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的人物评价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0卷第3期1•系輕•表材•表砝V〇l.40, No. 3 2020 年 3月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M arch,2020学科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的人物评价问题
陈梧桐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历史人物评价有助于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批判地继承历 史文化遗产,总结前人成败的经验教训,帮助人们提高辨别美、丑、善、恶的能
力,因此成为历史科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历史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课
题。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并且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阶
段评论、方面评论和综合评论,是评论历史人物活动的几种基本方法。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中学历史教学;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G633. 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0186(2020)03-0028-06
历史是由无数人物的活动组成的连续画卷。
研究历史就必须研究人物,历史人物的评价便成 为历史科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中学历史教 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
本文拟就历史人 物评价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等问题,结合笔者的 体会谈点看法,供广大教师和史学工作者参考。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前 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有了人,我们就 有了历史”m。
没有人的活动,就没有历史。
所
以,列宁指出:“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 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2]。
因此,历史人物的研究与评价,在历史科学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
我国二十四史的开山之作《史记》,就有 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记叙了各种 历史人物的活动。
此后的二十三史和《清史稿》,也都沿袭这种纪传体的体例,只有个别篇目稍做 调整。
近代史学兴起后,历史人物的评论和传记作品,可谓汗牛充栋。
新中国建立以来,教育部 颁布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无不将从 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 位和作用作为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一项重要内 容。
根据这些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编写的各套中 学历史教材,无不简明扼要地记叙了秦始皇、汉 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政治人物的活动以及其 他军事、经济、文化领域各色人物的活动及成就,并对其是非功过做出评价。
2005年经教育部审查 通过的那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更 有一册《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分六 个单元,从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东西方的先哲、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亚洲觉醒的 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科学家六种类型 的历史人物中,选取22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结 合其所处的时代,考察他们的主要活动和成就,对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恰当的 评价。
中学历史教师和历史学家,对历史人物进行
作者简介:陈梧桐.1935年生•福建安溪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双一流”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长期 从事明史和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多次参与人教社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
评价,具有什么目的和意义呢?
第一,有助于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 规律。
历史研究与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 总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帮助人们认识过去,改造现在,开创未来。
但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通过对长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归纳出来 的•仅凭短时间的某些历史事件,人们是难以做 出准确的历史观察的。
这就需要对各个时期各种 人物的活动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揭示支配历史 人物活动的物质力量。
即使是对某个时期经济发 展规律的探讨,也同样离不开对那个时期具体历 史人物的研究。
比如:要探讨三国两晋南北朝至 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规律,就得研究当时的土地 制度,就得涉及当时的许多历史人物;研究屯田 制就得研究曹操;研究占田制就得研究晋武帝以 及两晋的有关人物;研究均田制及其演变,就得 研究北魏孝文帝、隋文帝、唐高祖、唐太宗、武 则天等历史人物。
离开具体历史人物的研究与教 学,所谓探讨历史发展规律,就成为一句空话。
第二,有利于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
历 史是人类时代的延续与更替。
各个时代的人们在 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都必须借助先前时代的 历史文化遗产和成果。
无产阶级在争取自身和全 人类的解放斗争中,既勇于破除一切对既往事物 的迷信,又勇于汲取和改造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 值的精神财富。
