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期综合症心身症状特点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前期综合症心身症状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和研究经前期综合症患者的身心症状特点。
方法对2009年10月~2010年11月的142例经前期综合症患者进行调查,根据Mortola定量症状评分进行各相关性分析。
结果本组142例患者包括轻度51例、中度47例、重度44例,分别占35.92%、33.10%、30.98。
结论经前期综合征是一种心身疾病,社会心理因素对该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治疗当中应进行心理干预,通过心理疏导、情绪调适以及寻求家庭支持帮助,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认识疾病和建立信心,有助于经前期综合征的改善。
标签:经前期综合症;心身症状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指女性在月经前出现躯体、精神以及行为方面的改变,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月经后症状自然消失的一种病症。
研究发现[1]经前期综合征有300 多种临床表现,涉及精神、躯体等多个方面,其核心临床表现约有20种包括易怒、抑郁、焦虑、冲动、水肿、头痛、乳房胀痛等。
《中华妇产科学》将经前期综合征典型症状主要分为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两类:精神症状包括焦虑、抑郁两大类。
躯体症状包括:水钠漪留、疼痛、低血糖症状三大类症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09年10月~2010年11月,选取14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经前期综合征患者为观察对象,分别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52例)、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24例)、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4例)、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2例)门诊。
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6.77±4.76)岁,平均病程(24.96±24.79)个月,平均初潮年龄(13.42±1.22)岁,平均孕次1次,产次1次,已婚94(66.2%),未婚48(33.8%),有痛经72(50.7%),无痛经70(49.3%)。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与方法根据美国精神病协会和美国国家精神健康协会制定的Mortola定量症状评分[2],又称月经前期体验每日记录(Calendar of premenstrual experiences,COPE),根据量表分躯体与行为两大因素,主要测量两方面内容:行为因素:突然发怒、焦虑和紧张、烦躁、食欲增强、情绪波动、喜欢独处;躯体因素:粉刺、体格发胖、乳房压痛、头昏、疲乏、头痛、潮热、反酸、便秘、腹泻、心悸、乳房发胀、手足发胀等。
与《中华妇产科》躯体与精神神经症状基本一致。
1.2.2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用t、χ2检验,P<0.05视为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相关因素中,占据前3位的分别为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以及易激动,发生率98.6%、97.2%和96.5%,但与其他因素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总体因素来看,精神症状发生率要高于躯体症状(P<0.05),见表1。
142例患者各程度经前期综合症的发生率见表2。
各时期Mortola量表躯体因素与行为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见表3~6。
初诊Mortola量表躯体因素与行为因素的相关性分析,PP和ITT分析均提示相关系数较高,两者呈正相关,且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
12wMortola量表躯体因素与行为因素的相关性分析,PP和ITT分析均提示相关系数较高,两者呈正相关,且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
3 讨论
因经前期综合征精神、情绪障碍更为突出,以往曾命名为经前紧张症、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近年认为本病症状涉及范围广泛,除精神神经症状外还涉及若干互不相联的器官、系统,包括多样器质性和功能性症状,故总称为经前期综合征。
经前期综合征症状多样,通过大量调查显示[3],妇女在经前或经期出现一种或数种体征情绪症状者占50%~80%,但多数报道精神症状为主,精神与躯体症状中的主要表现相似。
英国外Morton的研究表明[4]:经前期综合征患者精神情绪不稳占100%(其中易怒激动63%,抑郁欲哭42%),乳房胀痛占76%,食欲增加占59%,下腹痛占55%,腹胀气占52%,水肿或体重增加占45%,月經失调占41%,头痛占31%,恶心、呕吐占10%,性欲增强占10%,阴道发痒占7%。
土耳其一项研究表明其国内青春期女生经前期综合征中最常见的的症状是消极情绪,主要表现为紧张(87.6%)及神经过敏(87.6%)[5]。
国内对经前期综合征症状的研究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似。
张惠云等[6]于2010年通过对我国6个城市抽样人群共4715人进行调查,显示:易激惹出现频率最高(92.8%),其次为患者具有可确认的社会或经济行为能力下降(78.88%)和乳房胀痛或触痛(78.35%);情绪低落或抑郁消沉(68.95%)、愤怒发火情绪失控(60.19%)、腹胀(64.1%)和”焦虑(54.28%)出现率也超过了50%;而头痛(36.96%)、肢体浮肿(20.27%)和思维不清晰(19.43%)出现率较低。
前期研究也显示:经前烦躁易怒、忧郁哭泣、乳房胀痛、头痛、腹胀等可视为本病的基本症状。
