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结语
(一)目前国内的旅游者行为研究多为形式上的实证性分 析,对具体内容的实证分析、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的探讨较 少。当然这一方面体现了旅游行为研究领域还不成熟,还需要 从众多的案例中总结更多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旅游学研 究不够深入、不好深入的缺点。
(二)对细分市场的旅游需求、行为特点研究不足,细分的 程度不高。相对于国外来说,对老年市场的研究都较为缺乏。
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的行为,其研究对象是旅游者或潜在 旅游者。对旅游行为的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游客的流动及行为规 律,找出行为发生的影响机制,而且可以丰富旅游学的研究内 容。同时,研究还能与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旅游市场营销相结 合,为旅游企业制定经营、管理策略提供重要参考,为旅游资 源的开发与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具有广阔的应用性。
(下转第74页)
作者简介:肖岳峰 湖南湘潭人,1963年2月出生,教授,硕导,双学士,桂林理工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 旅游管理、项目管理、管理创新。 72
旅游管理研究
2014年1月下半月刊
属于富有的人。 (六)当地居民是否友好 悠久的佛教文化能够推动目的地旅游经济发展, 虽然政
府能看到发展的前景,但很多时候当地居民认为游客影响了他 们正常的生活,扰乱了他们的秩序,同时有些地区还出现了出 家人违背佛教教义,为获取经济利益,一味迎合游客需求, 随意变动宗教仪式的现象,有甚者还抓住游客祈福的心理后, 进香、捐功德便成为他们敛财的手段。最后造成居民目的地不 欢迎游客,游客对目的地的满意度不断降低,出游必定是失败 的,下次就不会来,口碑相传的力量谁都不能忽略,这样久而 久之来的游客会越来越少,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地 居民是否能有好的欢迎游客也是影响选择目的地的因素。
2旅。游后:旅游重游意愿与后悔心理。张言庆(2008)对 游客游后行为倾向前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旅游 动机和游客满意对游客的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旅 游动机对行为倾向的影响大于游客满意对行为倾向的影响。宝 贡敏(2008)以旅游形象因子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出旅游形象 的6个因子,从来杭的日本及韩国游客视角出发,运用结构方程 模型分析了旅游形象各因子对游客满意度、回游度及推荐度的 直接和间接影响。张捷等(2008)从宏观旅游流与微观游客行 为两个层面上研究重游现象。通过滞后变量回归,发现旅游流 增长存在显著滞后影响效应;通过比较宜兴重游游客和首游游 客的差异,发现他们在年龄、职业、旅游地花费、旅游地停留 时间、出游动机和出游影响因素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白凯 (2009) 通过实证调查资料使用因子分析法总结出旅游后悔心 理的后续行为表现为5类: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 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和 借鉴经历调整心态。
(一)旅游前:旅游动机和旅游决策 关于自驾车旅游方面的文章有两篇:张晓燕等(2006)以 华北地区自驾车旅游者为主要研究对象, 对自驾车旅游者的 旅游动机、决策影响因素、消费行为等作了深入分析,并对自 驾车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进行了总结。冯淑华(2008)调查分析 了自驾车旅游者的基本特征,并重点探讨了他们的消费特性、 旅游偏好和消费空间分异特征,绘制了自驾车旅游者的出游意 愿与可达机会的普雷德行为矩阵图。徐菊凤(2007)选取海南 三亚的海内外度假旅游者作为调查对象,研究了中国及俄罗斯 度假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度假旅游动机、行为方式以及度假 旅游需求特征,揭示出两国游客在旅游行为和需求方面的异同 点。李飞(2007)认为旅游前准备、游客成熟度与旅游期望明 确度、超过期望程度之间存在一些联系。 1.旅游中:旅游消费倾向。徐菊凤(2006)对北京市居民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旅游学院)
(上接第72页)
分、心理细分和行为细分等多个研究角度,本文主要对人口特 征细分市场进行分析。
