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治疗简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辩证治疗简解
中医辩证治疗简解
3、脾胃阴虚证;养阴和胃。

益胃汤加减。

4、肝阴虚证;滋养肝阴。

补肝汤加减。

5、肾阴虚证;滋补肾阴。

左归丸加减。

阳虚;心阳虚证;益气温阳。

保元汤加减。

脾阳虚证;温中健脾。

附子理中汤加减。

肾阳虚证;温补肾阳。

右归丸加减。

四十二、痹证:1、风寒湿痹;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防风汤加减。

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乌头汤加减。

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薏苡仁汤加减。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白虎桂枝汤或宣痹汤加减。

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双合汤加减。

肝肾两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补血荣筋汤加减。

四十三、痉证: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羌活胜湿汤加减。

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熄风镇静。

羚角钩藤汤加减。

3、阳明热盛证;清泄胃热,存阴增液止痉。

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清营汤加减。

5痰浊阻滞证;祛风豁痰开窍,熄风镇痉。

祛风导痰汤加减。

6、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四十四、痿证:1、肺热津伤证;清热利湿,养阴生津。

清燥救肺汤加减。

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四妙丸合加味二妙散加减。

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虎潜丸加减。

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四十五、腰痛: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生姜苓术汤加减。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四妙丸加减。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身痛逐瘀汤加减。

4、肾虚腰痛;偏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右归丸加减。

偏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左归丸。

中医妇科学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

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2、血热证;(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

3、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

4、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

两地汤。

二、月经后期:1、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

温经汤。

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

温经汤。

2、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

当归地黄汤。

3、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

大补元煎。

4、气滞;理气行滞调经。

乌药汤。

三、先后无定期:1、肝郁;疏肝理气调经。

逍遥散。

2、肾虚;补肾调经。

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

举元煎。

2、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加地榆、槐花。

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

失笑散加血余炭、三七、茜草、益母草。

五、月经过少:1、血虚;养血益气调经。

滋血汤、小营煎。

2、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归肾丸。

3、血瘀;活血化瘀调经。

桃红四物汤。

4、痰湿;化痰燥湿调经。

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1、血瘀;活血祛痰止血。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茜草、益母草。

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加茜草、乌贼骨、益母草。

3、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七、痛经: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

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经汤加车前子、败酱草、薏苡仁4、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圣愈汤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5、肾气亏损;补肾益经,养血止痛。

益肾调经汤
八、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两地汤合二
至丸。

2、湿热;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3、血瘀;化瘀止血。

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1、肾气亏虚;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加减苁蓉莵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2、气血虚弱;益气补血调经。

人参养营汤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

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血府逐瘀汤。

5、痰湿阴滞;建脾燥热化痰,活血调经。

苍附导痰丸合四君子汤加当归川芎。

十、崩漏:1、血热(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保阴煎加沙参、麦冬、五味子、阿胶。

2、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清热固经汤加沙参、麦冬
3、血瘀;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逐瘀止血汤加减。

4、肾阳虚;温斟益气,固冲止血。

右归丸去当归加黄芪、覆盆子、赤石脂。

5、肾阴虚;滋阴益阴,固冲止血。

左归丸合二至丸去牛膝。

6、脾虚;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固本止崩汤去当归加升麻、山药、大枣、乌賊骨。

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结;舒肝理气,和胃通络。

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

2、肝肾阴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

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麦芽、鸡内金。

十二、经行头痛:1、血虚;养血益气。

八珍汤加枸杞、首乌。

2、肝火;清热平肝熄风。

羚角钩藤汤。

3、血瘀;化瘀通络。

通窍活血汤。

十三、经行身痛:1、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

当归补血汤加鸡血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2、血瘀证;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

趁痛散加鸡血藤、桑寄生。

十四、经行泄泻:1、脾虚;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参苓白术散。

2、肾虚;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健固汤合四神丸。

十五、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温肾化气,健脾利水。

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

八珍汤加泽兰、益母草.
十六、经行感冒:1、风寒证;解表散热,和血调经。

荆穗四物汤。

2、风热证;疏风清热,和血调经。

桑菊饮。

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

小柴胡汤。

十七、绝经前后诸证: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左归饮加制首乌、龟板。

2、肾阳虚;温肾扶阳。

右归饮加减。

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

二仙汤合二至于丸加莵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带下病: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完滞汤。