列宁曾指出:“每个民族的文化里 面,都有一些哪怕是还不发达的民主主义和社会 主义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里面都有劳动群 众和被剥削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 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
”[3]毛泽东同志也 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 点,有它的许多珍宝。
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 生。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 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 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予以总结、承 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4]但是,在阶级社会,一
切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都与作为阶级一分子的 人的活动分不开,其中有部分没有阶级性,有部 分又具有阶级性,而且旧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又不 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因此是既有精华, 又有糟粕的。
只有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具体研究与 教学,才能很好地辨明历史文化遗产的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性,从而加以批判地继承。
第三,可总结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为后人提供借鉴。
在历史上,有许多历史人物,他们顺应历史潮流而动,获得了成功,留名青史。
如唐太宗即位后,勤于政事,虚怀纳谏,广纳贤 才,知人善任.弼成了 “贞观之治”。
明太祖建立 明朝后,提出“安民为本”“锄强扶弱”的主张,实行休养生息.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使耕地面 积和人口数字迅速超越前代水平;立法定律,严 惩贪污腐败,击杀不法豪强,使动荡不安的社会 秩序很快趋于稳定,促成了“洪武之治”。
而有些 历史人物,则逆历史潮流而动,最后无不落个身 败或名裂的下场。
如商纣王骄奢淫逸,为鹿台糟 丘,酒池肉林,驰猎无穷,鼓乐无厌,并对臣民 滥施“炮烙”等酷刑,导致人民的强烈不满与反 抗,最终被日益壮大的周族所灭。
慈禧太后在独 揽清朝大权后,不仅残酷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 义,还在维新变法之时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等六君子,破坏变法。
而在义和团运 动失败后,以她为首的清朝权贵,更是一味屈从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 与国之欢心”[5],专心充当列强在中国的统治工 具,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而成为历史的 罪人。
通过历史人物的研究与教学。
总结其成功 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可为后人提供行事的借鉴。
第四,可帮助人们提高辨别美、丑、善、恶 的能力,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历史人物的研究 与教学,将众多历史人物活动的成败得失逐一呈 现出来,又可以帮助人们辨明什么是善、恶、美、丑,认识到什么是公平、进步、正义,有所甄别,有所汲取,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提高民族的自 豪感与自信心。
历史上那些志士仁人,他们身上 那些体现民族脊梁的优秀品德,将永远成为后人 效法的楷模。
古代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志向,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的千古绝唱,戚继光“封侯非吾意,但愿 海波平”的高尚品格,近代林则徐“蛮烟一扫海 如镜”的宏伟理想,无不激励着后人去为国家民 族献身。
而为劳苦大众的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 而献身的李大钊、方志敏、刘胡兰、黄继光、邱 少云等无产阶级革命烈士的共产主义品德,更激 励着当今的人们,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建设现
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拼搏。
二、历史人物评价的原则
在过往的历史舞台上,有各种各样的人物登 台,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成败兴亡的“活剧”。
历史 研究与历史教学应该如何理解他们的命运,如何 评价他们的功过是非呢?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 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6]评价历史人物,同样应当 遵循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所有的历史人物,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一定是在具体的时间 和空间范围内产生的,评价历史人物,就必须把 他们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
一切以时 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就没有办法说清楚。
正如列 宁指出的:“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 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 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ra毛泽东同志在 《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也指出:“像很多站在 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 缺点那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 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前 人的。
”[8]
那么,如何理解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 条件下进行考察呢?也就是说,究竟应该考察些 什么呢?笔者认为,首先是考察历史人物身处的 历史环境,分析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历史发展 的主要趋势和主要任务,以及实现这个历史任务 的条件。
其次是考察历史人物对当时历史发展主 要趋势和面临的主要任务的认识,分析他在生产、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与建设中的具体表现 和作用。