(五)女性旅游者旅游行为研究 保继刚等(2006)以黄山市国内游客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 础,通过统计检验,分析了性别与旅游者行为之间的关系。发 现:(1)女性游客比男性游客平均搜集更多的信息类型,并 更倾向于搜集旅行费用、食宿状况、线路安排这3种旅游信息; (2)女性游客比男性游客更倾向于通过人际交流的方式获取旅 游信息;(3)对于游览民居和购买旅游纪念品两种旅游活动, 女性游客比男性游客具有更强的偏好。唐雪琼等(2007)从研究 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评述了国内外旅游中的性别研 究,并对相关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关注点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六)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 刘嘉纬等(2006)对昆明市8所高校和东京立教大学学生进 行“大学生旅游行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学生旅游行 为的群体特征、时空特征、消费特征和感知特征,并从这4个方 面比较了中日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上的异同,为全面建构青少年 旅游网络和促进中国大学生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实证研究,国内关于旅游者旅游行为的实证研究较多。李燕 琴(2006) 以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在明确区分生态 旅游者和一般游客的基础上,从人口统计、动机、环境态度等方 面探讨了中外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差异,并针对性地提出若干管 理建议。黄潇婷(2009) 以北京颐和园景区旅游者时空行为模 式为研究对象,尝试将时间地理学研究方法引入旅游者行为研 究中,并通过实证研究在时空路径聚类要素方面进行探索。 从上面6个方面的阐述中,可以发现以下特点:1.从研究内
旅游管理研究
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
2014年1月下半月刊
肖岳峰 张殿红
本文以《旅游学刊》期刊为基本检索对象,通过文献综述, 对国内学者在旅游者行为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 了较全面的梳理。分析2006-2011年来中国学者关于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研究的相关内容,总结出旅游行为研究 的特点及不足之处,并展望了中国旅游行为研究今后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分析
以旅游者行为为关键词共检索到31篇文章,剔出掉与本文 研究内容不符合的9篇文章,故最后检索到相关文章22篇。在检 索到的22篇文章中,学者们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 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提出了对旅游行为问题的看法。通过综合 分析,下面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决策、旅游消费倾向、 旅游重游意愿与后悔心理、东西方旅游行为比较、细分市场行 为,实证研究等6个方面来进行叙述。
(二)旅游空间行为及流动规律 黄潇婷(2011)以生物节律和时间地理学为基础理论和研 究方法,以 2010 年 12月在北京颐和园完成的 GPS 调查数据和 日志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旅游者在景区空间尺度内的活动过 程、节奏和规律。 (三)东西方旅游行为比较 梁雪松(2006)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入手,比较分析 了“文化边际域”中不同文化体系的群体在旅游消费行为方面 的差异和相似模式。张宏梅等(2008)通过对主要的国际性旅 游和接待业管理期刊中有关旅游态度和行为跨文化研究的深入 分析,归纳了旅游态度和行为跨文化研究的几个主要领域:旅 游动机、旅游信息搜集、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决策和目的地 选择、旅行行为和旅游活动、旅游满意度和服务质量感知、跨 文化交流。 (四)细分市场行为 国内有关旅游市场的细分研究包括地理细分、人口特征细
一、早期旅游者行为研究概况
早期的旅游者行为研究可以追溯到1899年意大利政府统计 局博迪奥(L. Bodio)发表的《外国人在意大利的移动及其花费 的金钱》。
我国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研 究学者多为地理学背景。1983年屠如骥等通过国内数十家旅行 社,调查了10个国家旅游者对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感知,较 早地开展了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工作。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 相关研究开始丰富并逐渐深化。到了21世纪,研究领域不断扩 展,研究者的学科背景也出现多样化的特征,旅游行为的研究 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74Biblioteka 四、旅行社开展佛教旅游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多安排佛教旅游线路
21世纪的旅游业已经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经济行业。旅 游业是一个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并渗透的行业。针对越来越多 的游客愿意跟团出游的趋势,旅行社应多安排些佛徒旅游的线 路,把佛徒进行更细致的划分,给出的选择越多,参团的人也 就会越多。