2、肾虚;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内补丸。

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阳,清热利湿。

知柏地黄汤加芡实、金樱子。

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止带方。

4、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

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十八、带下量少:1、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十九、经断复来:1脾虚肝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

安老汤。

2、肾阴虚证;滋阴清热,安冲凉血。

知柏地黄丸加龟甲、阿胶。

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凉血。

易黄汤加黄芩、茯苓、侧柏叶、大小蓟。

4、湿毒瘀结证;利湿解毒,化瘀散解。

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

3、气阴两虚;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生脉散合增液汤加陈皮、竹茹、天花粉。

二、妊娠腹痛:1、血虚;养血安胎止痛。

当归芍药散加。

2、气滞证;疏肝解郁,养血安胎。

逍遥散加苏梗。

郁而化热加栀子、黄芩。

3、虚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胶艾汤加巴戟、杜仲、补骨脂。

4、血瘀证;养血活血,补肾安胎。

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三、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寿胎丸加党参、白术。

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胎元饮去当归加黄芪、阿胶。

3、血热;清热凉血,养血活胎。

保阴煎加苧麻根。

下血较多加阿胶、旱莲。

腰酸加菟丝子、桑寄生。

4、跌仆伤胎;圣愈汤加菟丝子、桑寄生、续断。

四、堕胎、小产、滑胎:1、堕胎、小产;生化汤加牛膝、红花、车前子。

发热腹痛阴道溢液臭秽为复感邪毒;生化汤加益母草、败酱草、红藤、蒲公英、丹皮。

兼难寐多梦、心烦口干、大便干燥、苔黄薄用保阴煎除虚热后再用补肾固冲丸。

2、滑胎;肾虚证;(1)肾气不足;补肾健脾,调理冲任。

补肾固冲丸(停经期服)。

(2)肾阳亏虚;温补肾阳,固冲安胎。

肾气丸去泽泻,加莵丝子,杜仲、白术。

(3)肾精亏虚;补肾填精,固肾安胎。

育阴汤。

(4)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固冲安胎。

泰山磐石散。

(5)血瘀证;蕖瘀消癥,固冲安胎。

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五、胎萎不长:1、气血虚弱;八珍汤。

2、脾肾不足;温土毓麟汤去神曲。

六、胎死不下:1、气血虚弱;救母丹。

2、血瘀;脱花煎加芒硝。

流血多加血余炭、炒蒲黄、茜草根。

七、子烦:1、阴虚;滋补气阴。

人参麦冬散加莲子。

2、痰火;豁痰清火。

竹沥汤去防风加浙贝母。

八、子肿、(子满):1、脾虚;健脾利水。

白术散加砂仁。

2、肾虚;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真武汤。

3、气滞;理气行滞,除湿消肿。

天仙藤散合四苓散。

(偏湿阻者)茯苓导水汤去槟榔。

子满;鲤鱼汤加陈皮。

九、妊娠小便不通(转胞或胞转):1、气虚;益气导溺汤。

2、肾虚;肾气丸去丹皮(附子久煎、量要少)。

2、保产无忧散(又名十三太保方)用于纠正胎位效果较好,一般一日一剂,十剂为一疗程产后病:
十、异位妊娠:1、未破损期;宫外孕II号方加蜈蚣、全蝎、紫草。

2、已破损期;(1)休克型;生脉散和宫外孕I号方。

(2)不稳定型;宫外孕I号方加党参、黄芪。

(3)包块型;宫外孕II号方。

产后病:
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

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

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

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独参汤。

2、痰阻气闭;夺命散加当归、川芎。

亦可用铁器烧红,焠醋中熏鼻孔,促其苏醒。

或针刺人中、涌泉、十宣放血、艾炙百会。

丽参注射液、参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或点滴,迅速补充以抗休克。

并中西医结合抢救。

二、产后痉证:1、阴血亏虚;三甲复脉汤加天麻、钩藤、石菖蒲。

2、感染邪毒;撮风散加桑寄生、白芍。

三、产后腹痛:1、气血两虚;补血益气,和营退热。

肠宁汤。

津亏便燥较重去肉桂、加肉苁蓉。

(血虚兼寒)当归建中汤。

2、血瘀;生化汤加益母草。

(若小腹胀甚于痛、胸胁胀满);生化汤加枳壳、乌药、木香。

3、血瘀证;身痛逐瘀汤或生化汤加味。

4、肾虚证;养荣壮肾汤加秦艽、熟地。

