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学科专项经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11月第25卷第22期
中国管理信息化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Nov.,2022
Vol.25,No.2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学科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指标构建与思考
孙 颀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
[摘 要]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高等学校在提升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方面不断探索。

专项经费作为高校经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绩效评价工作是否有效直接关系着经费的后续分配及使用。

文章以学科专项经费为例,通过引入平衡计分卡的概念,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4方面对其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设计构建,并提出基于平衡计分卡方法的绩效评价具体措施。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专项经费;绩效评价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2.22.016
[中图分类号]F235;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2)22-0052-04
0 引 言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持续出台,高等学校对绩效评价管理方面的重视不断增强。

高等学校学科专项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如何在专项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利用资金、高效配置资源、科学规划发展成为焦点问题。

在绩效评价工具的选择和使用问题上,本文通过引入平衡计分卡概念,对高校学科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设计构建,并对其存在的局限性进行简要分析。

1 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高校绩效评价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于洪艳[1]以国家财政拨款中的四大专项资金为切入点,分别设计出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权重,以F大学为例对3年指标数据进行绩效评价,并认为在“双一流”背景下进行系统、科学的绩效评价工作势在必行。

杨杰[2]认为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忽视经费管理、经费执行进度慢、缺乏考核问责机制、经费统筹能力弱以及经费使用欠缺灵活性等问题,并从问题出发分别提出了提高经费使用绩效的解决措施。

沈思奇等[3]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为例,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结合高校学科经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增加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的投入更能促进教学部门发展的结论,并认为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应结合不同类型部门的需要,而非一概而论。

曹宏进[4]通过结合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认为基于平衡计分卡方法来评价高校绩效管理有助于配置高校资源、提升高校战略管理水平,并有助于对高校战略进行绩效评价。

毕方水[5]基于平衡计分
[收稿日期]2022-05-02
[作者简介]孙颀(1989— ),女,吉林长春人,硕士,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财务管理。

过经济补偿和非经济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对生态系统和受损者进行补偿,维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金南,刘桂环,文一惠,等.构建中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创新路线图:《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解读[J].环境保护,2016(10):14-18.[2]车东晟.政策与法律双重维度下生态补偿的法理溯源与 制度重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8):148-157.[3]郭玉婷.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的作用 [J].财会学习,2020(26):109-110.
[4]潘佳.政府在我国生态补偿主体关系中的角色及职能 [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6(4):68-78.
[5]袁广达,吴杰.环境成本视角下生态污染补偿标准确定的博弈机理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1): 65-74.
会计研究
卡理论,从4个维度对A大学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并进行绩效评价,提出了改善绩效评价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2 平衡计分卡概述
2.1 平衡计分卡的概念
199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共同提出了平衡计分卡这一概念。

此后,平衡计分卡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它作为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里程碑受到了广泛关注。

相比传统的侧重于财务性指标的业绩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更加强调各个方面的平衡。

通过对企业的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得出有关企业经营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信息。

在目标上,它平衡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

在方法上,它平衡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因此,使用平衡计分卡可以为管理层提供更加全面、客观和公允的信息,从而提升管理决策的质量。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能够在现代激烈竞争市场环境中实现战略管理的工具。

公司管理层可以通过对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这4个方面的最终目标进行层层分解,最终将具体目标落在部门甚至个人上,从而实现企业战略管理。

这种实施过程可被概括为:设定战略目标—实施战略—评价实施结果并比较与目标的差异—调整并最终实现战略 目标。

在实施平衡计分卡之前,公司管理层必须首先明确本期的发展目标,并确定与目标紧密相关的业绩指标。

根据重要性对各评价方面赋予不同的权重,在本期结束之后对各评价方面打分,计算出加权平均值,并不断审核和修正这一过程。

平衡计分卡的4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财务成果是最终目标,客户是关键,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是基础,企业学习和成长是核心。

2.2 平衡计分卡指标
平衡计分卡认为业绩评价的重要因素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

平衡计分卡在财务与非财务、定量与定性、短期和长期、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组织的各部门之间寻求平衡。

2.2.1 财务方面——如何配置资源
在业绩评价过程中,企业大多从股东或出资者的角度出发,在财务方面着重考察各项财务指标。

通过收入增长率、资产规模增长率等指标来考察企业的财务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及价值创造能力。

