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巩固练习一(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语文巩固练习一
(时间60分钟,满分100)
一、积累运用(47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行.辈(háng) 冗杂(rǒng) 糜子(méi) 熙熙然(xī)
B.脑畔(pàn) 瞳仁(tónɡ) 争讼(sòng) 戛然而止(jiá)
C.羁绊(jī) 怠慢(dài) 磅礴(bó) 大彻大悟(chè)
D.眼眶(kuàng) 潺潺(chán) 怅惘(cháng) 马前卒(zú)
【解析】cháng—ch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3分)
A.偏辟登时燎原人情事故
B.思慕严峻震憾千呼万唤
C.欺侮搏击亢奋叹为观止
D.吩咐油馍斡旋兴高彩烈
【解析】A.辟—僻,事—世;B.憾—撼;D.彩—采
3.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3分)
A.没有实力,信心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信心,拼搏只能是无本之木。
B.雨果说:“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
”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给人类埋下了隐患?
D.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设计方案,融入了人海洋、森林、高山、沙漠……等六大要素。
【解析】D“省略号”与“等”在标点符号运用上属于重复使用,二者只能保留其一。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的一项是(C)(3分)
A.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
....,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B.想不到他监守自盗、偷天换日,真是不拘小节
....。
C.他被全台的公愤逼迫得没有回旋余地,只好挺身而出,作孤注一掷
....了。
D.笔画的长短笔顺的先后,都必须精益求精
....才能不出错。
【解析】C.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次押上去,决一输赢。
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
符合语境;A.见异思迁: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
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贬义词;B.不拘小节:小节,琐事。
不为小事所约束。
多指不注意生活小节。
用在这里不合句意;D.精益求精:事物已经非常出色了,却还要追求更加完美,好了还求更好。
这三项都不合语境。
5.下面一段话有四处语言毛病,其中修改不当的一项是(C)(4分)
①近日,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展出了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文明生态·美丽中国”的摄影比赛。
②展览共展出摄影作品116幅,题材波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方面。
③通过摄影人不同的视角,展示了伟大祖国的自然环境之美、人文社会之美。
④可以堪称一幅建设中的“美丽中国”全景图。
A.第①句,在“比赛”后面加“的获奖作品”。
B.第②句,将“波及”改成“涉及”。
C.第③句,将“展示”改成“体现”。
D.第④句,删去“可以”。
【解析】C项修改不当,第③句,将“展示”改成“展现”。
6.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4分)
A.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偶)
B.秾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献媚的百灵鸟向它歌唱。
(拟人)
C.在乌黑的无边夜空中,李煜所见之月,如钩,尖锐的钩,勾人心魄。
(比喻)
D.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反问)
【解析】D句“这是什么精神?”是一般疑问句,“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是答语。
此句是先问后答,所以此句运用的是设问的修辞。
故选D。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4分)
A.小说《社戏》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B.《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C.《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D.《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解析】《灯笼》一文的体裁是散文,作者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据此,C项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8.在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D) (4分)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①明清以后又不断发展,最多时有6000多条
②这些地区都是您感受胡同文化的好去处
③据统计,北京现有胡同1000多条,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老北京景观
④现今胡同景观保存相对完好的区域有东城区、西城区和前门地区
⑤最早起源于元代
A.④②⑤①③
B.④②③⑤①
C.⑤④①②③
D.⑤①③④②
【解析】
9.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在生命的旅途中点rán()了一盏明灯;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掌握了人生宫diàn()一门门的钥匙;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在人生的海洋中拥有了一sōu()坚固的船;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鸟儿拥有了tiáo()节平衡的尾巴……
【解析】燃殿艘调
10.古诗名句默写(9分,每空1分。
)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③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⑤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⑦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⑧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⑨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6分)
【材料一】“尊师”体现在对教师的尊重,也体现在呵护教师的尊严。
习近平总书记把教师视为中国的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他强调要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材料二】现实中,学生公开顶撞、谩骂甚至殴打教师等情形时有发生,学校束手无策,这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尊严。
当教师的尊严荡然无存时,我们的教育怎么能成功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在分析教育工作变得更棘手的原因时,曾指出:家庭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当,特别是尊重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目无尊长”。
【材料三】2016年12月30日,青岛市十五届人民政府第1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以市政府令第252号发布,于今年3月20日起施行。
其中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适当惩戒;情节严重的,视情节给予处分。
学校的惩戒规定应当向学生公开。
”
据了解,这是全国或地方教育性法规中,首次提出“惩戒”的概念。
有媒体对“教师惩戒权”进行调查,赞成者高达81%,反对的只有19%。
【材料四】一幅漫画
A. 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学校教育工作者身份尴尬,教育权利受到束缚,无法实践平等的教育行为。
B. 漫画中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此举不仅践踏了学校的尊严,也“毒害”了孩子的一生。