(二)多培养高素质导游 旅行社是个能抓住商机的行业,针对佛徒,旅行社总会推 出多个佛教名山几日游等吸引游客,宗教旅游发展前景一片光 明,旅行社应多培养一些即能完美的讲解又能知道佛事活动礼 仪的导游。 例如:导游知道进寺庙拖鞋、不要袒胸露背、不 穿短裙、短裤;不要抚摸和尚的脑袋;参观寺庙拍摄佛像,照 片中人必须面对佛像,不要背对佛像,也不能紧贴佛像并排站 立,平起平坐等参拜仪式。游览中导游的服务直接影响游客的 满意度,游客感到满意就会对旅行社产生忠诚信赖,对旅行社 有依赖。 宗教旅游早已被提上日程,佛教是我国一大宗教,对佛教 的分析刻不容缓。社会也应该加大对佛教的关注,佛教的价值 是我们的一种信仰,佛教文化需要和我们的文化不断融合。作 为景区要加大宣传并更做的更好更全面,作为旅行社想要吸引 更多的信徒参社出行,要不断分析信徒选择出游考虑的每个步 骤,针对每个环节推陈出新吸引游客。相信宗教旅游会发展的 越来越好。
旅游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分析他们的旅游产品偏好, 旅游时间段选择及对“黄金周”出游的态度,旅游消费价值 观,旅游感知,对目的地的评价及其依据等深层次的问题,获 得了一些有启发意义的结果。白凯等(2007)对西安入境旅游 者问卷调查资料后发现:入境旅游者来华前的旅游购物偏好明 显高于旅游后的旅游购物偏好。
三、佛教圣地对游客的影响
(一)净化心灵 佛的根本目的是要“教化群生”,佛教主张避世苦行、清 静思索。面对经济利益诱惑的社会,有些人会迷失自己,失去 理想与目标,变得世俗化庸俗化,旅游者来到佛教圣地这片净 土不免会受到启发,淡薄地对待功名利禄,净化纷扰的内心。 (二)参透佛法 远离闹市去清静的自然山林会让人保持一颗平常心,在佛 教圣地佛徒会更能静下心专注研究佛学分享佛学的深刻教义, 进而参透佛法。
(三)已进行的旅游者行为研究,多以城市居民和风景名 胜区旅游者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城乡居民旅游需求的差异。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经济收入、消费观念、旅游感知等方面 都有显著的不同,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出游的愿望 也得到提高,从而对农村居民旅游行为特征的研究也将成为一 个重要的课题。
(四)研究结论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充分显示旅游 行为研究的实践指导意义。
容来看,旅游动机和决策分析多注重出游前的研究,而对旅游 过程中具体的行为决策研究较少;细分市场的研究,对象多为 青少年群体和性别区分,老年人市场没有涉及。2.从研究方法 来看,综合运用了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 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分析过程中注重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 合,而且更加偏重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和探索。3.从研究结果 来看,各位学者多以旅游行为特征为依据,提出旅游产品及市 场开发规划、管理营销的对策措施。
(一)目前国内的旅游者行为研究多为形式上的实证性分 析,对具体内容的实证分析、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的探讨较 少。当然这一方面体现了旅游行为研究领域还不成熟,还需要 从众多的案例中总结更多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旅游学研 究不够深入、不好深入的缺点。
(二)对细分市场的旅游需求、行为特点研究不足,细分的 程度不高。相对于国外来说,对老年市场的研究都较为缺乏。
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的行为,其研究对象是旅游者或潜在 旅游者。对旅游行为的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游客的流动及行为规 律,找出行为发生的影响机制,而且可以丰富旅游学的研究内 容。同时,研究还能与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旅游市场营销相结 合,为旅游企业制定经营、管理策略提供重要参考,为旅游资 源的开发与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具有广阔的应用性。
(下转第74页)
作者简介:肖岳峰 湖南湘潭人,1963年2月出生,教授,硕导,双学士,桂林理工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 旅游管理、项目管理、管理创新。 72
旅游管理研究
2014年1月下半月刊
属于富有的人。 (六)当地居民是否友好 悠久的佛教文化能够推动目的地旅游经济发展, 虽然政
府能看到发展的前景,但很多时候当地居民认为游客影响了他 们正常的生活,扰乱了他们的秩序,同时有些地区还出现了出 家人违背佛教教义,为获取经济利益,一味迎合游客需求, 随意变动宗教仪式的现象,有甚者还抓住游客祈福的心理后, 进香、捐功德便成为他们敛财的手段。最后造成居民目的地不 欢迎游客,游客对目的地的满意度不断降低,出游必定是失败 的,下次就不会来,口碑相传的力量谁都不能忽略,这样久而 久之来的游客会越来越少,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地 居民是否能有好的欢迎游客也是影响选择目的地的因素。