凡是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即为 功、为是,应予肯定;凡是阻碍社会进步、历史 发展的,即为过、为非,应予否定。
历史人物评价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工作,在把 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时,要 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考察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要紧 紧地抓住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和历史发展的主要 趋势。
只有抓住了主要的社会矛盾和主要发展趋 势,才能弄清当时的时代诉求和历史任务,从而为历史人物的评价树立主要的标尺。
否则,就会 迷失方向,无法客观公正地评论其功过是非。
以明末清初的历史为例,有的学者以1644年清军人 关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推翻明 王朝的腐朽统治为主要历史任务,后一阶段以统 一中国为主要任务。
这种分期法,并未抓住当时 的主要社会矛盾和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不符合 历史实际,既否定萨尔浒之战后明朝抵御后金 (清)进攻和东北人民反抗金(清)民族征服和压 迫的斗争,也抹杀了南明和农民革命军余部联合 抗清的正义性。
其实,只要抓住明末清初的主要社会矛盾和 主要发展趋势,人们便会发现,这段历史应以清 军入关和夔东抗清基地的失陷,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明末农民大起义时期(1627年至1644 年清军人关)。
明朝末年,由于明朝封建专制统治 的腐朽,朝政的黑暗,赋役征敛的加剧,各种社 会矛盾十分尖锐。
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澄城 县农民起义的爆发,迅速演变为一场大规模的农 民战争,表明当时的阶级矛盾已全面激化,成为 主要的社会矛盾,制约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发展。
因此,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就 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1644年李自成统 率的大顺农民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黑暗统治,为社会的进步扫除一大障碍,建立了不朽的历史 功勋。
至于东北地区的民族矛盾,要做具体分析。
长期以来,明朝统治者对满族的前身女真实行 “分而治之,不使统一”的民族压迫政策。
女真首 领努尔哈赤起兵抗明,统一女真,建立后金,这 是正义的行动。
但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萨尔 浒战役之后,后金(清)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 攻,并强行推行薙发易服的民族征服政策,又从 正义转为非正义。
东北汉族人民反对后金(清) 的斗争,明王朝对后金(清)的抵御,又是正义 的行动。
第二阶段为南明抗清时期(1644至1664 年)。
吴三桂引清军人关后,李自成败退北京,然 后西撤。
清兵打出“灭流寇以安天下”的旗号,西攻晋陕,占领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然后回师攻 占南京,自以为无敌于天下,不仅大肆烧杀掠夺,还实行圈地、投充、逃人法,使民族矛盾上升为 全国的主要矛盾。
汉族地主阶级纷纷建立南明政 权,农民军余部也改变斗争方向,联明以抗清,
共同开展反抗清朝民族征服与民族压迫的正义斗 争。
最终因内部的不团结以及政策、措施的失误,而被清军各个击破,至康熙三年(1664年)大顺 军余部的湖北夔东抗清基地被攻破,抗清斗争陷 于失败。
第三阶段是清朝统一时期(1664至1684 年)。
南明和农民军余部的抗清斗争虽然陷于失 败,却迫使清朝统治者认识到汉族人民的伟大力 量。
康熙帝亲政后,便采取措施缓和民族矛盾,调整阶级关系,恢复与发展生产,并在其当政的 前期基本完成满汉地主阶级的合流,使民族矛盾 不再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完成全国统一的条件 趋于成熟。
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基本 完成大陆的统一,至1683年进兵台湾,设置一府 三县,隶属福建省,终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第二,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要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不可“一刀切'我们说,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主要看他对社会 进步、历史发展的贡献,是起促进还是阻碍的作 用。
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生产,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便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成为评判历 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最高标准。
但是,人类的社会 领域是非常广阔、丰富多彩的,在物质生产活动 之外,还有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的 活动。
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企业家以及科 学家等,他们的活动往往同物质生产有着直接的 联系,X村土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和效果是显而易 见的。
但一些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活动,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和社会 效果则较为间接、隐晦,不是立竿见影的。
所以,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不能简单地套用一个 公式来加以评论,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对于 思想文化领域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 家、艺术家的评价,主要应该根据他们在各自领 域的成就和价值以及其对当代及后世的影响来做 出判断,而他们的政治态度则只能作为评价的参 考。
比如唐代的韩愈,他反对“二王八司马”的改革,却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身体力行,把散文体广泛运用于政论、传记、书信以及寓言、墓志铭之中,撰写了大量优质的散文,一扫六朝 以来骈文偭句的呆板风格。
他的诗作继承杜甫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审美情趣,大胆探索,力求创新,以善于用狠重粗豪的笔触,营造一些奇特 险怪的意象而著称。
南唐后主李煜政治上昏聩无 能,沉湎酒色,毫无可取之处。
但他多才多艺,诗文书画音乐皆有很高的造诣,其词作在境界和 意象方面都有较大的开拓,并具有“真”的特点。
