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MBPS)现象对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方法:选
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6例,依24h动态血压分MBPS组(104例)和非MBPS组(82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ABPM)、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

结果:MBPS组患者的24h、白昼以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脉
压均高于非MBPS组高(P<0.05);MBPS组的LVMI、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均
明显高于非MBPS组(P<0.05)。

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MBPS现象者有明显的靶
器官损害。

【关键词】高血压晨峰现象;动态血压监测;靶器官损害
目前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在清晨醒后的4-6h内,血压有一个明显的升高,这种凌晨血压急剧上升的现象称为晨峰(MBPS)现象[1]。

本文具体分析1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ABPM)和心脏、颈动脉超声的资料,为探讨高血压患者MBPS和靶器官损伤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取2006年8月-2008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人186例。

经临
床诊断已确诊,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患有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和严重
的心脑血管疾病。

根据ABPM的结果将MBPS值>10mmHg列为MBPS组,其余列入非MBPS 组。

MBPS组104例,其中男46例,女58例,平均年龄(69.2±5.9)岁;非MBPS组82例,其中男43例,女39例,平均年龄(67.4±8.5)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BPM检查:采用德国MOBIL-O-GRAPH袖带式动态血压检测仪,设定07:00-23:00为白昼,每15 min测定1次;23:00-07:00为夜间,每30 min测定1次。

收缩压70-260mmHg,舒
张压40~150 mmHg,脉压20~150 mmHg为有效血压值,且有效血压值大于实测次数的80%。

分别计算24h血压平均值、白昼及夜间血压平均值、脉压平均值;以清晨与睡眠血压
的差为血压MBPS值,血压MBPS清晨醒后2h的平均收缩压-夜间最低收缩压。

心脏及颈动脉超声:使用HP SONOS 5500型彩色多普勒仪,心脏超声探头频率2.5 MHz,病
人左侧卧位,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

颈动脉检查,探头频率7.15MHz,患者去枕仰卧位,分别检查左右颈动脉,测量
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记录斑块的有无。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评判标准:管腔
IMT≥1.1mm;管腔内斑块形成局部隆起、增厚、管腔狭窄。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24h的ABPM比较:MBPS组24h、白昼以及夜间平均收缩压及24 h脉压均较非MBPS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存在明显的时间分布特点[2]。

高血压患
者在清晨醒后,由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迅速增强,心排血量增加,使得血压在清晨清醒后
4~6h内有一个明显的升高,形成MBPS[3]。

老年高血压患者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压力
反射控制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严重失调,血压变异性增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存在MBPS过高。

本研究中,老年高血压患者MBPS组LVMI显著高于非MBPS组,说明清晨血压的过度上升可能是导致心室重构心肌肥厚的危险因素之一。

MBPS组的患者存在更大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血压的绝对值与颈动脉IMT相关,血压升高导致血流动力学的紊乱,增加血管壁应切力,利
于脂质在血管内膜沉积,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

本研究中,MBPS组24h收缩压、白昼及
夜间收缩压、脉压较非MBPS组高,且其颈动脉IMT也增加,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也较高,
颈动脉硬化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提示MBPS组的患者存在较大的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MBPS现象者,靶器官的损害较非MBPS者严重,有较高的
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提示在高血压的干预治疗过程中除了要关注血压的绝对降幅是否达标,更要运用药物治疗,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辛红菊,高俊玲,卢秋玲,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探讨[J].河北医学,2014,20(6):983-985.
[2] 王海军,司全金,邹晓,等.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舒张压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7):683-686.
[3] 周咏梅,陶剑虹.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脏重构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
学杂志,2012,21(1):67-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