四、产后恶露不绝: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

补中益气汤加鹿角胶、艾叶炭。

2、血热;养阴清热止血。

丹栀逍遥散加生地、旱莲、茜草。

3、血瘀;活血化瘀止血。

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

气虚血瘀伴小腹空堕加党参、黄芪。

瘀久化热、恶露臭秽加蚤休、蒲公英。

五、产后大便难:产后大便干燥;四物汤加苁蓉、柏子仁、生首乌、火麻仁。

兼内热;麻子仁丸加麦冬、元参、生地。

兼气虚;圣愈汤加杏仁、郁李仁。

六、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

2、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

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

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退热。

生化汤加味。

3、血虚证;补血益气,和营退热。

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
热毒瘀血互结胞中;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草、红藤。

热入营血;
清营汤加紫花地丁、红蚤休。

热入心包;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或紫雪丹。

2、血瘀;生化汤加丹皮、丹参、益母草。

3、外感;荆防四物汤加苏叶。

(外感风热);银翘散。

(外感暑邪);清暑益气汤。

4、血虚;八珍汤去川芎、加黄芪。

5、伤食;保和丸。

6、阴虚;加减一阴煎加青蒿、鳖甲。

七、产后排尿异常: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桔梗、通草、茯苓。

2、肾虚;肾气丸。

小便频数或失禁加桑螵蛸、复盆子、补骨脂。

3、膀胱损伤;黄芪当归散加白芨。

针刺;关元、三阴交、气海、阴陵泉、水道。

艾炙;盐填脐中、葱白十余根去粗皮、作一束约一指厚,
置盐脐上,艾炙至患者觉有热气入腹内、小便可通。

八、产后自汗、盗汗:1、气虚;黄芪汤。

2、阴虚;生脉散加煅牡蛎、浮小麦。

九、产后身痛:1、风寒;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独活寄生汤。

2、血虚:养血益气,温经通络。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秦艽、当归、鸡血藤。

3、肾虚;补肾活血,强腰壮骨。

养荣壮肾汤加熟地。

4、血瘀;养血活血,化瘀祛湿。

身痛逐瘀汤。

十、缺乳: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通乳丹。

也可用鸡血藤、红枣、桑寄生煎水代茶,或用鲤鱼煲花生服。

2、肝郁气滞;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下乳涌泉散。

身热加黄芩、蒲公英。

乳胀硬热痛,触之有块加丝瓜络、路路通、夏枯草。

外用蒲公英捣烂敷肿处。

十一、乳汁自出:1、气血虚弱;八珍汤去川芎加黄芪、芡实、五味子。

2、肝经郁热;丹栀逍遥散去生姜、加生地、夏枯草、生牡蛎。

回乳:用麦芽200克、蝉蜕5克、作一天量服。

或用免怀散。

妇科杂病:
一、癥瘕:1、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消癥。

香梭丸大黄蛰虫丸。

2、肾虚血瘀证;补肾活血,消癥散结。

补肾去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3、痰湿瘀结证;化痰除湿,活血消癥。

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4、湿热瘀阻证;清热利湿,化瘀消癥。

大黄牡丹汤加木通、茯苓。

二、阴挺(子宫脱垂):1、气虚;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补中益气汤加炒川断、杜仲、金樱子(重用黄芪)
2、肾虚;补肾固脱,益气升提。

大补元煎加金樱子、芡实、鹿角胶、紫河车。

元气不足酌加破故纸、肉桂。

外治;丹参15克、五倍子、诃子肉各9克、水煎熏洗。

三、脏躁:1、甘麦大枣汤加枣仁、柏子仁,兼痰浊加胆南星、茯苓、郁金、石菖蒲。

2、肝肾阴虚;百合地黄汤加枸杞、白芍、枣仁、麦冬、茯神等。

四、不孕症:1、肾虚;补肾益气,温养冲任。

(肾气虚)毓麟珠加紫河车、丹参、香附。

若腰疼如析,小腹冷甚脉沉迟加巴戟、补骨脂、仙茅、仙灵脾。

(肾阴虚)滋肾养血,调补冲任。

养精种玉汤加女贞子、旱莲等。

形体消瘐、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加地骨皮、黄柏、龟板退虚热。

(肾阳虚)温肾暖宫,调补冲任。

温胞饮或右归丸。

2、肝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

开郁种玉汤。

胸满去白术加青皮、玫瑰花,
梦多睡眠不安加炒枣仁夜交藤,乳胀有块加王不留行、橘叶、橘核、路路通,
乳胀有灼热感或触痛加川楝子、蒲公英。

3、痰湿内阻证;燥施化痰,行滞调经。

苍附导痰丸。

4、瘀阻胞宫证;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五、阴痒:1、肝经湿热;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

