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13.3.1等腰三角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3.1 等腰三角形
问题2:
引入: 图片展示,复习等腰三角形概念 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腰、底边、顶角、底角
问题1:
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 有什么特点?
学生动手操作,剪出等腰三角形,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3:
利用实验列表的方法,我们发现并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

对于性质1,你能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证明这个结论吗?
(1)你能根据结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吗?
(2)结合所画的图形,你认为证明两个底角相等的思路是什么?
(3)如何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构造出两个全等三角形呢?从剪图、折纸的过程中你能获得什么启发?
已知:如图,△ABC 中,AB =AC.
求证:∠B =∠C.
追问:你还有其他方法证明性质1吗?
1、作△ABC的中线AD
2、作△ABC的高AD
3、作△ABC 的顶角平分线AD.
总结:等腰三角形常见辅助线
想一想:
由刚才证明的△ABD≌△ACD,除了能得到∠B=∠C 你还能发现什么? 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小组讨论,得出证明方法,
生板书过程
论画出图形,
求证并证明
问题4:
性质2可以分解为三个命题,本节课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和顶角平分线”.
性质1、2的符号语言表达方式
辨析
画出任意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平分线、腰上的中线和高,看看它们是否重合?
强调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和顶角平分线”
问题5: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过程和证明过程中,“折痕”“辅助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特征?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提高
例题1
已知:在△ABC中,AB=AC,∠B=80。

求∠C和∠A的度数.
变式
已知:在△ABC中,AB=AC,∠A=80。

求∠C和∠B的度数.
练习1:
1.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40°,它的另外两
个角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20°,它的另外
两个角为_________________
1
内汇报
如图,三角形ABC中,AC=BC,CD是∠ACB 的平分线,AD=4cm,求AB的长及∠CDB的大小。

例2:如图,△ABC 中,AB =AC,点D 在AC 上,且BD =BC =AD.求△ABC 各角的度数.
练习3:课本P77页练习第3题.
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
附:板书设计
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
2:
教学反思
1、对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探索。

学生对于性质的探索和发现都是有一定的难度。

故在这一环节上,我通过观察实验的数学方法突破此难点。

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发现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进而猜想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对于性质2的猜想和归纳比较顺利. 证明性质1的关键在于作辅助线,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启发——折痕就是我们用于证明时要添加的辅助线,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寻找不同做辅助线的方法,通过数学的转化思想证明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对于性质2的证明,是在证明性质1的基础之上由教师引导完成的.将性质2用数学符号表示有一定难度,为了降低难度,我是以填空的形式给出的,从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我足可以让学生放手尝试.
2、巩固提高环节,设计意图,通过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尤其是“三线合一”的运用,打破学生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就去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固有模式,更能突出性质2的作用。

3、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

在剪纸活动渗透“观察与实验“的数学方法,让学生探索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讲解中用类比,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上,注重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即通过“问题——思考——交流——总结”这种模式,让学生猜想、实践、探索、反思,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存在的问题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学生掌握效果较好。

但还有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时间把握不准确,说明备课时备学生这一环节没有处理好,也说明临场调控和应变能力不够. 2.还应该更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相信学生的实力. 3.对于学生的评价,还应该更及时更多样,教学语言规范性有待加强. 也可能还有很多我自己没发现的不足,还请各位同仁多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