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宋史-朱熹传》专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史-朱熹传》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熹幼颖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
..第。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纳粟赏行,遂受职名。

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
自引去,所部肃然。

凡丁钱
..、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

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光宗即位,除江东转运副使,以疾辞,改知漳州。

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减经总制钱四百万。

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

常病经界不行之害,会朝论欲行泉、汀、漳三州经界,熹乃访事宜,择人物及方量之法上之。

宁宗之立,韩侂胄自谓有定策功,居中用事。

熹忧其害政,数以为言,且约吏部侍郎彭龟年共论之。

会龟年出护使客,熹乃上疏斥言左右窃柄之失,在讲筵复申言之。

御批云:“悯卿
耆艾
..。

..,恐难立讲,已除卿宫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

明年卒,年七十一。

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

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

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

所著书皆行于世。

疾且革,手书属其子在及门人范德念、黄干,拳拳以勉学及修正遗书为言。

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B.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C.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D.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丁钱,人口税,封建时代政府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一种赋税,亦称“丁口钱”。

C.耆艾,古以五十岁为艾,六十岁为耆,与“耆宿”同义,指年高而素有德望的人。

D.罢祠,免去祠禄官之职。

宋京师的庙宇、宫观设有祠禄官,常由宰相、翰林学士等兼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熹救灾有方,政绩卓著。

浙东饥荒,他通过减免税收的形式来招募各地米商,为灾区捐赠粮食;同时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出长远的谋划安排,得到皇帝的认可。

B.朱熹爱民如子,移风易俗。

任职浙东时,凡政事方面有不利于百姓的地方,全部加以改
正和革除;任职漳州时,因当地的百姓不懂得礼节,他采用多种方式积极教化百姓。

C.朱熹作风严峻,不畏权贵。

他的下属州县官吏惧怕他作风严峻,有些人甚至自行离职,他所管辖的地区风纪肃然;他上疏直言韩侂胄等近臣窃取权柄的危害,却并未被采纳。

D.朱熹钻研理学,著述颇丰。

朱熹做学问注重深入研究事理并与实践结合,同时注重加强自我修养;他研究圣贤经典,在他死后,朝廷把他对《大学》等作训解的书立于学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5分)
(2)疾且革,手书属其子在及门人范德念、黄干,拳拳以勉学及修正遗书为言。

(5分)10.C “值岁不雨”的意思是正遇上久旱不雨。

“值岁”意为“正遇上”,作谓语;“不雨”意为“久旱不下雨”,作宾语,故“值岁不雨”中间不用停顿,排除A、B项。

“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的意思是(他)救活了很多百姓,事毕之后,他上书请求按规格推思行赏纳粮的人。

“讫事”作句首状语,修饰后句,“奏乞”作谓语,“依格推赏纳粟人”作宾语,所以,“讫事”前后应停顿,这样就排除D项。

故选C。

11.C“与‘耆宿’同义,指年高而素有德望的人”错误。

“耆艾”泛指老年人,有时可指尊长、师长,但不一定是“素有德望的人”。

故选C。

12.A“为灾区捐赠粮食”错误,原文为“则客舟之米已辐凑”,即外地船只运来的大米已汇集到这里来出售,非“为灾区捐赠粮食”。

故选A。

13.(1)朱熹每天探访民情,巡行境内,乘坐单车,使随从退避,所到之处人们都来不及知道。

“钩访”,探访;“民隐”,民情;“按行”,巡行;“屏”,使动用法,使随从退避。

(每点1分,句意1分。


(2)朱熹病情加重时,他亲笔写下遗言嘱咐儿子朱在和学生范德念、黄干,恳切地勉励他们努力学习并修订自己遗留下来的书籍。

第二句关键点:“革”,病情加重;“属”,嘱咐;“遗书”,遗留下来的书籍。

(每点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朱熹从小聪颖理解力强,十八岁时,参加乡贡,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

淳熙五年,担任南康知军,来到郡上后,他兴利除害,正遇上久旱不雨,他讲求治荒政策,救活了很多百姓。

事毕之后,他上书请求按规格推思行赏纳粮的人。

恰好碰到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奏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当天乘坐单车上路,朱熹又以纳粮的人没有推行赏,辞去了职务。