C. 这幅漫画幽默而又不失犀利,意喻深刻,意在警戒老师:“少爷们”碰不得,“老爷们”更是惹不起。
D. 漫画中孩子对家长的做法心存疑惑,在家长的榜样下也效仿骄横之态,这提醒家长们要注意正能量的言传身教。
⑶允许学校适当惩戒学生的新规引发社会各界讨论,请你参与新闻评论,发表看法。
(2分)@老师:惩戒学生时,我会先告知学生惩戒的目的和期许,也就是说惩戒行为应该是顺利合法,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家长: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更溺爱孩子,我个人觉得,老师对学生稍微严一点肯定是好的。
@我:是否惩戒要视情况而定,小事应以批评教育为主,对谩骂、殴打教师及校园欺凌等恶性
行为要采取必要、合适的惩戒。
二、阅读理解(53分)
11.读名著,懂生活,悟人生。
(6分)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
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
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
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
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
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
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
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上,叮叮当当的。
①傅雷在这封信中,从哪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教导?(2分)
傅雷从日常生活习惯和文明礼仪方面教导了儿子。
②怎样才能成为傅雷所希望的有教养的青年?请简要回答。
(2分)
从自身而言,要加强学习,认识教养的重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长期坚持养成良好习惯。
同时,也需要家长老师们的教导和监督。
③读完整本家书,你想写一篇读后感投给学校文学社,先拟一个漂亮的题目吧。
(2发)
____见字如面墨短情长_____——读《傅雷家书》有感
【解析】(1)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名著阅读材料的分析能和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学生一方面需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要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本题要结合《傅雷家书》来理解。
(1)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总结,第一段主要写文明礼仪和习惯养成,第二段主要写日常生活。
(2)结合《傅雷家书》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即可。
结合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加强学习,认识教养的重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来回答。
(3)此题考查给文章拟题目的能力。
拟题时先大致确定读后感的中心意思,再结合其意思来拟题。
注意拟写的题目要简洁、准确。
12.阅读诗歌,完成习题。
(5分)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⑵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3分)
虚实结合。
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解析】2.本题是对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考查。
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
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10分)
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
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
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
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
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
禄山反,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
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
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
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
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
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
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注:肉食者:身居高位要职的人。
⑴下列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颖士阴语柳并曰阴:暗中
B.胡人负宠而骄负:依仗
C.往客金陵客:旅居
D.则过之焉过:责备
【解析】D项解释有误,过:超过。
⑵请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
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厉害的叛军如同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啊!
②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
李白,是天下闻名的大诗人,只因身陷永王李璘的叛军之中,而终身受到连累。
⑶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萧颖士的性格特征。
(4分)
高风亮节:宁可被降职,也不屈从奸臣李林甫/对永王李璘的召见,不予理睬;远见卓识:洞察世事,预见安史之乱/劝说诸将抵抗叛军/认为李承式军中陈女乐,消磨斗志。
【参考译文】
萧颖士是唐代的名人,后代学者只称赞他才华出众。
我反复考证后发现,他还是一位高风亮节有胆识有度量的人,在他担任集贤校理时,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想召见他,他却辞而不去,李林甫对他不屈从于自己很恼火。
后来,李林甫又让他到史馆任职,他仍然不屈服,为此他更遭李林甫所忌恨,以至被免除史官职务外调到河南府任参军。
当时,安禄山依仗玄宗的龙信,恣意妄为,萧颖士暗中对柳并说:“胡人(指安禄山)依仗主上的宠信骄横跋扈,反叛朝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东都洛阳到时会首先陷落的!”不久,他便托病离开了洛阳,安祿山反叛以后,萧潁士去见郭纳,向他进献抵御叛军的策略,郭纳没有采用。
萧颖士感叹道:“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厉害的叛军如同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啊!!”他听说大将封常清陈兵东都洛阳,就去观察了一番,(结果很失望,)连夜返回,南逃到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避乱,当地节度使源洧想放弃襄阳,退保江陵,萧颖士劝说道:“襄阳是天下的咽喉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一天不坚守,則大势即去,你何必匆忙放弃这个战略要地,让天下人取笑你呢?”源洧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按兵不出。
源洧死后,萧颖士又去金陡,并客居于此,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璘要召见他,他坚辞不去。
李白,是天下闻名的大诗人,只因身陷永王李璘的叛军之中,而终身受到连累。
萧潁士对永王李璘的召见辞而不见,可见他的胆识远远超过李白。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5分)
人体的独特性
①全球有70亿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而在过去的5万年间,据估计共有1000亿人口在地球上生息过。
每个人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吗?随着生命科学对人体认识的日益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越来越多的揭示出来。