外用蛇床子散。

2、肝肾阴虚;滋阴补肾,清肝止痒。

知柏地黄汤加当归、栀子、白藓皮。

3、脾虚血少;归脾汤。

外洗用塌痒汤(外阴溃疡忌用),蛇床子散(破溃去川椒)。

外擦用珍珠散。

六、阴疮:1、热毒;清热利湿,解毒消疮。

龙胆泻肝汤。

高热肿胀将化脓或已化脓用仙方活命饮,便秘加大黄、槟榔。

2、寒湿;温经散寒,除湿消疮。

阳和汤或托里消毒散。

体弱去白芷倍用人参。

3、阳虚寒凝;阳和汤合小金丹。

七、阴吹:1、腑气不通;麻子仁丸。

2、气虚;补中益气汤。

3、痰湿;橘半桂苓枳姜汤加白术、苡仁。

偏于湿热,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粘有臭于橘半桂苓枳姜汤去桂枝、生姜、加黄柏、萆薢
盆腔炎:1、急性盆腔炎(1)热毒炽盛证;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2)湿热瘀结证;仙方活命饮加苡薏仁、冬瓜仁。

2慢性盆腔炎;(1)湿热瘀结证;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丹参、毛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2)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

(3)寒湿凝滞证;少腹逐瘀汤。

(4)气虚血瘀证;理中汤。

中医儿科学
一、咳嗽:1、风寒;金沸草散。

(风寒兼湿);杏苏散加厚朴、白术。

(风寒挟热);三拗汤加黄芩。

2、风热;桑菊饮。

(风热兼湿)加苡仁、半夏、茯苓。

3、痰热;清金化痰汤加减。

4、痰湿;三拗汤合二陈汤。

5、阴虚燥咳;沙参麦冬汤。

6、气虚久咳;六君子汤。

7、食积;曲麦二陈汤。

8、气阴两虚;生脉散。

二、肺炎咳嗽:1、风寒闭肺;三拗汤合葱鼓汤或华盖散。

2、风热闭肺;(轻证)银翘散。

(重证)麻杏石甘汤。

3、痰热闭肺;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4、毒热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5、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
6、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

变证;(心阳虚);参附龙牡救逆汤。

(气阴两虚);生脉散。

(内陷厥阴);羚角钩藤汤、牛黄清心丸。

三、哮喘:发作期;1、热性哮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2、寒性哮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3、外寒内热;大青龙汤
加减。

4、肺实肾虚;偏于上实者用苏子降气汤。

偏于下虚者用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加减。

缓解期;1、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2、肺肾阴虚;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3、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

