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12课 鸦片战争 测试题-最新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鸦片战争
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生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 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 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2.1839年,林则徐邀请美国医生伯驾为他翻译了瑞士法学家所著《国际法》中有关各国禁止违禁品和宣战之权利的三个章节。

林则徐此举意在()A.积极对英军作战 B.加强对各国通商贸易
C.寻求禁烟的正义性 D.引导人们开眼看世界
3.英国海军司令伯麦说:林公(则徐)自是中国好总督,有血性,有才气,但不悉外国情形尔,断鸦片烟可,断贸易不可,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伯麦认为英国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是()A.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 B.清朝政府坚持闭关锁国
C.林则徐断绝与英商贸易 D.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4.中国学者蒋廷黻指出:“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他所说的“世界大势”
是指()A.工业资本主义的扩展 B.英国对世界殖民帝国的追求
C.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延伸 D.中国处于落后状态必然挨打
5.“这一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组织与习惯,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

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

”这一条约最可能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B.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抵制洋货
C.鸦片战争打击了广州对外贸易
D.清政府加强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7.有人说,“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

□□战争则不然。

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这里的“□□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这一条款实际上()A.假作公允以欺骗舆论 B.列强由此获最惠国待遇
C.列强对中国有限让步 D.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
9.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这说明()A.英法意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B.《南京条约》并未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C.这场战争与鸦片战争并无联系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10.
C.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D.使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
11.1862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通商等事务,衙门匾额上书写“中外褆福”四字。

(注:“褆,安也。

”)这表明晚清政府()
A.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近代外交 B.由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潮流
C.对外交往注重和平共处原则 D.社会变迁中的外交政策调整
12.下图的漫画发表在1858年10月2日的英国《笨拙》周刊上,标题为“John Leech”。

一位大腹便便的清朝官员,身着朝服,双膝跪地,张开了大嘴:面前站着的一位矮小绅士正在把一卷条约(TREA TY)向他口中塞去。

下列内容符合漫画中的条约(TREATY)的是()
A.开放广州、厦门、福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
C.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D.攫取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二、材料解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回顾历史,鸦片显然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

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

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园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

确实,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与中国人对商业的鄙视态度是无法共存的。

由工业革命产生的力量与通过变化获得的进步思想,推动了西方向海外扩张,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这股潮流。

不幸的是,满清宫廷与中国的士大夫对这些事实一无所知,因此,中国与西方碰撞时便显得极其痛苦。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古老封建社会的催化剂,是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产生了变化。

——刘卫川《鸦片战争前后差异》
材料三鸦片战争用火和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潮流。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双方冲突表现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三,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说明鸦片战争是古老封建社会的催化剂。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第12课鸦片战争
1-12 DCCAA AADAC DC
13.(1)国际体系上:中国朝贡体系,讲究尊卑有序原则。

英国外来交往体系讲究平等原则;
国家类型上:中国王朝统治,英国民族国家;
治理模式上:中国人治,西方法治
经济模式上: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下手工劳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下机器生产
经济观念上:中国重农抑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思想观念上:中国思想专制,西方思想解放。

外交体制上:中国闭关锁国,西方海外扩张。

(任答三点即可满分)
(2)政治转型: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

经济转型:自然经济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民资产生;近代化起步。

思想转型:盲目自大到向西方学习。

14.角度: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言之成理即酌情给分,如学生回答:徐中约: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费正清: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也可得分】
观点:我赞同徐中约的观点。

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观点: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

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