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二教材变动新突破讲义:第3单元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知识点一 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
背景
(1)经验教训: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
(2)理论基础: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2.表现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评价
(1)积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消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表现:股票分散化,企业普通职工和一般民众也拥有股票。
(3)评价: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
(1)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2)表现: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作用: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三福利国家的出现
1.条件
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2.资金
社会福利的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3.特点
(1)法制保障: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2)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英国等福利制度相对发达的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4.实质
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5.作用
(1)积极: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2)消极: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也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1.黄金时代
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避免了发生像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
2.“滞胀”时期
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为了走出困境,这些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凯恩斯主义也失去了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史料一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①(%)
[思考](1)从史料一可以看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哪些行业公有化程度较高?这些行业有何共同特点?
【提示】行业:邮政、电站、煤炭、铁路、航空等。
特点:投资大、风险大、回报慢。
史料二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松下幸之助创立,1950年他个人持有43%的股份,到198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8%②。
[解读]②处信息应结合时间变化分析松下幸之助持有股份数据的变化。
[思考](2)史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什么作用?
【提示】问题:反映了二战以后资本社会化的趋势。
作用: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1.表现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2.特点
(1)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
(2)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
如:股票分散化、“经营者革命”。
(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福利国家”制度
史料一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①。
……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②,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解读]由①②处信息判断其种类与范围方面的特点。
[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史料二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贝弗里奇爵士在《自由社会中的充分就业》中明确地提出:“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③……这必须确定无疑的是国家的职能,就像国家现在保护国民免于来自国外的威胁和来自内部的强盗和暴力的威胁一样。
”
[解读]根据③处信息分析福利制度的实质。
[思考](2)根据史料二,分析福利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福利制度实质上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全面认识福利制度
1.形成原因: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
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危机威胁到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2.特点:资金来源多元化,一般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各国发展不平衡,英国、瑞典、丹麦、德国等国家发展水平较高;发展程度较高,已由单纯的政府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3.实质:是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一种分配方式。
4.利弊影响
(1)利: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
(2)弊:造成普遍的国家财政赤字,使政府负担过重;另外也带来社会道德危机,被认为不鼓励工作。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及实质
1.原因
(1)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难以自解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基础。
(3)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
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和矛盾的“救世主”。
(4)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科技革命需要巨额资金和有效管理,这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
2.实质:生产关系的调节与完善。
[课堂小结]
1.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与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都市计划、下水道、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这表明日本() A.全面效仿罗斯福新政
B.缓解了经济“滞胀”局面
C.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
D.建成了发达福利国家
C[根据材料可知,1960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内容,实质是加强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
]
2.1946年,法国三党联合政府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
这表明()
A.法国改变了资本主义性质
B.政府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C.已经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找到了资本主义长期稳定发展的模式
B[根据材料中时间和改革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属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生产关系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故选B项。
]
3.联合利华高级副总裁加文·尼斯说:“我们的员工持有公司的股份,因此他们与公司休戚相关。
……这是我们从一家私人公司转变为一家公众公司的标志之一。
”“公众公司”的出现体现了()
A.公司变成工人所有
B.公司所有权的某种转变
C.公司由职业经理人经营
D.公司变为国有企业
B[材料“员工持有公司的股份”说明了企业已与工人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了,故选B项。
]
4.有学者指出,政府用他的手掌管着美国经济汽车的方向盘,需要时则用他的脚踩下制动器或加速器。
这体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是() A.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B.国家强化干预经济
C.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D.扩张政府行政权力
B[根据材料信息“政府用他的手掌管着美国经济汽车的方向盘,需要时则用他的脚踩下制动器或加速器”可知,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是国家强化干预经济,故选B项。
]
5.2015年4月29日,久拖不决的希腊债务谈判再次出现危机,欧盟拒绝了希腊政府的72亿欧元的贷款申请,其原因是希腊政府在减少福利开支方面没能履行事先既定的6%~10%的约定。
这主要是因为“福利政策”() A.激化了社会矛盾B.加重了政府的负担
C.消除了贫富不均D.挫伤了劳动积极性
B[从材料信息可知是福利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B项正确。
]
6.“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差距可以缩小到3倍。
”材料表明北欧国家福利政策的推行,其深远影响是() A.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B.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C.保障了家庭最低收入
D.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服务
B[根据材料“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差距可以缩小到3倍”可知,北欧国家福利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故选B项。
]
7.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
……(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
穿。
……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
……(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
……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
……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
……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解析:第(1)问,联系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危害并结合罗斯福新政中关注民生的措施回答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月收入在50到80英镑的低收入者得到救济,收入有所增加;儿童津贴保障了儿童利益等内容概括。
第(3)问,由材料二可知,月收入差别很大,但由于得到社会福利,实际收入差距缩小,但有可能挫伤工作积极性;由材料三可知,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政府不堪重负;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仍然在增加,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因此西方国家要调整福利政策。
第(4)问,政府是社会福利体系的制定和实施者。
答案:(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