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三个小伙伴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学生在参与朗读、表演和想像的实践中,培养了读说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我先用彩色粉笔按词写出课题,使学生上课伊始就对色彩鲜艳的课题引起兴趣,而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是小伙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伙伴”的含义,接着再启发学生思考“故事里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它们在一起要做一件什么事呢?”从切身的感受中,又回到课文中,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期待”。
在朗读训练的环节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再读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到小伙伴遇到困难时的焦急和解决困难后的快乐,在朗读中增加了情感体验,朗读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特别是表演体会课文的设计,重点段选读、重点段比赛读、课文表演读、上台表演、最佳表演奖、最佳表演组评选,由浅入深地表演实践,把“读”、“演”、“评”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其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学习效果更好。
学生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既发展了语言,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反思
一、织好课堂纪律,是上好低年级课的关键。
虽然也有过多年的低年级教学经验,组织课堂纪律一直是我头疼的事。
班级人数不多但是学生的年龄非常的小,顾得了前面,顾不了后面,抓了第一组,落了第五组。
也许平时偏心慈手软了点,也许虎头蛇尾,上课时厮声力竭,最后草草了事。
学生如何举手,回答问题是否站直,声音宏亮,听的学生是否认真等,应多训练,一定要养成习惯。
二、初读课文时,一定要做到读通,读顺。
学生良好的语感,就是在平时的朗读中培养出来的。
每一篇课文的初读,应从正音、不读破句、不读错入手,宁可多花点时间,也要落实到位。
三、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以两则谜语导入,学生兴味很浓。
通过贴图,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得到各不相同的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比较观察。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然后师生一起当蚂蚁搬粮食进一步体会“背、拉、扛、推、”等动词,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学习的兴致很高。
四、探求拓展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
《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
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
我抓住契机,出示画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
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
有的说:蝈蝈会指着蚂蚁笑: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同时出示了幻灯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
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
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
两次想象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在阅读过程中教会学生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评价,既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六、识字教学要扎实,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1、识字目标要明确,每个生字的音、形、义要重点突出,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能看似简单而简要教学。
2、运用多种形式和丰富的激励语言,让学生多读,读准字音,多观察,记住字形,多联系上下文,看图想象,理解字义,从而培养识字能力。
3、指导书写时,先书空,观察每一笔一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描红。
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1、两首古诗《锄禾》和《悯农》均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作,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面对泡在蜜罐里的孩子,怎样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是我在教学中思考最多的问题。
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诗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讲解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教学这一诗句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让学生说图意“图上画了谁在哪里做什么?”“你觉得农民种田的辛苦吗?从哪里看出来?”学生从火辣辣的太阳、农民一滴一滴往下滴的汗以及他光着身子埋头干活的样子谈到了种田的辛苦。
当学生谈到火辣辣的太阳时,我就问孩子,看到这样的太阳,你想出去吗?孩子们个个摇头。
此时,你最想做什么?学生都说想吹空调,想吃冰棍,想泡在泳池里等。
我把话锋一转,可是这位伯伯却在这样的太阳炙烧下干活,多么辛苦啊!请大家读出他的艰辛。
学生每谈到一点,我都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由于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朗读得非常到位。
二、讲背景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孩子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当时社会的现状,让他们体会到尽管农民们一年忙到头,但是换来的还是悲惨的命运。
接着,我问孩子们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孩子们都说农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怜了。
我又问:我们平时该如何做呢?孩子们表达了要爱惜粮食的决心。
最后,我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这两首古诗,再次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从孩子们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可以感受得到他们已经与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读出了农民种田的辛苦,读出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