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2课时买衣服 北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买衣服
【教学内容】
教材P12~13,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情境,认识各种大面额人民币。
n加油
2.掌握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换算。
3.能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初步体会人民币的应用价值,养成爱护人民币以及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各种大面额人民币,掌握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换算。
2.能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初步体会人民币的应用价值。
【教学难点】
1.掌握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换算。
2.能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人民币模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秋天到了,天气转凉,许多小朋友都要买一些新衣
服。
今天,我们就到服装商店去看一看。
(PPT课件出
示教材P12情境图)瞧,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如果你是
这家商店的售货员,怎样介绍你的商品呢?谁来试一试?用什么才能买到这些漂亮的衣服呢?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人民币,用它们来付钱,可以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认一认。
(1)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
①(出示不同大面额的人民币)你认识哪些人民币?把你认识的人民币从老师手中拿出来吧!
②你是怎么知道它是100元、50元、20元、10元的?(这里根据学生所拿的、自己认识的每一张人民币进行提问)
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民币的材料、大小、颜色、图案及文字,使学生能准确、迅速地辨认各种大面额人民币。
(2)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出示不同面额的人民币(100元、50元、20元、10元),让学生进行辨认。
(3)人民币兑换。
利用人民币模型进行兑换,教师示范后,同桌开展活动。
2.妈妈买一件短袖,可以怎样付钱?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学生独立借助人民币样张摆一摆。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
(2)小组内用人民币样张谈论付钱的方式,教师巡视。
(3)组织交流汇报怎样付钱简便。
(付钱的张数越少越好)
(4)汇报。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1)小组内每人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互相解答。
(2)代表汇报,集体交流。
(3)对于有难度的题目,集体分析解答。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教材P13“练一练”第1题。
学生看图,理解题意,独立思考,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2.完成教材P13“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看清每张人民币的面值,再进行计算。
3.完成教材P13“练一练”第3题。
同桌之间用样币先换一换,然后再将题目完成。
4.完成教材P13“练一练”第4题。
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100元有几种换法。
5.完成教材P13“练一练”第5题。
学生自己阅读周总理的小故事,说说有什么体会。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
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四、全课总结,激励评价今天,又学会了关于人民币的哪些知识?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
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
要前提和基础。
容、写作技巧
和语感就会自
然渗透到学生
的语言意识之
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
地加以运用、
创造和发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本课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
生进一步认识了较大面额的人民币,在解决“买31元的短袖,怎样付钱”的问题时,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形成了浓
厚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换钱”对学生来说
是一个难点,在练习时,首先同桌之间利用样币先换一换,然后完成书
中练习。
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不仅兴趣高涨,同时也突破了“换钱”
的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不仅获取了
知识,更锻炼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本节课联系生活购物活动较少,学生体验少。
[再教设计]由于人民币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所以这部分学习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多让学生用样币摆一摆,等值兑换,这样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