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_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展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对比,让学生明白:
1.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2.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得出结论: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总结归纳: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漫画赏析:我们应该如何远离犯罪?存在的不良行
为和严重不良
行为
对比归纳
让学生活学活

理解“应增强法
治观念,依法自
律,做一个自觉
守法的人”
加深对“如何加
强自我防范,远
离犯罪?”的理
解运用
课堂小结学生分小组比赛,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板书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因此,对中学生进行违法犯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本节课主要学习认清犯罪特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通过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填表分析法等把握知识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预防犯罪》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二框,主要内容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犯罪的法律后果及分类,预防犯罪、杜绝不良行为,加强自我防范。

本课既是对本单元中自尊自信的总结,又对下一单元内容的学习起了基础性的作用,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

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本框题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同步练习题
1、经山东省邹城市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一审以诈骗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

李某受到了________处罚,其中附加刑是________。

()
A. 刑罚有期徒刑
B. 刑罚罚金
C. 刑事罚款
D. 民事没
收财产
2、谢某正在遂溪县环境监测站办公室上班,谢某的两名同事在办公室玩枪,未料,枪支走火击中谢某,谢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两名同事的行为()
①触犯了刑法②扰乱了社会秩序③应受刑罚处罚④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3、违法行为不一定就是犯罪。

判断一种行为是不是犯罪,关键在于行为人的行为是不是()
A. 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行为
B. 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C. 法律规定应该做而不做的
D.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4、“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

”这句话告诉我们()
A. 要遵纪守法,远离违法犯罪
B. 加强自我防范,就能防患于未然
C. 违法行为都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D. 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刑罚制裁
5、江苏省穿城中学九年级(2)班学生李某用本班同学宋某某的喝水杯焐手,宋某某发现后与李某发生争执,回到宿舍后,李某动手打了宋某某一耳光。

李某的行为
①是一种不良行为②是严重不良行为③体现了犯罪的法律标志④具有社会危害性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6、《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于这条法律规定下来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未成年人受到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
B. 犯罪要受到法律惩罚
C. 未成年人犯罪比成年人犯罪代价小
D. 未成年人应当远离违法犯罪
7、以下是两个同学的对白:
甲:“哥们儿,抽根烟。

”——乙:“真有味!”
甲:“哥们儿,嗑粒药。

”——乙:“真过瘾!”
甲:“哥们儿,一起干。

”——乙:“真刺激!”
甲:“哥们儿,一起坐牢。

”——乙:“真后悔!”
上述两个同学的对白警示我们()
A. 违法就是犯罪,我们要学会防微杜渐
B. 一切吸毒行为都是犯罪
C. 不良行为如不加以控制就会发展成犯罪
D. 受人唆使的犯罪,不用承担法律责任
8、“罪孽本自微末始,身陷囹圄悔方迟”的诗句给我们的启示是()
A. 犯了错误就会有牢狱之灾
B. 有错不改,就可能跌入犯罪的深渊
C. 小错可不断,大错不能犯
D. 犯罪不一定违法,违法一定是犯罪
9、某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对在押的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行为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有旷课行为的占49.8%,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3%,看过黄色书籍和淫秽影像制品的占31.9%。

这一调查数据对我们青少年的启示是()
①不良行为一定会发展为违法行为②我们要杜绝不良行为
③我们要加强自我防范④我们要依法自律,从小事做起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西安某男子当街一张一张烧毁百元人民币。

该男子一边烧毁人民币一边说:“我烧我的钱不犯法,你让执法的来。

”该男子的言行给我们的启示是()
A. 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守法
B.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C. 烧毁人民币是不道德的行为,并不违法
D. 该行为触犯了刑法,应受到民事法律制裁
11、在现代社会,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坚持底线思维,要求人们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下列选项中,符合底线思维要求的是()
A.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B.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C.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D.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12、材料一小李和小谢从小就自由散漫,喜欢打架、骂人。