那么,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②人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DNA,即脱氧核糖核酸。
它是人体所有遗传信息的原始备份。
人类DNA中包含有大约32亿个碱基对,人类在基因上显示出的差异有0.5%,这0.5%就意味着大约有1600万个碱基对,它们的组合数则更多,所以任何人都没有机会和你的基因完全一样。
③与隐藏在体内的基因相比,我们更多的是从长相来确定他人是谁。
对熟悉的人我们辨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6%,而对不熟悉的人,准确率只有56%。
好在有新的研究显示,其实人们并没有局限于只依赖长相识别人。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大脑还非常善于综合收集身体信息。
当人的面孔被遮挡或者因距离太远而看不清时,大脑会通过身体的信息,例如个头和身材来识别人,而且效果通常很好。
④和长相相比,指纹似乎更加可靠。
他们的形态更能显示人的独特性,所以指纹一直被用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
指纹的形成除了受基因的控制外,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子宫
内的压力和羊水的晃动都可能会影响胎儿指纹的形成,这意味着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指纹也不会完全一样。
⑤研究显示,每个人在走动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步态。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至少
..可以达到90%。
⑥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不仅每个人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两只耳朵也各不相同。
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
⑦科学家用心电图记录人的心跳就能得到人们心脏活动的独特电脉冲,而这种独特性也可以用于识别身份。
据说苹果公司就曾尝试将心跳作为一种密码用于保护隐私。
⑧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
亘古至今,天地间只出现了一个现在的你,同样的事情以前没有发生过,未来也不会发生。
(原文有改动)
⑴试分析本文首段的作用。
(3分)
说明了人类个体具有独特性,交代说明对象,引出下文。
⑵阅读选文,写出文章是从哪六个方面介绍人体的独特性的?(6分)
DNA(脱氧核糖核酸、基因);长相;指纹;步态;耳朵的形状;心跳。
⑶第⑥段划线句子“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
”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
⑷第⑤段加点词语“至少”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不能删去,“至少”是不少于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不少于或超过90%。
去掉之后就变成90%了,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7分)
赶年集
厉彦林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唱儿歌,赶年集,迎新年,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②我的故乡在沂蒙山区东部,山多岭多,交通不便。
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
我们公社驻地逢五、逢十是集。
一入腊月,地里没活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丰收的喜悦挂在乡亲们脸上,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
年底时,崎岖的山路上人群熙来攘往,馒头、油条、猪肉、粉条等大包小包的年货在涌动。
小孩子跟在大人的后面,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戚。
③春年快到了,不管贫富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
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到最后一个年集上。
在穷乡僻壤,赶年集,是孩子们迎新年的头等大事,多数孩子兜无分文,就是看热闹。
腊月三十最后一个年集,头天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我和伙伴们还是执意相约赶年集。
临行前,母亲给我套了件又厚又沉的大棉袄,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角的新钱,顺手给了我一张,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
这时在一旁微笑着的母亲,狠狠瞪了瞪父亲一眼,父亲心领神会,又把手里那五角钱塞给了我,然后拍拍我的头说:“去吧,看放鞭炮,隔远点哦。
”
④跑出村口,只见赶集的人很多。
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
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牲畜的叫声、车轮声、笑声、歌声此
起彼伏,相映成趣。
只记得公社供销社商店的外街用红漆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
大红字,工整厚重,格外显眼。
集市,就在公社居地村西侧宽阔的河滩上。
河里结了冰,地
上是薄薄的雪,摊位沿道路两侧展开,依次摆满小树林,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摩肩接踵、熙
熙攘攘,非常热闹。
⑤时近中午,年集达到了高潮。
河滩上用竹席临时撑起的棚屋,一个挨一个,大勺小勺
叮当响,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
⑥赶年集有规矩:女孩买花,男孩恋炮,婆婆买鞋,老头购帽。
割肉、买菜、买鞭炮,
再购对联和年画。
男孩子只关心鞭炮和牛肉锅、烧饼摊。
女孩子只关心红绒花、红头绳和花
布。
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过年自己什么新东西也不添。
下午快散集的时候,我
找到绒花摊。
红绒花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花蕊、花瓣、花叶活灵活现,粗大的麦草捆上插满
密密麻麻的绒花,在风中颤动,疲倦地招引着客户。
⑦“大爷,我买六朵绒花,三根红头绳!”我底气十足地说。
⑧“不还价,两毛!”卖花的大爷顺手帮我插在一截高粱秸上,像是开满绒花的树枝。
⑨望着远处手拿风车纸花的女孩,心中盘算着如何把绒花分给妹妹和操劳忙碌的母亲。
这新年礼物虽小,但很珍贵,饱含温暖的年味和对亲人美好的祝福。
等望见老家屋顶的那缕
炊烟,才想起没吃午饭、肚子咕咕地叫了。
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
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用力搓搓我被冻红的耳朵和手,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
了……
⑩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
⑪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
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
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
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仿佛回到少年时代,身穿新棉
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
(选自2017年01月1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⑴选文通过对“赶年集”的回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__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品味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__本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家乡的集市对人们的吸引力,表达了人们赶集
____本段文字交代了作者小时候赶集沿途所见、当时的社会背景及集市的概况,烘托了作者
__示例:这是社会的进步,这是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使我们能够采取多种多样
的过年方式,使我们能够享受丰富多彩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