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友人》全诗详细赏析《送友人》古诗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送友人》全诗详细赏析《送友人》古诗鉴赏
《送友人》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

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送友人》
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注解】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一:助词,加强语气。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征途。

兹:此,现在。

萧萧:马鸣声。

班马:离群的马。

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送友人》【韵译】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送友人》【翻译】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
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送友人》【评析】
这是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

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

先写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

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

“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

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

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

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

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

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

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

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

《送友人》【讲解】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李白的送友诗,除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此诗历来脍炙人口,选入教材。

是个佳作。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

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未见“送别”二字,但细细品味,那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
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

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友人》【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城、郭
城本义为城墙,古时建邑立都先要建城池作防务之事,《说文》“城,以盛民也,从土成,成亦声。

”段玉裁注:“言盛者,如黍稷之在器中也。

”古时指墙的同义词很多,像“墉”“堵”“垣”“墙”等。

如仔细考究,现代汉语常用的“墙”字,《说文》日:“垣蔽也”。

段玉裁“垣”下注日:垣自其大言之,墙自其高言之。

可见,墙字强调的是遮蔽、保护功能,与“城”义最近。

现代汉语中“城”的基本义是城市,但一些古词汇留传至今,仍保留“墙”义,如万里
长城的“城”。

即是万里长墙。

.宋周密《齐东野语·避讳》说:“梁太祖父烈祖名‘诚’,遂改城曰‘墙’”。

郭字在《说文》中的本义早已废而不用,《说文》“郭:齐之郭氏虚。

”按照段玉裁注“郭本国名,虚墟古今字”的理解,“郭”应指郭国的废城垣。

因古时建城常有两重或多重城墙,内城较坚固正规,外城一般只用泥土堆砌,要求不高,故借用“郭”字称之。

“城”“郭”二字分言时常有区别,如《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有时只是调换用词的泛指,如此诗的“北郭”“东城”,郭、“城二字无别,“郭”仄声不入韵,“城”平声入韵;也可理解为互文。

班马
《说文》“班:分瑞玉,从珏(jué)刀。

”这是个会意字,刀置两玉之间,故为“分瑞玉”。

引申有“分离”“赐予”等义,诗中指“离别”,故《左传》有“班马”一词。

’王琦注李白此诗说:“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长鸣,亦若有离群之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此联是名词语,在张志和《渔歌子》中对此类型已有接触。

名词语能产生含蓄的诗歌美学效果,为前人所看重。

清人《一瓢诗话》说:“欲知杜诗大义,先准张表臣《读杜》一则,略有端倪矣。

其日:余读杜诗云:‘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功业频看镜,行倚楼’,叹其含蓄如此。

”分析可知,杜诗此两联都是名词语。

再向后,温庭筠《早行》诗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名句,陆游《书愤》诗有“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名句,皆为含蓄的名词语。

李白为一代诗宗,在其前代,名词语多见于散文,自兹之后群起效尤,足见影响之大。

《送友人》【学习练习】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3.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

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答:“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

“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4.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

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答:“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

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5.“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答: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6.总结:
答: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7.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答: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

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8.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
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9.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答: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0.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答: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11.效果如何?
答: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

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12.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答: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送友人》【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lǐ bái),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

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青莲乡)。

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

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

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历代文人对李白的诗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李白生前就有诗名。

贺知章一见就称他“谪仙人”。

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

”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到元白时期,开始扬杜抑李。

白居易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

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杜甫曾对李白有过这样的评价“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