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全套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写点拨
谓 诵 岂
田要扁月 首笔变竖。
甬横撇小 末端有点。
己扁框小 弯要长些。
书写练习 把这三个生字在生字表旁各写两 个,写好后同桌互相评改,修正。
谓诵岂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朱熹的读书 方法,知道了读书有三到,谓心 到,眼到,口到。如果想要得到 高效的学习,就需要我 们用心读,用心学。 这样,不管做什 么事,我们才有 可能成功。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 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 别人而不倦怠。
出自《论语.述而》: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 不倦,何有于我哉。”
互译意思
把字词、句子意思同桌间讲一遍。
敏而好(
)学,
不耻( )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诵积累 敏而 好( hào )学, 不耻 ( chǐ )下问。
知之 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 是 知( zhì )也。 默而 识( zhì )之,
学而 不厌, 诲 ( huì )人不倦。
——《论语》
三课时 两课时 一课时
一课时 两课时 两课时
经典诵读 请同学们接读诗文的后半句: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发奋识遍天下字, ( 立志读尽人间书 )。
同学们,这些名言都和读书有关。 我国古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对读 书也有自己的感受。请齐读: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课堂小结 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善 于向别人请教,人们应当虚心学 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 掌握,遇到不懂的问 题应当有实事求是的 态度。在今后的读书 和学习中只有这样, 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布置作业 1.抄写第一部分。 2.背诵第一部分。 3.把这部分的意思讲给其他人听。
回顾背诵 敏而好( )学, 不耻( )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 )也。 默而识( )之, 学而不厌, 诲( )人不倦。 ——《论语》
最重要的是哪一方面?原因是什 么?(用原文回答)
最重要的是心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 看仔细;心眼既不 专一,却只漫浪诵 读,决不能记,记
亦不能久。
“心到、眼到、口到”这三者 可以调换位置吗? 不可以,因为只有心到了,眼和 口才能更专心地读书、学习。
平时的你读 书时是怎样 做的?效果
怎样?
明白道理 通过 “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 么道理? 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 口到。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说 明我们再读书学习的时候不仅要 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要 用心去学习,把学习态度 放到自由朗 读第三部分并自学思考: 1.用“ ”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并试着翻译文章大意。 2.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需要注意 什么?重点是什么?
指名朗读
指名几个同学读,注意读准字音。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 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 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 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 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心听老师范读课文一,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 字的读音。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论语》
读准字音 敏而好( hào )学, 不耻( chǐ )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 zhì )也。 默而识( zhì )之,
志:志向 识:见识 恒:恒心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句子翻译: 读书人读书, 第一要有志 向,第二要 有见识,第 三要有恒心。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
则:就
下流:下等,劣等
句子翻译:有志向就不甘心成为
下等;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 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 窥天,皆无识者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 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 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
岂不到乎? ——[宋]朱熹
读准字音
谓( wèi )读书有三到 心既到矣( yǐ ) 漫浪诵( sòng )读 岂( qǐ )不
自由读文 余尝谓( wèi )读书有三
)也。
默而识(
)之,
学而不厌,
诲(
)人不倦。
提炼成语 说说第一部分含有什么哪些成语?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拓展延伸 《论语》中还有有关读书学习的 句子,你知道哪些呢? _温__故__而__知__新__,__可__以__为__师__矣__。_____ _学__而__不__思__则__罔__,__思__而__不__学__则__殆__。_ _学__而__时__习__之__,__不__亦__说__乎__?_______
以:因为 自足:自我满足
如:像
窥:观,看
皆:全,都
者:……的人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 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 窥天,皆无识者也;
句子翻译:有见识就知 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 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 伯观海,井蛙观天,这
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河伯观海出自《庄子》 黄河波涛汹涌,浩瀚澎湃,
河伯(黄河之神)觉得天下的至 美都在他一身,再也没有比他更 加气势雄浑的了。他乘势东游, 要去跟大海一较高低。河伯一路 东进,卷着滔滔大浪冲进渤
理解意思。 3.读出感受:体会文章中
心,谈谈感受。
导入新课
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篇文 章,这两篇文章从学习态度和学 习方法两方面进行了介绍,让我 们受益匪浅。这 节课,我们学习 第三篇文章。 这是曾国藩对 读书人的要求。
走近作者
曾国藩(1811年- 1872年),初名子 城,字伯涵,号涤 生,宗圣曾子七十 世孙。中国近代政 治家、战略家、理 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 立者和统帅。
此:这里(书本) 则:那么
既:既然
专一:专心一意
漫浪:随便
亦:也
决:一定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急:要紧
矣:了
岂:难道
乎:吗
全文翻译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 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 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 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 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 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 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 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
此三者缺一不可。
朗读节奏 按照下面划分的节奏再自由朗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 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 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 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 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 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集体朗读 请同学们齐读,注意朗读节奏。
海。啊?这是个什么所在?
