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与PH值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氮与PH值的关系
摘要:养鱼池塘中的氨氮来源于饵料、水生动物排泄物、肥料及动物尸体分解等,氨氮含量超高,会影响鱼类生长,过高则会造成鱼类中毒死亡,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

我们通过推广使用中国科协“Ⅳ型科普大篷车”水产养殖服务工具箱中的HI93700氨氮离子浓度比色计和DY—ⅢC水质分析仪对鱼池氨氮的检测,加深了对控制鱼池氨氮浓度,确保池塘安全养殖的认识。

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鱼塘氨氮来源、鱼类中毒的表现症状、预防及解救措施。

关键词:氨氮中毒预防解救
一、池塘中的氨氮来源
池塘中的氨氮(NH3-N)主要来源于饵料(饲料)、水生动物的排泄物、肥料及动物尸体分解等。

氨氮为水体中主要废氮,在池水pH 值较高时,氨氮可以返回大气,或是以氮气形式回到大气中,也有部分被水生植物消耗,部分被底质吸附。

如果水体中氨氮的消散量小于产生量,鱼池中就会出现氨氮积累,当氨氮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使鱼类等水产动物中毒。

轻者鱼、虾生长缓慢,摄食与活动异常,容易感染各种疾病;重者抢救无效,池鱼全部死亡。

因其症状与药害、缺氧“浮头”有部分相似之处,如不细心观察,很容易混淆。

氨氮通常是由于在氧气不足时含氮有机物分解而产生,或者是由于氮化合物被反硝化细菌还原而生成。

淡水鱼类等水生动物代谢的最终产物一般是以氨的状态排出。

氨很容易溶解于水,生成分子复合物NH3·H2O,一部分解离生成铵离子(NH4+),在NH3·H2O与NH4++OH—之间建立化学平衡。

平衡时氨(NH·H2O)及铵离子的
含量取决于水的pH值:pH值增加,氨的比率增大,pH值小于7时,几乎都以铵离子存在,pH值大于11时,几乎都以氨存在。

水温高低也有关系,水温高时氨的比率增大。

由此可见,氨和铵离子在水中可以互相转化,但它们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物质。

氨对鱼类等水生生物是极毒的,而铵离子则无毒。

氨的毒性很强,即使浓度很低也会抑制鱼类的生长。

一般鱼池水中氨的浓度含量较低,这是因为有大量池水的稀释,同时硝化细菌能将其转化为硝酸盐。

但在高密度精养鱼池,特别是换水不良的鱼池中,氨的浓度可能会达到抑制鱼类生长的程度。

底层水缺氧,有机物发生厌氧分解,也会使氨积累。

因此提高底层水中溶氧含量,是防止氨积累和改良水质的重要措施。

以颗粒饲料喂养鲤鱼、草鱼、鳊(鲂)鱼、鲫鱼等吞食性鱼类,因投食量大,排泄物及残食增多,蛋白质经分解后生成的含氮物质也随之增多。

过多的氮元素在鱼池中,大约有60%以总铵的形式存在,相当部分以非离子态氨存在。

非离子氨具有较强的毒性,稍有不慎,池鱼就会发生氨氮中毒。

轻则影响鱼类正常生长,重则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为此,饲管人员应当掌握池鱼氨氮中毒有关知识,以确保生产安全。

二、池鱼氨氮中毒表现症状
氨氮对鱼类的毒害有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之分。

氨氮慢性中毒危害为:鱼类摄食量降低,生长缓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鱼体组织间的输送。

急性中毒危害为:鱼类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中毒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池鱼氨氮中毒初期表现为食欲下降,抢食不积极,时而游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鱼溜池边漫游,甚至出现白天浮头不散现象。

这一阶
段也随之有数量不等的死鱼现象,多见体大者先死。

慢性中毒出现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

当出现严重中毒时,鱼群全池浮头,开动增氧机后,鱼群回避不近,向四周散浮,投施增氧剂也不见浮头缓解。

留心观察,可见鱼呼吸急促,口裂大张,甚至狂游乱窜;有时静静张口露头,时间不长则出现游动乏力,鳃盖及口裂张大,时而缓慢下沉,时而身体失衡侧卧,进而可见浮头鱼群游动无力,背鳍不时颤抖,呼吸微弱,身体侧翻,体色变浅,不久则昏迷而死。

