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的“三点一线”——以《示儿》教学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教学的“三点一线”
—
—以《示儿》教学为例
高榆珈,李科霞
(江苏省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学,213001)
摘要: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三点一线”策略以“思”“拓”“创”为三个着力点,以“读”为主线,在推进的教学中让学生入韵入境、入情入心。
具体运用有:创设情境,入境生趣,感发诗兴;寓思于读,释义绘境,解读诗眼;以拓促悟,知人论世,感悟诗情/以读激创,内化诗情,涵养诗心&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思拓创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古诗词素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三点一线”策略,以“思”“拓”“创”为三个着力点,以“读”为一条主线,符合古诗词教学规律。
本文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教学为例,具体阐述“三点一线”策略的运用。
一、寓“思”于“读”:释义绘境,理解诗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高年级古诗词学习“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大胆、丰富地想象,教学才会有思维和情感的深度。
古诗词意涵丰富,情感饱满,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要想领略古诗词的意蕴,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应注重创设主题情境,以音乐渲染、插图欣赏、故事讲述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带领他们进入诗词情境,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进入情境后,教师宜布置朗读任务,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意,同时思考解读诗中的矛盾点,突破重难点,赏析精妙点----
(1)围绕诗题来思考。
有些古诗词的题目中藏着破译诗人情感的密码,因而抓住题目就能提纲挈领。
(2)紧扣诗眼来思考。
“诗眼”指诗歌中最能体现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通常牵一字而动全诗。
要透彻理解诗眼,可以让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如何表现”三方面展开多维思考,也可以通过想象补白、对比联系、炼字比较、补充创
作背景等层面将思维引向深入。
(3)抓住意象来思考。
“意象是我们切入诗歌并把握其性能的重要枢纽,离开意象谈诗,很容易丢失诗的精髓&”意象是古诗词言意转化的重要媒介,教师可以在画面想象与拓展延伸中阐释意象的文化内涵。
如,《示儿》一课经过导入环节“走进主题,在遗言中听心声”,通过音乐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感人肺腑的遗言中走进爱国主题,感受浓浓的家国情怀后,在“走进古诗,解题释义抓诗眼”环节,创设了四个教学板块”第一板块,揭题导入,解诗题。
教师通过提问诗题的意思,让学生了解诗题《示儿》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诗后,追问:这位大诗人会嘱托儿子什么呢?学生带着好奇开启《示儿》学习之旅”第二板块,初读古诗,理解“祭”。
先自由朗读,后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进行正音与断句指导。
教师顺势抛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陆游的遗书?”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诗意。
诗中的“祭”既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又是本课的生字,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
师生通过字形演变了解“祭”的本义,即手持酒肉供奉神主和祖先,后来演变为一种对已故之人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
学生在识字、写字与解字中深入学习生字“祭”,通过“家祭”进一步了解《示儿》是临终绝笔,是诗人陆游在向儿孙们交代自己的身后之事。
第三板块,疏通诗意,找矛盾。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陆游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的疑问,借助注释理解并交流,这是理解的第一层次,即从字面上理解诗意。
教师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追问:“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诗人说话有些前后矛盾?”学生在推理“空”与“悲”、“无知”与“告乃翁”的矛盾中,逐渐领会到了陆游渴盼国家统一的遗愿,感受到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情。
初步了解诗人的情感,这是理解的第二层次。
再读古诗,明诗眼。
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思考:“陆游为什么会如此期盼国家统一呢?”教师抓住“不见九州同”,适时与学生交流北宋覆灭、南宋建立的时代背景,并适时点拨:“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整首诗浓缩为诗中的一个字,就是—
—”,由此引出诗眼“悲”。
这是理解的第三层次,即结合时背景理”
需要指出的是,“思”仅仅是立足于这一首诗的思考,要想真正读懂这首诗想要传达的情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还需要深入拓展,进行立体化的”
二、“拓”中“读”悟:知人论世,感悟诗情
有效的拓展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
教学中,通过对比赏析、同类联系、“以诗解诗”等方法,丰富诗词内涵,升华诗词情感,拓宽文化视野,从而提升古诗词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教师可运用以下五种常见的拓展方式:
一是拓展同一情感。
“诗言志,歌咏言。
”拓展同一种情感的诗词,可以在情感共鸣中将个体的生命与文化相融合。
二是拓展同一作者。
如果要深入了解某位作者的理想志向、语言风格等,可以拓展他的相关作”
三是拓展同一写法。
如学习《石灰吟》《竹石》时,拓展学习《墨梅》《菊花》等,让学生对托物言志写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四是拓展同一意象。
抓住古诗词中常见的“明月”“杨柳”“梅”“兰”“竹”“菊”等意象,探究其深层的文化象征含义,有助于实现言意转化,深度理”
五是拓展同一题材。
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特定的理解模式,对某一主题下的人文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拓展送别诗、边塞诗、童趣诗等&
例如,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是《示儿》教学的重难点。
如果学生不了解南宋的时代背景和陆游平生的志向,就很
难真正入情入境。
而同一课的《题临安邸》则描绘 了同时期诗人林升在南宋都城临安的所见、所闻与 所感,通过对遗民翘首期盼与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强