他竭力向东瞭望,只见海天一片, 茫茫无际,不知有几千里那么辽 远。自己一路叫嚣着、张狂着, 多么不可一世; 可是看看大海呢, 那么平静安详, 却不知比自己深 邃宽广多少倍!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知 道了论语告诉我们的读书态度。 今天我们再次去与古人交流,看 一看朱熹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吧。
作者介绍
朱熹,字元晦,又
字仲晦,号晦庵,
世称朱文公。宋朝
著名的理学家、思
想家、哲学家、教
育家、诗人,闽学
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
者,被世人尊称为“朱子”。
范读课文 听老师范读课文二,边听边画出 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岂不到乎? [宋]朱熹
集体朗读 余 尝谓读书 有三到,谓心
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 眼不看仔细;心眼 既不专一,
却 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 亦不能久。三到 之中,心到 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
岂不到乎? [宋]朱熹
理解字词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 到、眼到、口到。
余:我
尝:曾经
谓:说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 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 能记,记亦不能久。
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
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 专一,却只漫浪诵( sòng )读,
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
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 ( yǐ ),眼口岂( qǐ )
不到乎?
划分节奏 余 尝谓读书 有三到,谓心
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 眼不看仔细;心眼 既不专一,
却 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 亦不能久。三到 之中,心到 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
理解句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 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 的人请教为耻。
出处《论语》第五篇: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是以谓之‘文’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 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 的智慧。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由!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互说意思
把字词、句子意思同桌间讲一遍。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
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 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 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 急。心既到矣,眼
口岂不到乎?
再读课文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一下: 朱熹告诉我们读书要注意什么?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 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 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 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 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 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 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 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 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 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理解词句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盖:句首语气词,不翻译 士人:读书人
有一短横。
两点。
书写练习 请同学们把这两个生字在生字表 旁边各写两个,写好后同桌之间 互相评改,修正不足之处。
耻诲
理解字词 敏( 聪敏 )而好( 喜好 )学, 不耻( 以……为耻)下问(向地 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 同“智”,智慧 )也。 默而识( 记住 )之, 学而不厌( 满足 ), 诲( 教诲 )人不倦。
学而不厌, 诲( huì )人不倦。
——《论语》
自由朗读 敏而好( hào )学, 不耻( chǐ )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 zhì )也。 默而识( zhì )之,
学而不厌, 诲( huì )人不倦。
——《论语》
划分节奏 敏而 好( hào )学, 不耻 ( chǐ )下问。
知之 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 是 知( zhì )也。 默而 识( zhì )之,
作业布置 1.抄写第二部分。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二部分。 3.把这部分的意思讲给其他人听。
复习回顾
1.先来背诵《论语》中记录的孔 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再来背诵朱熹的读书有三到:
3.说说上几节课,我们是怎么学 习前两部分有关读书的古文的? 1.读正确: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不读破句。 2.读懂内容:逐字、逐词、逐句
学而 不厌, 诲 ( huì )人不倦。
——《论语》
集体朗读 敏而 好( hào )学, 不耻 ( chǐ )下问。
知之 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 是 知( zhì )也。 默而 识( zhì )之,
学而 不厌, 诲 ( huì )人不倦。
——《论语》
会写生字
耻 诲 “止”右竖 要长、中间
“母”字 中间
知识链接
《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 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 文体为主,记录 了孔子及其弟子 言行。与《孟子》 《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孔子(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人。是中华文 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儒家学说创始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
——[宋]苏轼
谁来说一说苏东坡 这句话的意思。
揭题读题
古人喜欢读书,经常会把自己的 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 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一篇课文,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 待学习的。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导入新课
这一课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 分出自《论语》,记录了孔子的 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 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 是曾国藩。这节课,我们先学习 第一部分,去 了解孔子的学 习态度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