现在,他们都已是某中学年满16周岁的在校生。

一天下午,两人因琐事发生争吵,并约定地点“较量较量”。

随后不久,双方各自纠集了10余人,在约定地点发生了持械斗殴,造成多人受伤。

接到群众报案后,警方迅速采取行动。

小李、小谢两人因涉嫌聚众斗殴罪被依法逮捕。

材料二读下边漫画《落脚点》。

阅读材料后,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小李、小谢二人前后的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行为?
(2)结合材料一,谈谈材料二给你的启示。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刑罚的相关知识。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因为法院一审以诈骗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这就是受到了刑罚处罚,罚金2万元属于附加刑,所以据此正确答案选B,AC表述不准确,D民事处罚的说法是错误的,而且也没有显示没收其财产,所以正确答案选B。

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犯罪行为。

题文中谢某的两名同事在办公室玩枪就是违法的行为,而且又使枪支走火杀人,这是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的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因为是在办公室,还没有扰乱社会秩序,所以排除②,答案选C。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犯罪的特征。

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所以选择D选项。

ABC是违法行为,并不是违法和犯罪的区别。

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预防违法犯罪的知识。

“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

”意思是说只有遵纪守法才能过的平安幸福。

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患于未然,我们必须做到:增强法律意识,学法、知法、守法,在心中筑起法律的堤坝;防微杜渐抵制不良诱惑,依法自律;题干信息“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充分说明这个观点;A符合题意;B说法绝对;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一般违法社会危害性较轻,所以C说法错误;只有犯罪行为才会受到刑罚制裁,所以D是错误的;故选A。

5、【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不良行为。

本题中李某因争执而动手打了宋某某,属于不良的行为,因为性质没有继续恶化,所以不属于严重不良行为,排除②;犯罪行为情节严重,所以不是犯罪,排除③,但是不良行为也有社会危害性,所以①④正确,答案选A。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能力欠缺、经验不足,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未成年人犯罪虽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但仍然要受到法律惩罚,可见未成年人应当远离违法犯罪。

ABD表述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所以正确答案是C。

7、【答案】C
【解析】两位同学的故事警示我们,不良行为如不加以控制就会发展成为犯罪。

所以选择D 选项。

违法不一定是犯罪,吸毒是一般违法。

犯罪是触犯刑法,对社会具有严重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未成年人被人教唆犯罪,仍然要承担法律责任。

ABC选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罪孽本自微末始,身陷囹圄悔方迟”意思是预防违法犯罪,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B正确。

犯了错不一定有牢狱之灾,小错不断,大错必犯;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是犯罪,ACD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B。

9、【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预防违法犯罪。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所以青少年需要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从克服各种小缺点、小错误、坏习气、坏作风开始,防患于未然,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认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律意识构筑起我们人生的防线,预防违法犯罪。

①的说法太绝对,所以排除,答案选D。

10、【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增强法制观念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禁止故意毁损人民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故意毁损人民币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B选项的说法和材料无关,材料没有说到不良习气,故排除;某男子当街烧毁人民币的做法是违法行为,所以排除C;没有触犯刑法,所以排除D;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违法,所以是法制观念淡薄的体现,因此正确答案选A。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意识。

现代社会守住法律底线,不违法是做人底线。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不因坏事较小就去做,不因善事小就不去做。

小错不及时改正,就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B符合题意。

A项意思是要有防范意识,与题意不符。

C项意思是
谈忍让的美德,与题意不符。

D项突出集体的成功,与题意不符。

12、【答案】(1)二人小时候打架、骂人的行为属于不良行为。

二人作为年满16周岁的中学生“约架”斗殴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2)在生活中,我们要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我们不能因为年龄小就实施犯罪行为。

作为社会成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解析】(1)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来回答。

从二人小时候打架、骂人的行为属于一般的不良行为。

二人现在作为年满16岁的中学生“约架”斗殴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2)本题为启示题,回答材料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

结合教材内容,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等角度来回答。

这节课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是最令我满意的地方。

在问题的设置方面,重视课堂与学生生活的接轨,大多是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对学生身边熟知的案例进行剖析。

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领会和分析,使得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不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教学大多环节中,老师讲授的显得过多,学生活动相对较少,没有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的积极性。

今后应该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虚心请教,不断提升自己教学能力。

力争讲好每一堂课!
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一、成长中的我部分(三)心中有法
1、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