对高校而言,虽然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也可利用一些财务指标来进行业绩评价。

财务指标能体现出高校运营现状能否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2.2.2 客户方面——利益相关者如何看待我们
对企业而言,现代企业管理看重以顾客为导向、面向市场、以客户为核心的思想。

在企业管理中主要采用的指标有价格和质量、市场份额、客户保持和客户忠诚、客户获得、源于客户的获利能力等。

对高校而言,其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高校主管部门、学生、学校教职工以及毕业生用人单位等。

客户方面的指标区别于财务指标,不易被定量分析,通常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2.2.3 内部业务流程方面——哪里是优势,哪里需要进行改进
企业战略的实现依赖有效的内部业务流程,平衡计分卡强调业务流程的有效性,这是其与传统业绩评价体系的重要差别之一。

通常来说,企业的业务包括研究开发、经营以及售后服务。

对业务流程的评价更加注重对非财务指标的计量。

非财务指标的计量涉及更多主观判断,更容易受到操纵,只有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才能对企业的能力做出公允的判断。

对高校而言,内部业务流程主要涉及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的业务流程效率、教学科研设施利用效率以及学校各项制度方针是否完备并且高效执行等,并以提升内部运作效率、提升人员素质为目标。

2.2.4 学习和成长方面——我们的未来怎么样
一个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长久地续存并保持自身竞争力,离不开不断的学习与探索,要在学习与探索中不断成长,但学习和创新能力是一项无形资产,它不能独立存在,只能存在于员工的思想中。

因此,对学习和成长能力的考察应以员工为主要出发点,从员工能力、信息系统改进能力以及激发积极性、授权等角度进行分析。

对高校而言,学习和成长方面的指标也很重要,学校不仅需要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人才建设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还要重视如信息化建设、实验室构建等方面。

学习和成长方面的指标是基石,为其他3类指标提供有效动力。

会计研究
3 学科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现状
本文以高校建设一流大学与学科引导专项为例(下文简称学科专项),对其绩效评价现有的问题进行分析。

高校目前在学科专项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3.1 绩效评价管理制度不完备
部属高校学科专项资金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国家及地方拨款,拨款金额每年基本相同,学校财务部门并非学科项目的归口管理部门,仅对经费的分配、执行等环节进行把控,而归口管理部门则重点负责学科项目的申报、评估、绩效考核等环节。

若缺少明确的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制度规范,那么高校在经费执行的过程中很难做到有章可循。

3.2 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不健全
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包含从最初申报到最终执行的全部流程,而高校普遍存在“重申报,轻执行”的问题。

学科专项管理部门在项目考评过程中,没有把项目经费的使用是否合规、经费执行进度作为考评的主要内容。

而财务管理部门目前对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管理普遍还停留在被动管理层面,对上级部门布置的绩效评价任务能做到按时完成,但没有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设计适合的绩效评价流程体系,这样不利于高效配置学校资源。

因此,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有效对接并设计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3.3 绩效评价指标不完善
目前,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是依据《财政部关于印发〈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的通知》(财预〔2013〕53号)、《关于印发〈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科教〔2017〕126号)等文件,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主要涉及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只能反映当年的预算执行情况,在时间上不具有连续性及长效性;在短期内也很难看出质量指标是否达到预期、是否产生预期效益。

因此,在指标选取过程中应注重选取指标的长效性,年度之间的连续性等 问题。

4 学科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高校在设计四维度指标之前,应该先明确发展目标。

结合国家“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及学校所在省份出台的学科建设方案、实施办法等文件,学校应按照自身发展特点设计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发展目标。

多数高校将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作为发展核心,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力求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并行。

因此,可以将双一流战略目标总结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造经济社会效益。

在确定评价目标后,本文通过参考关于高校科研类业务专项、学科发展类专项等绩效指标选取的文献,分别从以下4个方面选取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并在指标填报过程中加入本年与上年分栏,通过时间上的对比来体现绩效指标的延续性。

4.1 财务方面
财务是绩效评价指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还能体现出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开展的资金保障情况。