四、鹅口疮:1、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

2、虚火上浮;知柏地黄丸加减。

五、口疮:1、风热乘脾;银翘散加减。

2、心火上炎;泻心导赤汤。

3、虚火上浮;六味地黄丸。

4、脾肾火虚;理中汤加肉桂。

六、呕吐:1、伤食;保和丸。

(伤乳)消乳丸。

2、胃热;加味温胆汤。

3、胃寒;丁萸理中汤。

4、肝气犯胃;解肝煎。

5、惊恐;定吐丸。

七、泄泻:1、伤食;保和丸。

2、风寒;藿香正气散。

3、湿热;葛根黄连黄芩汤。

4、脾虚;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

(偏肾阳虚)四神丸。

6、气阴两伤;人参乌梅汤加减。

变证;1、伤阴;连梅汤。

2、伤阳;参附龙牡救逆汤。

3、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八、腹痛:1、腹部中寒;养脏散。

2、乳食积滞;香砂平胃散。

3、脏腑虚冷;小建中汤合芍药汤。

4、气滞血瘀;少腹逐瘀汤。

九、厌食:1、脾失健运;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2、脾胃阴不足;养胃增液汤。

3、脾胃气虚;异功散加减。

十、积滞:1、乳食内积;消乳丸或木香大安丸。

2、脾虚夹积;健脾丸。

3、脾虚不运;香砂六君子汤。

十一、疳证:1、疳气;资生健脾丸。

2、疳积;肥儿丸加减。

3、干疳;八珍汤。

(眼疳)石斛夜光丸。

(心疳)泻心导赤汤。

(疳肿胀)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

4、口干;泻心导赤散加减。

十二、惊风:急惊风:1、风热动风;银翘散加减。

2、气营两燔;清温败毒饮加减。

3、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加减。

4、湿热疫毒;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加减。

5、惊恐惊风;琥珀抱龙丸加减。

慢惊风;1、脾虚肝亢;缓肝理脾汤。

(寒湿);附子理中汤。

2、脾肾阳衰;固真汤、逐寒荡惊汤。

3、阴虚动风;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三甲复脉汤。

十三、癫痫;1、惊痫;镇惊丸。

心血虚、养心汤。

愈后疲倦用大补元煎。

2、风痫;定痫丸。

3、痰痫;涤痰汤。

4、瘀血痫;通窍活血汤。

十四、急性肾小球肾炎:(小儿水肿):1、风水相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湿热内浸;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

3、气虚邪恋;参苓白术散加减。

4、阴虚邪恋;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5、水凌心肺;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加减。

6、邪陷心肝;龙胆泻肝汤合羚羊角汤加减。

7、水毒内闭;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加减。

十五、缺铁性贫血:1、脾胃虚弱;六君子汤加减。

2、心脾两虚;归脾汤。

3、肝肾阴虚;左归丸加减。

4、脾肾阳虚;右归丸加减。

十六、肾病综合征:1、肺脾气虚证;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2、脾肾阳虚证;真五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3、肝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减。

4、气阴两虚证;六味地黄丸加黄芪。

时行疾病:
一、感冒:1、风寒;葱鼓汤、杏苏散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银翘散或桑菊饮。

3、暑湿;新加香薷饮。

挟痰;(偏风寒)三拗汤加苏子。

(偏风热)黛哈散加桑白皮。

(挟滞)解表药加保和丸或消食导滞之品。

挟惊;解表药加蝉衣、钩藤、僵蚕或小儿回春丹
二、麻疹:初热期(疹前期)宣毒发表汤。

2、邪入肺胃(出疹期)清解透表汤。

3、阴津耗伤;沙参麦冬汤。

逆证;1、邪毒闭肺;麻杏
石甘汤。

2、热毒攻喉;清咽下痰汤加减。

3、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

三、风痧(风疹):1、邪犯肺卫;银翘散。

2、邪入气营;透疹凉解汤加减。

四、丹痧(猩红热):1、邪侵肺卫;解肌透痧汤加减。

2、毒炽气营;凉营清气汤。

3、疹后伤阴;沙参麦冬汤。

;
五、水痘:1、邪伤肺胃证;银翘散。

2、邪炽气营证;清胃解毒汤。

六、痄腮(流性腮腺炎):1、邪犯少阳;柴胡葛根汤加减。

2、热毒壅盛;普济消毒饮加减。

3、邪陷心肝;清温败毒饮加减。

4、毒窜睾腹;龙胆泻肝汤加减。

外治法;如意金黄散醋或茶水调敷患处。

玉枢丹;每次0。

5克以醋或水调匀,外敷患处。

七、顿咳(百日咳):1、初咳期(邪犯肺卫);三拗汤加减。

2、痉咳期(痰火阻肺);桑白皮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3、恢复期(气阴耗伤);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肺脾虚证用人参五味子汤。