2旅。游后:旅游重游意愿与后悔心理。张言庆(2008)对 游客游后行为倾向前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旅游 动机和游客满意对游客的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旅 游动机对行为倾向的影响大于游客满意对行为倾向的影响。宝 贡敏(2008)以旅游形象因子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出旅游形象 的6个因子,从来杭的日本及韩国游客视角出发,运用结构方程 模型分析了旅游形象各因子对游客满意度、回游度及推荐度的 直接和间接影响。张捷等(2008)从宏观旅游流与微观游客行 为两个层面上研究重游现象。通过滞后变量回归,发现旅游流 增长存在显著滞后影响效应;通过比较宜兴重游游客和首游游 客的差异,发现他们在年龄、职业、旅游地花费、旅游地停留 时间、出游动机和出游影响因素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白凯 (2009) 通过实证调查资料使用因子分析法总结出旅游后悔心 理的后续行为表现为5类: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 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和 借鉴经历调整心态。
(一)旅游前:旅游动机和旅游决策 关于自驾车旅游方面的文章有两篇:张晓燕等(2006)以 华北地区自驾车旅游者为主要研究对象, 对自驾车旅游者的 旅游动机、决策影响因素、消费行为等作了深入分析,并对自 驾车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进行了总结。冯淑华(2008)调查分析 了自驾车旅游者的基本特征,并重点探讨了他们的消费特性、 旅游偏好和消费空间分异特征,绘制了自驾车旅游者的出游意 愿与可达机会的普雷德行为矩阵图。徐菊凤(2007)选取海南 三亚的海内外度假旅游者作为调查对象,研究了中国及俄罗斯 度假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度假旅游动机、行为方式以及度假 旅游需求特征,揭示出两国游客在旅游行为和需求方面的异同 点。李飞(2007)认为旅游前准备、游客成熟度与旅游期望明 确度、超过期望程度之间存在一些联系。 1.旅游中:旅游消费倾向。徐菊凤(2006)对北京市居民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旅游学院)
(上接第72页)
分、心理细分和行为细分等多个研究角度,本文主要对人口特 征细分市场进行分析。
(五)女性旅游者旅游行为研究 保继刚等(2006)以黄山市国内游客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 础,通过统计检验,分析了性别与旅游者行为之间的关系。发 现:(1)女性游客比男性游客平均搜集更多的信息类型,并 更倾向于搜集旅行费用、食宿状况、线路安排这3种旅游信息; (2)女性游客比男性游客更倾向于通过人际交流的方式获取旅 游信息;(3)对于游览民居和购买旅游纪念品两种旅游活动, 女性游客比男性游客具有更强的偏好。唐雪琼等(2007)从研究 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评述了国内外旅游中的性别研 究,并对相关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关注点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六)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 刘嘉纬等(2006)对昆明市8所高校和东京立教大学学生进 行“大学生旅游行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学生旅游行 为的群体特征、时空特征、消费特征和感知特征,并从这4个方 面比较了中日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上的异同,为全面建构青少年 旅游网络和促进中国大学生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实证研究,国内关于旅游者旅游行为的实证研究较多。李燕 琴(2006) 以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在明确区分生态 旅游者和一般游客的基础上,从人口统计、动机、环境态度等方 面探讨了中外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差异,并针对性地提出若干管 理建议。黄潇婷(2009) 以北京颐和园景区旅游者时空行为模 式为研究对象,尝试将时间地理学研究方法引入旅游者行为研 究中,并通过实证研究在时空路径聚类要素方面进行探索。 从上面6个方面的阐述中,可以发现以下特点:1.从研究内
旅游管理研究
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
2014年1月下半月刊
肖岳峰 张殿红
本文以《旅游学刊》期刊为基本检索对象,通过文献综述, 对国内学者在旅游者行为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 了较全面的梳理。分析2006-2011年来中国学者关于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研究的相关内容,总结出旅游行为研究 的特点及不足之处,并展望了中国旅游行为研究今后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分析
以旅游者行为为关键词共检索到31篇文章,剔出掉与本文 研究内容不符合的9篇文章,故最后检索到相关文章22篇。在检 索到的22篇文章中,学者们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 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提出了对旅游行为问题的看法。通过综合 分析,下面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决策、旅游消费倾向、 旅游重游意愿与后悔心理、东西方旅游行为比较、细分市场行 为,实证研究等6个方面来进行叙述。
