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看月食》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语文《看月食》教学反思《看月食》(九年义务教材第四册第19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爸爸带“我”和妹妹看月食,妹妹明白了月食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的缘故,说明有了科学知识能破除迷信。
重点是理解描写月亮变化的语句和爸爸的话,从中了解什么是月食及月食形成的原因。
一、“二读”抓变化。
教学时首先要抓住月亮的变化,使学生对月食的过程有个初步了解。
要达到这一目标可设计二读:一读画形状变化的词“大玉盘――咬去了一块――小船――镰刀――眉毛――细钩――锣”;二读找表示时间的词“慢慢地、接着、一会儿”。
从而体会月亮是渐渐变化的,而且在较短的时间里,光亮部分越来越小,最后失去光亮。
学生在弄懂了月全食现象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六自然段,明白月亮变亮的顺序与月食正好相反。
为了检测目标达成度,可设计如下练习当堂检测:月食开始了,慢慢地,月亮成了一般,接着,像,像,像,一会儿,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
过了一会儿,月亮果然又露出弯弯的。
接着,像,像,像。
最后月亮又是圆圆的了,像个大玉盘挂在天空。
二、”一看”明原因。
学生通过“二读”抓住了月亮的变化,但对月食形成的原因仍不够清楚。
教者要引导学生读第五自然段爸爸说的话,并借助台灯、拳头、乒乓球等实物进行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明白月食的原因是因为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中间,挡住了太阳光。
可设计如下练习加以检测:
转到了和的中间,了光,
光照不到上,就叫月食。
三、”四问”理线索。
在学生对月亮的变化及月食形成的原因基本了
解的情况下,教师要指导学生再通读全文,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即妹妹
认识的变化。
可设计如下四问启发理解:
1、奶奶讲从前人们对月食的说法时,妹妹怎么看的?
2、月食没开始时,妹妹怎么说的?
3、月亮全没亮光后,妹妹是怎么说的?
4、月亮恢复原样后,妹妹
又是怎么说的?“四问”使得妹妹由“怀疑”到“明白”的认识变化十分
清晰,使学生进一步懂得“有了科学知识能破除迷信”的道理。
学习是学习主体的信息加工过程。
学习越来越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和
学习者推动的过程。
根据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
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
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自信。
《看月食》一课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第一学期的第14篇课文,文
章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月食的全过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整
篇文章条理清楚,词句优美,读来琅琅上口,文中许多好词好句值得学生
积累、运用。
针对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第一教时的学习
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了解了课文介绍了月食的全过程,积累了部分的好词好句。
由于
学生对月食的知识了解不多,特别是月食形成的原因,因此需要在这方面
拓展一些知识。
一句名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老师教的目的
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学。
整个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创造条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传授学法,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一、以读为本,书声朗朗
语文课堂里的书声朗朗是语文课的一个特质。
读书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
新课程标准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因此在本堂课中对文中学生能读懂的部分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如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两种观点的梳理,还有第四节爸爸的话,可以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鼓励学生抓住优美动人的语言文字,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的感情读、试读、对比读、评读等,来反复品味,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体验。
好文章不厌百回读,每读一遍让学生所说自己又知道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把课文内容和词句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二、触摸语言,感受母语
语言是民族的根,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作为目标提了出来。
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之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而这一切不会自动显露,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感受语言,体味语言。
对词句的理解、记忆应该伴随着形象。
在教“半信半疑”一词时,我先问学生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与“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然后结合最后一节板书“半信半疑”和“深信不疑”,再让学生想象并表演他半信半疑的样子,以此来形象地理解这个词。
这样,这个词语贮存进学生的词汇仓库时就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十分鲜活的。
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和领悟词句的内涵,培养
语感。
如“果然”和“仍旧”两个词的理解,分别与第三节和第二节的描
写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自然而然悟到他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三、动手操作,深刻体验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头上”。
儿童看别人操作和自己动手的效
果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有感受,有体验,进而深入理解。
培养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强调在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
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环境,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的操作
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进行实践活动。
如如何让学生了解月
食产生的原因?教师自己在前面用实物演示学生观看,或花费人力、物力
设计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与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效果有明显的区别。
笔者在教学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小组提供一只三球仪。
让学生自
己一边动手演示,一边练习说话:“月食开始了,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一会儿只留下个红彤彤的圆影子。
为什么会出现月食呢?原来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的中间,地球挡住了太
阳光,太阳光照不到月球上,就产生了月食。
”课文中抽象的天象成因,
不用教师的讲解,在学生自己的操作演示中全明白了,且在潜移默化中提
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语言实践,提升能力
关于月食成因这一科学知识,有些学生一时搞不明白,教师不必在这
上作太多的纠缠,学生对此只要有所了解,知道月食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而不是传说中的“天狗吃月亮”即可。
因为,对这一科学常识的掌握
不是语文学科本身的任务,我们应把引导学生把这一原因说清楚,训练学
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
通过创设语言活动的氛围,
让学生扮演角色文中的父亲,把自己读懂的关于月食的成因告诉大家,在
这样的活动中,记住月食的成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口
头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与语言“亲密接触”,让
语言首先在孩子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然后在他们的
心中活起来,最终嵌入他们的生命历程。
上好课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纷纷告诉我课文里讲的是日全食,
我还知道有日环食,月全食……看到学生这么兴趣足,感觉课成功了一半,但还是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当学到月亮发生变化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这样亲身体
验才能记得牢,而不应该老师全权代劳。
此外,在把握品味文章的语言之
美和理解科学道理这两者间的关系上,还不是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