此外,国内其他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经前期综合征主要症状基本一致[7]。
台湾医学中心经前期综合征诊所就诊的150名妇女中有73%符合ICD-10中经前期综合征的的诊断标准,最常见的症状是轻微的心理不适,肌紧张,肌肉疼痛[8]。
一项对香港女抄写员经前期综合征的生存状况和特征的调查显示疲劳是最普遍的症状,疼痛、水储留、行为的变化以及消极情感的尺度超过63%的频率。
这些结果和其他一些研究中主要的不同是西方妇女中消极感情是显著的特征[9]。
本研究通过对6个不同地区共142例经前综合征患者进行分析得出,精神症状中烦躁易怒出现频率最高(98.6%),其次为情绪不稳定(97.2%)、易激动(96.5%)、抑郁症状(90.8%);躯体症状中出现乳房胀痛(95.1%)、疲劳乏力
(95.1%)。
结合以上文献综合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报道的经前期综合征症状频数分布症状虽有差异,但其共同特点是一致的。
本研究同样发现治疗前后经前期综合组患者躯体与精神症状均有密切正相关性,不少学者提出精神社会因素引起身心功能障碍的病因学说。
乐杰[11]明确指出精神因素与经前期综合征的严重程度有动态关系。
部分患者精神症状突出且情绪紧张时常使原有症状加重。
精神因素又可影响内分泌功能,使醛固酮分泌增加,致水钠储留出现水肿。
随着女性体内性激素的变化,也会导致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节物含量的波动,从而对女性的情绪产生影响。
有调查资料表明,经前期综合征以精神症状为主的比率高于躯体症状为主的比率,而精神症状比较隐蔽,常因客观指标不充分,易被忽视。
张德利等[12]对467例女学生进行经前期综合征问卷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调查发现,经前期综合征发生时以心理症状为主的患者比率相当高,甚至高于以躯体症状为主的比率。
EPQ问卷中还发现P(精神质),E(内外向)维度与经前期综合征呈负相关,N(神经质)维度与其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越保守、安静、孤僻、说谎、缺乏同情心、仇视、情绪过分、易激动的人,其经前期综合征临床症状越严重,所以不良的个性特征会影响经前期综合征的严重程度。
袁浩龙等[13]对46例经前期综合征患者作BDI(Beck抑郁问卷),STAI(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和WCQ测试,发现抑郁程度较高的患者在处理应激源时较多的是认知超脱和逃避的应对方式,而较少使用解决应对方式,表明抑郁情绪与患者使用的应对方式有关,同时这个研究结果也支持了张德利的观点。
本课题研究结合文献得出经前期综合征是一种心身疾病,社会心理因素对该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国外曾有文献报道,轻度和中度的经前期综合征患者,以培养良好个性和心理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来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对安慰剂的治愈率和有效率高达30%~50%。
根据妇女经前期综合征患者存在不良适应性应付方式,在治疗当中应进行心理干预,通过心理疏导、情绪调适以及寻求家庭支持帮助,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认识疾病和建立信心,有助于经前期综合征的改善。
参考文献:
[1]Uriel Halbreich.The etiology biology and evolving pathology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s[J].Psycho neuro endocrinology,2003,28:60-64.
[2]Lee LK,Chen PC etal.Menstruation among adolescent girls in Malaysia:a cross-sectional school survey[J].Singapore Medical Journal,2006,47 (10):869-874.
[3]张惠云,乔明琦,窦学俊.美国妇产科学会推荐经前期综合征诊断标准在国内多中心人群中的适用性探讨现代妇产科进展[J].2010,19(9):692-694.
[4]刘华,陈蓉,林守青,等.中重度经前期综合征症状表现形式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514-516.
[5]伍雪梅,张丽,姜向坤.深圳市福田区育龄女职工经前期综合征(PMS)的初步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26-127.f
[6]朱琳鸿,王德斌,洪倩.农村已婚育龄妇女月经相关状况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890-3892.
[7]徐旭杰,韓秀琴,等.经前期综合征证候分布规律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3):31-33.
[8]王秀丽,孙爱军.经前期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64-65.
[9]Hsiao MC,Liu CY,et al.Characteristics of women seeking treatment for premenstrual syndrome in Taiwan[C].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2002,106 (2):150-155.
[10]ChangAM,HolroydE etal.Premenstrual syndrome in employed Chinese women in Hong Kong[J].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1995,16(6):551-561.
[11]乐杰.妇产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41.
[12]张德利,刘志超,等.467名女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与经前期综合征调查[J].泰山医学院学报.1999,20(4):321-322.
[13]袁浩龙,周蓓蓓,尹小红,等.经前期综合征妇女的应付方式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7,23(2):97.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