烈对比,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陆游的悲愤之情& 《示儿》与《题临安邸》的有机整合,既有助于学生在
文学作品中了解社会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又能 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诗词素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时代背景和个人命运的
高度走近陆游&达成此目标,可以拓展“走进时
代”和“走近诗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走进时代,对比泛读悟诗情。
本环
节又可分三步推进。
一是倾听“遗民”心声。
补充学习陆游在《秋 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和范成大在《州桥》中的“忍泪失 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了解沦陷区百姓的
悲苦与渴盼。
二是远望“王师”苟安。
拓展学习林升的《题
临安邸》一诗,借助注释与讲解,展现歌舞升平、纵 情声色的另一幅场景。
在背景资料交流中,引导 学生理解诗眼“醉”的双重含义:不仅指沉醉,陶
醉,更表示沉迷于酒色,醉生梦死,不思复国,从而 体会诗人林升以及像林升一样的爱国志士的悲愤 之情&
三是读出“陆游”心声。
学生在“以诗解诗”、
对比赏析中感受到陆游在乱世中悲盼交织的复杂 情绪,此时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将体悟到的“悲”与 “盼”通过朗读尽情地表达出来,感受诗人深深的
爱国之情&
第二环节:走近诗人,延伸阅读知情怀&
结合陆游的人生轨迹,从20岁立志、)8岁从 军、52岁被罢官到68岁病中仍思国,拓展其爱国 诗句。
在配乐引读中感悟早已融入他生命的爱国
情怀。
在20岁的时候,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生读)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在)8岁的时候,陆游从军边关,在满天飞雪 和凛冽的寒气中,他这样高唱——(生读)飞霜掠
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
在52岁的时候,他因为主战而被罢官,备受 迫害,大病不起,他仍然坚定地说——(生读)位卑
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在68岁的时候,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终日缠 绵病榻,可是他魂牵梦绕的依然是——(生读)僵
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眼“悲”:不
仅仅是他为在有生之年看不到国家统一感到悲 伤,还有为遗民生活在金国蹂”之中感到悲痛, 为南宋统治者莺歌燕舞、不思复国感到悲愤,为
自己一生壮志未酬,未能建功立业,未能报国感
到悲凉……学生逐步把“悲”读厚。
读懂了 “悲”, 也便读懂了陆游这个人,真正读懂了《示儿》这 首诗。
接着,教学“回到古诗,读出一生爱国情”环
节,创设情境引读:#210年的寒冬,这位85岁老
人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窗外,是北风凄厉的呼 号;屋内,昏暗的烛火下是烛泪在流淌&面对着床
前哀戚的儿孙,这位老人留下千古绝唱——”学生
想象着陆游临终的场景画面,在悲怆的乐曲声中 读出诗中流淌着的不渝爱国情,不变复国志。
三、以“读”激“创”:内化诗情,涵养诗心
有的放矢的创作活动,不仅能深化和内化诗
情,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热情,使他 们在创造性学习中亲近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
教
师可以指导学生创编课本剧,在理解感悟的基础 上,小组合作丰富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将古诗词
融入生动的故事中,融入人物的情感中,从而以编 促悟,以编促评;可以引导学生创写诗词句,主要 选择指向诗情感悟、了解写法的重点诗句,运用联
系生活、联系课内、展开想象、引用诗句等方式,让
学生进行创意仿写、补写、改写或续写,尝试与诗人对话,提升语言表现力,深化诗词理解。
学生在编一编、改一改、写一写、演一演中,以评促学,实现古诗词的个性化、趣味性与体验性学习&在《示儿》的教学中,有了“思”“拓”环节的层层推进,教师设计了“对话诗人,创写诗句抒感受”环节,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
首先,课件出示朱自清的一段评价:
《示儿》是临终之作,不说别的,只说“北定中原”,这正是他的专一处。
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贴心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因为这正是他最贴心的话。
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
他教儿子“无忘”,正可见他自己的念念不“忘”。
这是他的爱国热忱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
因此,在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真正的爱国诗人。
学生阅读后,教师再以自己创写的诗句“一句嘱托留千古,一片丹心照汗青”概括,并布置创写任务:900年后的你们,想对爱国诗人陆游说些什么?请像老师一样创写诗句,抒发你此刻的感受。
学生创作出“临终仍念定中原,忧国忧民照千秋”“不忘初心盼统一,永不褪色爱国情”“死无所畏信念坚,爱国热忱泣鬼神”“无需再牵肠,九州已安昌”“君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一生为报国而来,临终绝唱响千年”等佳句。
《示儿》一课教学,在“思”的相关环节,学生在初读中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在再读中理解诗意、感受矛盾。
在“拓”的相关环节,通过了解时代背景和诗人志向,学生感悟到人物深切的爱国之情,从而多层面深度解读诗眼“悲”,此时的读实现了入情入境,同时激发了之后的“创”。
“文以引声,声亦以引文。
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
”三分诗,七分读。
总之,教师要将“初读扬韵一再读释意一品读绘境一解读诗眼一赏读炼字一悟读融情一吟诵入,L、”的朗读主线贯穿古诗词教学。
在朗读方式上,可以范读、自由读、指名读、合作读与齐读等;要注重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以读促悟,贯穿全程。
以“读”串起“思”“拓”“创”,以“思”“拓”“创”推进“读”,达到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要求。
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三点一线”策略是有机整合、循序渐进、指向深度学习的过程。
“思”是立足文本学诗词,挖掘诗词的深度;“拓”是站在别处学诗词,延展诗词的广度;“创”是以“我”之眼学诗词,触及诗词的温度;“读”是一以贯之学诗词,抵达诗词的高度。
基于“三点一线”教学策略的古诗词教学融有效、有趣、有法于一体,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断精彩生成与拔节生长,汲取古诗词的文化精华。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N 自筹课题“中华经典立体化阅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编号:B-b/2018/02/1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12陈伯海.意象艺术与唐诗[M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