他将亡国之痛与人事无常的悲慨融为一体,写下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不朽名句,对后世诗词 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宋代的司马光反对王安石 变法,但他在刘恕、刘放、范祖禹三位助手的帮 助下,搜集历朝正史、实录以及大量杂史、小说、方志、文集的材料,并逐一考核史实,用18年的 时间撰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 述了自战国至五代1360余年的历史,成为后代编 年体史书的典范。
对韩愈、李煜的文学成就只能 运用文学艺术的标准来衡量,对司马光的评价只 能根据思想文化的标准来做出判断,揭示他们在 人类精神文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而又对一 定的经济、政治产生反作用。
各个领域的历史人 物的活动,都对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发挥各 自的作用,没有主次、高低之分。
我们评价历史 人物的所言所行,不能只套用一种公式,而应从 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中,运用不同的标准考察和评价其功过是非。
三、评价历史人物常用的几种方法
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逐一加以介绍。
这里着重谈谈人们常 用的几种基本方法。
(一)阶段评论
根据历史辩证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 发展变化之中。
历史人物也不例外,每个人物的 一生都有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
评价历史人物的活动,不能用绝对 的僵死不变的观点,而要考察其发展变化的全过 程。
为此,人们常用阶段评论的方法,把历史人 物的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逐段进行客观细致 的考察,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揭示和评价。
列宁对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的评价,就是运 用阶段评论的光辉典范,他在《无产阶级革命与
叛徒考茨基》一文中,严厉地斥责和批评考茨基 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无耻背叛,但并不因此搞“一 刀切”,完全否定他此前的功绩,而是仍然肯定他 作为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之时的历史贡献,说“他是能够做一个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虽 然他后来成了叛徒,他的那些著作始终是无产阶 级的可靠财富”[9]。
列宁将考茨基的一生划分为马 克思主义者和叛徒两个不同阶段,对他不同时期 的活动做出不同的评价,显然是比较符合历史实 际的。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可以看到许多历史人物 前后不同的变化,有的人越来越进步,有的人越 来越反动,有的人从进步走向反动,有的人则从 反动走向进步。
比如古代的唐玄宗李隆基,青年 时代怀抱大志,密结豪俊,发动兵变,一举铲除 武韦党乱,可谓有胆有识,登基之后,大胆任用 人才,改革武周后期之弊政,开创了“开元盛 世”,是为明君,晚年乱伦,沉迷酒色.不问朝政,酿成“安史之乱”,可谓昏君。
明末清初的洪 承畴,早先效忠明王朝,曾在西北地区残酷镇压 王左挂、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
后奉命人卫京师,并率师援辽,投身反抗清朝民族征服与民族压迫 的斗争。
他在松锦之战失败被俘后,却屈膝降清,此后卖力地帮助清朝镇压农民军和南明的抗清斗 争。
就连乾隆帝也说他是个“大节有亏”之人,将他的传记编入《国史贰臣传》之中。
近现代的 洪秀全、韦昌辉、康有为、汪精卫、蒋介石、陈 独秀、张国焘、杨度等人,也都是政治上比较复 杂的历史人物.前后皆判若两人。
洪秀全早年驰 骋战场,无所畏惧,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人物。
定 都天京之后却逐渐腐化.丧失进取,沉迷权位,排斥异己,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汪精卫早 年追随孙中山致力于反清革命,后来投靠日本军 国主义势力,成为罪恶昭彰的大汉奸、卖国贼。
杨度早年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后受袁世 凯指使,曾与汪精卫组织国事共济会,后又与严 复等组织筹安会,策划恢复帝制,是个保皇派。
袁世凯死后,他逐渐倾向革命。
1927年李大钊被 军阀张作霖逮捕,他曾多方营救。
晚年移居上海,参加一些进步组织的活动,于1929年加人中国共 产党,在白色恐怖下坚持党的工作。
对于这些历 史人物的评价,显然应该分阶段进行研究,有功者予以褒扬,有过者予以谴责,这才是实事求是 的态度。
毛泽东同志指出:“客观事物中矛盾着的诸方 面的统一或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 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 的东西,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 化着。
”[4]历史人物的善与恶、功与过、是与非也 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可变的、暂时的、相对 的,依一定的条件向着它们的反面在转化着的。
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由英雄转变为小丑、由反 动转变为先进,这是历史人物之中常见的现象. 我们不应漠视它、抹杀它,而应用历史唯物主义 的原理加以分析和说明,使人能够理解。
(二)方面评论
历史人物的活动复杂多样。
从纵的角度看,一生起起落落,变动不羁,具有“阶段性”;从横 的角度看,在同一个阶段,又都有不同性质、方 面的活动,具有“多重性”。
在许多历史人物身 上,善与恶、功与过、是与非常常汇聚一身,英 雄与暴君、伟人与无赖、才子与流氓往往交织于 一身。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只看到其卓著的功勋 就把他捧到天上,也不能仅抓住其卑劣的表现就 把他打人十八层地狱。
而应该运用方面评论的方 法,对其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认真细致的考察,表 明自己的褒贬态度。
商封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拒谏饰非,酒色淫乐,但其经略东南,平定夷方,把中原先 进的文化推广过去,对东南地区的开发乃至中华 民族的形成,是有历史功绩的。
秦始皇扫灭六国,废除分封,设置郡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统一法 律、货币和度量衡,修筑长城,攻击匈奴,可谓 是“千古一帝”。
但其统治极为残暴,徭役征发繁 苛,文化专制严酷,又是个“千古暴君”。
曹操以 “荡平天下”为己任,雄才大略,有胆有谋,用人 唯才,礼贤下士,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取得优异的 成绩,可谓是文武兼具的治国之才,但他性多疑 而残暴,滥杀无辜,世称“乱世奸雄”。
苏轼是位 天才的文学巨匠,他政治上保守,反对王安石变 法,但诗词文赋的创作都取得辉煌的成就,对后 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的巴尔扎 克是文坛巨擘,但为人道德败坏,生活糜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