八、白喉:1、风热疫毒;银翘散。

2、阴虚燥热;养阴清肺汤。

3、疫毒攻喉;黄连解毒汤
九、小儿暑温(流性乙型脑炎):1、邪犯卫气;偏卫分证用新加香薷饮加减。

偏气分证用白虎汤加减。

2、邪炽气营;清温败毒饮加减。

3、邪入营血;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

3、邪在营血;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

4、邪恋正虚;(余热未尽)青蒿鳖甲汤或桂枝汤。

(痰蒙神窍)苏合香丸、龙胆泻肝汤、黄连阿胶汤。

(内风扰动);止痉散或大定风珠。

十、小儿麻痹证:1、邪郁肺胃;葛根黄芩黄连汤。

2、邪注经络;羌活胜湿汤
3、气虚血滞;补阳还五汤。

4、肝肾亏损;虎潜丸或加味金刚丸。

十一、疫毒痢:1、毒邪内闭;黄连解毒汤。

2、内闭外脱;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

十二、疰夏:1、湿困脾胃;藿朴夏苓汤。

2、脾胃虚弱;清暑益
气汤去黄柏、青皮。

十三、夏季热:1、暑伤肺胃;王氏清暑益气汤。

2、上盛下虚;温下清上汤。

十四;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A组):1、邪犯肺脾;甘露消毒丹加减。

2、湿壅盛;清温败毒饮加减。

小儿杂病:
一、五迟、五软:1、五迟;(肝肾不足);加味六味地黄丸。

(偏行迟);虎骨散。

(齿迟)汤氏芎黄散。

2、心血不足;菖蒲丸。

(发迟)苣胜丹或苁蓉丸。

2、五软;(脾肾两亏);补肾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

(气血虚弱);八珍汤。

智力迟钝明显;调元散。

二、五硬:1、阳气虚衰;参附汤。

2、寒凝血脉;当归四逆汤。

三、解颅:1、肝肾亏损;补肾地黄丸。

肾虚肝亢;知柏地黄汤合三甲复脉汤
3、脾虚水泛;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

4、热毒壅滞;犀地清络饮兼营服化毒丹。

四、尿频:1、湿热下注;八正散。

2、脾肾气虚;缩泉丸。

3、湿热留恋;肾阴偏伤;知柏地黄丸。

五、遗尿:1、肾气不足证;菟丝子散。

2、脾肺气虚;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3、心肾失交;导赤散合交泰丸加减。

六、紫癜:1、风热伤络;连翘败毒三加减。

2、血热妄行;犀角地黄汤。

3、气不摄血;归脾汤或人参养荣汤。

4、阴虚火旺;大补阴丸加减。

七、汗证:肺卫不固;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2、营卫失调;黄芪桂枝五物汤。

3、气阴亏虚;生脉散加减。

八、夜啼:脾脏虚寒;乌药散。

2、心经积热;导赤散。

3、暴受惊恐:朱砂安神丸或琥珀抱龙丸。

九、多发性抽搐症:1、气郁化火证;清肝达郁汤加减。

2脾虚痰滞证;十味温胆汤加减。

3、阴虚风动证;大定风珠加减。

一、胎黄:1、湿热熏蒸;茵陈蒿汤。

2、寒湿阻滞;茵陈理中汤。

3、瘀积发黄;血府逐瘀汤。

二、赤游丹:1、风火热毒;犀角解毒饮。

2、邪毒入营;神犀丹。

3、热毒炽盛、气血两燔;清瘟败毒饮。

三、脐风:撮风散。

四、脐部疾患:1、脐湿;龙骨散外撒、肿者金黄散外敷。

2、脐疮;犀角消毒饮。

外治用防风、银花、菊花煎洗、金黄散外敷。

3、脐血;(胎热内盛)葛根散。

(脾不统血);归脾汤加血余炭、侧柏叶。

(气随血脱)独参汤或生脉散。

龙骨散外敷局部。

4、脐突;二豆散外敷。

哭闹腹痛用木香、白芍磨汁内服。

中医外科学
第一单元疮疡
一. 疮疡
暑疖
1.内治:1、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味。

2、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3、阴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
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
2)珠疖:清黛散
3)成脓:切开排脓
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
5)并发湿疮:清黛散
疖病
1.内治:祛风清热利湿─防风通圣散
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
二.疔疮
颜面疔
1.内治: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2.外治:
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千捶膏
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千捶膏
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红油膏.
红丝疔
1.外治:
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
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三.痈
颈痈
1.内治:1、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加减。

2、热胜肉腐证;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
1)初起:金黄膏
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
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四. 丹毒
1.内治:风热毒蕴证;疏风清热结毒,普济消毒饮加减。

2、肝脾湿火证;清肝泻火利湿。

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3、湿热毒蕴证;利湿清热解毒,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加减。

4胎火蕴毒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