等到朝廷对纳粮救灾的人实行奖赏以后,朱熹才接受了这一职务。

朱熹刚一拜任,就写信到其他州郡,招募米商,减免他们的税收,等他来到郡上后,客商的米船已经聚集了很多。

朱熹每天探访民情,巡行境内,乘坐单车,使随从退避,所到之处人们都来不及知道。

州县官吏害怕他的威仪,甚至有些人自行引退,部属一片整肃。

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有不便于百姓的,全部加以改正和革除。

在救济灾荒之余,他随事谋划,一定要定下长久之计。

有人攻击朱熹,说他疏略于政事,皇上对王淮说:“朱熹的政绩很可观。

”光宗即位后,拜官江东转运副使,因病辞去,改任为漳州知州。

他奏请朝廷免除了漳州属县的无名杂税七百万钱,减免经总制钱四百万。

因为当地百姓不懂得礼节,他择取古代丧葬嫁娶的礼仪,来演示给他们,让父老们进行解说,来教导子弟。

他常常忧虑不能推行丈量土地、划定界限的危害,正赶上朝廷讨论要
划清在泉州、汀州、漳州的土地分界,朱熹于是察访事宜,选择好人员物品和丈量方法献上。

宁宗继位时,韩侂胄自认为有拥立皇帝的功劳,居位于朝廷执掌政事。

朱熹担心他会妨害政事,多次发表言论,并约吏部侍郎彭龟年共同上奏抨击韩侂胄。

恰逢彭龟年出外护送使者,朱熹于是上疏斥责左右亲幸窃取权柄的过失,在讲席上再次申明这个观点。

宁宗御批写道:“我怜恤你年岁已高,恐怕难以再居立讲席,已授给你宫观的职位。

”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诬告朱熹十大罪状,下诏除官,罢免祠职。

庆元四年,朱熹因为自己已年近七十,复请求退职,庆元五年,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

第二年朱熹逝世,终年七十一岁。

朱熹做学问,大抵是主张穷尽事理来获得知识,反躬自求,亲自实践,其中以保持敬心为主。

朱熹曾经说古代圣贤道统的传续散布在书册之后,圣人经典的意旨就不明了,而道统的传续也开始隐晦不显。

于是他竭尽一生全部的精力,钻研穷究圣贤经典的意旨和训示原意。

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

朱熹病情加重时,他亲笔写下遗言嘱咐儿子朱在和学生范德念、黄干,恳切地勉励他们努力学习并修订自己遗留下来的书籍。

朱熹死后,朝廷把他对《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训解立于学官。

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与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父松字乔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

”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

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大子与之进论访白鹿洞书院址奏复其旧为《学规》倪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荼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纳栗赏行,遂受职名。

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躅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单之。

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

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

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

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

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

所著书皆行于世。

熹没,朝廷以其“四书”训说立于学官。

平生为文凡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

四年,熹以年近七十,中乞致仕。

五年,依所请。

明年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朱熹传》,有删改) 【注】①荒政:赈济灾荒的措施。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 《学规》俾守之
B.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C.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所欲
旧/为《学规》俾守之
D.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登旧/为《学规》俾守之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B. “九考”指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每年秋天,各州举行,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C. “四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它们都是儒家经典。

D.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与“乞骸骨”“下车”同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熹自小聪慧过人。

读《孝经》,只看过一遍,就知道为人的是与非;和小伙伴玩耍,只有他能画出八卦图形,他的父亲感到惊奇。

B. 朱熹注重人才培养。

任同安县主簿时挑选德才优异之人做学生,每天给他们传授古圣先贤提升自身修养之事和治理人民的学问。

C. 朱熹关心民众疾苦。

浙东闹大饥荒,在朝廷奖赏救荒之人后,他才肯再次受职赴任,并随即写信召募米商,免商税,征粮救灾。

D. 朱熹一生著书颇丰。

认为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并著书共一百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2)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答案】10. B 11. D 12. A
13. (1)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巡察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

(2)(朱熹)常常(需要)向别人开口借钱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

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他父亲朱松字乔年。

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说:“这就是天。

”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

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

在岀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

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

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

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

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

(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

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

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

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

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

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

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说:“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朱熹在考中进士后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

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

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

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

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

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

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

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

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

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

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