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
B。 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C. 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
D. 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强调了与唐代相比宋代城市格局和功能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例如,商业街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主要城市已经仍然是政治中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区域经济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代长安和宋代汴京均不是工商业市镇,即材料未涉及工商业市镇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D. 列强入侵推动了商业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方面强调了汉口城市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九分商贾一分民"等字眼又强调了强调汉口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社会生活习俗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官府推行重农抑商而非“工商皆本”的政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列强入侵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A。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 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 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有14000吨,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的近10倍”中可知,16、17世纪中国在对外贸易处于优势,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外来货币的对中国的市场的影响,故A项排除;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说明当时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故C项错误;价格革命是对欧洲市场的影响,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D项排除.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4。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展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展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展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B。 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 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3.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
A。 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B. 农耕文明不断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
①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秦汉
②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隋唐
筒车
③
控制耕土的深浅
A. ①刀耕火种②耧车③二牛抬杠
B. ①铁犁牛耕②大镰③风力水车
C. ①刀耕火种②大镰③风力水车
D。 ①铁犁牛耕②耧车③曲辕犁
【答案】D
【解析】
【详解】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的还有铁犁牛耕,属于秦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的还有耧车,属于隋唐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的还有曲辕犁。故答案为D项.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风力水车是明清时期的农业技术成就,其他三项说法错误,排除A、B、C项。
【点睛】(1)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草市形成,设“草市蔚"进行管理。
(4)宋:“市"突破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草市的服务功能完善
10。周安平在《中国古代市肆考略》中指出:北宋以前,“市”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壮大态势.但之后,“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涉及到城市的格局也涉及到城市的功能。
14.明清时期,"九省通衢”的汉口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剧增17倍,外来人口构成了市民的主体.叶调元有竹枝词云:“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这反映出汉口
A. 社会生活习俗有了重大变化
B。 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
C。 官府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A。 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B。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 坊市制度逐渐打破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答案】C
【解析】
根据“‘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结合所学,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坊市制度逐渐打破,商业活动不仅仅局限在“市"内进行,故C正确;明清商业市镇开始兴起,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错误;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9.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是一个商业革命的时代。下列能够反映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是
A。 “……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代时城市商业打破市坊界限和时间限制,“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反映出商业活动没有地点限制,故选D项;“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反映出在固定地点确立市场,与宋代商业发展状况不符,排除A项;唐朝时期出现了草市,草市出现不能体现宋代商业特点,排除B项;唐朝后期商业活动逐渐打破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排除C项.
2.如果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牛耕技术,下列可供参考的对象中,按照证据可靠性程度的从重到轻依次是
①当时的文人学者著作
②当代专家的专业论著
③当时描绘牛耕的画像石
④年长者代代相传的故事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④③①②
D。 ③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史料研究.画像石较为真实客观,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可靠性最高;当时的文人学者更能准确记录当时的情况,但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可靠性次之;当代专家与秦汉时期时间距离较远,要通过各种史料论证得出结论,可靠性进一步下降;代代相传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很可能歪曲偏离实际情况,可靠性最低。所以按照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应该是③①②④,故排除A、B、C项。故选D。
D.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B
【解析】
“春牛”民俗文化和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农耕文化分不开,在农耕文明时代,牛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的牛是相当重要的畜力,故B正确;“春牛”文化主要和农耕文明相关,铁犁牛耕是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之一,A因果倒置,排除;“春牛"文化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春牛”文化是民俗文化,和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关系不大,排除D。
【答案】D
【解析】
【详解】“仁”“义”“德"“信”体现出商标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故②正确;“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说明商家注重商业信用的宣传,③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市坊制度开始瓦解,①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④错误,选择D项正确。
13。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
【详解】“棉布、丝绸业、瓷器”等反映新兴工商业市镇专业化明显,故选B项;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唐朝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农业占经济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市镇的专业分工,没有反映规模,排除D项。
8。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 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
B。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 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D。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通过中人验证……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重视管理土地交易,故C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只能说明政府的管理,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不抑兼并的政策,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联系所学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分析解答.
