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常州与武进之间“常武之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剖析常州与武进之间“常武之争”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武进作为常州的⼀个市辖区,很多机构竟然保持着常武⼀边⼀个的现状。

⽐如:常州⼴播电视台/武进⼴播电视台;常州⽇报/武进⽇报;常州港华燃⽓/武进新奥燃⽓等等。

另外教育(武进区学⽣理论上不能报考常州市区的⾼中)、医疗(医保不通)、财税(社保不接轨)也完全是两套系统。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全中国没有⼀个城市像常州这样,⼀个市辖区可以和⼤市有两套财政,两套110,两套有线电视,两套天然⽓,只要是政府的都是两套。

造成这种局⾯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个原因是武进历史光辉,风头完全盖过了常州。

武进的历史有多么璀璨呢?武进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吴⽂化的发源地之⼀,春秋淹城是我国最古⽼、保存最完好的地⾯城池。

武进作为⼈才辈出之地,先后诞⽣了19位帝王、9名状元和1546位进⼠,为全国县区之最。

涌现出中国“实业之⽗”盛宣怀和恽南⽥、刘海粟等名家⼤师以及瞿秋⽩张太雷、恽代英等⾰命先烈。

可以这么说,武进区和现在的苏州市区(不含吴江)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双⼦星。

明清时期,苏常⼆府名震天下,并驾齐驱。

早在宋代陆游就曾说:苏常熟,天下⾜。

⽽武进县和吴县作为苏
常⼆府的府城,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彼时的⽆锡县⽆论是从⼈⼝、经济、⽂化,都逊于常州⾸县武进。

到了清雍正年间,由于两个府城经济都实在太过发达,赋税繁多,不易管理,因此雍正皇帝将常州府城划分成武进、阳湖⼆县,将苏州府城划分成吴县、长洲县、元和县三县!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常少有的。

因此,武进区和现在的苏州市区(不含吴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化和历史底蕴。

⽽常州之名直到隋代才得来。

根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隋灭陈后,废郡置州,以州统县,于是废晋陵郡,于常熟县置常州,因县为名,治所即在现今常熟。

后割常熟县⼊苏州,将常州移⾄于晋陵县(今常州市),常州因此得名,并断断续续沿袭⾄今。

⽽历史上的常州,它的治所⼏乎都在武进,⽽治所只是⼀个衙门。

建国后,早期的常州市在吞并武进之前只有两个镇⼤⼩。

彼时的武进县辖区⾯积⼴⼤,将⽼市中⼼团团包围,有着远超市中⼼的⼈⼝。

常州历史上的每⼀个名称,⼏乎都和武进相关,例如兰陵、晋陵、阳湖,它们其实就是武进。

⽽地名是⼀种历史,是⼀种⽂化,是⼀种⾃信,武进在这⽅⾯完胜常州。

第⼆个原因是武进区的经济强悍,是常州经济的最重要⽀柱,这也是武进不服常州市区的重要原因。

以2019年为例,武进区GDP达到了2483亿,⼀个市辖区的GDP达到了常州⼤市的三分之⼀!武进区因此常年是江苏经济第⼀区,超过了南京江宁区,苏州吴江区等经济强区!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综合实⼒百强区第三名、全国投资潜⼒百强区第⼀名。

武进还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
曾是全国第⼀⼤财神县,上世纪七⼋⼗年代的党中央号召的中⼩城市学常州,其实就是学武进。

1987年10⽉5⽇,常州⽇报刊登了《财政改⾰给企业带来活⼒(主题)8年我市上交财政收⼊突破60亿元(副题)》⼀⽂,60亿元是什么概念呢?它相当于⼴东省6年财政收⼊总和,真正的富可敌省。

因此综上所述,常州和武进完全融合和统⼀尚需时⽇,难度不⼩,当然常州市政府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和改变。

交通上,常州公交系统和⾼架系统全⾯覆盖武进区;已经开通的地铁1号线和今年准备建设的地铁5号线也途径武进区的⼤部分核⼼地段,包括湖塘⽼城区板块、区政府板块、⼤学城板块、西太湖板块等。

教育上,常州已经开始实⾏三年过渡政策,常州市区的⾼中⾯向武进区安排招⽣计划,有望在全市实施统⼀的普通⾼中招⽣录取政策。

在城市建设上,武进已经完全和常州市区融为⼀体,建成区已经完全连成⼀⽚,成为常州建设特⼤城市的南翼。

没有武进就没有常州,⽽武进也不能脱离常州⽽存在。

希望常武加快融合,奋⼒前⾏,早⽇实现常武⼀体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