(二)旅游空间行为及流动规律 黄潇婷(2011)以生物节律和时间地理学为基础理论和研 究方法,以 2010 年 12月在北京颐和园完成的 GPS 调查数据和 日志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旅游者在景区空间尺度内的活动过 程、节奏和规律。 (三)东西方旅游行为比较 梁雪松(2006)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入手,比较分析 了“文化边际域”中不同文化体系的群体在旅游消费行为方面 的差异和相似模式。张宏梅等(2008)通过对主要的国际性旅 游和接待业管理期刊中有关旅游态度和行为跨文化研究的深入 分析,归纳了旅游态度和行为跨文化研究的几个主要领域:旅 游动机、旅游信息搜集、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决策和目的地 选择、旅行行为和旅游活动、旅游满意度和服务质量感知、跨 文化交流。 (四)细分市场行为 国内有关旅游市场的细分研究包括地理细分、人口特征细
一、早期旅游者行为研究概况
早期的旅游者行为研究可以追溯到1899年意大利政府统计 局博迪奥(L. Bodio)发表的《外国人在意大利的移动及其花费 的金钱》。
我国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研 究学者多为地理学背景。1983年屠如骥等通过国内数十家旅行 社,调查了10个国家旅游者对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感知,较 早地开展了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工作。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 相关研究开始丰富并逐渐深化。到了21世纪,研究领域不断扩 展,研究者的学科背景也出现多样化的特征,旅游行为的研究 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74Biblioteka 四、旅行社开展佛教旅游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多安排佛教旅游线路
21世纪的旅游业已经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经济行业。旅 游业是一个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并渗透的行业。针对越来越多 的游客愿意跟团出游的趋势,旅行社应多安排些佛徒旅游的线 路,把佛徒进行更细致的划分,给出的选择越多,参团的人也 就会越多。
(二)多培养高素质导游 旅行社是个能抓住商机的行业,针对佛徒,旅行社总会推 出多个佛教名山几日游等吸引游客,宗教旅游发展前景一片光 明,旅行社应多培养一些即能完美的讲解又能知道佛事活动礼 仪的导游。 例如:导游知道进寺庙拖鞋、不要袒胸露背、不 穿短裙、短裤;不要抚摸和尚的脑袋;参观寺庙拍摄佛像,照 片中人必须面对佛像,不要背对佛像,也不能紧贴佛像并排站 立,平起平坐等参拜仪式。游览中导游的服务直接影响游客的 满意度,游客感到满意就会对旅行社产生忠诚信赖,对旅行社 有依赖。 宗教旅游早已被提上日程,佛教是我国一大宗教,对佛教 的分析刻不容缓。社会也应该加大对佛教的关注,佛教的价值 是我们的一种信仰,佛教文化需要和我们的文化不断融合。作 为景区要加大宣传并更做的更好更全面,作为旅行社想要吸引 更多的信徒参社出行,要不断分析信徒选择出游考虑的每个步 骤,针对每个环节推陈出新吸引游客。相信宗教旅游会发展的 越来越好。
旅游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分析他们的旅游产品偏好, 旅游时间段选择及对“黄金周”出游的态度,旅游消费价值 观,旅游感知,对目的地的评价及其依据等深层次的问题,获 得了一些有启发意义的结果。白凯等(2007)对西安入境旅游 者问卷调查资料后发现:入境旅游者来华前的旅游购物偏好明 显高于旅游后的旅游购物偏好。
三、佛教圣地对游客的影响
(一)净化心灵 佛的根本目的是要“教化群生”,佛教主张避世苦行、清 静思索。面对经济利益诱惑的社会,有些人会迷失自己,失去 理想与目标,变得世俗化庸俗化,旅游者来到佛教圣地这片净 土不免会受到启发,淡薄地对待功名利禄,净化纷扰的内心。 (二)参透佛法 远离闹市去清静的自然山林会让人保持一颗平常心,在佛 教圣地佛徒会更能静下心专注研究佛学分享佛学的深刻教义, 进而参透佛法。
(三)已进行的旅游者行为研究,多以城市居民和风景名 胜区旅游者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城乡居民旅游需求的差异。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经济收入、消费观念、旅游感知等方面 都有显著的不同,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出游的愿望 也得到提高,从而对农村居民旅游行为特征的研究也将成为一 个重要的课题。
(四)研究结论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充分显示旅游 行为研究的实践指导意义。
容来看,旅游动机和决策分析多注重出游前的研究,而对旅游 过程中具体的行为决策研究较少;细分市场的研究,对象多为 青少年群体和性别区分,老年人市场没有涉及。2.从研究方法 来看,综合运用了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 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分析过程中注重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 合,而且更加偏重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和探索。3.从研究结果 来看,各位学者多以旅游行为特征为依据,提出旅游产品及市 场开发规划、管理营销的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