11。据统计,1493—1600年,世界的银产量是23000吨,其中新大陆美洲生产的是17000吨.而从1550年到1645年,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有14000吨,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的近10倍。材料说明:
A. 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 政府摒弃了抑商政策
D。 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方式落后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明清时期苏州私营纺织业的发展超过官营,体现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故B项正确;材料的重点在于民营与官营的比较,标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应为雇佣关系的出现,所以A项错误;这并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所以C项错误;从材料中也不能得出官营管理方式落后的结论,所以D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分成两层意思,既强调了市镇规模大又强调了市镇的商业功能。
15.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品种
传入中国时期
玉蜀黍(米)
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落花生(花生)
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
烟草(烟)
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
番薯(红薯)
D。 天灾人祸是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尚复被水旱之灾"说明农业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不能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征,C项正确,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说明自然灾害和税收是导致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6.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这反映了宋代
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A。 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B。 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C。 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D. 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大致是在晚清时期,故排除A项;明清厉行海禁,限制中外交往,所以外来植物传入中国不是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故排除B项;世界市场的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故排除D项。玉米、花生、烟草和红薯这些植物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向外传播,所以这些植物传入中国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故选C。
12.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据此可知( )
①市坊制度开始瓦解
②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③工商业者重视商业信用的宣传
④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③
7。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 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 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 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蓬蒿藜藿'……‘南鄙之田’……‘隙地'……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展出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奴隶社会实行集体耕作的井田制,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从而推动了奴隶开垦公田之外的私田,故C项正确;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此时土地制度仍然是井田制,并没有瓦解,故B项错误;私田的大量开垦,是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
5。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A. 自然因素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B. 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
C。 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 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C. 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
D. 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强调了与唐代相比宋代城市格局和功能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例如,商业街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主要城市已经仍然是政治中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区域经济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代长安和宋代汴京均不是工商业市镇,即材料未涉及工商业市镇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D. 列强入侵推动了商业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方面强调了汉口城市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九分商贾一分民"等字眼又强调了强调汉口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社会生活习俗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官府推行重农抑商而非“工商皆本”的政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列强入侵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A。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 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 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有14000吨,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的近10倍”中可知,16、17世纪中国在对外贸易处于优势,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外来货币的对中国的市场的影响,故A项排除;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说明当时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故C项错误;价格革命是对欧洲市场的影响,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D项排除.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4。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展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展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展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B。 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 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3.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
A。 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B. 农耕文明不断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
①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秦汉
②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隋唐
筒车
③
控制耕土的深浅
A. ①刀耕火种②耧车③二牛抬杠
B. ①铁犁牛耕②大镰③风力水车
C. ①刀耕火种②大镰③风力水车
D。 ①铁犁牛耕②耧车③曲辕犁
【答案】D
【解析】
【详解】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的还有铁犁牛耕,属于秦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的还有耧车,属于隋唐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的还有曲辕犁。故答案为D项.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风力水车是明清时期的农业技术成就,其他三项说法错误,排除A、B、C项。
【点睛】(1)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草市形成,设“草市蔚"进行管理。
(4)宋:“市"突破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草市的服务功能完善
10。周安平在《中国古代市肆考略》中指出:北宋以前,“市”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壮大态势.但之后,“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涉及到城市的格局也涉及到城市的功能。
14.明清时期,"九省通衢”的汉口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剧增17倍,外来人口构成了市民的主体.叶调元有竹枝词云:“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这反映出汉口
A. 社会生活习俗有了重大变化
B。 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
C。 官府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A。 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B。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 坊市制度逐渐打破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答案】C
【解析】
根据“‘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结合所学,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坊市制度逐渐打破,商业活动不仅仅局限在“市"内进行,故C正确;明清商业市镇开始兴起,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错误;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9.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是一个商业革命的时代。下列能够反映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是
A。 “……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代时城市商业打破市坊界限和时间限制,“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反映出商业活动没有地点限制,故选D项;“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反映出在固定地点确立市场,与宋代商业发展状况不符,排除A项;唐朝时期出现了草市,草市出现不能体现宋代商业特点,排除B项;唐朝后期商业活动逐渐打破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排除C项.
2.如果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牛耕技术,下列可供参考的对象中,按照证据可靠性程度的从重到轻依次是
①当时的文人学者著作
②当代专家的专业论著
③当时描绘牛耕的画像石
④年长者代代相传的故事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④③①②
D。 ③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史料研究.画像石较为真实客观,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可靠性最高;当时的文人学者更能准确记录当时的情况,但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可靠性次之;当代专家与秦汉时期时间距离较远,要通过各种史料论证得出结论,可靠性进一步下降;代代相传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很可能歪曲偏离实际情况,可靠性最低。所以按照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应该是③①②④,故排除A、B、C项。故选D。
D.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B
【解析】
“春牛”民俗文化和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农耕文化分不开,在农耕文明时代,牛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的牛是相当重要的畜力,故B正确;“春牛”文化主要和农耕文明相关,铁犁牛耕是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之一,A因果倒置,排除;“春牛"文化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春牛”文化是民俗文化,和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关系不大,排除D。
【答案】D
【解析】
【详解】“仁”“义”“德"“信”体现出商标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故②正确;“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说明商家注重商业信用的宣传,③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市坊制度开始瓦解,①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④错误,选择D项正确。
13。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
【详解】“棉布、丝绸业、瓷器”等反映新兴工商业市镇专业化明显,故选B项;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唐朝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农业占经济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市镇的专业分工,没有反映规模,排除D项。
8。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 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
B。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 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D。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通过中人验证……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重视管理土地交易,故C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只能说明政府的管理,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不抑兼并的政策,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联系所学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分析解答.
11。据统计,1493—1600年,世界的银产量是23000吨,其中新大陆美洲生产的是17000吨.而从1550年到1645年,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有14000吨,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的近10倍。材料说明:
A. 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 政府摒弃了抑商政策
D。 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方式落后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明清时期苏州私营纺织业的发展超过官营,体现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故B项正确;材料的重点在于民营与官营的比较,标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应为雇佣关系的出现,所以A项错误;这并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所以C项错误;从材料中也不能得出官营管理方式落后的结论,所以D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分成两层意思,既强调了市镇规模大又强调了市镇的商业功能。
15.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品种
传入中国时期
玉蜀黍(米)
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落花生(花生)
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
烟草(烟)
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
番薯(红薯)
D。 天灾人祸是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尚复被水旱之灾"说明农业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不能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征,C项正确,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说明自然灾害和税收是导致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6.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这反映了宋代
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A。 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B。 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C。 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D. 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大致是在晚清时期,故排除A项;明清厉行海禁,限制中外交往,所以外来植物传入中国不是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故排除B项;世界市场的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故排除D项。玉米、花生、烟草和红薯这些植物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向外传播,所以这些植物传入中国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故选C。
12.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据此可知( )
①市坊制度开始瓦解
②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③工商业者重视商业信用的宣传
④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③
7。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 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 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 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蓬蒿藜藿'……‘南鄙之田’……‘隙地'……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展出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奴隶社会实行集体耕作的井田制,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从而推动了奴隶开垦公田之外的私田,故C项正确;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此时土地制度仍然是井田制,并没有瓦解,故B项错误;私田的大量开垦,是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
5。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A. 自然因素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B. 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
C。 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