城上的青山好似在室内一样,东邻流动的水流入西边邻居。
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的时问已经很长了,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老了,树的表皮都象龙鳞一样。
注释:
1、裴迪,王维诗友,早年同居终南山,后常伴王维隐居辋川,游览赋诗,琴樽相乐。
新昌里,即新昌坊,在长安朱雀街东自北数第八坊〔见《长安志》〕。
吕逸人:不详何人。
逸人,古代称隐居之人。
遇:会见。
2、桃源:即桃花源,此指吕逸人隐居之处。
3、一向: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
4、绝:断绝,隔绝。
5、风尘:指尘俗的世事。
6、柳市,汉长安地名。
《汉书·游侠传》载:“万章。
字子夏,长安人也。
长安炽盛,街闯各有豪侠,章在城西柳市,号西城万子夏。
〞此亦借指吕
逸人隐居之处。
7、隐沦:隐士,隐居之人。
8、题凡鸟:典出《世说新语·简傲》。
魏嵇康与吕安两人平素非常要好,只要一想念对方,即使身在千里之外,也要命驾专程前去探望。
有一次,吕安来看嵇康,正巧嵇康不在家,康兄嵇喜前来迎接。
吕安不进屋,只在门上写了一个“凤〞字就走了。
嵇喜看到了这个“凤〞字后,感到非常快乐,认为是吕安在表扬他。
他哪里知道,这个“凤〞字是吕安对他的讥讽,认为嵇喜这个人只不过是一只“凡鸟〞而已——“凡〞与“鸟〞这两个字合写,就是“凤〞的繁体字字形。
作者在“题凡鸟〞前加“不敢〞,有两个意思:一是此次来访未遇主人;二是赞扬吕逸人家不俗气。
9、看竹:典出《晋书·王羲之传》。
王徽之见吴中一个大夫家有好竹子,就去欣赏。
到了那里以后,在竹林中讽啸了很长时间。
主人请他坐下,他仿佛没有听到。
在他要回去的时候,主人把门关上,留他赏竹,尽欢而散。
作者在此用典,也有两个意思:一是未见到主人;二是作者与主人不外,尽管主人不在家,仍可留下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
10、何须:何必,哪里还用。
11、屋里:室内。
唐朝杜甫《见萤火》诗:“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前星宿稀。
〞唐朝姚合《咏破屏风》:“残雪飞屋里,片水落床头。
〞
12、闭户:闭门,关门。
13、种松:栽种松树。
14、龙鳞:谓古松躯干如龙鳞。
这里用它来形容老松树的表皮呈现出鳞的形状,很老了。
赏析:
王维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终南山,常相唱和,以后,两人又在辋川山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
新昌里在长安城内。
吕逸人即吕姓隐士,事迹未详。
这首诗极赞吕逸人闭户著书的隐居生活,显示了作者艳羡“绝风尘〞的情怀。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
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
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
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
“到门不敢题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不说,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
“凡鸟〞是“凤〞字的分写。
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
王维“到门不敢题凡鸟〞,那么是表示对吕逸人的尊敬。
“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造其门观竹,“讽啸良久〞。
而此诗“何须问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处,也会使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联借用典故,来表示对吕逸人的敬仰,是虚写。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是实写。
“城上〞,一作“城外〞。
“青山如屋里〞,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
青山妩媚,流水多情。
两句环境描写,一那么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那么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最后从正面写隐逸。
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
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老龙鳞〞给“多岁月〞作补充,并照应开头的“一向绝风尘〞,全诗结构严谨完整。
这首诗,句句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树,都为诗人所爱慕,充分表现了诗人归隐皈依的情思。
描写中虚实结合,有上下句虚实相间的,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的,笔姿灵活,变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滞,颇有情味。
春日古诗赏析篇六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韩偓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裴回。
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1.诗歌的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社会观实?〔5分〕
2、结合诗歌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主题〔6分〕
参考答案
1、以乐景写哀情〔比照、反衬〕的手法。
颔联描写了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而实际上是通过对环境死寂状态的描写,侧面呈现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诗句并用水鸟的飞还住和杨花的去却来表现诗人的悲怨忧虑。
2、诗歌通过描绘赤地千里的凄凉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动乱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现实,揭露了战争的罪恶,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赤地千里的凄凉景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动乱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现实,揭露了战争的罪恶,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徘徊。
诗一开头,便点明了世乱这样一个大的背景。
见落梅而人在他乡,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家乡的梅花。
南方他乡的梅花已落,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故土〔韩偓为京兆万年人〕梅花恐怕刚刚绽放吧。
由此又想到故土是否依旧,亲人们是否还都平安。
然而,这一切却无从得知。
此时诗人在这荒凉的野塘之畔单独徘徊。
接下来二句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虽是写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实际上却通过环境的死寂,侧面地呈现出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
飞还住、去却来又恰恰代表着诗人的悲怨忧虑,表现了剪不断、理还乱,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烦恼思绪。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
这是借用古人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
痛苦境遇。
季重是三国时代吴质的字。
他和曹丕、曹植兄弟以及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人交谊很深。
徐干等四人均于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死于瘟疫。
曹丕后来在给吴质的信中提到此事,表示痛心。
子山是庾信的字,他出使西魏,被迫留仕北朝。
曾作《哀江南赋》来抒发国破家亡之感,极为感人。
赋序说: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切为主。
诗人这里以季重、子山自比,说旧游之处许多老友都已死掉了,自己近来所作诗文极尽悲哀。
这两句,用典极为贴切、恰当,从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到具体的感情脉络,典故与现实都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