三、氨氮中毒的特点与先兆
(一)氨氮中毒的特点
⑴中毒时间。

氨氮中毒,没有季节、昼夜之分,没有天气好坏之分。

但多见于成鱼池、密养高产池及能灌不能排的鱼池。

⑵中毒症状。

氨氮中毒,鱼群浮头不明显。

呼吸急促,乱游乱窜,时而浮起,时而下沉,时而跳跃挣扎,游动迟缓,麻痹乏力。

体暗,鳃乌,口腔发紫,粘液增多,最后活力丧失,慢慢沉入水底而死亡。

⑶中毒鱼类。

氨氮中毒,轻者多见先死底层鱼类,尤其是鲤鱼。

耐氨氮力强的鲫鱼及泥鳅常可幸存。

如池塘混养鲢、鳙、鲤、草鱼时,先大批中毒死亡的是鲤和鲢,草鱼及鳙鱼绝不会同批中毒。

⑷增氧无效。

氨氮中毒,开启增氧机,池鱼四散回避,不敢靠近。

撒泼增氧剂,浮游鱼群仍然毫无反应,症状如初。

(二)氨氮中毒的先兆
氨氮中毒的先兆是:⑴水体浑浊,过肥,透明度低,并有蓝褐色油膜覆盖。

⑵常见气泡从池底往上冒,并能在池边嗅到腥臭气味。


池鱼食欲下降,抢食强度减弱。

来时三三两两,去时不忙不慌。

⑷鳃丝乌紫,血色暗红不鲜。

⑸常出现零星死鱼,但死亡原因难寻。

四、鱼塘氨氮控制标准探讨
据中央农业广播学校试用教材《池塘养鱼学》介绍,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当氨氮超过0.5毫克/升,亚硝酸盐超过0.1毫克/升,表示水中受大量有机物的污染。

我们在2010年3月初对县内僰王山镇新凤村两口鱼池的检测时,氨氮含量高达2.09毫克/升和2.21毫克/升,经询问业主,池鱼有“浮头”现象。

因此我们认为,氨氮含量一般不宜超过0.5毫克/升,氨氮含量超过2.00毫克/升,鱼类出现氨氮中毒症状是肯定的。

目前水产专家普遍认为,水产养殖中氨氮的含量应严格控制在0.2毫克/升以下。

当氨氮浓度一定时,能否引起鱼类中毒死亡,还受池水pH值、水温高低的影响。

有关引起鱼类氨氮中毒的标准,还应在实践中进一步探寻。

五、池鱼氨氮中毒的预防与解救(抢救)措施
(1)养殖鱼池应严格清塘、清淤,干塘、曝晒,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氯制剂消毒。

(2)根据水体的实际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3)培肥池水时,注意氮肥的使用量,宜用生物有机肥培水和分解底质;用“多福可乐”降解池水中的氨氮。

(4)在养殖生产中要加强换水,增加池水中溶氧,释稀原池氨氮浓度;炎热天气除需要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体底层足够溶氧。

同时,每半月定期施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和有机生物复混肥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分解底泥中的有机废物,抑制氨氮产生,防止细菌性鱼病交叉感染。

(5)采用科学的投喂方法减少残饵量,防止过量投饵和饵料变质,及时清除残饵。

(6)晴天中午或午后开增氧机1-2小时,增加池水底部溶氧。

(7)发现氨氮中毒时,可用“瑞福活水灵”缓解氨氮毒性,然后每亩鱼池施用“多福可乐”降解氨氮。

(8)可使用硫代硫酸钠1.5毫克/立方米水体;或使用光合细菌、EM源露、芽孢杆菌复合微生物制剂。

(9)及时加注新水,释稀池水氨氮浓度,防止中毒加深。

(10)泼洒食盐,干扰与阻止氨氮及硝酸态氮继续入侵鱼体血液。

每亩(水深1米)用食盐17公斤。

(11)撒(洒)施沸石粉与麦饭石粉,吸附池底部分有害气体及有毒物质。

(12)池鱼中毒得以缓解后,应对水体加施消杀剂进行杀菌,以防止病菌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