本文选取学科经费来源及学科经费管理作为财务维度二级指标。

学科经费来源指标下设两个三级指标,分别为财政经费到位率、自筹经费到位率;学科经费管理指标下设3个三级指标,分别为预算执行率、预算调整比例、支出合规率。

4.2 客户方面
高校可以从学生角度、经费拨付部门角度及社会角度来设计客户方面的评价指标。

二级指标包括:毕业生质量、学科评估情况、社会贡献。

其中,毕业生质量指标下设3个三级指标:毕业生就业率、优秀毕业生数、用人单位满意度。

学科评估情况下设2个三级指标:学科声誉、学科评估得分。

社会贡献指标下设3个三级指标:学科成果产出数量、产学研合作基地、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

4.3 内部业务流程方面
内部业务流程是学校学科专项项目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利用自身条件来建设发展的主要过程。

内部业务流程方面的指标选取要能够反映学校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合理性。

二级指标包括:学科管理、设施配套。

其中学科管理指标下设5个三级指标:国家级学科建设项目、省级学科建设项目、国际交流合作情况、信息化建设、制度建设与流程梳理。

设施配套指标下设3个三级指标:科研仪器设备、生均图书、教
会计研究
学科研设施利用率。

4.4 学习和成长方面
对高校而言,学习和成长方面不仅可以反映学科现有师资及科研等情况,更能体现出高校未来发展的潜能。

二级指标包括师资、科研。

师资指标下设4个三级指标:师资队伍结构、特色人才数量、创新团队建设、教学相关成果。

科研下设5个三级指标:科研成果奖励数、学术论文质量、出版专著(教材)数、科研创新平台数、专利成果及转化率。

5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绩效评价 措施
5.1 内外评价相结合,完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制度
在平衡计分卡指标的影响下,高校要想提高财政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效率,需要将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结合起来,使整体绩效评价系统更具科学性,并构建完善的财务绩效评价制度。

在实践中,首先,财务部门要制定来源追溯制度,对各学科经费的来源进行充分记录和查验,防止因不明资金流入学校内部财务系统而影响绩效评价或财务管理。

同时,财务部门也需要明确限制学科经费到位的时间和到位率等,积极与校外企业或金融机构合作,拓宽财务经费筹集渠道,突出内外财务绩效评价的优越性。

其次,要落实学科经费管理制度,记录好每一笔用于学科建设的经费支出,对内计算好预算调整比率,对外评价预算执行率,一旦发现财务支出超过预算指标范围,高校财务部门需要及时回应并审查,优化财务绩效评价 水平。

5.2 构建科学考评指标,提高客户预算编制合理性
高校财务专项经费的评价程序相对烦琐,要想落实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工作,必须构建科学的考评指标,并提高客户,即高校学生方面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首先,高校需要强化监督考评指标,科学追踪毕业生质量。

例如,通过校企合作了解企业对年轻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改良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效率,追踪企业对新引进人才的满意度情况。

其次,高校需建设内部审计考评指标,科学地审计用于学科建设方面的预算编制指标,如审计学科资源采买流程是否合规、价格是否合理等,将学科建设的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5.3 优化监督机制,优化高校内部业务流程
监督工作的有序开展是保障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结果合理性的关键。

因此,在平衡计分卡指标建设的带动下,高校要进一步优化监督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学科管理,监督和审核国际、国家级重点项目的财务支出情况,并预测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等;另一方面要开发利于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配套设施,如建设线上文献资源库、更新教研设备等。

在业务开展前,高校相关部门需要审核立项报告,交由上级单位签字确认后,做好事前调研、事中控制以及事后评价等工作,一旦发现有人利用专项经费牟取私利、影响绩效,需要严加处置,充分发挥动态监督的 职能。

5.4 重视绩效评价效益,建设学习成长型师资团队
高校应遵循效益为先的原则,即要在各专项经费应用之后对教师在教研和教学方面做出的成绩进行考评,使专项经费的应用成果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

在此之前,高校需要重视教师人才建设,组建“双一流”教师团队,鼓励教师深入挖掘学科体系、学术项目的价值,还可以为各专业教师提供出国访学、对外实践的机会,将教师的专利成果转化率、专著出版影响力等纳入个人绩效考评,将个人绩效和财政绩效结合起来,充分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建设学习成长型师资团队。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洪艳.“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以F高校为例[J].教育财会研究,2018(4):25-33.[2]杨杰.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绩效管理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4):55.
[3]沈思琦,章杰文,姚俊生,等.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研究: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为例[J].商业会计,2020(16):89-92.
[4]曹宏进.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资源配置绩效评价: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为例[J].会计之友,2020(22): 131-137.
[5]毕方水.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以A大学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项目为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2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